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博弈与演化博弈的比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陈博来源:原创日期:2013-09-14人气:1665
                
                 (一)差异性 
经典博弈论最根本的失误在于,缺乏一套关于参与人何时以及如何共享心理建构的理论。经典博弈论失灵的地方,演化博弈论却大获成功。策略互动的模拟演化分析有助于理解行为的涌现、转化和稳定性。在演化博弈论中,成功的策略在参与人群体中扩散,而不是由脱离实际的理性主体来归纳学习。而且,理性的个体甚至从不尝试学习针对复杂博弈的最优策略,而是复制他们所遇到的成功的主体的行为。所以,演化博弈计算机模拟得出了占优策略——跟风策略,而采取这种策略的个体将有更高的几率生存下去。相反,行为博弈才运用行为实验的方法,对个体的真实经济行为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然后基于这种数据资料的实证性和描述性发现了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强互惠行为。所以,演化博弈与行为博弈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方法论层次上。演化博弈分析是基于有限理性人假设的逻辑推理,而行为博弈分析是基于行为实验的实证研究。演化博弈注重演绎,而行为博弈注重实验结果。在主流博弈理论中,逻辑推理的分析范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对实验方法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即博弈理论并不能解释真实的经济行为。如果缺少一套广泛的事实体系来加以理论化,就必然存在着某种花过多时间建立精巧模型然而和实际行为却毫无联系的危险。[32]目前,实证知识是严重不足的,数据对于博弈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均衡一般有多个,而均衡的实现过程并不清晰,只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互补性
实验数据表明传统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合作博弈理论和进化博弈理论的理论框架并不能单独对人的实际经济行为做出可靠的解释,但若结合行为博弈中的实证知识,多数行为均可被很好的理解。所以,演化博弈与行为博弈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理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演化博弈理论指明了研究方向,而行为博弈则细化并修正了这一方向。正如波普尔所说,开展科学研究应该遵循证伪主义的原则,即在理性批判的思想指导下,采取试错法进行研究。[33]演化博弈理论表现为一种全称判断,而行为博弈实验是一种个别现象,个别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不能证实一个全程判断。所以,行为博弈是对演化博弈理论的一种修正、一种支持,而演化博弈的研究也应该建立在行为博弈实验的基础之上,两者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
五、结论与展望
(一)一个新概念:生物理性
行为博弈从实验经济学的途径出发通过广泛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来分析个体行为的真实状态,发现了强互惠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经常采用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却违反了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从这个角度来看,“强互惠”行为是非理性的。相反,演化博弈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对个人之间的策略博弈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跟风策略是最优策略。这种分析视角可以认为是一种演化的视角,是行为人过程理性的体现。通过比较强互惠行为和跟风策略可以发现,强互惠行为是行为人的一种本能表现,而这种本能表现是以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占优策略——跟风策略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强互惠行为的生物基础和演化基础是占优策略,即从演化角度来看,强互惠则体现了个人的过程理性,并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非理性行为。
在行为人的非理性行为中,存在一些过程理性行为,虽然从短期来看,这些行为是非理性行为,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过程理性的体现,这是演化理性行为在生物体中的内化表现,可以看成是一种潜意识反应,甚至可以看成是基因的外在行为体现,这类行为体现了人的生物理性,即这些行为的产生及扩散是以提高生命体的适存度为目的的。
生物理性或演化理性,是自然给人类设定的一个“理性”。这个“理性”可以完全形成于自然环境之中,也就是说,完全由相互作用的无情数学规律,通过自然选择的多次筛选形成。人们肯为自己的亲人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或者说强互惠行为的产生,有着生物学上的根源。此类行为只是所谓“自私的基因”的一个表现,其结果是使载有与自身相似基因的个体获益。
如果有人认为,这种彼此合作的强互惠形势并不是博弈论的数学结论导致的,而是由人类的情感因素决定的。但是,在自然界中,跟风策略的广泛存在有力地反驳了这一观点。[34]生物学中的证据表明,吸血蝙蝠、棘鱼、猿猴,甚至病毒,都会遵循“跟风”规律行事。认为病毒也信奉利他主义,那是肯定说不通的,它们的行为,完全是进化选择的结果。这就是说,遗传因子中存在造成类似于“跟风”行为的生命体,会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优势,因此自然选择会朝着有利于它们的方向进行,从而使这样的遗传类型得到更好的传递。这意味着,人类也是天生含有合作基因的。爱德华·O·威尔逊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行为模式,会从本能冲动转变为社会习惯,进而又演化为法律约束,并最终成形为道德准则。
