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天津人真诚、率直、“嘎儿”——社科纵横

作者:李春艳来源:原创日期:2013-03-29人气:2930
 天津人性情直率,带着股“嘎劲儿”,嘴皮子利索,办事爽快,在天津方言中体现的尽善尽美。例如,天津人说话求简洁,嘎蹦脆,往往用很少字甚至一个字的评价就解决问题了。例如:
故意使对方尴尬、无趣——天津就说“淡”;
衣服打扮不合乎时代潮流——天津人就说“侉”;
言行尖酸刻薄——天津人就说“损”;
痴呆,精神不振——天津人就说“苶”
惭愧尴尬,没脸见人——天津人就说“shun(2声)”;
软弱无能,受人欺负——天津人就说“松(2声)”
损人利己,道德差劲——天津人就说“缺”;
居心叵测,手段狠毒——天津人就说“黑”;
财迷吝啬守财奴——天津人就说“抠儿”;
反映迟钝,行动迂拙——天津人就说“肉”;
生性幽默,言语诙谐——天津人就说“哏儿”;
仪表不俗,气度非凡——天津人就说“派儿”;
油嘴滑舌,令人厌恶——天津人就说“贫”;
水平中等偏下的、“二把刀”——天津人就说“八八”;
变相的逼迫——天津人就说“挤对”;
这些例子可谓言简意赅,惜字如金!
天津人以他们特有的诙谐风格彰显他们的率直、真诚,体现他们的嘎劲,天津人最大的特点是把这种性格时刻的体现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用诙谐、风趣的语言既真诚又委婉的把要表达的意思传达出来,让听者在欢声笑语就明白了什么意思,这也是天津人生活和谐的主要原因。
天津人的诙谐在歇后语的运用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歇后语乃“语末之辞,引而不言”,这正体现天津人真诚委婉表达事情的风格,所以歇后语非常的丰富如:
王傻子挨刀——赶律条上了。
这是天津“火烧望海楼”历史事件中形成的歇后语,形容过去傻呼呼的老百姓为了钱财被当权者耍的事情,现在天津人总实在的劝说彼此,“做事情的时候要小心千万不要‘王傻子挨刀——赶律条上’,到时候哭都没有地方哭去。”
挑水的见大河——净是钱啦!
现在的天津人没有喝河水的,以前天津人喝水都是从河里挑的,所以海河、运河边就有“挑水口”、“水阁”、“水梯子”等地名。专有一些人给各家挑水、送水。凭这些河水来赚钱。这个歇后语现在用来讽刺那些财迷们,无论见到什么都以钱来衡量好坏的人。
这些例子正是不胜枚举如:城隍庙的后殿——卧像;瞎子点灯——白费蜡;猴儿吃麻花——满拧;孔夫子搬家——竟是输;冷锅贴饼子——溜啦;老太太送殡——走在后头啦;三九的萝卜——动(冻)心了;仨鼻眼儿出气——多一股气儿;大德祥该祥记——缺大德。
天津人爱说“嘛”,“这是什么”在天津人嘴里成了“介寺嘛”,和“倍儿哏儿”一样,是天津话里最典型的代表。天津人说话爱吃字,四个字的词吃成三个字,三个字的词吃成两个字,说起来简短,嘎蹦脆,比如天津人说“百货公司”是“百公司”,“劝业场”是“劝场”。天津人最烦的就是7个不含糊、8个不在乎、事事能耐梗、处处充好汉的“装大尾巴鹰”这些处处都体现着天津人真诚,帅真,简洁的性格。
二、天津人爱吃、会吃,舍得吃
天津卫有句老话,“吃尽穿绝天津卫”,说的是天津人嘴馋儿,爱吃。在天津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实在借不到钱还“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条俗语形象地说明了天津人爱吃海货的程度,为了吃海货,不惜把家当送入当铺还钱。于是就有了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
腊月二十三旧俗祭灶,主妇们盼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别说家中的坏话,所以得给灶君嘴头儿抹抹蜜,供上些灶糖。麦芽糖制成的灶糖有瓜状的和圆棍状的,天津人将前者叫“糖瓜”,常说“二十三糖瓜粘”;把后者称为“拔龙糖”,这“拔”字将制糖的过程表述得很清晰,“糖瓜”,把糖的形象表述的特别的逼真,真的想夏天爽口的西瓜一样,馋得人直掉口水。
