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战略下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学术探索
作者:周惠仙、管家风来源:原创日期:2013-07-02人气:712
一、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新
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景颇族(130000人)、布朗族(91882人)、阿昌族(33936人)、普米族(33600人)、怒族(28759人)、德昂族(17935人)、独龙族(6355人)、基诺族(20899人)③。自2005年以来,国家对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进行扶持,云南省有7个人口较少民族纳入扶持范围,今年又把景颇族纳入这一范围。5年来,在各方面力量的扶持下,居住着这些民族的一百多个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变化,发展水平达到当地中等以上,乡村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1.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临沧市的布朗族村寨忙安村就因为实施扶持发展项目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植的8700亩甘蔗,每年能给村民带来631万元的收入,边境25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14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9个百分点。② 云南数字农村:《临沧市布朗族村寨忙安村经济、社会和资源状况》,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848696.htm#2.
2.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改善
现在,省内绝大部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特别是原来最落后的地区都通自来水、公路和电话,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金平县莽人综合扶贫项目2008年4月全面启动以来,新建安居房168幢,户均建筑面积122.4平方米,莽人群众住进了安全舒适、生活设施配套的砖瓦房,105公里公路已改造铺筑为弹石路,新修和硬化了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实现户户通水通电通电视。②
3.教育发展得到了大力扶持
在各类扶持措施中,云南各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方面得到的扶持是比较有力的,除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外,其他相关组织(“两免一补送温暖,多读书才能有发展”、 “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希望工程”)等也非常注意通过教育发展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提高德昂族劳动者素质,承担对德昂族对口扶持的上海方面,举办科技培训4000多人次,并在三台山德昂乡成立了“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农村人才培训学校”,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教师每天300人次;在潞西市职业学校成立“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青年就业培训基地”;[1](P76)还派来支教教师帮助当地发展教育事业。
4.社会保障逐步普及
特别是农村低保制度建制以来,一直对全省33个边境县(市)、藏区县以及人口较少民族县在保障资金上给予了重点倾斜,省级财政对33个县(市)中的国家和省级重点扶持县补助100%、非国家和省级重点扶持县补助85%,从而确保了农村低保制度在这33个特殊县(市)的全面建立和实施。浦超 何璐璐,云南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全面覆盖农村低保[N/OL].新华网云南频道,2009年05月15日,网址:w.yn.xinhuanet.com.
(二)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主性发展“先天不足”
想要快速发展,缩小与其他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就必须依靠自身努力和必要的外部支持。然而,正如社群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民族成员传承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为他们规定了特定的幸福模式。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最大的问题是外来的很多东西他们很难接受,对外界帮他们提出的发展进步的手段他们没有积极性,而本身对外生活的依赖性又很强。所以,外援型发展常常将民族社会之外的幸福模式或发展评价标准强加给受益的群体,而这种外来标准常常不被受益群体所接受,同时,外援式发展又会中断受益群体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延续,使其心理上感到极不能适应。一些生活习惯仍将阻碍着他们发展。如金平县苦聪人,大量喝酒的习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不仅使他们的劳动能力受到减弱,而且可能影响后代的智力。另外,这种自主性不足还表现在村民自治水平较低,乡级政权能力弱小,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极为有限等,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离均等化的要求甚远。
2.边境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重要制约因素
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各聚居区都紧邻国境边境,高山峡谷,沟壑纵横,通行困难,长期处于几乎封闭的状态,对接受新事物,了解外界所发生的变化也会带来严重的困难。又因气候的影响,多数地区洪灾、泥石流和各种病虫、鼠害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正常进行。虽然多数村寨通了公路,但维护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容易被毁坏。另外,境外因素,如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宗教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地方的发展。
3.教育形势严峻
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正常的受教育水平却很低。比如: 布朗族乡,根据2006年人口统计,文盲率为23.50%,大大高于云南5%以下的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才为3.95年,比全省的6.32年低很多。该乡到2006年才刚通过普六验收,是云南省最后一个通过“两基”验收的自然乡。见勐海县布朗山乡人民政府“两基”简报第7期,网址:http://www.ynf.gov.cn/newsview.aspx?id=1578353.但布朗族也有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有着较丰富的口头文学,许多故事诗、抒情诗、叙事诗在民间广为流传,题材广泛,优美动人,但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却很低。布朗族聚居区受历史、宗教和家庭经济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村寨分散,难以集中,导致村寨办学难,学生流失情况比较突出。与此同时,一些家长盲目信教,不愿让子女(特别是女孩子)读书。该乡2001年9月,一年级招生时有557人,但等到2007年7月六年级毕业时就只剩下136人了,六年制完学率才有24.42%。[2](P45)再如:阿昌族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三免”政策,但中小学校舍依然简陋,教学楼等设施差,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情况比较突出。到2010年,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平均受教育年线都低于全省水平,傈僳、拉祜、德昂等族还不到6年。② 见勐海县布朗山乡人民政府“两基”简报第7期,网址:http://www.ynf.gov.cn/newsview.aspx?id=1578353.
