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石器审美意识的表现——艺术教育
作者:喻琴来源:原创日期:2013-04-23人气:1629
一、石器造型的合体化
人类在选择自然物体制作工具时,对于自然物的形状、坚硬度、大小、重量等特性显然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经过观察、体验和比较后才进行选择判断,有意识地去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使其符合自己的目的,这种做法普遍存在于石器工具的制造中。原始石器的发展是人类对于造型样式的认识的发展。石器的造型符合人在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石器工具的造型尺度逐渐倾向于小型化、合体化的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肢体的延伸。
在元谋人、北京猿人的遗址中,发现了经过打制处理的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大多数早期石器作为工具被握在人们手掌中,要求达到方便、省力等诸多功能。石器接触到人体的部位以手为主,按照手的使用方式,有拉、推、提、按、握等。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用途,石器往往两端被琢成尖锐状,把边缘磨成锋利的薄刃以供敲、砸、刮、削之用。如我国丁村人的石器工具中的砍砸器,就是从一面或两面把砾石的边缘打出刃来,再把另一端手持握的部分加工成把柄状,以便当作手斧来使用,这种石器较为粗大,主要用于砍砸、切断、劈挖等用途。刮削器也是当时应用比较普遍的石器,选用石英、水晶和火石等石料,经过加工把石片边缘加工成刃,丁村人的石刀就是用来刮削木头和兽皮的极佳工具。
在选材加工的创造性活动中,人类已经突破了运用现成自然物的阶段,进入到一个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出一种从未存在过的新器物的阶段。这是远古人类创制的第一次真正的“产品”,是人类创制合目的性器物的最初尝试。新石器时代对于石器的精细加工,使得石器的制造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石器的造型更符合人手的把持,更便于使用。钻孔技术使得石器便于装柄处理,进而产生了装有木柄的石器工具。石箭镞也打磨得光滑工整,尾部呈流线形,便于箭镞牢固地固定在箭杆上。这些处理手法说明人类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已经开始萌生。
二、形式感在石器上的应用
石器制作和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固定的形式进步到固定的形式,从不整齐的进步到整齐的,从不对称的进步到对称的演变过程。石器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对于形式法则和造型样式的认识的发展。人类由此总结出对称、均衡、圆满、秩序等美的规律,并应用到形的创造上成为形式美的法则。原始人类创制的合手的石器、合用的有刃的石刀等工具,已经在主体与客体间发生沟通,产生和谐。此时,石器已孕育着形式美的种子,是萌发状态中的人类造型观念的最初体现。石器中整齐、对称、均衡、变化、统一等形式规律的创造与运用,丰富了造型语言,也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和认识,是人类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人类对于形的认识,对于对称性的理解和认识,可能源自对自然界的精细观察,如树叶的对称组织、果实呈对称发射的结构、树木的年轮扩散、人与动物的形体特征等,这些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对象。人类可能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启发,从而开始有意识地创造出对称的器物。从原始文化遗址发现的石器,大多采用对称的形态,对称成为一切形式法则中应用得最早的一种。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石器的制造技术也不断提高,人们加强石器造型的艺术性。原始石器均衡对称的形式、流畅的线性表现,既体现出器物的力量,又兼具适用和美观。原始石器工具的形式感是服务于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性之中。
直线给人以明晰强硬的感觉,平衡的直线与柔和圆润的曲线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原始视觉发展为视觉审美的表现,对人工器物形式美感的要求,使被加工的对象往往具有弧形的外观和光润细腻的表面肌理。坚硬的石器工具,经过磨光加工可形成圆形、卵形的光滑把手或表面,这种饱满的造型被认为是生命力和美的表现,从而构成石器美观的形式因素。
三、石器材料与色泽的选择
人类有了取舍、鉴别的能力后,石器的材料同样也是经过选择的,这表明原始人类的审美要求的提高和发展。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使用的石器是就地取材,石器粗糙简单,此后石器制作日益精巧,不仅在石器的形状和硬度上有所选择,而且在石的色泽与纹理上也有所取舍,用作砍砸的石器选材硬度较大,这是从实用出发以提高石器的使用率。用于刮削的石器多呈片状,所以大多选用片页岩,以便略加敲击就剥离出片状石块,这样稍加打磨就可成形,制作起来省力便捷。对于色泽与纹理的选择无疑是一种朴素的审美观念的要求,这种石材多为石英、玛瑙、碧玉、黑耀石等,大都是半透明有颜色的矿石,不仅色泽美观,而且在经过精致的加工后,形成规整对称、形制精巧的器具。这些具有造型艺术的特点和审美价值的器物,大多为小型石器。
石器形体光洁规整、色彩明丽醒目,这些无疑具有造型艺术的特点。石器逐渐发展不只是作为单纯的劳动工具,而逐渐开始具有其他功能,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器物,具有审美的作用。人们将这种具有色彩和纹理的石器作为装饰品和祭祀用品,这预示着古代石器在经过长期劳动实践之后,已逐渐退出实用工具的领域,开始由物质功能向精神功能转化。人类运用技术将进一步使实用和美观相结合,赋予器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由石器工具转向玉器工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精神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铭,荆雷.设计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2]渭金.河姆渡先民的石器制作[J].东方博物,2004(4).
