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腹地”:洞庭湖区域金融 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中南大学学报
作者:乔海曙、喻翔宇、冯琴来源:原创日期:2013-09-22人气:890
“金融腹地”是指能够接收和吸纳金融中心辐射力并能促进其金融发展的地域范围。在“十二五”及“两型社会”大背景下,长沙金融中心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势必会带动中心周边地区金融发展布局的变动,而在拓展为长沙金融中心的腹地地区方面,洞庭湖区域具有独特优势。洞庭湖区域只有抓住金融腹地开发这个机遇,才能在支持金融中心的发展同时,充分的吸收长沙金融中心对其的辐射,为洞庭湖区域金融发展迈进更高层次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洞庭湖区域金融腹地开发之优势
洞庭湖区域是最具条件和潜力拓展为长沙的金融腹地的区域。其一,洞庭湖区域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在地缘上,岳阳、常德、益阳三市构成的“小三角”联结了长株潭、武汉、重庆所构成的“大三角”,是中部的经济对接与战略缓冲之地。在交通上,洞庭湖区域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铁路方面:东有武广高铁、京广铁路,西南有洛湛铁路,石长铁路,“3+5”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也已于2010年开工,能提高环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直达运输的畅通能力,构建起区域大交通网络。公路方面有京珠高速、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常高速、107、319、207国道。水路方面有长江、湘江、洞庭湖水系贯通。其二,洞庭湖区域是省内第二大经济增长极,GDP规模占全省的23.54%(2010年),岳阳、常德为湖南第二、第三大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潜能。长沙虽然在省内经济成就突出,但要抢占中部崛起的战略制高点,应该有更为宽广的胸怀,使得洞庭湖区域的发展向南融合,与洞庭湖区域合力发展,共同营造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长沙金融中心对腹地辐射之契机
真正的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具有体制上的市场化、区域上的辐射性和产品上的适用性等特征,不以金融资源集中为特点,反以金融资源扩散为基本职能,不断发现本城市以外的金融需求,打破条块分割,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陆磊,2009)[4]。洞庭湖区域能有效发挥了其对金融核心的支持功能,但长沙金融中心对洞庭湖区域的“反哺”却并不明显。从存贷比数据上看,2010年洞庭湖区域存贷比为52.3%,可观的闲置资金等金融资源可向长沙转移与集中,促成长沙金融中心的极化发展。长沙金融中心的建设并不是将自己发展成一个“金融飞地”,当长沙金融取得经济规模、发展梯度向顶端攀升之后,能对腹地区域形成较强的“涓流效应”,使长沙金融中心的金融要素和金融活动趋向于向洞庭湖腹地的传导和扩散。经济发展事实证明,这种以金融“先富”地区带动金融“后富”地区发展的效率远胜于“遍地开花”式的发展。因此,腹地的开发能使洞庭湖区域“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分利用长沙先进金融区的金融工具、技术、管理、创新的溢出效应,借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创新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使得地区金融“能级”提升。因此,金融腹地的开拓是洞庭湖区域金融发展的良机。
四、“金融洼地”:洞庭湖区域金融
发展战略选择
(一)“金融洼地”战略内涵
“金融洼地”是把“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引申到经济金融发展领域所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其指塑造地区的独特优势和优越的金融生态环境,借此形成对各类金融资源强大的吸引力,引导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各类金融要素向洞庭湖区域汇聚的态势,并依此锻造出洞庭湖区域金融核心竞争力,实现地区金融在“量”和“质”上的积累和提升。
将洞庭湖区域打造成“金融洼地”是提升其金融聚集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首先,金融洼地的打造是扭转地区“资金高地”状况,维护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节奏的必需。“资金高地”的现状客观上排斥了外部金融资源的聚集,没有充足的金融资源则好比是“无米之炊”,地区金融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也将无从谈起。所以,“资金瓶颈”限制了地区对经济的吸引作用和催化作用,使产业成长和企业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金融腹地的开拓为洞庭湖区域向“金融洼地”的转变奠定了良好的条件。腹地的开拓能初步打通了资金自由流动通道。由此,富余的资金要素才会向具有自然资源的基本优势及具有成本、交通和市场比较优势的洞庭湖区域聚集[6]。
第三,区域开放与合作的大趋势为洞庭湖区域金融洼地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高效率的要求了,通过全面开展区域合作来参与竞争是落后地区取得“洼地效应”的有效途径[7,8]。通过对内开放,开展区域间的合作能够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结构,这样的方式下区域的独特优势和核心专长才能显现和培养起来。湖南“十二·五”已将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努力促推大区域内实现金融一体化,这给予了洞庭湖区域打造“金融洼地”良好契机。
