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水画成就原因探微
作者:叶红来源:原创日期:2013-10-23人气:926
一、明代山水画的概况
明代山水画画派林立、画风迭变,有浙派、吴派、武林派、江夏派等,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画派为气势恢弘的浙派与清丽缜密的吴派。戴进,浙江人,后人将与此人画风相近的人统称为浙派,浙派中水平最高的属戴进和吴伟。浙江一带早在南宋时期就聚集着大量的职业画家和画院画家,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推动了职业画家的活动,其中,技艺高超者受到朝廷的征召成为宫廷画家,他们在技法上直追宋代,注重写实,避开元代只重笔墨意趣的绘画风格。吴派,则是以苏州为中心,始创于沈周,形成于文徵明,后有唐伯虎和仇英,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把作画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休闲活动,喜好相互赠答书画作品。吴派画家善于从自己的审美情趣出发,技法上学习董源、巨然、米芾和元四家。这些画家大多是隐士,不愿涉足朝政,只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聊以书画以自娱”。
二、宫廷画家
元朝,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汉族文人得不到合理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松散的隐居生活。明朝朱元璋由于学识浅陋,便痛恨文人,统一中国后,文人隐居现象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朝廷对文人进行了大量的杀戮和侮辱。有“胡蓝之案”“胡惟庸案”,更有高启因为不愿做官被腰斩,死得惨烈,死后累其家人。明朝有了“批颊”,就是当众打官员的嘴巴,很多人被当众打死,文人在朝失去了尊严,得不到尊重,动辄就有性命之忧。文人的性命尚且轻贱,宫廷画家的命运更是多舛。戴进在明初威望很高,可是最后穷困潦倒、郁郁而终。宣德年间,戴进遭人陷害,殿前失意,触怒龙颜,最后被黜,人生命运在须臾之间改变,祸福逆转,天差地别,于是归隐杭州,唯有画钟馗、门神换钱度日,食不果腹。记有谓:“嫁女无资,以画求济,无应之者”,说明其生活的困窘。
戴进隐居时潜心研究画学,其山水画以表现风雨、江面、小舟一类题材最为出色。《风雨归舟图》中画山色阴沉,骤雨倾盆,狂风大起,草木欲拔,水流湍急,舟子逆风而行,步步艰辛。此画此景,若不是有坎坷的命运,又如何使沧桑无奈之情跃然纸上。后人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名山藏》曰:“临摹精博,而意趣包涵,不以清媚自臻,凡一落笔,俱称神品,为本朝画流第一。”又有《两浙名贤录》评曰:“画集诸家大成,山水、人物、花草、翎毛无不精妙。盖其笔力精熟,气韵天成,凡一笔落,俱称神品,晚年尤纵逸出畦径,自成一家,真皇明画家第一人,足以照映古今者。”
三、文人画
明朝中央的最高权力集中在帝王手中,朱元璋不允许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有权利与皇帝抗衡,他废除中书省,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事实上,六部的权力比较弱,后来他设置内阁,但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因此,明朝皇帝直接决定天下大小事物,长期繁忙琐碎的政务,压得皇帝喘不过气来。贤主勉强日理万机、勤于政务,昏君则退居后宫不理朝政。大臣无权决定政务,皇帝又放任不管,百姓困苦、内忧外患。由此,文人对朝政无能为力,又无所适从且时刻面临危险,只求自己安心,寻一处寄托得以成全自身的心境。“心学”便应运而生,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心学”让修行者从自己的内心寻求安宁,只有内心安宁,一切都安宁了,这种思想对当时的士人是一种解脱。《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曾记载:“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明末心学大盛,文人将其精神注入艺术之中。