[3]霖林.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生存环境的初步考察[J].文博,2006(6).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人类在选择自然物体制作工具时,对于自然物的形状、坚硬度、大小、重量等特性显然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经过观察、体验和比较后才进行选择判断,有意识地去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使其符合自己的目的,这种做法普遍存在于石器工具的制造中。原始石器的发展是人类对于造型样式的认识的发展。石器的造型符合人在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石器工具的造型尺度逐渐倾向于小型化、合体化的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肢体的延伸。
在元谋人、北京猿人的遗址中,发现了经过打制处理的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大多数早期石器作为工具被握在人们手掌中,要求达到方便、省力等诸多功能。石器接触到人体的部位以手为主,按照手的使用方式,有拉、推、提、按、握等。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用途,石器往往两端被琢成尖锐状,把边缘磨成锋利的薄刃以供敲、砸、刮、削之用。如我国丁村人的石器工具中的砍砸器,就是从一面或两面把砾石的边缘打出刃来,再把另一端手持握的部分加工成把柄状,以便当作手斧来使用,这种石器较为粗大,主要用于砍砸、切断、劈挖等用途。刮削器也是当时应用比较普遍的石器,选用石英、水晶和火石等石料,经过加工把石片边缘加工成刃,丁村人的石刀就是用来刮削木头和兽皮的极佳工具。
在选材加工的创造性活动中,人类已经突破了运用现成自然物的阶段,进入到一个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出一种从未存在过的新器物的阶段。这是远古人类创制的第一次真正的“产品”,是人类创制合目的性器物的最初尝试。新石器时代对于石器的精细加工,使得石器的制造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石器的造型更符合人手的把持,更便于使用。钻孔技术使得石器便于装柄处理,进而产生了装有木柄的石器工具。石箭镞也打磨得光滑工整,尾部呈流线形,便于箭镞牢固地固定在箭杆上。这些处理手法说明人类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已经开始萌生。
二、形式感在石器上的应用
石器制作和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固定的形式进步到固定的形式,从不整齐的进步到整齐的,从不对称的进步到对称的演变过程。石器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对于形式法则和造型样式的认识的发展。人类由此总结出对称、均衡、圆满、秩序等美的规律,并应用到形的创造上成为形式美的法则。原始人类创制的合手的石器、合用的有刃的石刀等工具,已经在主体与客体间发生沟通,产生和谐。此时,石器已孕育着形式美的种子,是萌发状态中的人类造型观念的最初体现。石器中整齐、对称、均衡、变化、统一等形式规律的创造与运用,丰富了造型语言,也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和认识,是人类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人类对于形的认识,对于对称性的理解和认识,可能源自对自然界的精细观察,如树叶的对称组织、果实呈对称发射的结构、树木的年轮扩散、人与动物的形体特征等,这些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对象。人类可能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启发,从而开始有意识地创造出对称的器物。从原始文化遗址发现的石器,大多采用对称的形态,对称成为一切形式法则中应用得最早的一种。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石器的制造技术也不断提高,人们加强石器造型的艺术性。原始石器均衡对称的形式、流畅的线性表现,既体现出器物的力量,又兼具适用和美观。原始石器工具的形式感是服务于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性之中。
直线给人以明晰强硬的感觉,平衡的直线与柔和圆润的曲线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原始视觉发展为视觉审美的表现,对人工器物形式美感的要求,使被加工的对象往往具有弧形的外观和光润细腻的表面肌理。坚硬的石器工具,经过磨光加工可形成圆形、卵形的光滑把手或表面,这种饱满的造型被认为是生命力和美的表现,从而构成石器美观的形式因素。
三、石器材料与色泽的选择
人类有了取舍、鉴别的能力后,石器的材料同样也是经过选择的,这表明原始人类的审美要求的提高和发展。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使用的石器是就地取材,石器粗糙简单,此后石器制作日益精巧,不仅在石器的形状和硬度上有所选择,而且在石的色泽与纹理上也有所取舍,用作砍砸的石器选材硬度较大,这是从实用出发以提高石器的使用率。用于刮削的石器多呈片状,所以大多选用片页岩,以便略加敲击就剥离出片状石块,这样稍加打磨就可成形,制作起来省力便捷。对于色泽与纹理的选择无疑是一种朴素的审美观念的要求,这种石材多为石英、玛瑙、碧玉、黑耀石等,大都是半透明有颜色的矿石,不仅色泽美观,而且在经过精致的加工后,形成规整对称、形制精巧的器具。这些具有造型艺术的特点和审美价值的器物,大多为小型石器。
石器形体光洁规整、色彩明丽醒目,这些无疑具有造型艺术的特点。石器逐渐发展不只是作为单纯的劳动工具,而逐渐开始具有其他功能,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器物,具有审美的作用。人们将这种具有色彩和纹理的石器作为装饰品和祭祀用品,这预示着古代石器在经过长期劳动实践之后,已逐渐退出实用工具的领域,开始由物质功能向精神功能转化。人类运用技术将进一步使实用和美观相结合,赋予器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由石器工具转向玉器工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精神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铭,荆雷.设计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2]渭金.河姆渡先民的石器制作[J].东方博物,2004(4).
[3]霖林.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生存环境的初步考察[J].文博,2006(6).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