老天津俗称豆馅包儿为“豆篓儿”,韭菜包子叫“韭菜篓”,讲究薄皮大馅,好比足足一大篓子。另外,做面食时在面板上或面盆里撒些干面粉,天津妈妈常说“撒面醭”或“撒醭面”。主食备好了还要准备稀食,一锅虾皮和白菜叶倒炝锅的面汤挺可口,面汤里再卧进两个“白果”给小孙子吃。“白果”就是鸡蛋。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将这饭食叫做“卧果儿”、“甩果儿”,在摊煎饼馃子时也说“磕俩果儿”。另外,老天津也有把鸡蛋俗称为“鸡子儿”的叫法。鸡蛋壳破裂了就成了“隔窝儿”,价钱自然便宜,有人现吃现买几个新鲜的隔窝儿,图个经济实惠。
老天津人俗称花生为“大仁果儿”,花生仁则叫“果仁儿”,或炒或煮或炸或蘸糖料的果仁儿脍炙人口。特别是五香炒果仁儿和老张家的什锦果仁儿更是独树一帜的名吃,前者是下里巴人就酒或“淡巴嘴”消遣的首选,后者乃清宫的御膳手艺。
汤面在天津叫“面汤”。至今,“卫嘴子”到南方吃饭点碗面汤喝经常要和店家解释大半天。还有让外地人不大明白的“锅挑儿”,面条煮好了不马三立先生在传统相声中很生动地学唱过:“一打一个灯,两打一个灯哎,金鱼拐子大花篮儿呀……”如果不知道“拐子”为何物,那他一定不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天津卫俗称鲤鱼为拐子,较小的鲤鱼叫“拐尖儿”。马先生说的是正月十五孩子们所打灯笼的花样。直到今天,您去农贸市场买菜也总能听到小贩“熬活拐子去”的叫卖声。
冬天,天津人爱做肉皮辣豆儿。肉皮、水发好的黄豆、几个干红辣椒,添上汤,在文火上慢慢炖熟,天津人说这叫“咔呲”。熬一锅豆类稀饭需要着实咔呲咔呲,没牙的老太太吃些菜肉咸饭也得咔呲烂软,以利消化吸收。现在将游手好闲靠父母吃饭的小青年叫“啃老族”,老天津话叫“就会咔呲爹妈”。这样的孩子难免遭人责备:“就在家蹲膘吧,早晚有你‘扛刀’的那天。”扛刀就是挨饿的意思。烟瘾大的主儿断烟了,心里没抓没挠的那叫“扛烟刀”。一天忙忙碌碌没空闲做饭,咔呲些“火柿子”飞个鸡蛋,吃一碗西红柿卤的“光棍面”将就一顿得了。没有菜码可拌的面条叫光棍面,形容这样的饭是“清汤挂水”,有点像没妻没伴儿的单身汉。天津人爱吃的性格在日常的方言中渗透的形象、生动。
天津人性格豁达、知足常乐
这几年,天津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天津方言电视剧《阳光的快乐生活》中的一句台词:“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对于幸福的婚姻,天津人的定义是找个老婆知道“知疼着热”就行。而关于幸福,冯巩主演的电影《没事偷着乐》中的张大民撂下一句够板的天津话:“我妈说过,床上没病人,狱里没亲人,这就是幸福!”这两句话,基本上可以代表典型天津人的活法儿:知足常乐,小富即安,平实谦和,善良幽默。有时面对困难我们爱说“事有事在”,要“有耐心烦儿”,做人要“老实巴交”“大大咧咧”的人,生活就要“美巴兹儿兹儿”、“傻老好儿”,所以天津本地人的犯罪率很低,天津治安很好。天津人总体上有点恋家,比较容易满足,所以整个天津让人觉得生活气息很浓。
天津方言韵味独特与天津人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还将不断的融合、渗透,彼此互相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根东.天津方言[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2]李世瑜.天津的方言词语[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林希.画说天津话[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谭汝为.这是天津话[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1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