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唐代女装在潮剧戏服中的运用——艺术教育

作者:余瑶来源:原创日期:2013-04-27人气:2285
 一、潮剧戏服中的唐代女装
(一)唐代女装特点
历史上唐代妇女服饰一般多为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图1)。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散步、采花、捉蝶及戏犬时的情景。所谓“绮罗千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薄透且袒露是唐代女子服饰的突出特点,这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思想开放程度有密切关系。
(二)潮剧剧目中唐代官戏的戏服
潮剧历史悠久、剧目繁多,其唐代剧目多以官戏为主,例如《贵妃醉酒》《长生殿》等。
观潮剧戏服,便可见端倪。唐代女装袒露的特点被弱化了许多。戏服从性别上分为男装戏服和女装戏服。
1.男装戏服
从《武则天》剧照(图2)中可看到皇帝身着黄色龙袍颇具唐代服饰特点。唐有女着男装现象。武则天称帝后出现女官,潮剧中的女官戏服是直接采用男官服,这点在潮剧《武则天》中上官婉儿的装饰(图3)上可以得到证实。可见潮剧中唐代官戏的男装还是具有唐代服饰特点的。
2.女装戏服
在潮剧中唐代贵族女装却明显地弱化了其袒露的特点。从《武则天》剧照中的王皇后可看到其服饰更有明代特点,领部较其他朝代剧目中的女装戏服明显做过改动。相对于明代服饰,其款式上袒露了许多,但比开放的唐朝服装款式又保守很多。
很明显,潮剧中的唐朝女装设计是在寻找明与唐的服饰平衡点。为何有此现象?这是一种必然现象还是偶然现象?在本文中,笔者将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二、潮剧戏服中弱化唐代女装特点的原因
(一)受经济因素制约
1.潮剧的起源与剧目种类
潮剧源于宋成于明,是宋元南戏的分支并地方化。李平在《潮剧形成与发展》一文中说:“南戏和杂剧传人较早。潮州凤塘出土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手抄剧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弘治年间祝允明修《兴宁县志》记杂剧演出,可确知明初期有戏曲演出活动,在明中叶的官宦人家和富家大族中有广泛影响。民间演戏成俗,嘉靖三十七年《广东通志·卷 20·风俗》说潮州‘俗大都奢僭,务为观美,好为淫戏女乐’‘春祭四代祖。是月乡坊多演戏为乐’‘阳士大夫多重女戏’明初到明中叶南戏的广泛传播,民间从古老的‘戏乐’到‘俗尚戏剧’‘乡坊多演戏为乐’的民风,是潮剧形成流播的渊源。”可见明中期以前,潮剧广泛活动在城镇乡村,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留下的潮剧剧目大致分两大类:
第一类:源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如《荆钗记》《白兔记》《珍珠记》等;唐代剧目如《武则天》《贵妃醉酒》等。
第二类:根据地方题材编写的剧目。如《苏六娘》《清迈案》《金贵全》等,其内容多是民间故事或轶闻传说。其中很多剧目是描写宋明时期的故事。由此可见潮剧的剧目背景多为宋明两代,而其戏服是服务于剧目的。
2.潮剧戏服的特点
潮剧戏服的特点具体有三点:
(1)重视身份官阶和等级的区别,并反映在戏服的样式、颜色、图案花纹上。潮剧戏服的等级标志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穿错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视,有时还会被官府治罪。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行规。①
(2)潮剧剧目大多描写宋、明时期,因此戏服多以明服饰为基础,参用剧目所描述朝代的服饰特点。如潮剧戏服中有战国蟒袍,此服适用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剧目,这也是为提高戏服使用率。按潮剧戏服基本式样约归为35类,通过其图案、色彩变化,组成100多套常用服饰。按时间划分大致是春秋到汉代、隋唐五代、宋至明代、清代。除清代服饰特点突出外,其他都在明服饰上做小修改。
潮剧戏服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它以明为主,又糅合了上至汉代下至清朝的各个朝代服饰样式,创造出特殊的服饰系列,它非汉非唐、非宋非明却亦汉亦唐、亦宋亦明。不限时代,不分季节的使用,具有浓烈的戏剧色彩与舞台效果。
