两例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防治-医学论文
作者:蒋林来源:原创日期:2012-08-02人气:711
发病猪表现采食量降低,随后出现打喷嚏、咳嗽,剧烈运动后表现更为明显;一些病重的猪由于喷嚏损伤鼻黏膜造成出血,有些病猪有浆液性、黏液性的分泌物堵塞于鼻腔口,由于鼻腔黏膜的刺激表现出不安,如奔跑、摇头、拱地,用前肢搔扒鼻部,或者借助于饲槽、栏杆磨擦鼻部,由于鼻腔分泌物的影响导致鼻塞,呼吸困难,有的病例甚至引起鼻炎、支气管肺炎等。时间稍长时严重的病猪常有流泪,鼻部多有脓性鼻液,多眼屎,在眼内下皮肤上有弯月形的湿润区,成为灰黄色或黑色泪斑。
3实验室检查
将受检猪的鼻盘部洗净擦干,用70%酒精消毒,然后用灭菌的棉棒探进鼻腔的1/2深处,轻轻转动数次,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肉汤或生理盐水的试管内,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乳胶凝集试验确诊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4治疗及体会
该病必须综合考虑饲养管理、营养、环境卫生等多方面因素,预防为主,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疗原则为清洁鼻腔、排除脓痂,湿润黏膜,禁用血管收缩剂,并加强全身治疗。宜采用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对治愈的猪全部育肥,对经过血清学诊断为阳性的猪一律淘汰。
4.1切断传染源
该病一旦传人猪群就很难清除,因此防止该病传人很重要,坚持自繁自养。杜绝从市场购进仔猪随意混群饲养。引进猪时做好检疫、隔离,坚决淘汰病猪。
4.2预防为主
以含药物添加剂饲喂,同时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应激因素,猪舍用2%火碱每周消毒2次。制定一个好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试验表明,接种猪萎缩性鼻炎、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灭活疫苗,可使猪群AR临床发病率由51.39%降至8.33%,用市售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制成的油佐剂二联苗。在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1次,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在4周龄和8周龄时各注射1次,未免疫母猪所生仔猪1、4周龄和8周龄各注射1次,种公猪每年注射2次。防疫时要搞好环境卫生,疫苗才能发挥其良好的效果。建议采用颈深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易引起肿包,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从而影响疫苗的吸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仔猪免疫,由于注射疫苗量少,为了防止注射后疫苗外渗。建议采用较细的7号或9号针头注射,按照“慢推快拔”的原则注射,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3药物控制
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在饲料中进行添加来预防该病。优先选择经过药敏试验敏感的药物,无药敏试验条件的猪场。猪从2日龄开始,肌肉注射1次增效磺胺,按每千克体重用磺胺嘧啶12.5mg+甲氧苄氨嘧啶2.5mg,每周1次,连续3-4周。在饲料中添加大环内脂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例如磺胺二甲嘧啶300-600g/t,磺胺嘧啶200-600g/t,土霉素300-500g/t,未见临床症状的猪连续饲喂3-4周;磺胺嘧啶500-1000g/t,土霉素500-1000g/t,有临床症状的猪连续饲喂4-5周。饲料中添加一种或几种有效抗生素对治疗AR和促进生长均有益。但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的猪会产生耐药性。且容易造成体内药物残留。因此,育肥猪宰前应停药。对症状明显的猪选用1%链霉素液滴鼻,抑制病菌繁殖,减轻炎症性糜烂,并肌肉注射经过药敏试验敏感的药物如链霉素、磺胺嘧啶、金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治疗。经过治疗。猪群整体状况得到改善。
4.4全进全出
产仔、断奶和育肥各阶段均采用全进全出饲养制度,猪全部出场后空栏2周并对栏舍进行全面消毒,是控制AR的有效措施。但规模较大的猪场一般饲养有不同日龄的猪和自己繁育的种猪,所以难以实施全进全出的措施,此方法适用于小型猪场和个体养殖户。
4.5改善饲养管理
提高生育母猪群年龄,避免引进大量年青母猪;降低猪群饲养密度,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减少空气中病原体、尘埃与有害气体,改善通风条件,猪舍空舍和严格消毒,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温暖。减少各种应激。新购的猪,必须隔离检疫,饲料营养要全价(饲料营养缺乏可致使该病症状进一步加重)。改变饲喂方法,改干粉料为湿拌料,对预防该病有一定意义。
