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互动-电影论文
一、电影的人物塑造小说化
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人物如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都具有多重性格,充分表现了人物的能动性。但根据重心的不同,剧中人物也有主次之分。首先是主人公K,小说并非要塑造一个传统的英雄人物,只是在竭尽全力地表现其同普通人一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强烈的欲望,但他始终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不管成功或失败,就如他为了达到进入城堡的目的、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惜与当地官兵的情人有染,故事就是在围绕着他尝试了种种办法却仍不能如愿而进行的。次要人物是村长、弗丽达、克拉姆等,在剧中也起推进、深化的作用,同时还有一些小角色的铺垫作用。当然,观众的焦点是放在主人公身上,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观众的目光,同时也推动着电影情节的发展。
在电影中除了主角人物的性格是电影导演设定的,次要角色也占据着电影的大部分,次角的作用也有多种区别,主要有反面角色、正面角色、浪漫角色。反面角色可想而知,对主人公通常起阻碍的作用,而阻碍的体现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其背后有一股强大的阻碍力量,电影中的官员散漫的机构及腐朽的社会制度都是反面角色的力量。而正面角色就是与主角连成一气的盟友,也是无条件力挺他的亲朋好友,主人公的未婚妻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角色,但在电影中她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根本就没帮助过他,反而不断给主角带来灾难和麻烦,所以她只能算是浪漫角色,而真正的正面角色在电影中似乎没有体现到。错综复杂的人物角色与剧情的表现都是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完成的,主人公在远景与近景的表情上就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处在远景时,人物表情就显得微不足道,就需要采用夸大化的动作及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在风雪中的举步维艰,衬托出踽踽一人的无限凄凉气氛。在近景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得体恰当的表情能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并与电影中的人物有一种情感的交换。
电影中次要角色的展现并不是要把人物完整体现出来,就如剧中的克拉姆,只有他的肖像,而本人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克拉姆始终是一个模糊的人物,但他的实际作用对主人公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处理是遵循了小说的人物描写要求的。在影片中克拉姆的形象完全是以第三个人的叙述中了解到有关他在村子里的样子,所以在影片的最后都无法让观众看到他的原型,小说中对他的处理也是一样的,无形中使他变得神秘,也强化了电影的人物效果。
二、小说的故事情节电影化
原著的本身就安排了以主人公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情节内容,这就使观众的注意力跟随着主人公的讲述进入小说的角色中,但作者在全文中巧妙转移了以第一人称的转述方式,间接采用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事,而这种方式正迎合了电影的创作要求。电影的表述形式给观众的求知欲设下了伏笔,既让观众大概了解剧中的感情变化,而又理不出头绪,于是就随着剧中人物来一起探究其中的奥妙。小说的17章节之后,故事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主人公与旁人的对话来展开的,而这种处理正是电影的有利方式,展现了影片效果的独特性。片中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立的立场观念,似乎在观众看来都是在情理中的,这就使观众在心底产生了许多疑问,影片也及时设下了玄秘的机关,激发观众的兴趣。从故事的时间发展顺序来看,把第一部分的重点放在故事的情节推进上,表现主人公为进入城堡而做出的努力,为后面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后半部分的注意力则在人物的对话中完成,特别是在一个吧女的自述中把影片推入到高潮,这种改编形式符合了故事的结局要求,表明主人公的希望逐渐破灭。