(3)戏服虽重视身份区别,却无寒暑之分。因无寒暑之分,而传统戏服上的钉饰多用糯米缝缀不能洗涤。为保护戏服不受汗渍所污,上世纪80年代前是内穿棉衣,外着戏服。80年代后改穿草席背心,汗水透不过草衣且顺着草衣往下滴。袒露的唐代女装显然不能用这种方式保养戏服,这是经济上的原因。
此外戏服中潮绣成分的多少与戏班的经济实力成正比,同一款戏衣,质优价高,质劣价低。“四大班(大戏)”的剧团,为保声誉,多买优质服饰;“三班头(戏尘)”因经济较差,多购质低服饰,而内行戏迷一看戏服就知道戏班的档次。
(二)受地方民俗文化、民情及特定场合的制约
潮剧是一种具特定地区文化背景的地方戏。经过长期优胜劣汰和文化艺术积淀之后,更突出反映了潮汕的人文思想、风俗人情以及道德观念、审美情趣。
1.地方民俗文化
《潮州文化杂谈》中提到“所谓文化,大致是一个民族或社群所不同于另一个民族或社群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潮州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支脉,大约自韩愈始“延及齐民”,宋明两代进一步深入其影响。潮汕地势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历来少战乱,地势封闭。来自中原的正统教化逐渐积淀植根于潮人心里,并和潮汕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结合起来,演化出一种雅致、儒气的潮汕文化。如潮汕工夫茶,从烧炭到品茶道道“工序”都体现了“仁爱致祥”的儒家气息和精致优雅的底蕴。
儒家思想对女性的约束在潮汕地区尤为明显,“三从四德”深入民心,女性大多含蓄、内敛。过分袒露的服饰被认为轻薄且有伤风化。潮汕观众当然难以接受唐代服装的袒露,更不认同具有艺术美感,而戏服是要给观众以美感的。
《潮州志》中提到潮剧风格,由明入清的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话》记: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者曰潮州戏。潮音似闽,多有声而无字,有一字而演为二三字。其歌轻婉,闽广相半,中有无字而独用声口相授。潮语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语言,潮剧又是唱潮音潮调,因此演员多为本地人,其文化心理与观众也就不谋而合了。
2.祭祀
《中国戏剧史》中提到“在中国的乡村中,最原始的祭祀是‘社祭’,祭祀作为村落守护神的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的‘春祈’,一种是秋天感激社神赐予丰收的‘秋报’,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种社祭慢慢弱化了其神灵的依从信仰却强化了其艺术效果,变成一种单纯的鉴赏娱乐对象”。
潮汕多有以戏祭神的传统,各神庙台在乾隆年间新建或加修者也多。揭阳关帝庙前戏台,于乾隆四十二年扩建;澄海樟林妈祖前新建戏台,立碑记:“外门戏台,歌舞以祀神”。②
(1)正月十五前后的春祭
潮汕地区春节过后各个村落在元月十五前后举行祭祀,当地称之为“游老爷”,这样的活动在乡村往往比过年还要隆重。“老爷”是木雕的神像,身着布满潮绣金银线的服装。在举行祭祀的这段时间,乡村里要不断地演潮剧或“纸影”戏,以祭神明。前面提过戏服样式齐全、做工精细是高档戏班的标志,因此戏服也就成为村与村之间所请戏班相比较的一个重点。这种“喜节”的祭祀节日中上演的剧目多为喜剧,选用的戏服颜色也以鲜艳为主。
(2)七月十五的秋祭
与春相对的,形成戏剧内容的则是秋祭。此时人们用秋天的收获物供奉神明及祖先,并且安抚孤魂野鬼。每年的七月十五就是孤鬼节,这个节称为“悲节”,但依然得到重视,场面十分隆重。此时乡村依然会请来戏班上演潮剧,但所选剧目多为悲剧,戏服的色彩也较暗淡。可见这些祭祀场合对祭神戏的要求是严格的。
潮剧祭神戏占演出的很大部分,祭祀决定着全村百姓未来的命运,充满着庄重而神秘的色彩,更不允许唐代袒露的服饰出现在这样隆重而庄严的场面上。
结语
潮剧是一种地方戏,流传于潮汕平原,表演的主要场所除了在剧场外,还有农村祭祀中的祭神戏台。由于当地的民众思想较为保守,祭祀场合也不接受袒露的服饰特点,而戏服是需要观众认可和接受的。戏服实际上是反映当地民众的思想和审美情趣,为了迎合这种审美情趣,戏服设计者便在开放的唐代服饰和较保守的明代服饰中寻求平衡点。潮剧戏服更为注重的是角色的服饰差异,对于朝代的服饰特点只是点到为止。从经济上考虑也不允许唐代服饰的袒露特点过于明显,因为潮剧戏服的价格昂贵,要配备齐全各个朝代的戏服并不现实,而唐代服饰的袒露又是其他朝代服饰所尽量避免的,显然含蓄的服饰更具普遍性。因此在潮剧戏服中,唐代女装的袒露特点被明显弱化的现象是必然的。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