4.6诊断区别
诊断时应注意与坏死性鼻炎、骨软病、猪传染性鼻炎和猪细胞巨化病毒感染症相区别。
3实验室检查
将受检猪的鼻盘部洗净擦干,用70%酒精消毒,然后用灭菌的棉棒探进鼻腔的1/2深处,轻轻转动数次,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肉汤或生理盐水的试管内,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乳胶凝集试验确诊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4治疗及体会
该病必须综合考虑饲养管理、营养、环境卫生等多方面因素,预防为主,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疗原则为清洁鼻腔、排除脓痂,湿润黏膜,禁用血管收缩剂,并加强全身治疗。宜采用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对治愈的猪全部育肥,对经过血清学诊断为阳性的猪一律淘汰。
4.1切断传染源
该病一旦传人猪群就很难清除,因此防止该病传人很重要,坚持自繁自养。杜绝从市场购进仔猪随意混群饲养。引进猪时做好检疫、隔离,坚决淘汰病猪。
4.2预防为主
以含药物添加剂饲喂,同时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应激因素,猪舍用2%火碱每周消毒2次。制定一个好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试验表明,接种猪萎缩性鼻炎、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灭活疫苗,可使猪群AR临床发病率由51.39%降至8.33%,用市售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制成的油佐剂二联苗。在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1次,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在4周龄和8周龄时各注射1次,未免疫母猪所生仔猪1、4周龄和8周龄各注射1次,种公猪每年注射2次。防疫时要搞好环境卫生,疫苗才能发挥其良好的效果。建议采用颈深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易引起肿包,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从而影响疫苗的吸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仔猪免疫,由于注射疫苗量少,为了防止注射后疫苗外渗。建议采用较细的7号或9号针头注射,按照“慢推快拔”的原则注射,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3药物控制
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在饲料中进行添加来预防该病。优先选择经过药敏试验敏感的药物,无药敏试验条件的猪场。猪从2日龄开始,肌肉注射1次增效磺胺,按每千克体重用磺胺嘧啶12.5mg+甲氧苄氨嘧啶2.5mg,每周1次,连续3-4周。在饲料中添加大环内脂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例如磺胺二甲嘧啶300-600g/t,磺胺嘧啶200-600g/t,土霉素300-500g/t,未见临床症状的猪连续饲喂3-4周;磺胺嘧啶500-1000g/t,土霉素500-1000g/t,有临床症状的猪连续饲喂4-5周。饲料中添加一种或几种有效抗生素对治疗AR和促进生长均有益。但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的猪会产生耐药性。且容易造成体内药物残留。因此,育肥猪宰前应停药。对症状明显的猪选用1%链霉素液滴鼻,抑制病菌繁殖,减轻炎症性糜烂,并肌肉注射经过药敏试验敏感的药物如链霉素、磺胺嘧啶、金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治疗。经过治疗。猪群整体状况得到改善。
4.4全进全出
产仔、断奶和育肥各阶段均采用全进全出饲养制度,猪全部出场后空栏2周并对栏舍进行全面消毒,是控制AR的有效措施。但规模较大的猪场一般饲养有不同日龄的猪和自己繁育的种猪,所以难以实施全进全出的措施,此方法适用于小型猪场和个体养殖户。
4.5改善饲养管理
提高生育母猪群年龄,避免引进大量年青母猪;降低猪群饲养密度,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减少空气中病原体、尘埃与有害气体,改善通风条件,猪舍空舍和严格消毒,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温暖。减少各种应激。新购的猪,必须隔离检疫,饲料营养要全价(饲料营养缺乏可致使该病症状进一步加重)。改变饲喂方法,改干粉料为湿拌料,对预防该病有一定意义。
4.6诊断区别
诊断时应注意与坏死性鼻炎、骨软病、猪传染性鼻炎和猪细胞巨化病毒感染症相区别。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