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贷配给的区域非均衡问题-经济论文
(一)我国信贷配给区域差异描述
1.存款区域差异逐渐扩大。从存款的区域分布来看,从改革开放至今,三大区域的存款额始终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但是差异在逐渐扩大。1988年东部地区的存款余额为4086.3亿元,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2倍和3.6倍。1992年东部存款余额为11392.7亿元,分别比中部和西部多6922.9亿元和8631亿元,也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5和4.1倍。从1993年开始,各个区域的存款增长较快,区域间的差异也逐渐拉大。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存款余额分别是316067.32亿元,92243.15亿元和64836.32亿元,分别是1992年的27.7倍,20.6倍和23.5倍,说明存款增速中东部地区最快,西部和中部地区尾随其后。2008年东部存款余额分别是中部、西部的3.4倍和4.9倍,比1988年分别多了1.2倍和1.3倍,说明东部地区与其他两个区域的存款差异在逐渐扩大,并且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2.贷款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增速最快。1978-1992年,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三大区域信贷配给差异不是太大。1993-1998年,三大区域间的信贷投放出现“非均衡”,差异变化明显。1992年,东部信贷投放量11014.6亿元,分别是中部6291.68亿元的1.8倍和西部3296.04亿元的3.4倍。到了2000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信贷投放量迅速扩大,分别达到61019.52亿元、25553.27亿元和14323.5亿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的2.4倍和4.3倍,比1992年增长了0.6倍和0.9倍。
自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额控制后,商业银行完全摆脱了过去信贷规模限额控制的束缚,自主地根据市场进行信贷配给,中国区域间信贷配给差异化空前高涨。2008年,东部信贷投放量达到210284.01亿元,中部和西部地区也分别达58021.91亿元和42366.13亿元,是2000年的3.45,2.27和2.95倍,说明东部地区的信贷投放增长最明显。而这时期的东部信贷投放量是中部和西部的3.62和4.9倍,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2倍和0.6倍。
如表所示,从总量分析,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积聚了大多数的金融资源,以2008年的数据看,东部地区信贷余额高达210284.01的亿元,占全国信贷总额的68%,中部和东部地区仅占19%和13%,而同期东部地区的GDP为全国的61%,相对于GDP的比重,信贷资金的流入量显得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远远少于东部地区。从2000年到2008年,东部地区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逐年增加,而中部在逐年递减,西部地区虽有下降但幅度不大,说明东部区域控制经济资源的能力在增强,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中部区域的控制能力在逐步减弱,西部区域在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下,基本维持不变。从增长率来看,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投放量一直在增长,但与东部地区的高增长率相比,中西部地区一直在低位徘徊,基本处于10%~15%的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低至10%以下。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信贷配给有加重的趋势,其与东部地区在获得信贷资源方面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3.存贷比整体下降,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明显。1992年以前,东中西部的存贷比都在1以上,也就是说贷款量大于存款额,说明中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各银行和企业实行的信贷配给是高度的计划性,没有考虑市场因素,才出现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东部地区存贷比首次下降到1以下,说明东部地区的资金自我积累能力开始增强。
如表所示,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三大地区的存贷比都在逐步下降,2000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存贷比分别为73.27%,101.72%和85.36%,2008年分别下降到66.53%,62.9%和65.34%。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各地区的存贷比逐步步入理性的轨道,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存贷比大约等于0.75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效率比较好。另一方面说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存贷比下降更明显,幅度高达20%-30%,意味着这些地区的资金外流加快,区域内的信贷转化能力渐弱。
信贷配给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下,各大商业银行是信贷投放的主体。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即使信贷政策受到国家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影响和行政干预,但都是通过银行体系实施和发挥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我国信贷配给区域差异的成因,可从信贷投放的主体商业银行出发,探究我国商业银行在各种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下,如何进行区域信贷配给。
(一)区域资金报酬率
由于资本天生的逐利性,资金往往是从回报率低的地区流向资金回报率高的地区。新增长理论认为,由于存在人力资本、规模经济、技术水平、产业集聚效应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会高一些。根据一项研究结论,中国东部地区信贷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平均为36.6%,而西部仅为13.3%。在这种情势下,信贷资金纷纷“孔雀东南飞”,造成了信贷资金的区域差异。
新古典主义认为,由于信贷资金的边际收益递减,信贷资金投入到资本充足地区的边际收益率要低于投入到资本稀缺的地方,也就是说,发达地区资金的边际收益率比不发达地区的要低。但是决定资金投向的是平均收益率,而不是边际收益率,在我国的目前阶段,资金的平均报酬率还处于上升阶段,尽管中西部的资金边际收益率高于东部地区,但是商业银行在进行资金投放时会选择平均收益率较高的东部地区,从而造成目前的这种东部信贷资源充足,中西部地区遭遇信贷配给的局面。
