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王毓红《言者我也——<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分析》序-文学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文艺评论》党圣元日期:2012-10-12人气:1113

  王毓红教授新近完成了又一部《文心雕龙》研究专著:《言者我也——<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分析》。在书稿杀青之后,她传给我征求意见,拜读之后,也曾提出了一些拙见,以供她参考。现在,书稿被商务印书馆接受,并且即将付梓,毓红又向我索序。由于自感学识浅陋,故向来惶恐于作序之事,视之为畏途,因而一直拖延至今。然几经推辞而不得,便只好就我拜读过书稿之后的若干粗浅认识,以及对毓红多年来在《文心雕龙》研究方面的学术追求和研究特点,及其成就的一些了解,略陈己见,以不负所望。

  王毓红的这部书稿,是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的研究报告之基础上,历经数载,扩展、修改而成的。据我所知,这一扩展、修改过程,毓红可以说是孜孜以求,从全书的框架结构、问题清单,到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考辨、阐述,无不审慎推敲、精益求精,可以说是历尽学术艰辛,足见她对该著之重视程度。

  毓红在刚刚进入文学所博士后流动站之时,杜书瀛先生和我曾与她有过一次长谈,了解到她在硕士、博士学习阶段,便一直选定《文心雕龙》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她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均以《文心雕龙》研究为选题,在“龙学”方面具有相当的学术造诣,成就突出,在“龙学”新生代中属于佼佼者。因此,我和杜书瀛老师便建议她在站内继续以《文心雕龙》研究为选题,在不重复自己已有的研究之前提下,另辟蹊径,充分发挥自己擅于中西古典文论比较研究,尤其是中西古典修辞学、文类学、批评话语分析比较研究的学术专长,针对以往之《文心雕龙》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新的论域,力求在学术上取得新的突破。

  多年来,王毓红潜心研读中国古代文论典籍,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一部《文心雕龙》了然于心,在《文心雕龙》理论系统的整体把握,具体的文本解读和章句考辨,以及《文心雕龙》研究史等方面,基础扎实,积累了较为丰厚的学术实践经验。同时,她对于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对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体理论、文学修辞学,以及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文体学、修辞学和话语理论,也曾进行过系统而深入的研读,在这方面亦具有相当的理论造诣。尤为可贵的是毓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这一知识结构方面的优长,从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的视角,对《文心雕龙》进行文类学、修辞学、批评话语类型分析等方面的深入探究。迄今为止,她已经出版了两部“龙学”著作,其中之《跨越话语的门槛:在<文心雕龙>与<诗学>之间》(学苑出版社2002年3月版),以中西两部经典文本——《文心雕龙》和《诗学》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分三编十四章,全面系统深入地比较研究了以它们为代表的中西文学理论中的文体概念、文学本原理论,特别是文学体裁理论,认为中西诗学语境中的文体概念貌合神离,中西体裁理论就研究范畴和分类空间而言是历时与共时两种不同形态的理论,追求本原是刘勰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的共同逻辑起点,他们的文学本原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论,这种理论体现了整个中西诗学话语中人们对最高本体的关怀。

  除了专著,她还发表了“龙学”论文二十余篇,其中选题具有开拓性,体现了学术创新意识的论文便有《<文心雕龙>喻言式批评话语分析》、《<文心雕龙>的互文性》、《<文心雕龙>的时间性》、《刘勰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文学本原理论之比较》、《<文心雕龙>》对偶句法研究、《五音比而成声文:<文心雕龙>语音修辞探析》、《亚里士多德与刘勰语言本体论及其文学语言观之比较》等十余篇。我们知道,关于从中西比较文论的角度对《文心雕龙》进行研究,近20年来学界屡有倡导,但更多地仅只流于喊口号的层面,系统、具体、深入的专题性研究成果一直被人们所期待,其原因概出于“龙学”营垒的学人们在治学方面可能于中西文论比较研究较为生疏隔膜,以及对其学术价值之认同度低,而比较文学研究界则生疏隔膜于《文心雕龙》文本、章句,虽亦有一些比较研究的论文出现,但是大多是以西解中,将《文心雕龙》作为西论之注脚和佐证,隔靴搔痒,隔岸观火,终难以深入《文心雕龙》之堂奥。如果仔细品读毓红的这些论文,可以发现她所进行的比较研究,一是讲究考量对象的可比性,并且将打量的眼光尽量落到实处,落实到真实的细节上来;二是在阐释过程中明训、析疑、辨析,同处说同,异处说异,不穿凿附会,不妄事糅合。因此,笔者以为,毓红的这些研究,在中西比较文论研究方面,尤其是《文心雕龙》的中西文论比较方面,具有添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我们还是把话语回到王毓红的这部新著《言者我也——<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分析》上来。笔者认为,毓红在这部新著中以《文心雕龙》的批评话语分析为研究对象,体现了敏锐的学术眼光。首先,研究《文心雕龙》的“批评话语”,给《文心雕龙》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问题域。正如毓红在该著之《导论》中所言,从实质上来讲,文学批评是一种话语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事实,文学批评话语是一种符号系统构成,是由能指和所指两项要素联合构成的双重东西,而《文心雕龙》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论样本,也毫不例外。我们要透彻地研究《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批评之实质和特点,不但要准确地认识《文心雕龙》到底说了些什么,说的对不对,同时对于《文心雕龙》到底是怎么说的,也要深入追究。这一追究实际上就是从能指研究的层面,对《文心雕龙》作批评话语分析,其除了可以使我们对《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更加明了而外,对于我们认识《文心雕龙》的所指,即内容实质,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道工序。由于批评话语分析是新近若干年来文学理论界才兴起的一种研究路数,在以往的研究中因缺乏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自觉而不被重视。对于《文心雕龙》研究而言,情况也不例外。因此,关于《文心雕龙》的批评话语分析,便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从而致使《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分析这一重要的问题域基本上处于遮蔽状态。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毓红的这部新著,不但对于《文心雕龙》研究而言,具有开辟了一个新的问题域之学术创新意义,而且其积极性可以影响到这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

