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艺术的阐释空间-电影论文
一、情 节
亚里士多德把情节放在悲剧要素的首位,侧重表现动作冲突。他认为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优秀的悲剧情节必须是好人由顺境转为逆境。他反对“机械送神”。谢林认为,悲剧的根源在于主体的自由意志和客观的必然性之间的斗争冲突,而这种必然性是一种神秘的不可知性,即命运、天意。而在黑格尔那儿,“基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的对立的双方各有他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者破坏掉。”⑥加缪也认为冲突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对其对立物(自然、社会、命运)斗争的产物。必须指出,黑格尔和席勒正确地揭示了悲剧的美感是悲剧的本质诉求。席勒把悲剧冲突及其解决看作是历史过程的反映。他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悲剧冲突:“某一自然的目的性,屈从于一个道德的目的性,或者道德目的性,屈从于另一个更高的道德目的性……”《新白娘子传奇》这个剧的情节非常符合古希腊悲剧理论的“命运决定说”。故事讲述小牧童救了一条白蛇,一千八百年后,白蛇修炼成人,本想飞升仙界,但观音大士指点她“尘缘未了”,叫她到西湖去找寻她一千八百年前的救命恩人。白素贞收服了青蛇妖,二人结为姐妹。在西湖的断桥上找到了小牧童转世二十世后的许仙。二人结为夫妻,白素贞为了帮助许仙成为名医,不惜耗费自己的功力暗中替人治病。终于动了凡心。怀上了许仙的骨肉之后就“有点把持不住自己,把皈依三宝的心愿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一千八百年前抓蛇的人遁入佛门,为现世的法海。法海为报白素贞偷吃天帝赐给他的灵丹的仇,把许仙强留在金山寺,并将真相道与许仙。白素贞索夫不成,与小青在金山寺与法海大战一场,水漫金山,触犯了天条。法海用佛祖赐给他的金钵收服了白素贞并把她镇压在雷峰塔下。许仙心灰意冷,出家为僧。小青回峨眉山继续修炼。二十年后,白氏所怀之子文曲星高中状元,祭塔时孝感动天,白素贞得以度化。剧中的白素贞是悲剧主体,客体—法海或者说命运(按法海的话说,他也只不过是执行天命而已)。法海虽然说有私心,但是,他也只是“导演”——天命(以观音大士为代表)的“演员”而已。整个剧就像是观音大士编排的一出戏。“有缘千里来相会,需往西湖高处寻”,地点都是缘和的。法海在金山寺对许仙说:“你我的师徒之缘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注定了的。”许仙与白素贞的爱情也是“原来姻缘前生定,莫怪今生总痴情”。白素贞在游西湖的时候见到雷峰塔的时候,就预见这就是她的葬身之处。她只是喃喃道:“劫数,这是我命里注定的劫数”。她被关入雷峰塔,许仙前来寻妻,被众僧侣拉住,印证了那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法海在劝诫白素贞的时候说:“要出塔就必先入塔,你若在此地苦苦忏悔修行,二十年后,文曲星中状元之日就是你出塔之时。”另一个人物小青与张公子的一段露水情缘也是前世决定的。白素贞在劝小青忘记张公子的时候告诉小青:“所谓无缘不聚,无债不来,让我把你们两个前世的姻缘细细地告诉你。在你还没有得道的时候,你只不过是一条寻常青蛇,在西湖边往来游玩,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日,上界的捡香童子从空中经过,他见你颜色娇艳,青翠可爱,不经意间偶尔笑了一笑。顿时思凡一念,便被贬下凡间,投胎张府,承接宗桃。所以,你跟他是该有这段姻缘的。但是,当缘分尽的时候,万万要懂得适可而止,强求无福啊。”这一切都印证“恩怨孽债”的宿命。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善恶的界限。在观众眼里可能觉得法海太可恶,但是,他们忘记白素贞在金山寺的罪行。观众往往情绪化地认为法海太多事,然而,白素贞确实犯了过失:水漫金山,伤害了多少无辜的生命。白素贞的悲剧行动是偶然的,不是她刻意要害人性命。只是想逼法海释放许仙。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过失”非常契合。白素贞作为行动主体与客体(命运)的冲突架构了全剧的悲剧情节。被镇压是“更高道德目的性的胜利”。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卡塔西斯”的感受。
二、人 物
