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东北流人戏剧《龙沙剑传奇》的叙事艺术-电影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电影文学》孟庆阳日期:2012-10-11人气:840

剧本的叙事主题倾向

  戏剧必须围绕着一定的主题进行创作,需要有鲜明的主旨意图,这样才能给读者和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扬善劝恶、感化人心、讽喻现实等多种功能作用。《龙沙剑传奇》借用的题材为神仙道化类内容,总体上看来,故事的情节基本不脱神仙道化题材的一些特点,如以飞升登仙为最终的结局。但具体到该剧的文本情况,又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

  (一)对“情”的细致描写,动人心弦

  剧作中对李鹬、萧绛云这对本有仙根却落入俗境的夫妻感情给予了大量的笔墨,让人体会到人间夫妻情分的深厚,特别是萧氏湖厄遭遇之后,她那份对丈夫的担忧、牵挂、思念之情,感人肺腑,使人不禁唏嘘感叹,《思夫》一出的描写尤为精彩:“咱一个断肠人,无处不伤情,说不出心中病也。虽则人娘亲,姊妹似同生,勉强地把愁容整,这冷秋声、寒露影、穿帘月、入窗星,一抹地添悲哽咽。(听介)却正是莲漏三更。这般景况,怎么能睡得着。欲就枕,魂难定,免不得起匡床,独对孤灯。”文中所夹注的江右梦熊钓叟、浙西二吾居士评点云:“深深郁郁。天下事无说不出者,独夫妻分中事,难向人说。在妇人尤说不出也。”确如所言,清代的妇女依然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在对情的态度上,特别是对夫妻之情,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显然,在这里萧氏并没有直言告白、肆意宣泄,如汉乐府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把自己内心对感情的态度毫无隐藏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直白坦率无疑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但是,作为女子,婉约含蓄,却有另外一番捕获内在心灵的特殊感觉。文中的“秋声、寒露、帘月、孤灯”等物象,无不使人联想到思念的悲愁,而萧氏的愁绪又增加了更为令人动容的内容,那便是自己的丈夫现在却生死未卜,这样的思念、牵挂是何等地让人肝肠寸断!

  而萧氏对丈夫的牵挂、担忧、想念,不是发自内心一时的冲动,具有绵远久长的特点,体现了女性对情感的执著。在其后的剧情中,不时安排情节表现萧氏对情的在意和浓烈,如第十八出《闹阁》中的“独向长街探访,奈玉人不见,低首彷徨。这是滕王阁下,当日与丈夫在此登舟。如今时移事变,高阁依然,正是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咳,我闷来不觉泪淋浪”。虽然此楼还在,景色如旧,但是已经物是人非,丈夫已与自己相隔两处,触物伤感,情何以堪!

  尽管剧作的最后限于题材的关系,萧氏与李鹬因本有仙根,都踏上了归仙的修炼道路,由夫妻变为“友朋”,但是笔者认为,剧本中关于萧氏对情的态度描写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极具感人力量,且在叙述的过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实为该剧的亮点之一,亦是着笔的成功之处,值得注意。

  (二)对“景”的渲染描绘,以景抒怀,思绪万千

  该剧本中对景物的描绘尤为引人注目,有的地方因情节的发展需要,自然道出,但却写得极为精彩,如第六出《湖厄》:“水国天昏。才过孤山,又见澎浪嶙峋。画屏笏立,浓抹青螺,淡扫碧云。纷纶。幽岩耸处,自有仙风徐行。”这为李鹬赴任途中在湖面上所见,山、水、云融为一色,令人心旷神怡。再如第十八出《闹阁》:“闹哄哄满城花放,冷晶晶一派珠光,花灯影接银河荡。看妙舞,似霓裳。风轮转月夸新造,火凤衔花任巧装。”对元宵节日的点缀渲染,热闹非凡,气氛浓厚,如身在其中。

  有的地方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作者恢弘的胸襟气度,虽借剧中人物之口,却是酣畅淋漓,摄人心魄,如第四出《说剑》中的“长湖波骤,乾坤千里等浮沤。试看那洪都门户,尽绕着江右雄州。左边是二汉分流连楚蜀,右边是三江底定接闽瓯。也有时微风淡抹,也有时急雪奔流”。对鄱阳湖及周边地势的观察,从高处着眼,“高亮雄阔,其声动心”。