  由于国内文论界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主要是受西方现代文论影响而兴起的,用此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批评话语的可资借鉴的个案还极为少见,因此其学术难度可以想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项工作不可为,在从事《文心雕龙》的批评话语分析时,王毓红给自己确定了两条原则:一是排除把任何随意的观念和教条的方法运用到这种分析中;二是避免把那些未经存在论考察的先行的概念、范畴等强加给《文心雕龙》批评话语。之所以如此,其意旨正如该著《导论》所言:“我们选择的这样一种解释《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研究方式,必须要允许《文心雕龙》批评话语能够从其本身显示出来,也即这种研究方式应当能在《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现实存在状态中描述出这中存在者。假如我们能着眼于《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现实存在的基本状态,我们就有可能分析出这种存在者的存在。……这一分析旨在把《文心雕龙》批评话语本真的存在状态描述出来,并借以展示一种解释《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视域。这一视域要求我们要在更本真的存在论基础上分析《文心雕龙》批评话语。”除此之外,王毓红在该著《导论》中的另外一段话,更集中地体现了她的学术理念与治学思路:

  正视并准确地描述《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言语事实,并从这一言语事实出发阐释言语是《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一种存在样式,是本课题的重心。它以静态的语言结构描述为基础进入对《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动态考察,既重视语义、上下文、话语各个成分和层次的联系,又注意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强调整个社会文化语境、说话者刘勰以及其他话语在《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形成中的作用。这种研究把批评文本内在的言语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语言描述为开端,考察刘勰的表述形式及其功能意义是什么?他如何使用语言进行文学批评、阐述文学理论,特别是他怎样为读者建构语言信息,读者如何依照这种语言信息解释它。尽管从方法论上本课题是一个文学批评与语言结合领域的研究,在解释过程中,作者不可避免地会从文学批评、语言学相关的文学理论、符号学、文体学、修辞学、叙事学等领域获得洞悉《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分析的视界,但基本的兴趣是传统语言学家的关怀:给被使用中的语言形式以解释。

  这一理念和思路,在该著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除《导论》而外,该著分5章,每一章又分若干节,根据批评话语分析的学理逻辑而渐次展开,就生成和体现了《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特点之声韵音律、对偶句话、事类用典、叙事议论、象喻托比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细致入微的剖析,从而对刘勰以骈文这一“美文”形式书写出来的堪称体大思精、弥纶群言、剖裂玄微之文论巨著的批评话语特色,作出了梳理、归纳、建构,以及具有理论穿透力的深度解析。

  关于该著对于《文心雕龙》批评话语之具体分析,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学术创新意识和创新性学术观点,这里不一一列叙,相信熟悉《文心雕龙》文本和《文心雕龙》研究学术史的行内读者自会明了并且有所认同。当然,即如前面所言,《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分析这一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还是一个新的尝试,就《文心雕龙》研究学术史这一范围而言,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还非常稀缺,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圆熟的境界,偏失之处恐怕难以避免,就王毓红的这部著作而言,情况也不会例外。

  总之,我个人认为,王毓红的《言者我也——<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分析》这部新作,是一部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为《文心雕龙》研究别开生面的著作。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推动《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和学术创新所可能产生之积极意义,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文章来源于《文艺评论》杂志2012年第2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