为了达到电影的完整性,对小说过长、迂回的内容做了一些删减。奥尔伽的发展变化共有44页,占小说的大部分篇幅,电影把这些一带而过了。电影具有强烈的时间限制,导演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现最集中的矛盾和纷争,小说中的阿玛莉亚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磨难与主人公K大相径庭,但要把她所遇到的挫折都在电影中得到体现是需要加入许多场景的渲染和其他人物的衬托的,而且过度的镜头将会对换主人公的角色重点,两者之间会产生冲击。小说的主线是由城堡而开展的,其中也涉及对城堡样貌的具体描写,而在电影中刻意忽略了城堡的样貌,反而由主人公首先入住在城堡旁边的村庄为切入点,所以模糊了与城堡相关的具体位置。作品《城堡》本身就给人极其模糊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让人感觉到它的触手不可得,让观众在心中自由描绘出心目中城堡的样子,这就是导演的独具匠心,导演让主线索脱离了视线外,而给观众植入一个年代、地理位置不明确的一个象征物体,也是小说作者的构思想法,小说和电影的统一性,使观众对《城堡》的感官感受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也是寓意体裁的代表作品。
三、电影与小说的空间互动
电影的创作是建立在多个镜头的合成,其中电影的镜头需要场景中的布景,而布景的组成不仅仅是指影棚中的“布”,广泛的布景通常是导演会选择符合电影情节效果的实际地点来拍摄,总的来说布景就是电影中我们通常看到的背景,对电影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到电影的情感变化和视觉色彩要求。如在《城堡》中,要表现阴森寒冷、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就会采用暗灰的布景,再添加一点雨、雪的衬托,这样就达到了小说中的效果,只是通过电影的拍摄而形象化了。所以从这方面看不难理解布景就是依赖电影的创作而生的,并且会尽量做到给人以真实的意境。当然,导演还会借助布景的功效来表达微小的情绪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导演把人的感情移植化、扩大化就把感情的变化转移,通过对自然的感情折射出人性的本质,这种手法在电影的制作中是经常使用的,在《城堡》中要体现主人公茫然、无奈的情感就使用迷雾、风雪来加以修饰。
另一个电影空间的表现方式是取景,通常要表现大的意义,但是不能把全部都搬进去,就要对场景取一部分,作为其代表,而窗户、门、镜子就大量作为电影的取景需要来表现,窗户通常暗示偷窥,有人想偷偷通过窗子来看里面的一举一动。电影主人公一出现就是从旅馆的窗户看村民的,就告诉观众他将要进入其中;主人公在雪中筋疲力尽地爬行,就将雪揉做一团狠狠地砸向了窗户,于是就有村民从窗户里向外探个究竟,主人公也是从这窗户来张望村民的秘密,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窗户却隔绝着人与人的距离与心灵。一扇门的出现就阻隔了前进的脚步,主人公艰难地走进了通往村子的小门,其中就布满了心酸和阻碍,而要取得村民的信任更是如同一扇门一样,难以敞开,于是主人公就试图从门中的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也意味着他是不可能与城堡的官员有联系的,进入城堡的目的也难以实现。镜子通常是对自我的反思,而在电影中的取景作用体现在主人公在旅馆的镜子里面对着自己,他在对自己慢慢产生怀疑,或者是内心里缺乏足够的勇气在作怪。在电影中时常可见的雪其实也是一面象征性的镜子,它晶莹剔透,把人们的生活都照得清清楚楚,透露出村民对城堡里面世界的恐惧,然而昏黄的灯光预示着电影的感情色彩是冰冷、幽暗的,镜头的捕捉也相得益彰,不管片中人物是静止还是运动的,镜头始终保持不动,偶尔也有冒失的人闯入就会有他的原貌或者是匆忙的脚步,半截的身体,这种镜头的特效就与小说的主题思路相一致,给人既真实而又离奇的感觉。这种空间互动的处理方式旨在表达人们复杂而又不愿说出的内心世界,但这更是一种突破,把人们触手可及的物质通过转变一种方式或是观念而触动人的心理空间,所有变化的物体都找不到本来的原物模型,而呈现在眼前的是破碎的、不完整的物体。
四、结语
欣赏这部影视作品就好像走进了欢乐的世界,影片中演员夸张、搞怪的表演以及荒诞的场景都会让观众忍俊不禁,主人公在见到信使后便一心一意地以为他可以带着自己顺利进入城堡,于是他就不顾自己的形象,硬是把手勾住信使的脖子同他回家;主人公助理的表情和穿着都与小丑极为相似,其任务就是不断给主人公设置麻烦,其中引发的滑稽搞笑动作让人发笑。搞笑的场景数不胜数,在观看电影时就能深深体会其中的乐趣,但也许等观众沉下心来,就生出许多对主人公命运的理解和无限的同情之心,也使主人公的结局弥漫了强烈的悲凉的气氛,这也是导演特意强调的视觉效果,和作者卡夫卡的想法相一致,以一种几近痴疯的方式存活在世界上,但最终逃不过命运的牢笼,这种浓厚的艺术感也通过影片展现出来了。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9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