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视角的“好”电影说故事之特征分析-电影论文
一、能把故事讲清楚
一般观众看电影,看的都是剧情,也就是其中的故事。观众如果看不懂电影所讲的故事,就不会给电影很高的评价,有些人甚至在中途失去“继续看下去”的耐心。
观众中很少有人反思经典电影为什么被称为“经典”,但百分之百的人都能概述自己心中的“好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原因很简单,依据最小代价律,169观众记故事比记具体的镜头、场景更省力,所以故事自然而然地被记住了,镜头、场景等细节则在无意注意的作用下“有选择”地被记住了一部分。
在传播过程中共享的是符号,不是意义——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69所以,为了减少对故事理解的干扰,故事的主线越清晰越好。《建国大业》明星很多,票房很高,把那么复杂的历史、那么多的故事压缩糅合在一起也确实不容易,但若论传得广、传得久远,却不一定能与朝鲜老电影《卖花姑娘》、国产电影《海洋天堂》相媲美。原因很简单,前者的故事高度浓缩,线索也很多,如果没有一些历史常识,很难说清楚里面的故事;后者则是细细道来的故事,而且能够触及更广大人群的情感——当年创作和监制电影《卖花姑娘》的人是金日成之子金正日,所以,当年拍《卖花姑娘》的主旨应该是用一家人的遭遇演绎旧社会人民的苦难,教育人民热爱新社会。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上升到较高的政治层面来理解这部电影,但这并没有影响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因为他们都无法抗拒故事本身对自己心灵的震动。《海洋天堂》把肝癌父亲对自闭症儿子的牵挂演绎得淋漓尽致,不知道有多少人边看电影边流泪,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含着眼泪把电影看完的。
二、内容详略得当,能抓住关键点、卖点
正如印度电影《圣雄甘地》的开场白——“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用一个故事说完,无法逐年逐月地叙述,无法巨细靡遗地全部拍出来,也无法将他一生中有关的人物逐一拍摄出来……”——没有办法用一部电影表现人物或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所以对材料的取舍很重要。
《卖花姑娘》主要表现穷人的苦难,所以,尽管花妮及其家人的苦难与白地主一家直接相关,但片中白地主家的生活情境很少,花妮一家的境遇占了绝大多数篇幅:母亲忍着病痛,受苦受累受委屈,她这样坚持的理由很简单——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给白地主家当奴隶;花妮为了给母亲买药,采花、卖花,挖野菜、卖野菜,攒了几个月,终于给母亲买到药了,她和妹妹一起像拿着宝贝一样,满怀希望地往回走,恰巧遇见一群人围着刚刚病逝的母亲——刚见彩虹,又来暴风雨;哥哥是一家人的希望,母亲去世后,花妮身无分文地去找哥哥,把失明的妹妹委托邻居照料——花妮得到哥哥已经去世的确定性消息,妹妹拄着棍子孤零零地站在山冈上等姐姐回来;花妮因为妹妹才九死一生地活着回来了,妹妹却被白地主家给害了;花妮无所顾忌地到白地主家拼命,哥哥不仅回来了,还带回了大难不死的妹妹。
“受众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他们被不同的内容所吸引。”所以,尽管能够把故事说清楚的素材都是电影的取材范围,但是,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能够引起观众情感波澜的素材才是电影制作的最佳素材。《卖花姑娘》之所以能够铸就“经典”,是因为选取的素材能够“牵着”观众跟着它“七上八下”,欲罢不能。
与《卖花姑娘》相比,《海洋天堂》的故事简单了许多,但简单的故事并没有给观众“简单”的感觉。父亲的操劳、病痛与成年儿子的“无忧无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感觉心里沉甸甸的。特别是父亲教儿子乘坐公交车那段故事,儿子不知道下车,父亲就坐在椅子上不厌其烦地重复公交车报站,不厌其烦地教儿子应和下车——儿子每次反应对了,父亲都鼓励性地说“大福真棒”。看父亲那灿烂的笑脸,联想到他沉重的压力,还有教21岁的男子汉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需要采用此等方法,怎能不让人流泪——可怜天下父母心,哀民生之多艰,等等,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一拥而上。
所有令人感动的电影都特别注意“细节”,因为观众感情的闸门就需要这些细节去打开。《海洋天堂》如果不能用细节取胜,那么,它只能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但实际上,它却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
三、善于挖掘和讲述故事之外的故事
如果电影中只有主角唱独角戏,那么,这部电影的故事往往是单调的,而且有时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孤掌难鸣”,所以故事之外的故事作为“辅料”有时是必需的、必要的。
《海洋天堂》充满了父爱,但另一种爱在其中也没有让人感觉多余,相反,在其中增添了生活气息,那就是邻居阿姨与父亲之间的感情。邻居阿姨对父子两个都很好,所以父亲两次把后事托付给她。