董其昌在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从此仕途平稳,一路升迁。在众多官员中,董其昌是圆滑的,他经常隐藏自己的观点,去迎合别人。其实,在其内心深处厌恶官场,他修炼“心学”,以这种方式解脱内心的困苦,并在艺术上提出了“南北宗论”,认为北方的一些画家如大小李将军、赵伯驹、李成、范宽等人作画太过硬、实、重,不如南方元四家空灵、柔曲、韵秀。他尤其反对马远、夏圭的画法,草草几笔便气势刚猛,斧劈皴太过尖锐、外露张扬,不够内敛、含蓄,再加上马远、夏圭是宫廷画家,由于厌恶官场,也一并反对宫廷绘画,将矛头直对马远、夏圭。他认为,北方画家是“渐修”产生的绘画成果,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而南方绘画是“顿悟”,是天性,是才情自然流露的成果。董其昌作画大多取法于南方画派黄公望等文人画家,善于仿古,从《高逸图》《云山小隐图》《关山雪霁图》《夏木垂阴图》中可以看出其笔墨造诣很高,用笔娟秀,用墨淡雅,笔墨趣味十足。
读书人中有些在诗书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但在仕途上历经坎坷,最后不得不回归田园生活。明四家中的文徵明,年轻时拜诸多名家为师,文学师吴宽、书法师李应祯、绘画师沈周,并与吴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交游,有“吴中四才子”之称。文徵明的文才及画名均享誉当地,但在科考中十次落第,直至54岁才被推荐,待诏翰林院。在京做官期间,看到政治腐败、人心险恶,便一再上书乞求归隐,1526年获准归乡。从此,在家乡寄情于诗书绘画,创作步入鼎盛期。绘画上摒弃了沈周的粗放,更带有文人雅气、儒家中和之气,“心学”内敛之气,代表作有《雨余春树图轴》《绿荫草堂图》《惠山差会图卷》等,画卷中设色工致严谨,古典式的构图,用笔细腻,细密精致中平静安详。文徵明好友唐寅与他有着相似的命运。唐寅,出身于商贾之家,天姿聪慧,因受考场舞弊牵连而下狱,被废除功名,此后便不再想出仕,隐居在苏州桃花坞,潜心研究诗文书画,并以书画谋生,曾写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起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命运的辗转,让他有狂放不羁、玩世不恭的性格和行径,自刻印章,印文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可见他的自负和文才。
总之,明代无论是宫廷绘画还是文人绘画,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哲学思想、社会风尚,绚烂的艺术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明代山水画画派林立、画风迭变,有浙派、吴派、武林派、江夏派等,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画派为气势恢弘的浙派与清丽缜密的吴派。戴进,浙江人,后人将与此人画风相近的人统称为浙派,浙派中水平最高的属戴进和吴伟。浙江一带早在南宋时期就聚集着大量的职业画家和画院画家,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推动了职业画家的活动,其中,技艺高超者受到朝廷的征召成为宫廷画家,他们在技法上直追宋代,注重写实,避开元代只重笔墨意趣的绘画风格。吴派,则是以苏州为中心,始创于沈周,形成于文徵明,后有唐伯虎和仇英,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把作画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休闲活动,喜好相互赠答书画作品。吴派画家善于从自己的审美情趣出发,技法上学习董源、巨然、米芾和元四家。这些画家大多是隐士,不愿涉足朝政,只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聊以书画以自娱”。
二、宫廷画家
元朝,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汉族文人得不到合理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松散的隐居生活。明朝朱元璋由于学识浅陋,便痛恨文人,统一中国后,文人隐居现象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朝廷对文人进行了大量的杀戮和侮辱。有“胡蓝之案”“胡惟庸案”,更有高启因为不愿做官被腰斩,死得惨烈,死后累其家人。明朝有了“批颊”,就是当众打官员的嘴巴,很多人被当众打死,文人在朝失去了尊严,得不到尊重,动辄就有性命之忧。文人的性命尚且轻贱,宫廷画家的命运更是多舛。戴进在明初威望很高,可是最后穷困潦倒、郁郁而终。宣德年间,戴进遭人陷害,殿前失意,触怒龙颜,最后被黜,人生命运在须臾之间改变,祸福逆转,天差地别,于是归隐杭州,唯有画钟馗、门神换钱度日,食不果腹。记有谓:“嫁女无资,以画求济,无应之者”,说明其生活的困窘。
