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中女性形象塑造衍变——艺术教育

作者:李丽娜来源:原创日期:2013-04-27人气:1470
 一、悲剧型
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主角——喜儿。歌剧《白毛女》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中国民族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白毛女》的出现,不仅将中国歌剧引向了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前进的道路,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在创作中突出女性角色的、极为丰富的艺术经验。
该剧是在新秧歌运动和秧歌剧创作均已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作品植根于我国民间音乐的深厚基础,选取民族民间曲调及发展手法,其音乐采用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及地方戏曲并加以改编和创造,塑造出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按人物性格创作音乐主题,并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剧情变化加以深化,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在当时,至今仍对我国民族歌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剧中喜儿的唱段,将喜儿从天真活泼、勤劳善良的小姑娘变成躲在山里饱受生活磨砺,充满怨恨的“白毛鬼”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丰满立体,②人物性格、情绪也十分饱满,是当时社会千百万受压迫女性的代表,具有典型特征。《白毛女》创作的成功,对之后民族歌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我国歌剧创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被称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自此,中国歌剧的创作开始以女性主人公为依托,并伴随着新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着。
二、英雄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批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表现女性英雄形象为主体的歌剧作品,主要表现为坚强、爱国、充满正义感的光辉女性形象,多部作品的产生进而形成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歌剧《江姐》被认为是20世纪中期我国民族歌剧的颠峰之作,该作品在戏剧表现及音乐唱腔方面都是一次中西结合的有益尝试。③其音乐极具细腻、委婉的江浙戏曲特点,又将明快、爽朗的四川民歌小调引入作品中,此外还大量吸收了川剧、越剧、京剧等音乐语言,贯穿全剧的《红梅赞》是江姐英雄形象的象征,其旋律吸收了川剧音乐和四川民歌素材,采用戏曲中拖腔的手法及音程大幅度的跳跃,以一字多音的手法配合丰富的节奏变化及装饰音的添加,④使该曲的音调明朗、刚健、抒情优美,用红梅报春的深刻寓意赞颂了江姐这一人物形象的崇高气质和坚定、勇敢的性格,将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与坚定信念呈现得豪迈、壮烈,成为塑造江姐音乐形象的点睛之笔。
歌剧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是江姐在即将赴刑场,与狱中同志们依依惜别时的一段著名唱段,⑤这段唱段曲调明朗,塑造了江姐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及对战友的无限深情,充满了对美好未来和理想的展望及乐观主义精神;从与战友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到对同志们的殷殷嘱托,音乐通过层层递进的手法推动离别情感的抒发,⑥刻画出一位鲜活的女英雄对党、对生命、对革命事业、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崇高境界,从而完成对江姐音乐形象的塑造。
三、觉醒型
歌剧《原野》是“文革”后期最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之一,它的出现掀起了20世纪歌剧创作的第三次高潮,⑦作品被称誉为“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伟大的爱情悲剧”。同时,它也是第一部在国外上演的中国歌剧。这部作品以大胆的创新、精巧的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许之声不绝于耳。剧中金子性格热烈而泼辣,对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与追求。为了与恋人仇虎做一场真正的夫妻,在侦查队员追杀的紧急关头,金子依然顽强追随仇虎而去,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在戏剧表现和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吸收、借鉴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音乐语汇,并探索使用了丰富的音乐表现素材和手法,从中国民间小调到西方浪漫主义乐派,甚至有先锋派的各种激进的音乐表现语汇;在音乐方面,代表“原野”和“爱情”的两个音乐主题,既交织发展,又有内在的贯穿与和谐,达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主要唱段《我的虎子哥》音乐主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主题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有很好的融合,从中能够体味到作曲家宣扬女性自我解放的创作意图。
《原野》中,作曲家通过扣人心弦的音乐刻画了一个刚烈不屈的女性叛逆者形象。金子的音乐形象表现了在压抑的封建礼教环境下女性敢于表达自己、追求作为女人的原始本能,此时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慢慢褪掉了模式化、政治化的色彩,人物有了丰富的内心活动,女性的性别特征受到人们的客观对待,歌剧《原野》中,对金子的女性形象刻画的成功为今后歌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歌剧创作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并以特有的文化构建和艺术风格,塑造了喜儿、江姐、金子等女性形象,带着时代赋予的文化气息,感动了几代人,为20世纪文化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诠释新中国时代主题找到了新的载体,在歌剧舞台上,也为中国歌剧中的女性人物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注释:
①④⑥熊琰.1957—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D].华中师范大学,2007.
②⑦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③⑤梁茂春.中国歌剧发展轨迹[J].歌剧艺术,1991(3).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梁茂春.中国歌剧发展轨迹[J].歌剧艺术,1991(3).
[4]熊琰.1957—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系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辽宁省艺术学校讲师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