第一次,电影开始部分,父亲肝癌晚期,没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因为担心儿子大福没人照顾,所以决定带儿子一起葬身大海。临行前,父亲给邻居阿姨留了一把钥匙,嘱咐她七天过来照看一次家,还在桌子上给她留了一封信,以为是最后的遗言。投海后,大福解开了与父亲绑缚在一起的绳子,他死不了了,父亲也不能死了,所以父子两个平安地回来了。
第二次,电影临近结尾部分,父亲终于给大福找到了安身之处,但需要陪他适应一段时间。在搬家的时候,父亲和邻居阿姨坐到了一起,不仅告诉她因为怕拖累她而不能接受她的感情,还把贴在骨灰盒上的照片留给了她,让她帮忙贴上。
《海洋天堂》中有几个角色帮助父亲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但邻居阿姨的出现,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邻居互相照顾以及相互守望的爱情。
其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很多时候都不是孤立的,所以有时为了刻画其中的某个人或说明其中的某件事而努力地把他们从与之相关的集合中剥离出来是行不通的。李连杰担任主演的《少林寺》《南北少林》,两部影片的主线都是报仇,但前者有“牧羊女”,后者有戴在小腿上的铃铛,而且两者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牧羊女给李世民和觉远(李连杰饰)送饭、假扮新娘掩护李世民逃走,然后才有李世民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直取东都,使得正欲火烧少林寺的王仁则乱了阵脚,落荒而逃,无家可归,无兵可调,顽抗至死;智明和尚(李连杰饰)腿上的那只铃铛,促使他不顾一切地跑到南少林,然后才有大家群起而攻之(赫索王爷)的痛快场面。
四、善于寻找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因素
尽管绝大多数观众看电影都不会用严密的逻辑来推敲故事的合理性,电影中的故事也不必严格地遵循逻辑,但是,电影创作追求逻辑上的完美还是必要的,因为遵循逻辑不仅可以进一步满足理性观众的需求,还可以使影片出现“点睛之笔”。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位好老师——尼克——改变了一个诵读困难学生——伊夏——命运的故事,同时产生另一个结果:尼克老师被同事、领导认可,并且从临时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那么,尼克老师对伊夏的所作所为,是立足于“职业”,还是立足于“就业”,还是由于更深层次的原因呢?答案是后者,是“教育爱”。
影片通过尼克老师与残障儿童的互动,初步展示了尼克老师对学生的耐心;面对残障儿童成功地表演节目以及节目结束后孩子和家长激动不已的场面,尼克老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表明尼克老师对学生爱得很深。尼克老师去伊夏家与其父母沟通,在长途汽车上帮助邻座的母亲照看婴儿,就像父亲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自然”;中途,尼克老师漫不经心地在一家便利店吃饭,突然发现有一个儿童在该店打工,他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那个孩子身上,心情变得有点沉重,叹了一口气,然后请该童工坐到桌子旁边一起吃东西,期间还心疼地拍拍那个小孩。婴儿、童工,说明尼克老师拥有教育爱,爱所有的孩子。总之,尼克老师是真正的“园丁”,不忍心看见任何一株花儿枯萎,所以他尽力“挽救”伊夏——这才是故事发展的真正内因。
同样,印度电影《圣雄甘地》在向我们展示甘地所作所为的同时,还为我们很好地解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起源以及甘地一心为民的心理基础。影片中不止一次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绝不攻击他们,可是我们将承受攻击,经由我们承受的痛苦,他们会看清楚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一样具有杀伤力。”此外,影片中特意安排甘地与美国记者在海边对话这一场景,通过“甘地”之口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经常在庙里唱一首歌,其中有这样的歌词:“真正的信徒会了解,别人的苦难就如自己的。尊敬所有的人,不鄙视任何人。”坚持背后是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这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因素。
五、结 语
有人说,“好莱坞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观众心理学的潜心研究和学以致用”。即便是我们不能跃进式地赶上好莱坞的水平,但至少我们应该从中学到“什么是受众中心”“如何以受众为中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好”电影都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比如说,《卖花姑娘》就没有故事之外的故事,也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推动故事发展的因素——母爱、亲情——因为这些都没有悬念,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天然的。总之,只要影片把要讲的故事说清楚,故事够丰满,就可以了,不一定求全责备。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