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觉下的儒家修身育人理念——陕西教育
作者:王养正来源:原创日期:2013-06-14人气:1292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抓住根本是儒家育人理念的精髓
“仁” 是儒家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仁”的境界是儒家的社会理想。儒家认为,要让世间充盈着仁爱的光辉,有赖于统治者广泛施行“仁政”。而要施行“仁政”,就必须教化民众,使他们服从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而教化民众的关键在于培养能够担负起用政教风化百姓、用教育感化天下重任的人才。因此,儒家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人才,而是培养辅佐君王施行“仁政”的“君子”或“成人”。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儒家在实施培养“君子”、“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侧重点放在具体的为政方法上,而是放在对其人格品质的培养上。
儒家认为,“人”所具有的品质主导着其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其对父母、君王和天下应有的责任和态度,因此,品质是做人的根本。儒家经典《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孝悌”是“君子”应有的品质,是做人之“本”,只要抓住这个根本,为政之“道”便自然产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是为政之道的主宰,一旦把人培养成具有“仁爱”精神的“仕”,“ 仁政”、“ 王道”便能够得到弘扬。另外,人的思想品德还直接影响着他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是说人一旦修养与品德达到“君子”的境界,便具备了立身行事的积极态度,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胜任各行各业的工作。
儒家是从个人品德修养与其立身行事之间的关系出发,抓住了育人的根本,是一种人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具备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两种功能,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前提和手段,促进社会的发展则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教育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归根结底要看教育能否促进人的发展”。[1]儒家之所以看重人的品德教育,关键在于人的品德是人一切思想行为的主宰,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
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儒家的道德教育并非空洞说教,而是将修养与行为有机地统一,将道德和知识紧密地结合。儒家要求君子应当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其实是培养品德与才艺兼备的“君子”的课程,而所要学习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则是融道德、艺术与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教材。
儒家教育思想中对于教育目的以及人本关系的认识,和当代的教育思想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儒家教育是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其“以本促道” 的理念,抓住了育人的关键,值得我们在实施职业教育过程中深思和借鉴。
2.“学、问、思、辨、行”并重——学习是项综合性的活动或过程
在儒家众多关于教育思想论述当中,较全面阐述学习方法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针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段话阐述了学习是一个复杂综合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值得我们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认真领会和借鉴。
首先是“博学之”。儒家认为学习是正己修身的捷径,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而在学习中广泛猎取,兼容并蓄则是发挥学习作用的前提。“博学”不是杂学,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广泛地学习,包括向人学、向自然学、向经典学、甚至向对立面学。其次,儒家把质疑当作学习的发端。“审问之”的意思是,读书学习时务必要认真仔细,不迷信书本、不惧怕权威,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设疑探究,把解答问题当作掌握知识的突破口或切入点。既“学”且“问”才能获得学问的真谛。第三,儒家把学思结合当作知识内化的必由之路。孔子的学习名言“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而》)便强调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对于学习者而言“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告子章句上》)。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修养把学习的内容体证出来,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能力。思考不仅是对前阶段质疑的解答,更是这种“体证知识” 的过程。因此“慎思之”所要求的不是对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学习者通过主动思考将知识内化为认识和能力的思维活动。第四,“明辨之”是指对前边所学的众多内容进行甄别和择选活动。对于学过的知识,要求学习者或者独自斟酌,或者与人交流,既要分清真伪、辨别优劣;又要区划类属、系统概括。第五“笃行之”所表达的是儒家对实践教育的重视。一方面,儒家认为践履所学是真正掌握知识或技能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学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劝学》)是说学习的结果最终要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另一方面则是把“学以致用”当做学习的终极目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学道”、“得道”最终是为了“行道”,所有学问最终的意义和价值都应该体现在实践中。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现实、奉献于社会是儒家重要的学习思想之一。
这种以培养为学者高尚道德情操为目的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由多个不可或缺且相互作用的环节组成的综合过程。充分调动了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其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它符合个体发展的实际,符合学习的规律,虽然跨越两千多年,却与当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辙。
3.“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教育过程
“修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一种特定的学习活动。孔子认为,人要成为“仁人”,必先“修己”,再“安人”;要“内圣”后,才能“外王”。[3]因此,儒家把“修身”当成了提高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儒家丰富的修身理念中渗透着许多被现代人称之为“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儒家看来,作为一个有道的“君子”必须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时时处处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因此,在空间维度上,儒家要求其弟子既要在公开场合的立身行事中学会“温、良、恭、俭、让”,还要在私密场合学会“慎独”,坚持“克己”与“内讼”;在时间维度上,儒家认为学习不是人生某一特定阶段的任务,而是终其一生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学而》)孔子这段关于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回顾,说明了只有在一生中不断地学习和反省,品行道德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