(二)展望
1. 强互惠行为是一种生物理性,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中,强互惠程度存在种种差异:市场化程度越高的社会表现出越高的强互惠程度。这种现象又体现出强互惠的另一种特征,即强互惠者的增加是一种集体效应,需要相互作用的累计:单个强互惠者不能侵入背叛者群体,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强互惠群体才能侵入。从这方面对强互惠行为展开延伸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和更全面地认识强互惠行为。
2. 从配对博弈到n人博弈。现有的演化博弈研究有严格的前提假设,比如在阿克塞尔罗德的计算机模拟实验中,研究的范式是两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即相互作用的策略始终是以配对形式出现的,是一种典型的配对博弈。这种分析范式简化了博弈局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应该逐步扩展到n人之间的博弈,即考虑三个以上策略之间的互动。跟风策略在配对博弈中是占优的,那么它在n人博弈中能否继续占有呢?这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
3. 从互惠到空间互惠。空间效应能极大地改变频率制约选择的结果。如果考虑空间效应,那么原本在同质环境中相互排斥的策略是有可能共存的。传统的强互惠行为只是在一一配对的行为博弈实验中发现的,一旦扩展到空间博弈,将会发现一种新的合作进化机制,即空间互惠(Spatial Reciprocity)。[35]
通过比较行为博弈与演化博弈的分析范式以及强互惠行为与跟风策略,本文认为,行为博弈和演化博弈在方法论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重视数据资料,后者重视逻辑推理;同时,行为博弈和演化博弈之间体现出很强的互补性:前者以后者为导向,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一种猜想与反驳的关系。此外,强互惠行为与跟风策略的殊途同归,证明了强互惠行为的生物理性本质,从侧面说明了行为博弈与演化博弈的逻辑联系。所以,行为博弈与演化博弈一个较好的研究路径是:演化博弈以行为博弈为基础,利用行为博弈实验的数据不断修正自身理论推理的缺陷,以更好地解释真实的经济行为;行为博弈以演化博弈为指导,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成果来理清行为实验的方向,以提高经济学实验的针对性。只有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促进这两种博弈理论的理性发展。
参考文献:
[1]Martin A. Nowak. Evolutionary Dynamics:Exploring the Equation of Life[M]. WilsonBinding:Belknap Press,2006.
[2]J. F. Nash. Non-cooperative Game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0.
[3]David Kreps.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odeling[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Colin F. Camerer,Gorge Loewenstei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Justi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J. W. Weibull.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 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5.
[6]金迪斯,鲍尔斯.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M].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W. Güth,R. Schmittberger,B. Schwarze.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ltimatium Bargaining[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2,(3):367-388.
[8]Ernst Fehr,M. Klaus. Schmidt,a Theory of Fairness,Competition,and Cooper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817-868.
[9]T. Bewley. A Depressed Labor Market as Explained by Participan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250-254.
[10]D. Kahneman,J. Knetsch,R. Thaler. Fairness as a Coonstraint on Profit-Seeking:Entitlements in the Marke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4):728-741.
[11]R. M. Steers,L. W. Porter.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M].Fif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1991.
[12]John R. Carter,Michael D. Irons. Are Economists Different and If So,Why?[J].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1991,(5):171-177.
[13]Van Huyck,B. John,Raymond C. Battalio ,Frederick W. Rankin. Selection Dynamics and Adaptive Behavior without much Information[M].Texas:A&M University Manuscript,2001.