戴进隐居时潜心研究画学,其山水画以表现风雨、江面、小舟一类题材最为出色。《风雨归舟图》中画山色阴沉,骤雨倾盆,狂风大起,草木欲拔,水流湍急,舟子逆风而行,步步艰辛。此画此景,若不是有坎坷的命运,又如何使沧桑无奈之情跃然纸上。后人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名山藏》曰:“临摹精博,而意趣包涵,不以清媚自臻,凡一落笔,俱称神品,为本朝画流第一。”又有《两浙名贤录》评曰:“画集诸家大成,山水、人物、花草、翎毛无不精妙。盖其笔力精熟,气韵天成,凡一笔落,俱称神品,晚年尤纵逸出畦径,自成一家,真皇明画家第一人,足以照映古今者。”
三、文人画
明朝中央的最高权力集中在帝王手中,朱元璋不允许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有权利与皇帝抗衡,他废除中书省,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事实上,六部的权力比较弱,后来他设置内阁,但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因此,明朝皇帝直接决定天下大小事物,长期繁忙琐碎的政务,压得皇帝喘不过气来。贤主勉强日理万机、勤于政务,昏君则退居后宫不理朝政。大臣无权决定政务,皇帝又放任不管,百姓困苦、内忧外患。由此,文人对朝政无能为力,又无所适从且时刻面临危险,只求自己安心,寻一处寄托得以成全自身的心境。“心学”便应运而生,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心学”让修行者从自己的内心寻求安宁,只有内心安宁,一切都安宁了,这种思想对当时的士人是一种解脱。《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曾记载:“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明末心学大盛,文人将其精神注入艺术之中。
董其昌在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从此仕途平稳,一路升迁。在众多官员中,董其昌是圆滑的,他经常隐藏自己的观点,去迎合别人。其实,在其内心深处厌恶官场,他修炼“心学”,以这种方式解脱内心的困苦,并在艺术上提出了“南北宗论”,认为北方的一些画家如大小李将军、赵伯驹、李成、范宽等人作画太过硬、实、重,不如南方元四家空灵、柔曲、韵秀。他尤其反对马远、夏圭的画法,草草几笔便气势刚猛,斧劈皴太过尖锐、外露张扬,不够内敛、含蓄,再加上马远、夏圭是宫廷画家,由于厌恶官场,也一并反对宫廷绘画,将矛头直对马远、夏圭。他认为,北方画家是“渐修”产生的绘画成果,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而南方绘画是“顿悟”,是天性,是才情自然流露的成果。董其昌作画大多取法于南方画派黄公望等文人画家,善于仿古,从《高逸图》《云山小隐图》《关山雪霁图》《夏木垂阴图》中可以看出其笔墨造诣很高,用笔娟秀,用墨淡雅,笔墨趣味十足。
读书人中有些在诗书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但在仕途上历经坎坷,最后不得不回归田园生活。明四家中的文徵明,年轻时拜诸多名家为师,文学师吴宽、书法师李应祯、绘画师沈周,并与吴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交游,有“吴中四才子”之称。文徵明的文才及画名均享誉当地,但在科考中十次落第,直至54岁才被推荐,待诏翰林院。在京做官期间,看到政治腐败、人心险恶,便一再上书乞求归隐,1526年获准归乡。从此,在家乡寄情于诗书绘画,创作步入鼎盛期。绘画上摒弃了沈周的粗放,更带有文人雅气、儒家中和之气,“心学”内敛之气,代表作有《雨余春树图轴》《绿荫草堂图》《惠山差会图卷》等,画卷中设色工致严谨,古典式的构图,用笔细腻,细密精致中平静安详。文徵明好友唐寅与他有着相似的命运。唐寅,出身于商贾之家,天姿聪慧,因受考场舞弊牵连而下狱,被废除功名,此后便不再想出仕,隐居在苏州桃花坞,潜心研究诗文书画,并以书画谋生,曾写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起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命运的辗转,让他有狂放不羁、玩世不恭的性格和行径,自刻印章,印文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可见他的自负和文才。
总之,明代无论是宫廷绘画还是文人绘画,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哲学思想、社会风尚,绚烂的艺术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