(二)区域信贷规模
一般而言,因贷款笔数和成本的正相关性,同样金额的贷款贷给大企业的成本一般小于贷给小企业的成本:对于银行来说,贷款审查监管等烦琐的手续使其每放一笔贷款都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部分成本对于大额贷款和小额贷款来说相差无几,分摊到贷款额度里,大额贷款平均成本较低,小额贷款平均成本高,这意味着提供相同数量的贷款,中小贷款的成本要高于大规模贷款,而且笔数多,也加重了日后追债任务和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一定时间的积累,区域内经济体的规模已经明显大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体规模,虽然近几年中西部的经济体规模从绝对值来看比同区域的历史状况大很多,但中西部与东部经济体之间的相对规模却在逐步拉大差距,因此从商业银行自身追求规模经济的趋利性出发,中西部遭受信贷配给的程度加重。
从区域内的企业规模来说,部分区域如西部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历史地形成了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资金匮乏等情况,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辐射和带动。这些地区虽然有少数一些国家支持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垄断性企业,实力相对较为雄厚,经营稳定,有的甚至排名全国前列,成为区域内的信贷集中对象;但区域内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农户等,底子薄,规模小,与东部相比,既没有现代化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理念,又没有有利的空间和地域环境,效益也较差,不能成为商业银行的宠幸儿,关键还在于西部地区缺少能够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具有发展前景和核心竞争力的中型企业很少,这种明显的断层导致没有信贷吸引力,银行在区域内的可开发的信贷市场很小,这也是造成西部欠发达地区遭受信贷配给以及信贷资金外流的一个硬性原因。
(三)区域法制信用环境
当贷款到期,借款者无法或不愿意归还本息时,商业银行就面临着诉讼和对借款者强制执行的可能,因此基于法治环境下的合同执行力度和交易成本通过影响银行的经营成本来影响区域信贷市场上的贷款供给。现实中,商业银行“赢了官司赢不到钱”的现象比比皆是,执行难度相当之大。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保证资产不受损失,会将区域法治信用环境问题导致的交易成本和风险转嫁到区域借款者身上,要求区域内的借款者提供更多的基于贷款的回报和更多的抵押物,如此“复杂化”的控制措施必定使区域信贷配给程度加重。
这其中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区域内的信用环境。经济发达的区域,由于经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试错”积累,社会信用环境普遍较好,而在经济发育程度不高的区域,社会信用环境一般较差。区域信用环境的提高,能从总体上减少银行业对抵押物的要求,从而减少区域内借款者因无法提供抵押物而遭到信贷配给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考虑区域内的法制健全程度,从而对违约行为产生的法律效力。区域法制环境越成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信贷纠纷的保障力度就越强,银行在放贷时获得的安全感越多,产生信贷配给的可能性就越小。一般来说,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公民的维权意识,我国东部地区的法制健全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四)区域市场结构
这里的市场结构指的是特定区域内不同银行的相互关系,包括银行的数量、规模和份额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关系。一般情况下,现实的信贷市场既不可能是纯粹竞争市场,也不可能是完全垄断市场,而是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下,形成一条竞争或垄断程度不同的谱线。在竞争较充分的信贷市场中,信贷配给程度较轻随着竞争减少、垄断增强,信贷配给的程度加重。
我国不同地区的信贷市场差别很大,既有完全竞争的,又有垄断的,还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市场结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不仅有四大国有银行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还有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城镇银行等参与市场竞争,竞争程度较高,信贷资源供给充沛,并且银行出于竞争压力要不断提高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从而能够分配资金给品质相对较低的客户,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的信贷配给程度减轻。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由于投资回报率和规模的限制,只有一些大中型国有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鲜有当地的城市银行或信用合作社,信贷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特征,银行能够较为容易获得垄断利润,就没有有效激励提高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只放款给风险低的优质客户,这些区域内的弱势群体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很难得到贷款,从而加重了这些地区的信贷配给程度。
信贷资金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资金在我国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平衡,区域信贷配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也是区域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银行资金的多寡并不表示其所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快慢,倘若缺乏有效的信贷形成机制,进行有效的信贷资金投入,就不能将银行资金转变成现实的资本,将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区域信贷配给差异产生的原因,建立有效率的区域信贷决策,培养出信贷资金缺乏地区的信贷资金形成能力,使信贷资源大量聚拢,投资规模不断扩张,才有可能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促使区域经济环境不断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于《时代金融》杂志2012年第23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