战国时期的荀子对终身教育讲得比较切要:“学不可以已”,一句话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但是,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在前后阶段应有所区别,“学恶乎始?恶乎终?”即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回答是“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止乎没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只有不断地学习,人才能称之为人,才能与动物有所区别。
终身学习也是诸子百家的共识,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因而,“活到老、学到老”是古代知识分子共同恪守的人生箴言。
当代高职教育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借鉴和传承
对于儒家教育理论所进行的重新审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理论体系,有助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而在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上,儒家的教育理论至少能够在以下几方面为我们提供启示:
1.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首先是社会化的人,其次才是职业化的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这种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儒家“以本促道”的教育理念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的,把教育当做对人本身的素质进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的教育能使人养成以不变应万变的品质,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把社会化、职业化同时定位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进行人的教育,然后再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会说话的机器,而不是全面发展的的合格人才。
2.合格的社会化的人才需要用具体的职业活动来支撑。儒家综合化学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把教学活动当成一个促进学生主动领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职业教育实践证明,能够兼容“学、问、思、辨、行”等众多学习环节的教学方式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实际的职业活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当不断深入地探究教育教学与具体工作过程相结合的路子,用具体职业活动作为载体,将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3.教师的重要职能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与创造之门的钥匙。在日新月异的当代,学校教育仅仅是学生完善自我的开端,学习是合格公民终生相随的活动。儒家修身的理念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应当充分意识到学校教育在学生终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掌握一把开启智慧与创造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0.
[2]张永辉.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2:74-76.
[3]陈红桂.论人的社会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理论与改革,2003,4:108-110.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仁” 是儒家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仁”的境界是儒家的社会理想。儒家认为,要让世间充盈着仁爱的光辉,有赖于统治者广泛施行“仁政”。而要施行“仁政”,就必须教化民众,使他们服从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而教化民众的关键在于培养能够担负起用政教风化百姓、用教育感化天下重任的人才。因此,儒家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人才,而是培养辅佐君王施行“仁政”的“君子”或“成人”。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儒家在实施培养“君子”、“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侧重点放在具体的为政方法上,而是放在对其人格品质的培养上。
儒家认为,“人”所具有的品质主导着其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其对父母、君王和天下应有的责任和态度,因此,品质是做人的根本。儒家经典《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孝悌”是“君子”应有的品质,是做人之“本”,只要抓住这个根本,为政之“道”便自然产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是为政之道的主宰,一旦把人培养成具有“仁爱”精神的“仕”,“ 仁政”、“ 王道”便能够得到弘扬。另外,人的思想品德还直接影响着他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是说人一旦修养与品德达到“君子”的境界,便具备了立身行事的积极态度,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胜任各行各业的工作。
儒家是从个人品德修养与其立身行事之间的关系出发,抓住了育人的根本,是一种人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具备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两种功能,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前提和手段,促进社会的发展则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教育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归根结底要看教育能否促进人的发展”。[1]儒家之所以看重人的品德教育,关键在于人的品德是人一切思想行为的主宰,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
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儒家的道德教育并非空洞说教,而是将修养与行为有机地统一,将道德和知识紧密地结合。儒家要求君子应当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其实是培养品德与才艺兼备的“君子”的课程,而所要学习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则是融道德、艺术与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教材。
儒家教育思想中对于教育目的以及人本关系的认识,和当代的教育思想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儒家教育是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其“以本促道” 的理念,抓住了育人的关键,值得我们在实施职业教育过程中深思和借鉴。
2.“学、问、思、辨、行”并重——学习是项综合性的活动或过程
在儒家众多关于教育思想论述当中,较全面阐述学习方法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针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段话阐述了学习是一个复杂综合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值得我们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认真领会和借鉴。