人物是西方悲剧理论第二位的要素。关于人物,本文着重阐述两个方面:人物的身份以及人物的性格。亚里士多德将神人变为伟人:悲剧模仿伟人或高尚的人的行动,并最终使之成为西方悲剧的传统。经过中世纪、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悲剧的主人公往往都是超凡脱俗的神话英雄、帝王将相或达官贵人,有着鲜明的贵族化倾向。文艺复兴伊始,悲剧的主人公逐渐走下神坛。瓜里尼主张上层贵族与平民同台,卡斯特尔认为悲剧应该符合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趣味。狄德罗、莱辛、希勒都主张普通人可以成为悲剧的主角。总之,西方悲剧的人物身份的变化是从神人、伟人到普通人。⑨《新白娘子传奇》的主角白素贞是修炼千年的白蛇妖,具有神的特性,她会法术,有通天彻地、呼风唤雨的能力,否则也不会有能力“水漫金山”。同时,她也已褪尽蛇身,并一心想做人。她在剧中所展现的也是寻常妇人的形象,相夫教子,也有她的无奈和委屈。她并非事事随心所欲。她只是追求一个普通的家。就像她入塔前的控诉一样:“我不要成仙了,我只想做人。我要我的丈夫,我要我的儿子,我要我的家。”所以这个悲剧人物具有两重身份:神人、普通人。她不是古希腊神话里面的众神相斗的神。在她身上,更多的是人的品质。
在性格方面。亚里士多德的理想的悲剧人物性格是“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⑩。这里不是指人物道德上的缺失。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他认为悲剧不仅仅是性格冲突,更是深入至主人公内在本性而产生的心理冲突。雅斯贝尔斯对悲剧人物的“善”“恶”做了解说:恶不是简单的罪恶,而是他的反抗、他的固执、他的狂妄。他的善不是简单的好,而是他的坚韧、他的爱。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悲剧的主人公(代表正义的力量)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他们的暂时毁灭不是黑格尔说的“永恒正义”的胜利。白素贞在道德上几乎无缺点。原著《雷峰塔》中,白素贞也早已褪去妖气。但是,她是固执的、狂妄的,反抗的时候甚至是自私的。她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得到许仙的爱。这就是主体对自然的欲求导致的悲剧。白素贞这个艺术形象很丰满。她是世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亲。但在另外一种力量看来,她是杀害生灵的使人毛骨悚然的蛇妖。她的一切悲剧在于她对情爱的追求,但这个追求却在观众眼里是合情合理的。白素贞自甘堕入尘戒,为了一己之私,竟然水漫金山,杀害了多少无辜的百姓。但这并不是因为她的本性恶。而是“过失”,由于她的爱。所以她只能哀叹:“怪只怪思虑不周,鲁莽行事,水发长江,累及无辜,哎,苍生可怜啊……”对于她的为情所困,她明知难逃劫数,却一意孤行。她劝小青跟张公子恩断情绝,自己却慨叹“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引晓穿朱户,修炼近千余年,竟然都逃不过一个情字”。甚至在塔内修行二十年之后,还是不能忘了红尘。小青在雷峰塔与白素贞重逢时的唱段可以看出:
小青:一见宝塔怒火烧,姐姐塔底受煎熬,姐姐你多情反为多情累,到如今空抱沉冤向谁告。 许仙一去杳无踪,姐姐呀姐姐呀。姐姐玉碎珠沉,觉后真堪痛,恩债两成空。
白素贞:听青儿塔外悲声唤,一番叙旧添悲痛。青儿呀,难为你一片痴心。连心贴己寸步相连。姐姐我深锁塔里无天日,心中惦念仕林儿。骨肉呀骨肉心连心,魂梦呀魂梦难团圆。
白素贞虽然有“水漫金山”的行为过失,在观众心中,仍然对她报以深深的同情。盖因该剧有意淡化水漫金山之后的悲惨场景,更因为白素贞这个艺术形象的情致、性格与她诉求的合理性,正如黑格尔说的:“对自己的罪行负责正是伟大人物的光荣。他们并不引起怜悯和伤感。事实上使人感动的并不是具有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主体方面的人格深化,即主体的苦难,他们的坚强性格和本质性的情致是处于统一体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协调一致所引起的并不是感伤而是惊羡。”
三、结 局