4.农业等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3]
聚居区内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能保水、保肥的可耕地很少,加上粗放耕作,缺少水利灌溉设施,粮食产量极低。例如: 绝大多数阿昌族聚居村(寨)基础设施较差:一是交通条件差,除个别县乡弹石路沿线附近的村(寨)外,绝大部分是晴通雨阻、时通时断的沙石路或泥土路,有78个自然村(其中梁河县43个)没有通公路;二是水利设施差,吃“雨水”,靠“雷施肥”的情况突出,如梁河县九保乡勐科村,人均水田0.47亩,旱地0.55亩,绝大多数是“雷响田”,人均产粮199公斤;三是农村用电难保证,有101个自然村尚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存在着用电安全隐患;四是生存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仍居住在茅草、杈杈房的村民有1382户(其中:潞西138户,梁河877户,陇川367户),居住区大多处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自然灾害频繁区域,如梁河县九保乡阿昌族乡横路村200多户、陇川县户撒乡芒棒和芒炳等村130多户村民都因泥石流滑坡需搬迁定居。②
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景颇族(130000人)、布朗族(91882人)、阿昌族(33936人)、普米族(33600人)、怒族(28759人)、德昂族(17935人)、独龙族(6355人)、基诺族(20899人)③。自2005年以来,国家对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进行扶持,云南省有7个人口较少民族纳入扶持范围,今年又把景颇族纳入这一范围。5年来,在各方面力量的扶持下,居住着这些民族的一百多个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变化,发展水平达到当地中等以上,乡村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1.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临沧市的布朗族村寨忙安村就因为实施扶持发展项目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植的8700亩甘蔗,每年能给村民带来631万元的收入,边境25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14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9个百分点。② 云南数字农村:《临沧市布朗族村寨忙安村经济、社会和资源状况》,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848696.htm#2.
2.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改善
现在,省内绝大部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特别是原来最落后的地区都通自来水、公路和电话,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金平县莽人综合扶贫项目2008年4月全面启动以来,新建安居房168幢,户均建筑面积122.4平方米,莽人群众住进了安全舒适、生活设施配套的砖瓦房,105公里公路已改造铺筑为弹石路,新修和硬化了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实现户户通水通电通电视。②
3.教育发展得到了大力扶持
在各类扶持措施中,云南各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方面得到的扶持是比较有力的,除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外,其他相关组织(“两免一补送温暖,多读书才能有发展”、 “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希望工程”)等也非常注意通过教育发展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提高德昂族劳动者素质,承担对德昂族对口扶持的上海方面,举办科技培训4000多人次,并在三台山德昂乡成立了“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农村人才培训学校”,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教师每天300人次;在潞西市职业学校成立“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青年就业培训基地”;[1](P76)还派来支教教师帮助当地发展教育事业。
4.社会保障逐步普及
特别是农村低保制度建制以来,一直对全省33个边境县(市)、藏区县以及人口较少民族县在保障资金上给予了重点倾斜,省级财政对33个县(市)中的国家和省级重点扶持县补助100%、非国家和省级重点扶持县补助85%,从而确保了农村低保制度在这33个特殊县(市)的全面建立和实施。浦超 何璐璐,云南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全面覆盖农村低保[N/OL].新华网云南频道,2009年05月15日,网址:w.yn.xinhuanet.com.