首先是“博学之”。儒家认为学习是正己修身的捷径,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而在学习中广泛猎取,兼容并蓄则是发挥学习作用的前提。“博学”不是杂学,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广泛地学习,包括向人学、向自然学、向经典学、甚至向对立面学。其次,儒家把质疑当作学习的发端。“审问之”的意思是,读书学习时务必要认真仔细,不迷信书本、不惧怕权威,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设疑探究,把解答问题当作掌握知识的突破口或切入点。既“学”且“问”才能获得学问的真谛。第三,儒家把学思结合当作知识内化的必由之路。孔子的学习名言“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而》)便强调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对于学习者而言“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告子章句上》)。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修养把学习的内容体证出来,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能力。思考不仅是对前阶段质疑的解答,更是这种“体证知识” 的过程。因此“慎思之”所要求的不是对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学习者通过主动思考将知识内化为认识和能力的思维活动。第四,“明辨之”是指对前边所学的众多内容进行甄别和择选活动。对于学过的知识,要求学习者或者独自斟酌,或者与人交流,既要分清真伪、辨别优劣;又要区划类属、系统概括。第五“笃行之”所表达的是儒家对实践教育的重视。一方面,儒家认为践履所学是真正掌握知识或技能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学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劝学》)是说学习的结果最终要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另一方面则是把“学以致用”当做学习的终极目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学道”、“得道”最终是为了“行道”,所有学问最终的意义和价值都应该体现在实践中。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现实、奉献于社会是儒家重要的学习思想之一。
这种以培养为学者高尚道德情操为目的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由多个不可或缺且相互作用的环节组成的综合过程。充分调动了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其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它符合个体发展的实际,符合学习的规律,虽然跨越两千多年,却与当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辙。
3.“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教育过程
“修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一种特定的学习活动。孔子认为,人要成为“仁人”,必先“修己”,再“安人”;要“内圣”后,才能“外王”。[3]因此,儒家把“修身”当成了提高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儒家丰富的修身理念中渗透着许多被现代人称之为“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儒家看来,作为一个有道的“君子”必须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时时处处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因此,在空间维度上,儒家要求其弟子既要在公开场合的立身行事中学会“温、良、恭、俭、让”,还要在私密场合学会“慎独”,坚持“克己”与“内讼”;在时间维度上,儒家认为学习不是人生某一特定阶段的任务,而是终其一生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学而》)孔子这段关于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回顾,说明了只有在一生中不断地学习和反省,品行道德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
战国时期的荀子对终身教育讲得比较切要:“学不可以已”,一句话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但是,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在前后阶段应有所区别,“学恶乎始?恶乎终?”即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回答是“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止乎没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只有不断地学习,人才能称之为人,才能与动物有所区别。
终身学习也是诸子百家的共识,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因而,“活到老、学到老”是古代知识分子共同恪守的人生箴言。
当代高职教育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借鉴和传承
对于儒家教育理论所进行的重新审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理论体系,有助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而在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上,儒家的教育理论至少能够在以下几方面为我们提供启示:
1.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首先是社会化的人,其次才是职业化的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这种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儒家“以本促道”的教育理念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的,把教育当做对人本身的素质进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的教育能使人养成以不变应万变的品质,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把社会化、职业化同时定位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进行人的教育,然后再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会说话的机器,而不是全面发展的的合格人才。
2.合格的社会化的人才需要用具体的职业活动来支撑。儒家综合化学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把教学活动当成一个促进学生主动领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职业教育实践证明,能够兼容“学、问、思、辨、行”等众多学习环节的教学方式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实际的职业活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当不断深入地探究教育教学与具体工作过程相结合的路子,用具体职业活动作为载体,将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3.教师的重要职能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与创造之门的钥匙。在日新月异的当代,学校教育仅仅是学生完善自我的开端,学习是合格公民终生相随的活动。儒家修身的理念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应当充分意识到学校教育在学生终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掌握一把开启智慧与创造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0.
[2]张永辉.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2:74-76.
[3]陈红桂.论人的社会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理论与改革,2003,4:108-110.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