契诃夫说过,谁发明了新结局,谁就开辟了新纪元。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词典里,悲剧的结局是正义力量的妥协或毁灭,即悲剧人物由顺境转为逆境,决不允许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重结局”。黑格尔则认为是“调和 ”和“永恒正义”的胜利。席勒的表述类似黑格尔:更高道德目的性战胜道德目的性。不管怎样,他们都反对以喜剧结尾,而中国的戏剧一般都是“大团圆”结局。以伸张“正义的力量”。朱光潜对此做过评论:“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么转危为安。”B12 中国的悲剧美学体现和谐美的特征。有点类似于柏拉图的“痛感和快感混合在一起”的因果循环结局。其实西方悲剧也有“喜剧疏散”法,减少悲剧气氛给观众的冲击。但遭到严肃者的批评,而且也不会是大团圆结局。莱辛高度赞赏了《熙德》放弃了悲剧必须有的不幸结局的偏见,认为他看到了古典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严格界限正在被打破:“世人终于轮到在喜剧里也哭一哭,从宁静的道德行为中找到一种高尚的娱乐。”B13 不过把悲剧简单框死在“不幸的遭遇”的结局中显然是没有出路的。“卡塔西斯”的感受不一定要在悲惨结局气氛中才能体会到。“永恒正义”的胜利也应该是辩证的。若开放式地看待悲剧结局观,走出“预定和谐”的惯性思维误区,悲剧艺术的阐释空间就会扩大。《新白娘子传奇》表面上看是“大团圆”结局:文曲星祭塔孝感动天,观音大士度化了白素贞,塔下超脱。最后,白素贞、小青、许仙、法海四人功德圆满,飞升仙界。许仕林也与碧莲完婚,封官晋爵。不过这个结局带给观众的却并不是喜悦的感受。其实,这个结局是悲剧性的结尾,以主体向客体妥协、“更高道德目的性”的胜利结尾。这体现在剧中的几个人物的结局上:白素贞与许仙西湖初遇到怀上他的骨肉之后,就一心想做人。她其实不想成仙。前面已经提到过她在雷峰塔前的控诉了:“我不要成仙了,我只想做人,为什么你要拆散,拆散我们夫妻,拆散我们母子?是不是因为你四大皆空,所以你就嫉妒别人?”她和许仙约定“要生生世世做夫妻”。以下三个唱段证明白素贞是立志做个凡人,并不想成仙的。
“感谢官人一片心,字字句句动我情。生生世世为夫妇,海枯石烂金石盟。愿为你生儿养育女,不做神仙做凡人。感恩饮下这三杯酒,粉身碎骨也甘心。”
“在峨嵋山巅我日夜长思念,不如落居喧嚣红尘觅许仙。”
“前世牧童救命恩人,恩深比海深。今生许仙待我情深,情也深意更真。我为报恩下凡间,杭州西湖结姻缘。如今身怀麒麟儿,要为许家传香烟。只要官人福寿全,姐姐宁愿不成仙。”
但是,在结尾,白素贞每天坚持念经:“我惜所做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寓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所做诸罪,今皆忏悔。所得诸罪,我愿自修,誓不逾他,一切罪生”,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妥协,甚至是毁灭。她最后承认:“在塔底的时候就好像进了十八层地狱,差点就了断了自己,好在佛的力量慢慢地感化了我。到如今,我变了。”而剧中另一个人物小青也是同样“被佛的力量感化了”“觉得自己很有佛种”,一改以前刁蛮任性、有仇必报的可爱个性。她不但懂得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还每天打坐参禅,是她每天必修的功课。许仕林娶了他并不喜欢的姑表妹碧莲为妻。这种结局是很牵强的“团圆”,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按叔本华的观点,这种清心寡欲“不仅带来了生命的放弃,甚至带来了生命意志的放弃。所以我们在悲剧里看到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是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最后永远放弃了他们此前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的一切享乐;或是自愿的,乐于为之而放弃这一切” 。
四、结 语
在一个不断涌现悲剧而悲剧艺术作品创作严重缺席的时代,人们抱着娱乐至死的态度在陶醉中忘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悲剧可以“培养人的历史意识、担当意识和超越意识”B15。在当今,再去争论“社会主义有无悲剧”毫无疑问是荒谬的。悲剧艺术应该大力提倡并不断进行重新阐释。发挥悲剧的美育作用,使观众获得“卡塔西斯”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反省自己。以推动社会的文明。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7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