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拯救大兵瑞恩》的人道主义精神探究-电影论文

作者:王淑萍来源:《电影文学》日期:2012-09-19人气:1935

  在170分钟的影片中战争场面占据了大约1/3的时间,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影片开头用27分钟的片长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影片最后守桥阶段的战斗与开头片长相仿。血腥、惨烈的暴力场面虽多,但却绝不是为了展示暴力。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发言人马文?利维说:“影片中出现的暴力镜头没有一处是无缘无故的,当人们看过影片后一定会觉得这是一部最具现实意义的战争影片,它将成为有史以来最真实的战争影片。”

  开篇登陆奥马哈海滩的血腥残酷的场面尤为惨烈,有史诗般的画面,恢弘壮烈的气势,夺人心魄的感人力量,给人极强悍的视觉冲击。

  一个士兵被救起,刚说了声“谢谢”就死去了;一个年轻的士兵吓得在哭;一个士兵被炸断了小腿;又一个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断臂,不舍得放下;一个士兵肠子被炸出来了,疼得哇哇叫喊“妈妈”,为了清障,为坦克开路,医护兵来不及救治,把他拖拽到一边,任其自生自灭;现场急救时,给战士腿上注射吗啡,针头刺进战士的肉体;几个士兵被火烧着,在奔跑,在最后挣扎;一声炸响过后,上尉米勒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狙击手杰克逊在炮火纷飞中亲吻着十字架,祈祷平安,寻找镇静的神秘力量;子弹飞射,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尸横遍野,士兵瞬间倒下,生命转瞬即逝,死去的人和死去的鱼,血红的海水,各种呻吟、痛苦、挣扎、绝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战争的场面,罕见的真实,淋漓尽致,惊天动地。每个个体,被战争蹂躏、粉碎,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么死,要么生,完全出自偶然和运气。个体生命是如此脆弱,如此身不由己。这里没有英雄式的从容就义的虚假场面,刻画的是人在强大的战争面前,那种恐惧、无力、脆弱、无奈、痛苦、挣扎和不舍。

  影片的逼真性不仅仅表现在场面的真实,更多的是人性的真实,直抵人心灵深处的真实才能感人至深,也才能引人深思。

  暴力只会展示丑陋,让人作呕,本片却催人深省:它促使人们不得不再次反思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伤害,反思个体生命价值在战争中的微不足道,反思战争的惨无人道以及对人肉体和心灵的践踏和摧残。

  在战争中,野蛮和文明,有时只有一步之遥;正义和非正义也不是泾渭分明。战争是人类一次次犯下的滔天罪恶,而惟有和平与爱,惟有理性和对权利、欲望的节制,才是人类肉体与心灵的真正救赎之路。

  让人纠结又转而释然的故事情节,凸显了美国式的对生命、对“人”的尊重影片探讨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主题,用八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有何价值?这是令将士和观众都为之困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阐释和挖掘,提高了影片单纯作为纪实性电影的品格,从而更深层次地挖掘了战争中正义和人道精神的内涵。

  瑞恩家四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

  为了安抚母亲,更为了使后方的人不致产生厌战情绪,米勒上尉奉美国最高作战指挥部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的命令,带领八个人去寻找大兵瑞恩,目的就是要把他从战场上带走,安全地交给他的母亲。无论如何,这个情节安排非常具有人性的光辉。

  战争无情,人有情。在血腥的战争面前,每个人虽然命如草芥,但也理应有权利活着,为死去的人(瑞恩的三个哥哥)活着,也为生者(瑞恩的母亲)活着。战争已经无情地夺去了母亲的三个儿子,在为国尽忠还是安抚亲人面前,美国人选择了后者。如果让一个母亲生生失去所有的孩子,无论是为了什么,都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值得大肆称道的。为国就可以舍弃家,要精忠报国就不能退缩回家尽孝,这种有些夸张的价值观念,显然不是美国人的。美国人的价值观更真实,更令人折服,也更散发着人性之光。

  八个人深入德军后方,只为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寻找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这个安排看似荒唐并令人疑惑。因为战士理应血战疆场,再者,找到瑞恩的希望很渺茫,况且一路上危险重重,随时都可能与死亡亲密接触。他们非常怀疑,冒着八个人的生命危险去搭救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这次行动,究竟意义何在?

  米勒上尉接到这个任务后,无法高兴,在他看来完成这项任务难如大海捞针,他和大家一样心存疑虑。营救小组带着这个困惑极不情愿地上路了。

  八人中有人不满、有人热忱、有人好奇、有人反对,他们戏称这是一趟“苦差”。为了稳住军心,目光深邃的米勒上尉道出了他的看法:“这项任务棒极了,意义重大,值得我全力以赴。而且我对瑞恩的母亲感到深切的悲痛,为了慰藉她,我愿意赔上我与部下的性命。”但这并不足以说服自己和士兵,尽管如此,米勒队长还是坚持服从上级的命令。

  但拯救瑞恩的路途充满未知和凶险,故事情节也一波三折。时时要和小股敌人交火、对峙。首先是善良的列兵卡帕佐被德军狙击手击中,不幸牺牲,队友们很悲伤。这时,出现了一个略显喜剧效果的情节,第一次,找到了“瑞恩”,经过交流,才发现搞错了。那个被大悲大喜搞得有些发蒙的年轻士兵喃喃自语:“我要立刻回家,我想回家。”这些真情实感的流露,使得情节、人物看上去更真实、更委婉动人。