(二)洞庭湖区域“金融洼地”目标定位
从三个角度对洞庭湖区域金融发展目标设定为:其一,在发展水平上实现区域金融的“联动齐飞”。金融发展能够扭转相对落后和被动的态势,发挥出金融核心对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其二,在发展重点上强化金融凝聚力的形成。金融发展能够改变地区“资金高地”的困境,增强地区对资金的吸引。 其三,在发展方向上着力打造区域金融核心竞争力。金融发展能够突出“环湖”金融品牌的优势构筑,满足洞庭湖区域经济的特有需求,并能借此塑造金融核心专长。
根据目前洞庭湖区域的基础条件,着眼于未来金融发展目标,建议洞庭湖区域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为:洞庭湖区域金融战略之路理应是着眼长远金融成长的一种“环湖”发展范式。战略选择基于地区金融起点状态,以强化区域金融凝聚力为基础,并结合环湖区域的特征与潜质,塑造环湖区域“特色金融”和“普惠金融”②品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发展典范,实现洞庭湖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
(三)洞庭湖区域“金融洼地”战略任务
洞庭湖区域的“洼地”战略可以分解为以下三项战略任务:
首先,促进先进地区金融组织系统向洞庭湖区域拓业,打造金融平台。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所带来的融资便利是提升资金聚集力的基本途径。
其次,形成区域强有力的吸引力,使高质量的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能主动向洞庭湖区域汇聚。按照前面资金吸引力指标来衡量,金融洼地的资金吸引力系数要达到(0.071 4,1)。
第三,基于集聚的金融资源优势,锻造洞庭湖区域金融核心竞争力。其一,岳阳、常德和益阳均为港口城市,岳阳城陵矶港是湖南省唯一对外开放设立海关的口岸,是湖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根据《湖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湖南省将投资230亿元,到2020年建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的通江达海的现代化内河航道体系。因此,洞庭湖区域十分适合发展航运金融,可以在航运融资、航运保险与再保险、航运资金汇兑与结算、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多点开花,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提供全面的航运金融服务,形成实力较强、辐射较广的航运金融服务中心,主打“航运金融”牌。其二,结合区域企业形态特点分析,中小企业始终会作为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由此,区域可以更多探索新兴、微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在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上探索出特色之路,突出发展普惠型金融。
(一)洞庭湖区域金融腹地开发之优势
洞庭湖区域是最具条件和潜力拓展为长沙的金融腹地的区域。其一,洞庭湖区域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在地缘上,岳阳、常德、益阳三市构成的“小三角”联结了长株潭、武汉、重庆所构成的“大三角”,是中部的经济对接与战略缓冲之地。在交通上,洞庭湖区域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铁路方面:东有武广高铁、京广铁路,西南有洛湛铁路,石长铁路,“3+5”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也已于2010年开工,能提高环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直达运输的畅通能力,构建起区域大交通网络。公路方面有京珠高速、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常高速、107、319、207国道。水路方面有长江、湘江、洞庭湖水系贯通。其二,洞庭湖区域是省内第二大经济增长极,GDP规模占全省的23.54%(2010年),岳阳、常德为湖南第二、第三大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潜能。长沙虽然在省内经济成就突出,但要抢占中部崛起的战略制高点,应该有更为宽广的胸怀,使得洞庭湖区域的发展向南融合,与洞庭湖区域合力发展,共同营造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长沙金融中心对腹地辐射之契机
真正的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具有体制上的市场化、区域上的辐射性和产品上的适用性等特征,不以金融资源集中为特点,反以金融资源扩散为基本职能,不断发现本城市以外的金融需求,打破条块分割,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陆磊,2009)[4]。洞庭湖区域能有效发挥了其对金融核心的支持功能,但长沙金融中心对洞庭湖区域的“反哺”却并不明显。从存贷比数据上看,2010年洞庭湖区域存贷比为52.3%,可观的闲置资金等金融资源可向长沙转移与集中,促成长沙金融中心的极化发展。长沙金融中心的建设并不是将自己发展成一个“金融飞地”,当长沙金融取得经济规模、发展梯度向顶端攀升之后,能对腹地区域形成较强的“涓流效应”,使长沙金融中心的金融要素和金融活动趋向于向洞庭湖腹地的传导和扩散。经济发展事实证明,这种以金融“先富”地区带动金融“后富”地区发展的效率远胜于“遍地开花”式的发展。因此,腹地的开发能使洞庭湖区域“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分利用长沙先进金融区的金融工具、技术、管理、创新的溢出效应,借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创新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使得地区金融“能级”提升。因此,金融腹地的开拓是洞庭湖区域金融发展的良机。
