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电影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电影文学》李新宇日期:2012-11-06人气:1950

  一、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性”体现

  电影的改编就是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通过人物的表演,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电影的创作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文学作品不仅为电影艺术事业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而且也给电影的创作带来了独特的灵感及营养,并将美学的人物、语言、情节及结构等要素进行充分融合。张爱玲创作的小说风格独特鲜明、文字雅致精巧、意象也比较奇特丰富,作者受到中国的古典文化熏陶,加上其身世及人生经历的坎坷起伏,使其在作品中得以体现。张爱玲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那时中国的电影已经初具规模,她成功的时期是在40年代,正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张爱玲是与中国电影事业共同成长起来的。她最早发表文字是为英文报纸《泰晤士报》所写的有关电影的评论,并凭借电影评论从而步入文坛发展。她和电影密切的关系更体现在她专业的电影修养,从而为文字的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其作品的情节曲折、叙事手法独特、对话流畅,为今后的电影改编提供了有利的因素条件。

  二、张爱玲小说中电影的改编

  张爱玲的作品,主要是营造华美,但体现人生的无力、孤独的生命及存在的状态,渲染的是生命深处的荒凉家园幻梦以及末日意识。其作品已成为影视界进行改编的重点。香港著名的导演关锦鹏以及许鞍华等均是她忠实的“张迷”,1997年,由许鞍华成功执导的《倾城之恋》以及从《十八春》改编而来的《半生缘》;1994年由导演关锦鹏执导的《红玫瑰白玫瑰》正式上映;1988年,但汉章(台湾导演)也将小说《金锁记》改编成电影;2007年,香港导演李安成功将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进行改编,开拍即备受关注并在全球热映,最后取得巨大的成功,一举在威尼斯摘下金狮奖。

  (一)《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带有较强的女性主义意识,导演关锦鹏通过巧妙的构建影像语言,将张爱玲小说笔下深陷于中国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之下卑微且可怜庸俗的人物,转变成与女性的成长故事有关的主角。1994年,关锦鹏导演将《红玫瑰与白玫瑰》搬上银幕,让叙述者无须进入女性主义意识的世界,而保留女性的不透明、暧昧的形象。关锦鹏导演充分对布莱希特式间离方式进行运用,避免了观众因为陷入影片的假象中,而失去对影片中的历史及人物的批判能力;不管是塑造了精神迷茫的传统女性的“白玫瑰”,还是现代女性的“红玫瑰”以及所刻画的男主人公,导演充分运用摄影的不同方式及手段,体现了他较强的现场调度能力。影片致力于关注刻画女性的内心活动及其生存情境,注重挖掘女性内在的刚性品质,体现女性的内心坚强、勇敢。正是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的立场相互符合,导演对片场的色彩及设计等方面,始终追求精雕细琢、完美的艺术形象及风格,巧妙地将影片意境及镜头语言融为一体,从而彰显出唯美的风格。该影片自上映后,便受到较多的好评,1994年,横扫台湾金马奖中的最佳女主角等6项大奖,而导演关锦鹏也因为改编此影片获得巨大的成功。成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导演将小说中的、需要读者费力去想象的空间,用光、影及构图等技术条件所代替,因此,给人的感觉是小说在重述影片,而不是影片在描摹小说。

  (二)《半生缘》

  电影《半生缘》大体也是忠实于原著的小说,但在叙事的视角、人物形象、叙事的立场及情节的设置环节上均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在小说中,张爱玲在传统文学的叙述的视角基础之上,使整个社会的人物大体上均处在被摹写的地位,叙述人掌握全局,不是从故事的起点时间开始顺时叙述,而选择偏离的现时、追溯过去的方式进行叙述。影片按照世钧14年之后的感慨进行回忆,进而回忆到14年前叔惠、曼祯与自己的美好时光,营造了苍凉、悲凄的感觉。从叙事学角度而言,时间产生的距离感极易让接受者与影片之间产生悲剧的效果,该影片正是采用久远的过去对观众的好奇及联想进行调度,将淡淡的哀愁与忧郁的氛围进行自然的营造融合,展现电影的独特性。这点也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进行叙事所采用的策略。然而,进行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作家应从作品中逐渐引退出来,使小说转为有节制的描述,作者通过展现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将人物衬映出来,并将内心的声音由作品中传达出来,但并不意味着作者所刻画的故事未反映出引导读者的意图。作者是创造小说的主要构思者,并代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适当的评价及判断,揭示人物或者是隐藏人物的真正思想,从而让读者保持自己的主见,并学会正确评价事件的历史性。

  (三)《色?戒》

  2007年,香港导演李安将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进行改编,并拍摄成电影。李安拍摄的电影多是涉及中国与西方的题材,并表现出文化差异的相互有机融合,在描述故事的情节过程中,其成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入贯穿。在叙事的结构方面,李安导演与西方导演有较大差别,其电影是以家庭作为核心的,所刻画的也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精心安排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高潮的情节以及结尾的叙事等。观众可以在对立人物的冲突及关系的演变过程中,认真地审视各人物的命运。《色?戒》这部电影采用小说框架进行安排各人物的关系及命运,展示出导演对小说原创的理解及支持;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保留小说过程中的意境及精髓部分,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旧上海真实的革命现状及人性关系。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对旧上海的真实人性、对上海的怀旧的意境想象以及情感的领悟等方面,不论是从语言文字角度或是从影像图画角度评价,电影《色?戒》均深得广大观众的认可。电影中,李安导演将女性、爱国主义及男女的性心理意识进行了抗衡,并从男性的立场出发,不仅透视女性的内心情感,而且透视女性的革命情怀。影片中,通过对人物王佳芝和易先生身体上的对抗描述,体现了人性的性心理,体现了追求性过程中与完成革命使命人物过程中,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色?戒》影片中人物的形象均出现了改变,小说中,张爱玲从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忽略了女性与革命间的关系,更关注女性的个体及其生存环境;所追求的也是女性的自我朦胧、自我觉醒的价值观,是一种自我意识的选择过程。电影里的人物王佳芝虚荣心强,作者在小说的构造中并未交代王佳芝出身的家庭背景,而改编成电影之后,李安导演不但增加了对王佳芝的身世遭遇以及情感经历等描写,而且还丰富了电影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形象。张爱玲小说擅长将人物的心理变迁以及言行举止置于现代的背景之下展开描写,而将历史隐藏于情节的幕后,对故事细节进行处理时,渗透对历史及时间的思考。张爱玲小说中的细节刻画与描写构成了电影感的重要元素之一,故事的细节又是体现人物的处境以及心理特征的道具,并且推动故事情节及人物命运的发展。因此,在《色?戒》的整部电影放映过程中,故事的情节极度紧绷并且一触即发,运镜迅速,配乐逼促,展现出影片的悬疑、紧张的气氛,将情感进一步升华,产生震颤、强烈的艺术魅力。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9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