  紧接着军医韦德因为执行“分外的”任务,被击中肝脏而牺牲。大家非常痛惜,上尉躲在角落里,难抑自责和悲痛,哑声痛哭。这激起了士兵对德国人的愤怒,一个德国兵被发现,大家想杀掉他,可是善良的翻译厄本替他求情,上尉最终决定放了他。这个决定,激起队员强烈的冲突,惹恼了列兵莱宾,他扬言离开,军士霍瓦斯举枪阻拦。但此时上尉的一番话让队友们一下子释然。上尉终于道出了他以前当过中学棒球教师的真实身份,并希望能找到瑞恩,带他回家,这样他和他们就可以回到妻子和家人的身边。“我只知道,每多杀一个人,我就离我的家越远。”厌恶战争、渴望回家、思念亲人、希望回到和平安详的从前,这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然后他们在开满黄花的原野上行进,画面静寂充满诗意,这时一首忧郁的歌声(画外音)响起,预示着血腥的战斗又要打响。当他们终于寻找到了瑞恩时却很意外,这个稚气的小伙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气,坚持要和同伴守桥,不想离开战场。他对上尉说:“她(瑞恩的妈妈)应该会明白,我不会离开这座桥。”

  这时霍瓦斯中士对上尉说了一句话,使拯救瑞恩这次行动得到了更加完美的注解:“要是我们也留下来,会缔造什么奇迹呢?有一天我们回忆起来,也许会觉得在这场混账战争中,拯救瑞恩是惟一一件好事。”“这是我的想法,上尉,如你所言,我们会留下来,一起为团聚战斗。”上尉听了,很默契地说:“兄弟”,表示赞同。

  列兵瑞恩朴实的想法、无私的举动感染了大家,使这些经历了死亡与战火洗礼的老兵们开始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神圣的使命。为了不辱使命,米勒队长决定和队员们一起留下,与瑞恩并肩迎接一场即将到来的恶战。为了最终和家人团聚,必须战斗下去。只有战争结束,完成了作为战士的神圣使命,才能真正从战场上退隐回家。

  紧张的战争一触即发,这时从旧楼里播放出一首悠扬哀伤的歌,歌声在残垣断壁间回荡,令战士们充满了对和平的憧憬和向往。厄本为大家翻译歌词内容,士兵们有的打拍子,有的在凝神静听。这种奢侈的享受让这些浑身战火硝烟味的士兵兴奋莫名,一个个脸上幻化出夺目的神采。

  背景音乐一直在响,在这短暂的宁静中,上尉和瑞恩一起回忆着他们的亲人、他们的过去。上尉想起妻子带起旧手套修建玫瑰花丛的样子,瑞恩回忆起大哥临上战场前兄弟们一起捉弄他的情景,甚至说到两年前的嬉闹,几乎忘却了兄长们已经逝去,边说边笑,突然呆滞无语。一瞬间,凝重深切彻骨的悲哀笼罩着两个人。这种在战争间歇所表现的人物对话和音乐场景的渲染,使得欢笑与悲哀、美好与残酷、温馨与暴力交相辉映,以乐景写哀,使哀者更哀,唤起观众无限感慨和忧伤的情绪。

  他们是多么希望此刻永远停留,这时,远处隆隆的坦克声切断了他们的思绪,一场为信念而战的斗争,再次纠结、震撼着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心灵。

  瑞恩在战争中一直被上尉保护着,得以安然无恙,但其他人却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狙击手杰克逊等士兵相继倒下,影片结尾,中士霍瓦斯和上尉米勒都受伤而死。这时,画外音响起,那是美国政府在宣读给瑞恩母亲的贺信,硝烟尚未散去的战场上,空镜头缓缓移动,杰克逊炸黑了的高塔、弹坑、破碎的桥面和尸体,每个行动着的人的表情都沉静而安详,他们还活着,好像他们也在聆听,那些军方赞美瑞恩的语言,同样是赞扬所有军士的语言,所有活着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无畏的人们。

  “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会觉得拯救大兵瑞恩,是我们在这场混账的战争中,完成的一件杰作。”“我们要为团聚战斗。”

  瑞梅尔残破的桥头,憨厚尽职的霍瓦斯中士面对着米勒上尉所说的这番话振聋发聩,柔和的眼神融化在夕阳的余晖里。他的见解超凡脱俗又极为平常,道出了深陷战争的将士共同的渴望。

  这里没有美国大片中对个人英雄的弘扬和夸张,也没有英雄式的虚假的豪言壮语,有的是普通的将士普通的情感和内心渴望,但惟有如此符合人情人性的描写刻画才直抵观众灵魂深处,才能引起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作者饱含着对年轻将士的深爱,塑造着一个个鲜活可爱的生命,而这些生命最终却一个个倒下,这就是战争!

  所以,战争不是将士的信仰,他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渴望团聚,也愿意成全别人的团聚。他们最终深刻领悟到拯救瑞恩这次行动的人道意义,并最终为与家人团聚、为结束这场“混账”的战争英勇献身。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