(二)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主性发展“先天不足”
想要快速发展,缩小与其他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就必须依靠自身努力和必要的外部支持。然而,正如社群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民族成员传承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为他们规定了特定的幸福模式。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最大的问题是外来的很多东西他们很难接受,对外界帮他们提出的发展进步的手段他们没有积极性,而本身对外生活的依赖性又很强。所以,外援型发展常常将民族社会之外的幸福模式或发展评价标准强加给受益的群体,而这种外来标准常常不被受益群体所接受,同时,外援式发展又会中断受益群体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延续,使其心理上感到极不能适应。一些生活习惯仍将阻碍着他们发展。如金平县苦聪人,大量喝酒的习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不仅使他们的劳动能力受到减弱,而且可能影响后代的智力。另外,这种自主性不足还表现在村民自治水平较低,乡级政权能力弱小,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极为有限等,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离均等化的要求甚远。
2.边境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重要制约因素
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各聚居区都紧邻国境边境,高山峡谷,沟壑纵横,通行困难,长期处于几乎封闭的状态,对接受新事物,了解外界所发生的变化也会带来严重的困难。又因气候的影响,多数地区洪灾、泥石流和各种病虫、鼠害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正常进行。虽然多数村寨通了公路,但维护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容易被毁坏。另外,境外因素,如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宗教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地方的发展。
3.教育形势严峻
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正常的受教育水平却很低。比如: 布朗族乡,根据2006年人口统计,文盲率为23.50%,大大高于云南5%以下的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才为3.95年,比全省的6.32年低很多。该乡到2006年才刚通过普六验收,是云南省最后一个通过“两基”验收的自然乡。见勐海县布朗山乡人民政府“两基”简报第7期,网址:http://www.ynf.gov.cn/newsview.aspx?id=1578353.但布朗族也有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有着较丰富的口头文学,许多故事诗、抒情诗、叙事诗在民间广为流传,题材广泛,优美动人,但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却很低。布朗族聚居区受历史、宗教和家庭经济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村寨分散,难以集中,导致村寨办学难,学生流失情况比较突出。与此同时,一些家长盲目信教,不愿让子女(特别是女孩子)读书。该乡2001年9月,一年级招生时有557人,但等到2007年7月六年级毕业时就只剩下136人了,六年制完学率才有24.42%。[2](P45)再如:阿昌族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三免”政策,但中小学校舍依然简陋,教学楼等设施差,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情况比较突出。到2010年,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平均受教育年线都低于全省水平,傈僳、拉祜、德昂等族还不到6年。② 见勐海县布朗山乡人民政府“两基”简报第7期,网址:http://www.ynf.gov.cn/newsview.aspx?id=1578353.
4.农业等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3]
聚居区内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能保水、保肥的可耕地很少,加上粗放耕作,缺少水利灌溉设施,粮食产量极低。例如: 绝大多数阿昌族聚居村(寨)基础设施较差:一是交通条件差,除个别县乡弹石路沿线附近的村(寨)外,绝大部分是晴通雨阻、时通时断的沙石路或泥土路,有78个自然村(其中梁河县43个)没有通公路;二是水利设施差,吃“雨水”,靠“雷施肥”的情况突出,如梁河县九保乡勐科村,人均水田0.47亩,旱地0.55亩,绝大多数是“雷响田”,人均产粮199公斤;三是农村用电难保证,有101个自然村尚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存在着用电安全隐患;四是生存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仍居住在茅草、杈杈房的村民有1382户(其中:潞西138户,梁河877户,陇川367户),居住区大多处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自然灾害频繁区域,如梁河县九保乡阿昌族乡横路村200多户、陇川县户撒乡芒棒和芒炳等村130多户村民都因泥石流滑坡需搬迁定居。②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