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解读古元的《京郊大道》——陕西教育

作者:张春霞来源:原创日期:2013-06-14人气:1211

 自1954年始,古元的木刻风格突变,相继创作出《京郊大道》、《北海之冬》、《送粪》、以及随后的《春天》、《江南三月》、《玉带桥》等杰出作品,与其延安时期木刻的艺术成就相呼应,形成古元的第二次艺术高峰。而《京郊大道》作为古元此次艺术变革的标志性作品,今天看来依然是新鲜而陌生的。
这幅套色木刻展现的是北京郊外大道上的一段日常春景。它普通到不被觉察:画面由地平线分成天空和地面两大区域,地面又被两行柳树和一排小树隔成简单的四个区域,两条进出城的大道上行驶着车辆。右边进城的路上首先是一辆运粮的卡车,车上坐着两个送粮的人。往前是一辆公共汽车,再往前看不太清的也是一辆卡车。路右边是郊外的绿野,远处看得见古城墙灰灰的影子。左边出城的路上先是一辆小轿车,接着是公共汽车,与进城的那辆一样。后面是建筑用的吊车,再后面的一辆只露出模糊的车头。路左边隔着小树,看的见一座北京典型的建筑:中式古雅的飞檐结合欧式严整的楼舍。相邻的是正在施工的楼群,钢筋的骨架密连交错,其间闪着几点嫣红的小旗。空中些微的云迹,光色是明朗的。从这幅作品中看不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政治鼓吹下热火朝天的声势,却引领我们的视觉回到日常生活的现场里去,使我们如临其境地看见1954年春某一天某一刻市郊大道上的情景,它更像是类似影像地为我们作了现场实况的记录。进一步解读,可以总结出以下艺术特点:
第一,其呈现的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解放之初,尤其是1953年之后,新中国建设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新兴木刻的创作主题也由革命转向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颂扬,比如黄新波的《横断南海》、赵延年的《我们要和时间赛跑》等等,古元的木刻创作却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平淡的日常情景中去,用还原生活本来面目的方式来反映新中国的新变化。在当时以宏大叙事为主流的艺术语境中,古元能够秉承自己的艺术观点,在平凡生活中敏感地嗅觉到新鲜的时代气息,恰当地处理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别开生面地实现创作意图,体显出艺术新形式的创造力和艺术精神的独立性。
第二,人物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京郊大道》中小小的人物形象给画面带来平淡的生活之味。比如运粮车上的两个身影,动作都极简单,黑色的侧身而坐,显得老成,白色的支撑着上身,显得年轻有力。古元把人物返回到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去,力求表现活生生的人,而非戏剧化、脸谱式等能反映阶级身份的典型性角色。
第三,对视觉真实性的追求。古元视觉之敏感早在延安时期的木刻小品《挑水》、《运草》、《入仓》、《铡草》中就已见分晓。《京郊大道》以有限的木刻语言尽可能生动地刻制出那一时刻事物在视觉中所呈现的样子。比如:左侧那一排建筑:前面中西式建筑特征明了,结构清楚;中间施工的楼段密结的骨架由于有一定的距离,经纬不明;再远处只有微弱的小点大致排列。沿路的小树、柳行、草野、古墙,无不显出由清晰渐变为模糊的视觉特征来。在那个政治观念主导的时代,艺术处于意识形态的从属地位导致艺术表达方式的僵化,画面中事物的存在作为隐喻象征的符号被选择和强化。而《京郊大道》情景中的元素是被视觉所观照,各自呈现各自的形象和材质特征。徐冰在学习古元的木刻时曾深感:这小到那村口的一个土坡的感觉,我可以从古元的木刻中找到这个土坡,但当我试着刻画它时,一经转印出来却已经不是那个土坡了。古元从视觉出发,一切刻制的方法都是为了靠近那个感觉而产生的,使得古元的木刻形象具有鲜活的视觉真实性和浓郁的生活味。
第四,刀触与形象的关系融洽。古元的每一刀触都在诉说事物的具体形貌而无空陈。即使远处视像模糊的事物,也尽可能抓住些微能见的信息,给以特定刀触的体现,以求得视像的充实而不流于简单的概念。同时,刀触语言也能步步生根、有依有据,阴刻、阳刻相济并用,随事物不同产生不同语言形态,比如,柳树的斑驳陆离的圆刀语言形态。古元很好地处理了形象与刀触语言之间的关系,即不拘泥于物象又能发挥刀触的独立性。
第五,有效借鉴影像的语言形式。1948年,古元在集摄影与美术于一体的《东北画报》担任美术记者;解放后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图片画册编辑室主任;1956年任中央新闻摄影局美术研究室副主任。可以说,古元与摄影的关系是如影随形的,对于影像语言的特征应当有较明晰的认识。在《京郊大道》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直觉到影像的一些基本特征:(1)客观的视觉形象。(2)瞬间与偶然性。(3)聚焦的镜头感。(4)清晰与模糊的视觉现象。(5)丰富细腻的色调感。(6)具体的细节变化。作品具有鲜明的纪实性,不难揣测,古元通过借鉴影像语言形式,成就了新的艺术转机。
本文通过《京郊大道》艺术特点的分析,总结出古元一系列画面因素的变革都根植于对视觉的研究。版画作为观看的艺术,古元天才地处理了生活现象与时代特征,叙事与审美,创作与视角、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为当今版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1]古元.第一步[A].古元.古元木刻选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2]徐冰.我心中的古元[J].美术研究,1997,1.
[3]徐冰.我画自己爱的东西[J].美术,1981,5.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陕西西安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