四、“金融洼地”:洞庭湖区域金融
发展战略选择
(一)“金融洼地”战略内涵
“金融洼地”是把“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引申到经济金融发展领域所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其指塑造地区的独特优势和优越的金融生态环境,借此形成对各类金融资源强大的吸引力,引导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各类金融要素向洞庭湖区域汇聚的态势,并依此锻造出洞庭湖区域金融核心竞争力,实现地区金融在“量”和“质”上的积累和提升。
将洞庭湖区域打造成“金融洼地”是提升其金融聚集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首先,金融洼地的打造是扭转地区“资金高地”状况,维护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节奏的必需。“资金高地”的现状客观上排斥了外部金融资源的聚集,没有充足的金融资源则好比是“无米之炊”,地区金融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也将无从谈起。所以,“资金瓶颈”限制了地区对经济的吸引作用和催化作用,使产业成长和企业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金融腹地的开拓为洞庭湖区域向“金融洼地”的转变奠定了良好的条件。腹地的开拓能初步打通了资金自由流动通道。由此,富余的资金要素才会向具有自然资源的基本优势及具有成本、交通和市场比较优势的洞庭湖区域聚集[6]。
第三,区域开放与合作的大趋势为洞庭湖区域金融洼地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高效率的要求了,通过全面开展区域合作来参与竞争是落后地区取得“洼地效应”的有效途径[7,8]。通过对内开放,开展区域间的合作能够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结构,这样的方式下区域的独特优势和核心专长才能显现和培养起来。湖南“十二·五”已将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努力促推大区域内实现金融一体化,这给予了洞庭湖区域打造“金融洼地”良好契机。
(二)洞庭湖区域“金融洼地”目标定位
从三个角度对洞庭湖区域金融发展目标设定为:其一,在发展水平上实现区域金融的“联动齐飞”。金融发展能够扭转相对落后和被动的态势,发挥出金融核心对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其二,在发展重点上强化金融凝聚力的形成。金融发展能够改变地区“资金高地”的困境,增强地区对资金的吸引。 其三,在发展方向上着力打造区域金融核心竞争力。金融发展能够突出“环湖”金融品牌的优势构筑,满足洞庭湖区域经济的特有需求,并能借此塑造金融核心专长。
根据目前洞庭湖区域的基础条件,着眼于未来金融发展目标,建议洞庭湖区域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为:洞庭湖区域金融战略之路理应是着眼长远金融成长的一种“环湖”发展范式。战略选择基于地区金融起点状态,以强化区域金融凝聚力为基础,并结合环湖区域的特征与潜质,塑造环湖区域“特色金融”和“普惠金融”②品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发展典范,实现洞庭湖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
(三)洞庭湖区域“金融洼地”战略任务
洞庭湖区域的“洼地”战略可以分解为以下三项战略任务:
首先,促进先进地区金融组织系统向洞庭湖区域拓业,打造金融平台。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所带来的融资便利是提升资金聚集力的基本途径。
其次,形成区域强有力的吸引力,使高质量的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能主动向洞庭湖区域汇聚。按照前面资金吸引力指标来衡量,金融洼地的资金吸引力系数要达到(0.071 4,1)。
第三,基于集聚的金融资源优势,锻造洞庭湖区域金融核心竞争力。其一,岳阳、常德和益阳均为港口城市,岳阳城陵矶港是湖南省唯一对外开放设立海关的口岸,是湖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根据《湖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湖南省将投资230亿元,到2020年建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的通江达海的现代化内河航道体系。因此,洞庭湖区域十分适合发展航运金融,可以在航运融资、航运保险与再保险、航运资金汇兑与结算、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多点开花,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提供全面的航运金融服务,形成实力较强、辐射较广的航运金融服务中心,主打“航运金融”牌。其二,结合区域企业形态特点分析,中小企业始终会作为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由此,区域可以更多探索新兴、微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在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上探索出特色之路,突出发展普惠型金融。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