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思想政治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原创日期:2011-10-25人气:1341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从文化冲击、教育模式和话语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社会、交往娱乐和生活休闲的重要渠道和媒介,是当前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即时性,沟通的交互性,内容的形象性、主体的选择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个性心理等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在满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积极需求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价值观偏离和过度沉迷网络等消极影响,以互联网为新阵地,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指出,“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一、网络阵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内涵
要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明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涵以及其主体、客体和载体。
“网络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其实质是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等为手段或载体,根据传播学原理,对网络信息进行控制或传播,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和互动,用科学、丰富、生动的网络信息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提高其分辨能力和民族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优秀品质的过程。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网络教育的内容仍然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所不同的是二者的实施平台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 [2]具体而言,就是高校教育主体在以网络为平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和心理素质等产生的影响程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完成状况。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其主体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客体是游弋在互联网中的大学生,载体是包括高校网络环境在内的整个互联网。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时代,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没有变,但它在教育主体、客体、形式、内容以及方法上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1.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自主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文化的多元性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这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了解社会、增加知识的平台,但同时文化的多元性不可避免的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巨大冲击。在网络中,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交织碰撞,看似选择权在于信息浏览者,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时无刻不在用他们的价值观念来侵略和腐蚀中国的民族文化。互联网中充斥的西方文化侵略思维极易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产生迷惘,甚至使其理想和信念受到动摇。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说:“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3]
互联网上的文化的竞争,实质就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捍卫民族文化的斗争。高校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并坚守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如何提高大学生对西方侵略文化的免疫能力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2.网络时代“前喻文化”模式使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冲击
玛格丽特·米德把文化传递模式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分别代表了晚辈和长辈之间的三种学习关系。前喻文化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长辈要向晚辈学习。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和快速发展特点使得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力量和创造者,在某些方面,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容量甚至比教育者还要丰富,本来是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反过来变成了其前辈的知识传授者和信息传播者。因此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晚辈向长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模式转向“同喻文化”模式和“前喻文化”模式,即晚辈和前辈共同交流学习,或者是长辈向晚辈学习。在这一模式下,传统模式下教师的权威被打破,教育方式也已经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3 .网络语言的话语差异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困境
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创造欲望和交流欲望。在网络化生存过程中逐渐构建出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化的网络亚文化,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接受和传播。网络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文化的话语差异。网络话语的娱乐性、随意性和多变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固定性出现话语系统的交流障碍。两种话语体系的巨大差异使得大学生难以接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甚至对其产生强烈排斥和反感,教育者难以了解学生的思想文化状况,也不能有效进行引导和教育。在沟通方式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在课堂等物理空间内单向传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在大学生群体建立起来的网络亚文化中,大学生喜欢在网络平台虚拟空间内通过各种聊天工具或BBS等进行,尤其喜欢通过感性的多媒体获得知识和教育。网络时代两种话语的巨大差异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面临困境。
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建立网络教育长效机制
要从根本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进行教育机制创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机制、决策机制、引导机制、监控机制、调节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机主要是指在组织、资源和内容三方面的协调。当前高校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相对分散。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党、政、工、青和学生社团齐抓共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合理配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协调、整合学校各级机构网站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明确其分工和定位;其次是要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信息获取机制、分析机制、决策机制和引导机制。舆情获取机制要导向明确,灵敏高效,及时发现和收集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异常变化;分析机制是要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去伪纯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决策机制要民主高效,对涉及到学生思想动态的舆情进行科学分析,充分论证,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从思想深处解决引起学生思想变化的诱因;引导机制要坚持价值引导和舆情引导相结合,坚持“疏、导”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民族意识。
2.消除网络话语差异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网络亚文化之间的话语差异,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传统的教育者还不能适应这一环境变化的体现。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消除这种话语差异是网络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首先,教育者要积极走进网络生活,与大学生“共境”。教育者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熟悉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文化,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参与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与交流,这是消除网络话语差异的前提。其次,要掌握网络话语,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网络话语具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教育者只有在掌握这一话语体系的前提下才能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洞悉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把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用大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有效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再次,要注意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意识到网络时代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模式的客观性,以平等的地位和朋友身份与大学生开展交流与沟通,引导大学生对网络文化进行独立和自主的分析,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建设校园网路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建设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校园网络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校园网络的建设要有实效,必须在内容上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网站的教育内容不仅要具有真理性和先进性,还必须符合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社会现实。空洞的理论说教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网站应设置服务学生的栏目,如开设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等栏目,把育人融入到服务学生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三是运用校园网络平台,整合校园的新闻资源以及广播、电视资源,搭建一个可以满足大学生信息需求的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就可以及时迅速地浏览各种信息,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启发。

 总之,在网络时代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拓展内容,创新方法,加强网络这一新阵地的建设,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有效地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5
【3】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05.

 

关键字:思政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