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与影视的艺术关联性-电影论文
在国外,根据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另外,在世界影坛,许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影片,如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等,都依据经典或流行的文学原著改编创作而来。可以说,正是在文学甘泉的滋润下,影视艺术勃发出了日益旺盛的生命力。文学俨然成为影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然而,在我国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却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先生曾提出“电影就是文学”的偏激观点,他把电影等同于文学的说法否定了电影的独立性。虽然“电影就是文学”的观点遭到否决,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就没有文学特性和文学价值。在影视创作的前期,文学剧本的打磨与推敲成为重中之重,它需要为以后的拍摄作好铺路搭桥的准备工作。文学剧本会对电影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表现手段等做出基本的框定,之后在具体的拍摄中将其转换成银幕形象。“虽然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由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文字消失了,但文学的价值却在与其他艺术的结合中被保留下来。”①中国第五代的许多电影作品,如《霸王别姬》《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曾有评论者指出,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骨子里流的是别人的血液。张艺谋至今感叹,一个好的文学剧本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电视剧同样如此,《四世同堂》《蹉跎岁月》《新星》《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以及历史剧《雍正王朝》等也均由小说改编而成。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为影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故事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方式。
李安导演的《断臂山》根据1997年安妮普罗克斯的短篇小说改编,小说原作只有数十页,文字极其精简。导演将自己独特的理解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容和二度创作:“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不妨把性别撇开。”影片在优美的西部风光和略显沧桑的吉他音乐的衬托下,两个牛仔之间的爱情如泣如诉,达到了“从没有过地如此纯洁、神圣地刻画两个男人间的爱情”的境地,而影片的最后,Ennis目送自己即将与心上人结婚的女儿驱车离去,打开衣橱,凝视着断臂山的明信片,饱经沧桑的脸上老泪纵横,说出那句令人心痛的“I swear”的时候是如此地凄凉。这样的爱情故事超越了性别、文化、种族、地域,令观者唏嘘感叹。可以说,《断臂山》从小说到电影,升华了原著中细腻优雅的文学意蕴,将这种文学性转化为形象化的视听语言,让观众通过影像去领略和回味其中的妙处。
可见,影视和文学虽属不同的媒介形式,但其天然的亲缘关系总是毋庸置疑的。同为强调“叙事”的艺术门类,影视和文学都包含着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都是借助于叙事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小说和影视在某种维度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即“可通约性”。
从中国的小说发展史来看,不同时期的小说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小说总是在美学思想、表现形式以及风格上表现出沿袭与改革的趋势。众所周知,小说不能等同于故事,因为组成小说的各元素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故事需要体现其中外,叙述方式、结构样式、语言表达等也是成文的关键所在。不论是传统小说观念里的把形式与故事分割开来,写什么远比怎么写重要,还是现代小说追求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都说明了故事性即作品内容的基本存在作用。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消费方式,对于票房或收视率是有要求的,这样就跟小说需要讲一个好故事吸引读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影视剧作为观赏艺术,既要运用各种影视手段制作视觉、听觉效果,又要具备一个丰富生动的故事才能更具魅力。优秀的小说各方面比较成熟,在“文本中已蕴含了大量的影视叙事因素和视觉效果,如形象塑造、场景描写、人物动作、时空转换,等等。其中,作为小说文本的基本构成单元——叙述场景的常规运用,与电影表现方式更是相似”。小说以文本的形式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影视艺术则是声画艺术的结合物,离开两者之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之为现代影视艺术。虽然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之间存在距离,但是文学语言中深厚的文学性、思想性,大大提升了影视剧的内涵。总之,从小说与影视在“讲故事”这一基本诉求和强调“叙事”的核心功能这两个角度来看,影视与小说都有着某些程度的相似性。
然而,影视与小说在“讲故事”的这一层面上是互通的,但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小说与影视都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但从叙事的层面上来看,小说是‘叙述’,即主要通过语言符号由叙述人来讲述故事,讲述具有时间性,因而属于时间艺术;而影视剧则是‘演述’,即主要通过场景变换、视觉画面来显示、表现故事,属于空间艺术,按照著名电影艺术家巴拉兹的说法:‘画面没有时间性’。‘叙述依附于被视为纯行动过程的行为或事件,因此它强调的是叙事的时间性和戏剧性;相反,由于描写停留在同时存在的人或物上,而且将行动过程本身也当作场景来观察,所以它似乎打断了时间的进程,有助于叙事在空间的展现’。”
小说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但是它永远没有影像所具备的直观性。小说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它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讲述故事,而影视是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它通过声音、光影、直观的动作、表情直接输送给观众视觉形象,诉诸感官。小说能为影视创作提供一定的内容、情节,但二者对于故事的表现方式仍是“不可通约”⑤的,小说改编的过程,其实是小说作品再创作的过程,为适应影视拍摄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文本已与原著文本不同,即从对文字语言的编码,转换成对视听语言的编码。比如说小说里介绍人物时,对人物各方面自然进行或明或暗的描述,然而对读者而言这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出一个符合其理解和审美取向的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影视化了的小说效果就不一样了,它消除了读者想象的权利,呈现的已是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形象,观众不需要联想推测,立刻得到最直接的认识。
2.一部影视剧想要吸引观众眼球,相对于演员表演、布景精细等方面的要求,内容的精彩也是举足轻重的,观众看影视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遣娱乐,试问有谁愿意花钱花时间、精力看一部乏味、枯燥的电影或电视剧?本文已在前面写到传统小说往往把形式与内容分割开来,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然而现代小说的观念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现代小说在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之余还十分关注形式的使用,因为小说作为语言的艺术,故事情节只是其构成的因素之一。同样的故事,普通人与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写出来为什么会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小说家利用了形式、语言等技巧使得故事更加丰富、生动,更具吸引力,异彩纷呈、多元并列的局面由此形成,这样才能成就成功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对小孩子讲故事似的只重情节。
“在小说里,叙事能够借助于叙述的语言方面的张力,作为叙事主体显示话语魅力的舞台而从地出现,因此,故事往往只是小说承载其思想、情感、价值的一个载体、手段,只是小说的表层结构,而对于影视剧来说往往则是全部。”
3.文学与影视不同的艺术属性也框定了它们不同的诉求方式。小说往往是相对个人化的写作,在思想主题上有形而上的追求。尤其是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边缘化。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支生力军,其作品往往更加贴近生活,甚至主动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趣味。这使得在今天的文化消费环境中,小说的消费程度与接受效果无法与影视作品相抗衡。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小说的影响力度仍是不可否认的。在影视产生之前,各种记录形式的创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尤其是优秀的作品更是经久不衰,虽然不少作品通过影视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但读书与看画面还是有所区别:阅读中读者由于个人不同的经验、积累,进行着再创造,可以细细体味,周密思索,有更多想象、联想的可能性。“在有了录音机、录像机、互联网的今天,小说的状物写景、描图画色的功能,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你的文笔无论如何优美准确,也写不过摄像机的镜头了。唯有气味,摄像机还没法表现出来。”这里所说的“气味”正是小说永远无法被影视剧所取代的重要原因,也是二者的区别所在。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7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