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震撼心灵的救赎-电影论文
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演就已经引起大家的极大关注,在该片上演之后就掀起了影片收视的高潮,2010年11月,徐帆因此获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2010年12月2日,陈道明因此剧而获得了澳大利亚亚太电影最佳男演员奖。为什么这部影片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接下来,笔者就试图从以下几点来剖析一下它的创新亮点与成功的奥秘之所在。
一、用最伤的痛来体会最真的爱 近几年来中国始终灾难不断,大家刚刚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阴霾中醒来,时过未久,2009年青海省玉树地区又发生了强烈地震,接下来的甘肃省舟曲地区又发生了特别巨大的泥石流灾害,可以说,中国人对于这些灾害已经相当熟悉和有足够的认知。《唐山大地震》尽管讲述的是30多年前的大地震灾难,但它却成功并且十分周到地安慰了时下中国百姓伤痛的心灵。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的人们在睡梦中经历了惊天动地的巨大灾难,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无数的人尝尽了生离死别的痛苦,痛入骨髓。32年之后,在四川省的汶川地区。朗朗白日之下,痛哭一片。家园尽毁,山河破碎,江河横流。举国之殇,世人皆痛。痛,是经常用来表达人们对疾病等所引起的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也用来表达内心的悲苦。痛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一种情感,正如常言所谓“无痛不人生”。电影《唐山大地震》所要展现的主题思想,就是一个“痛”字,戏内戏外都说的是一个“痛”字。无论身体还是内心深处,痛苦的感觉终究会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这种痛,从唐山大地震开始,结束于汶川灾难。短暂的23秒所造成的身体的痛苦,远远抵不上内心所遭受的折磨。
我们这里所说的“余震”,指的是地震之后给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当人们被地震逼到了一个狭窄的角落、身处绝境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当事人心灵的坍塌和崩溃。这种坍塌与崩溃是很难弥合与消除的,它会伴随着他们今后生活的每一天。多少年过去了,地震的废墟早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一点不着痕迹了,倒塌的房屋早已经整顿一新,但是心灵深处的种种伤痛,深深的伤口,事实上一直没有能够完全愈合。几十年的光阴里,笔者觉得这些当事人、这群失去亲人的人,他们每天都在守着内心深处的废墟度日。当灾难的狂风横扫之后,一切都变得无影无踪了,惟一能够留下来的就只有亲情。正是有了这份亲情支撑着的希望,他们才得以坚强地生活下来。它十分精确地阐发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亲人永远是亲人!”“唐山大地震”它所震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房屋,它真正震撼的是我们人类的灵魂深处。
二、用最先进的技术,构建主旋律电影
影片在开始10分钟不久,持续了23秒的唐山大地震瞬间摧毁了整个城市。天崩地裂间只见沙土坠落、花盆倒地,电线直冒火花,水管崩裂开来,水哗哗往外流,老吊车的钢缆崩裂,人们疯狂地奔跑防止被砸倒,房屋也随着地震在一点点坍塌。影片伊始的唐山大地震场面拍得惊心动魄,3分钟内,观众刚体会到四口之家的温馨,马上就见证了地狱般的灭城,时空迅速回到令人不能呼吸的地震时刻,摧枯拉朽般地摧毁一切的力量,山崩地裂、残垣断壁、遍野横尸,绝望母亲的呐喊,小女孩无助地张望,真实、立体的画面和音效,似乎让世界都在为之哭泣,23秒的短暂时间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折磨和异乎寻常的恐惧,强烈的视觉冲击就像是一个无形的黑洞,把大家牢牢地吸引进去,它全面超越了以往的国产影片。
为了制造出地震的逼真效果,剧组专门请新西兰的威塔工作室《指环王》特效公司的专人按1比12的模型花10个月搭了一条街,又请韩国的专家来做地裂的效果。在做三维动画主楼的倒塌情景时需要全系扫描这个楼,他们还运用了军用设备。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冯小刚直言:“为了历史上的23秒地震,我们调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我们看到电影中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那是需要进行6次拍摄,才能把镜头合成到一起,营造出的效果。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娱乐环境下形成了一种浮躁的电影消费需求,创作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要想不落俗套、出新出彩,确实很难。《唐山大地震》为中国电影产业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从1976年到2008年已经过去了32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而人们情感宣泄的通道似乎越来越少了。情感主题的电影可以说是充当了普通中国人非常安全的有时又像是惟一的宣泄的通道。