                
                
            经典博弈论最根本的失误在于,缺乏一套关于参与人何时以及如何共享心理建构的理论。经典博弈论失灵的地方,演化博弈论却大获成功。策略互动的模拟演化分析有助于理解行为的涌现、转化和稳定性。在演化博弈论中,成功的策略在参与人群体中扩散,而不是由脱离实际的理性主体来归纳学习。而且,理性的个体甚至从不尝试学习针对复杂博弈的最优策略,而是复制他们所遇到的成功的主体的行为。所以,演化博弈计算机模拟得出了占优策略——跟风策略,而采取这种策略的个体将有更高的几率生存下去。相反,行为博弈才运用行为实验的方法,对个体的真实经济行为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然后基于这种数据资料的实证性和描述性发现了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强互惠行为。所以,演化博弈与行为博弈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方法论层次上。演化博弈分析是基于有限理性人假设的逻辑推理,而行为博弈分析是基于行为实验的实证研究。演化博弈注重演绎,而行为博弈注重实验结果。在主流博弈理论中,逻辑推理的分析范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对实验方法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即博弈理论并不能解释真实的经济行为。如果缺少一套广泛的事实体系来加以理论化,就必然存在着某种花过多时间建立精巧模型然而和实际行为却毫无联系的危险。[32]目前,实证知识是严重不足的,数据对于博弈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均衡一般有多个,而均衡的实现过程并不清晰,只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互补性
实验数据表明传统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合作博弈理论和进化博弈理论的理论框架并不能单独对人的实际经济行为做出可靠的解释,但若结合行为博弈中的实证知识,多数行为均可被很好的理解。所以,演化博弈与行为博弈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理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演化博弈理论指明了研究方向,而行为博弈则细化并修正了这一方向。正如波普尔所说,开展科学研究应该遵循证伪主义的原则,即在理性批判的思想指导下,采取试错法进行研究。[33]演化博弈理论表现为一种全称判断,而行为博弈实验是一种个别现象,个别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不能证实一个全程判断。所以,行为博弈是对演化博弈理论的一种修正、一种支持,而演化博弈的研究也应该建立在行为博弈实验的基础之上,两者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
五、结论与展望
(一)一个新概念:生物理性
行为博弈从实验经济学的途径出发通过广泛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来分析个体行为的真实状态,发现了强互惠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经常采用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却违反了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从这个角度来看,“强互惠”行为是非理性的。相反,演化博弈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对个人之间的策略博弈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跟风策略是最优策略。这种分析视角可以认为是一种演化的视角,是行为人过程理性的体现。通过比较强互惠行为和跟风策略可以发现,强互惠行为是行为人的一种本能表现,而这种本能表现是以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占优策略——跟风策略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强互惠行为的生物基础和演化基础是占优策略,即从演化角度来看,强互惠则体现了个人的过程理性,并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非理性行为。
在行为人的非理性行为中,存在一些过程理性行为,虽然从短期来看,这些行为是非理性行为,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过程理性的体现,这是演化理性行为在生物体中的内化表现,可以看成是一种潜意识反应,甚至可以看成是基因的外在行为体现,这类行为体现了人的生物理性,即这些行为的产生及扩散是以提高生命体的适存度为目的的。
生物理性或演化理性,是自然给人类设定的一个“理性”。这个“理性”可以完全形成于自然环境之中,也就是说,完全由相互作用的无情数学规律,通过自然选择的多次筛选形成。人们肯为自己的亲人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或者说强互惠行为的产生,有着生物学上的根源。此类行为只是所谓“自私的基因”的一个表现,其结果是使载有与自身相似基因的个体获益。
如果有人认为,这种彼此合作的强互惠形势并不是博弈论的数学结论导致的,而是由人类的情感因素决定的。但是,在自然界中,跟风策略的广泛存在有力地反驳了这一观点。[34]生物学中的证据表明,吸血蝙蝠、棘鱼、猿猴,甚至病毒,都会遵循“跟风”规律行事。认为病毒也信奉利他主义,那是肯定说不通的,它们的行为,完全是进化选择的结果。这就是说,遗传因子中存在造成类似于“跟风”行为的生命体,会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优势,因此自然选择会朝着有利于它们的方向进行,从而使这样的遗传类型得到更好的传递。这意味着,人类也是天生含有合作基因的。爱德华·O·威尔逊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行为模式,会从本能冲动转变为社会习惯,进而又演化为法律约束,并最终成形为道德准则。
(二)展望
