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中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政治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原创日期:2012-11-26人气:831
“天道”“人道”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境界,其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倡导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易经》,早就提出“世界上万事万物处在统一的系统中而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以达成整体运动”的和谐理念。儒家从《易经》中引申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天之道”与“人之道”是统一的,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是贯穿于“经济生活”的核心价值理念。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在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今天,将“天人合一”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而今“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通过课堂教学的言传身教,让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到“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理念的深刻内涵,引导他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珍惜友谊,团结互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用和谐的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际矛盾。
二、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中华民族历来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立刻得到中华志士仁人的自觉认可,并转化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爱国也由“大节”,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克己奉公”的正义感和是非感,以及“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
在知识全球化的时代,培养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荣誉、安全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应试教育的冲击,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加之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又深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爱国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国家利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引导学生搜集我国历代的爱国主义理念和爱国仁人志士的事迹,通过爱国人士的事迹熏陶,尤其通过对当代社会中,为抗震救灾默默奉献的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事迹,为中华民族的荣耀而努力拼搏的奥运健儿的事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杰出代表的事迹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为天下立功”的圣贤品格,增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个人之“小我”来服从社会之“大我”,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成就“大我”。
三、培养“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是儒家特别重视的人性道德修养。即强调做人应当时刻反省自我,对人要有诚意,同时也应该恪守信用。“慎独”和“自省”是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慎独”强调独处时更要严格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自省”要求自己经常在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言行,强调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学生要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必须弘扬这种精神,通过内心自省,达到思想道德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悟“慎独”和“自省”的道德修养的深刻内涵,注重培养“修德”和“自省”的自觉性,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同时,加强诚信教育,树立“与人交,开心见诚”的诚信价值观,以认同和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传承“厚德载物”的仁爱之心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和睦。”(《孟子·公孙丑下》)这说明只有人与人之间出入相互敬爱,守望相互帮助,疾病相互扶持,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是孟子所描述的古代家庭、邻里乡亲相助的和睦景象,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厚德载物”的具体表现。“厚德载物”意味着人的品德高尚,胸襟开阔,能容世事万物。
人怎样才能做到“厚德载物”呢?在《墨子·尚贤下》中有这么一段:“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志。”即有钱财的,有能力的,有学问的要尽量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达到强帮弱,富帮穷,德育人的“和谐”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仁者爱人”的宽厚仁爱之心。当今社会,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仁爱之心”。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情景探究活动和开展“我为灾区献爱心”活动,强化“厚德载物”的宽厚仁爱之心,倡导有力量就要乐于帮助别人,培养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行,弘扬“厚德载物”的伦理观念,为学生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而今“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通过课堂教学的言传身教,让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到“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理念的深刻内涵,引导他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珍惜友谊,团结互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用和谐的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际矛盾。
二、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中华民族历来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立刻得到中华志士仁人的自觉认可,并转化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爱国也由“大节”,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克己奉公”的正义感和是非感,以及“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
在知识全球化的时代,培养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荣誉、安全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应试教育的冲击,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加之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又深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爱国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国家利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引导学生搜集我国历代的爱国主义理念和爱国仁人志士的事迹,通过爱国人士的事迹熏陶,尤其通过对当代社会中,为抗震救灾默默奉献的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事迹,为中华民族的荣耀而努力拼搏的奥运健儿的事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杰出代表的事迹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为天下立功”的圣贤品格,增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个人之“小我”来服从社会之“大我”,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成就“大我”。
三、培养“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是儒家特别重视的人性道德修养。即强调做人应当时刻反省自我,对人要有诚意,同时也应该恪守信用。“慎独”和“自省”是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慎独”强调独处时更要严格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自省”要求自己经常在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言行,强调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学生要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必须弘扬这种精神,通过内心自省,达到思想道德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悟“慎独”和“自省”的道德修养的深刻内涵,注重培养“修德”和“自省”的自觉性,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同时,加强诚信教育,树立“与人交,开心见诚”的诚信价值观,以认同和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传承“厚德载物”的仁爱之心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和睦。”(《孟子·公孙丑下》)这说明只有人与人之间出入相互敬爱,守望相互帮助,疾病相互扶持,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是孟子所描述的古代家庭、邻里乡亲相助的和睦景象,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厚德载物”的具体表现。“厚德载物”意味着人的品德高尚,胸襟开阔,能容世事万物。
人怎样才能做到“厚德载物”呢?在《墨子·尚贤下》中有这么一段:“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志。”即有钱财的,有能力的,有学问的要尽量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达到强帮弱,富帮穷,德育人的“和谐”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仁者爱人”的宽厚仁爱之心。当今社会,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仁爱之心”。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情景探究活动和开展“我为灾区献爱心”活动,强化“厚德载物”的宽厚仁爱之心,倡导有力量就要乐于帮助别人,培养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行,弘扬“厚德载物”的伦理观念,为学生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