1958年出生的冯小刚,他认为,从1958年到现如今的半个多世纪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许多次大的动荡,但无论如何,家人和亲情都是最牢不可破的。《唐山大地震》时间跨度是32年之久,然而在这里 ,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人和人之间的纷争都被一笔带过,亲情的价值和作用被无限放大,把谅解当桥梁,并且作为化解心灵伤痛最有效的良药。专家学者们一致盛赞该片真实感人,是主旋律电影中的精品力作。我们认为,这部影片对理解中国电影如何建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审美观有很深刻的启示。这既体现了艺术创作的特点,又是作品内容的自然流淌,不矫情、不做作,使人民的情感得到了沟通,直达观众心灵。
三、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
著名影评人刘邦邦评价电影的情感基调时指出:“不矫情也不煽情,是《唐山大地震》最难能可贵的情绪基调,它勾画了清楚却又高超的情感脉络。其间融合了各种情,而导演的高超之处就在于,未能把他们熬煮成一锅浓烈的汤,而是有节制地慢慢勾兑。”从票房价值来看,该片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它的票房收入已经超过了6亿元,这也刷新了冯小刚和整个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它的上映在大江南北掀起一股观影热潮。该片用宏大的规模再现了唐山大地震时的惊心动魄及亲情间的感天动地,该影片带来的不仅仅是听觉、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动。影片给观众带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对逝者的怀念与致敬,是为了让生者可以生活得更美好,可以更加懂得活着的意义所在,让我们收获了人生的真谛。
据该片唐山方面制片人介绍,在2008 年的时候,唐山市市委书记就提出,唐山的文化建设没有跟得上经济建设,还没有一个在全国响当当的文化产品。在这点上,姚建国是有经验的。在2006年,为了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他曾花300万元拍摄过《但愿人长久》,是请的香港导演执导,与《唐山大地震》思路也很相近。影片虽在海外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但在国内却没有发行。后来经研究,唐山市决定将“做一部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主旋律电影”上报到国家主管部门,并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领导的支持,还把它作为国庆献礼影片。
后来,唐山市政府、“中影集团”与“华谊兄弟”三方共同投资1.2亿元进行联合打造《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投资额具体分别为唐山市六千万元、中影集团六百万元和华谊公司五千四百万元。唐山市投下了六千万巨资来拍摄一部电影到底值不值得?引起人们热议,有关人士则指出:“我们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对于唐山市而言,众多媒体的持续聚焦报道所带来的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是根本没有办法用金钱来进行衡量的,它会让世人对唐山有一个崭新的认识,接着就是对新唐山的投资热。”事实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唐山在进行《唐山大地震》首映式时,国内外就有200多家新闻机构、300多名记者赶到现场。在北京公映时,各种新闻机构又远元超过了300多家。当许多关切的目光因为这部电影而聚焦唐山时,能不能抓住这个契机,好好地宣传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赢得各方面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市的主政者经营城市的能力。唐山市委、市政府就是要用这部电影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更想要用他们卓著的建设成就来留住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尽管只有短短的100分钟,但是却让无数的观众洒下了热泪,它让我们懂得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亲人更加重要的东西。虽然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不如一棵小草,但是,我们大家只要珍爱这份亲情,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分离我们,我们就可以永远生生死死在一起。《唐山大地震》故事开始于1976年,结束于2008年。唐山大地震让方登一家生死两回,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却又让她与家人意外重逢。如果没有那23秒的地震,他们会如同所有普通中国家庭一样,在岁月中成长、在时光中老去。这则故事结构是富于戏剧性的、是一种命运、更是一种轮回,在轮回之中反映出中国平民百姓的艰辛挣扎、苦苦寻找、幸福回归的32年。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7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