1. 强互惠行为是一种生物理性,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中,强互惠程度存在种种差异:市场化程度越高的社会表现出越高的强互惠程度。这种现象又体现出强互惠的另一种特征,即强互惠者的增加是一种集体效应,需要相互作用的累计:单个强互惠者不能侵入背叛者群体,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强互惠群体才能侵入。从这方面对强互惠行为展开延伸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和更全面地认识强互惠行为。
2. 从配对博弈到n人博弈。现有的演化博弈研究有严格的前提假设,比如在阿克塞尔罗德的计算机模拟实验中,研究的范式是两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即相互作用的策略始终是以配对形式出现的,是一种典型的配对博弈。这种分析范式简化了博弈局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应该逐步扩展到n人之间的博弈,即考虑三个以上策略之间的互动。跟风策略在配对博弈中是占优的,那么它在n人博弈中能否继续占有呢?这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
3. 从互惠到空间互惠。空间效应能极大地改变频率制约选择的结果。如果考虑空间效应,那么原本在同质环境中相互排斥的策略是有可能共存的。传统的强互惠行为只是在一一配对的行为博弈实验中发现的,一旦扩展到空间博弈,将会发现一种新的合作进化机制,即空间互惠(Spatial Reciprocity)。[35]
通过比较行为博弈与演化博弈的分析范式以及强互惠行为与跟风策略,本文认为,行为博弈和演化博弈在方法论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重视数据资料,后者重视逻辑推理;同时,行为博弈和演化博弈之间体现出很强的互补性:前者以后者为导向,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一种猜想与反驳的关系。此外,强互惠行为与跟风策略的殊途同归,证明了强互惠行为的生物理性本质,从侧面说明了行为博弈与演化博弈的逻辑联系。所以,行为博弈与演化博弈一个较好的研究路径是:演化博弈以行为博弈为基础,利用行为博弈实验的数据不断修正自身理论推理的缺陷,以更好地解释真实的经济行为;行为博弈以演化博弈为指导,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成果来理清行为实验的方向,以提高经济学实验的针对性。只有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促进这两种博弈理论的理性发展。
参考文献:
[1]Martin A. Nowak. Evolutionary Dynamics:Exploring the Equation of Life[M]. WilsonBinding:Belknap Press,2006.
[2]J. F. Nash. Non-cooperative Game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0.
[3]David Kreps.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odeling[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Colin F. Camerer,Gorge Loewenstei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Justi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J. W. Weibull.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 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5.
[6]金迪斯,鲍尔斯.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M].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W. Güth,R. Schmittberger,B. Schwarze.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ltimatium Bargaining[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2,(3):367-388.
[8]Ernst Fehr,M. Klaus. Schmidt,a Theory of Fairness,Competition,and Cooper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817-868.
[9]T. Bewley. A Depressed Labor Market as Explained by Participan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250-254.
[10]D. Kahneman,J. Knetsch,R. Thaler. Fairness as a Coonstraint on Profit-Seeking:Entitlements in the Marke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4):728-741.
[11]R. M. Steers,L. W. Porter.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M].Fif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1991.
[12]John R. Carter,Michael D. Irons. Are Economists Different and If So,Why?[J].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1991,(5):171-177.
[13]Van Huyck,B. John,Raymond C. Battalio ,Frederick W. Rankin. Selection Dynamics and Adaptive Behavior without much Information[M].Texas:A&M University Manuscript,2001.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