  那么,我们不免疑惑,在剧本中作者程煐为何如此关注景物的描写呢?在笔者看来除了以上分析外,还与作者的流放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关外“当时此地以其漫长的严冬、凌厉的风雪、广袤的疆土、稀少的人烟、遍地的沼泽、与世隔绝的环境而成为发遣流人的主要聚集地”。在中原的士人看来,这样的环境犹如人间的地狱,被流放到此地,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程煐本为安徽天长人,环境的巨大反差,更能够引起内心的激烈波动,因此,对景物的极力描绘,应该是暗含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正是因为塞外的荒凉,人烟稀少,惨无生机,中原的物胜繁华才显得尤为突出,不时出现在作者的脑海之中。这样,作者在文中大量穿插着对景物的描写,除了简单的文本意义之外,就具有更为深刻的内在意蕴。

  (三)对现实社会“假丑恶”的揭露、嘲讽,意味深长

  浙西二吾居士在序言中云:“仙非仙、怪非怪也;非仙非怪,何必不言仙、言怪?仙之非仙也,非非仙也,夫人而能为仙也;怪之非怪也,非非怪也,夫人而能为怪也。”在此,可谓道出了人、仙、怪的关联性,仙、怪实为人间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作者借以言说的方式而已,因此,在对剧本的解读中,应该透过文本的表面,如此方能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和剧本反映的真实意图,此剧本的十二出《离巢》中表现尤为明显:“如今世上文人,哪里真有一点墨水。……你是妖精,怎么行起医来了?(末)世上庸医杀人,不狠似妖精么……(众)妖精也做先生了!(副)如今的蒙馆先生比妖精坏多着呢!”现实社会中的文人、庸医、蒙馆先生都成了作者嘲讽的对象,而造成这样的现象出现,与当时整个社会的统治不无联系,正是因为现实中有如孽蛟般的势力存在,霸占一方,无恶不作,为非作歹,才导致风气极端恶化,“作者是运用了寄托、象征的手法,以神仙比圣贤,以妖怪比清朝统治者”,此说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剧作的内在蕴涵。

  以上我们以点窥面,而从本剧的整体上来看,该作反映了驱邪除灾剧的特点,两种势力的较量,并且最终善的力量压倒丑恶的势力,实际上代表了作者对和谐、美善、安定的推崇,以此来表达对当时黑暗文字狱统治的不满和反抗。再结合作者特殊的经历来看,被流放边地,自身的遭遇何尝不如李鹬陷身囹圄之中,李鹬最终由仙人的保护、营救最终脱离险境,而自己却身处塞外,冰天雪地,人烟荒芜,此时心境当何,读者不难推测理解!

  语言运用技巧高超,极具表现力

  《龙沙剑传奇》在语言运用上,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文字都恰如其分,不避俗亦不乏文人的雅致,体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

  文中对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增强了文本的内在张力,《赠丹》出:“仙軿忽至蓬户辉,令我欢笑惊疑,似三生石上曾相契。”把李鹬与许旌阳初次相见时的感受借用“三生石”的典故加以渲染,为后来许、李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前后呼应,符合剧作中的李鹬在许旌阳的解救、引导之下醒悟、摆脱俗境,迈入仙道修炼的情节需要。两人的关系因“三生石”的典故开始蒙上了本为“同道”人的面纱,随着剧情的发展,最终走向了共同的“仙道”,这样的安排,让读者在看完整个剧本后,恍然大悟,原来一切都已“注定”,萧绛云、李鹬的夫妻之情虽然浓厚,但终抵不过“三生石”的三世情缘。

  剧作中的叠字也极有特点,《投店》“湿淋淋拖不起的纤缟,冷飕飕禁不住的寒峭,响凄凄飐不定的芦花,滑溜溜拔不动的莲鞋俏。”文中“湿淋淋,冷飕飕、滑溜溜”几个带有叠字词语的刻画描写,把一个落入湖中被救出的女子的形象摆在人们的面前,而且“第一、第二、第四语俱从身上实写,第三语却空写一句芦花,并前后三语俱觉灵活。若板板排写四句,便无意味。于此可悟作文虚实相间之法”。的确,作者在这里做到了虚实互动,虚写的“芦花”无论是从外在形态还是女子所处的现实情境来看,都细致入微,合情合理。

  结 语

  综上所述,清代流人程煐所作的戏剧《龙沙剑传奇》,是其在“侘傺无聊”状态下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其在叙事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们在研究清代此类剧作的时候,不能忽视作者流人身份对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从多个方面发掘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值得学界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7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