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热采开发后期技术对策研究
作者:忽春旭、李岩、刘心田来源:原创日期:2013-12-05人气:1023
1 基本情况
古城油田泌浅10区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西北部,断块主要受北部和西部两条正断层控制的鼻状构造,主要含油层位H3Ⅲ-H3Ⅶ油组,叠加含油面积1.4km2,地质储量529×104t,主力油层为Ⅳ7、Ⅳ9、Ⅵ3层。储层以细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25.46-36.2%,渗透率0.379-6.0272um2,属中孔中渗储层。油藏埋深156.0-503.8m,油层有效厚度1.0-45.2m,单层有效厚度小于10.0m。原油密度0.9407-0.964g/cm3,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2.5-8.8×104mPa.s,按国内稠油分类标准,属于特稠油油藏。泌浅10区1987年投入开发,先后实施了局部一次井网开发、二次井网加密调整,经过二十多年的蒸汽吞吐开采,高周期吞吐后期,周期递减加大,多轮次吞吐后汽窜不断加剧,生产效果明显变差,措施调整难度大。截止2012年12月,全区累计注汽354.07×104t,累计产液378.9×104t,产油84.453×104t,综合含水77.8%,累计油汽比0.24,地质储量采出程度15.9%。日产液637吨,日产油112吨,综合含水82.4%。
2 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平剖面动用不均衡 层间动静不均衡主要体现在高孔高渗层因油层物性好,蒸汽吞吐动用程度高,低孔低渗层因物性差动用程度较低,造成部分储量无法动用或动用程度低。厚油层层内受韵律和蒸汽超覆特性影响,上下部和上部动用程度高,中间动用程度低。历年油井水淹状况监测资料显示,强水淹分布在渗透性较高的区域,弱水淹主要分布在渗透较差的区域,厚层上部动用程度高,下部动用程度低(见图1)。
2.2 高周期吞吐后汽窜严重,严重影响吞吐开发效果
通过二十多年的开发,BQ10区油井平均吞吐已达到11.5个吞吐周期,局部区域高达20周期以上,汽窜井次逐渐增多,从单向窜、层内窜向多井窜、双向窜、面积窜发展,造成注入蒸汽有效波及体积小。汽窜后周围窜通生产井的产液量、温度、含水率上升,但产油量下降,油井生产效果差,甚至无效现象。汽窜不仅影响了注汽井的蒸汽吞吐效果,而且影响了窜通井的生产,热利用率降低。
2.3 高周期吞吐后期,油藏状况复杂,部分油井注入方式及参数不合理 目前BQ10区块采用热化学辅助吞吐主要方式是:氮气助排、泡沫调剖及氮气辅助热处理。部分油井注入方式不合理导致周期吞吐效果变差,如古J51723井在第八周期实施氮气助排,注入氮气40062 Nm3,注入蒸汽971m3,周期日均产油1.6t,周期产油292.7t,油汽比达到0.30;第九周期实施氮气助排,注入氮气6865Nm3,注入蒸汽1219m3,周期日均产油仅0.1m,周期产油4t,油汽比0.003;在注汽组合不变,无汽窜干扰的情况下,认为是注采参数发生变化后造成油井生产效果变差。由于采出程度不断升高,近井地带可动油逐渐降低,蒸汽波及半径有限,油井周期间产油量必然逐渐变差,常规注汽方式注入后沿原通道进入,不能够有效波及到未动用原油,导致生产效果差,氮气具有抽提作用,可提高采收率,采用段塞式氮气辅助热处理能高采出程度油井生产效果。如古J51016井,第12周期实施氮气助排注汽876吨,注氮气21423Nm3,周期日均产油0.8吨,油汽比0.17,2012年9月实施氮气辅助热处理注汽后峰值产油6.2吨,周期油汽比0.23,生产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3 开发后期改善生产效果技术对策
3.1 优化氮气辅助热处理注采参数,进一步提高储量剖面均衡动用程度 自氮气辅助热处理在BQ10区规模应用以来,随着轮次增多,氮气辅助热处理效果也呈逐步变差趋势。结合油井动静态资料,完善了氮气辅助热处理油井选井标准,使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更为合理。完善后氮气辅助热处理选井标准:①油层厚度大于3.0米;②渗透率级差在3-5之间,剖面矛盾较为突出;③日产液大于5吨,亏空程度相对较低;④周期末井口产液温度不低于40℃。
从油层等静态参数和油井产状等动态参数来确定高动用层段厚度,注氮厚度按高动用段厚度设计,设计注氮半径逐轮递增,轮次间氮气半径递增0.5-1.5米。氮气辅助热处理阶段注入蒸汽量相对较少,油井采注比在3.0以上,多轮次实施后地层能量降低,油井日产液明显下降,需适时采取周期注汽,以补充地层能量,保证油井长期生产效果。
2012年1月-2013年8月,泌浅10区实施氮气辅助热处理77井次,注氮气89.02×104Nm3,注汽1.7889×104吨,阶段核实增油4724.8吨,核实油汽比0.27。
3.2 实施氮气辅助面积注汽,改善汽窜井区生产效果
高周期吞吐后期,汽窜呈单向窜、双向窜、面积窜,一口井注汽,周围3-5口发生汽窜,汽窜后油井不出液,套压升高,需要放套管气后或恢复一定时间后方能正常生产,甚至一直处于无效,造成本次注汽无效,严重影响了开发效果。为了解决大面积汽窜问题,并能够继续发挥氮气辅助措施效果,采取氮气辅助面积注汽,面积注汽采取集中注汽后再一起开抽的方式,可以避免正常生产的油井不会因为邻井注汽汽窜而造成躺井,影响产量。注汽方式依然应用氮气辅助技术,汽窜区域油井集中注入氮气,利用氮气特性,可以平衡地层压力系统,封堵优势汽窜通道,注汽时能大大提高了蒸汽及氮气利用率,又能有效抑制汽窜导致油井地层出砂。通过实施氮气辅助面积注汽,面积汽窜问题得了有效解决,油井生产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2013年1-8月,泌浅10区实施氮气辅助面积注汽3个井区26个井次,组合注汽后区域注汽压力提升1.7MPa,井组周期生产温度提升23℃,阶段注汽2.19×104吨,注氮气43.26×104Nm3标方,阶段核实产油0.39×104吨,核实油汽比0.18,完全油汽比0.165,生产效果相对较好。
3.3 实施氮气辅助间歇点汽驱,改善干扰增油井组生产效果 一直以来干扰增油对产量都有很大贡献,但随着轮次增加,干扰增油效果也在变差,分析原因在于井间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富集程度在降低。在氮气辅助技术基础上,结合干扰油井井区采出程度、采注比等动、静态资料,对干扰增井井组实施氮气辅助间歇点汽驱。目的是通过辅助氮气技术提高驱替效率,加大氮气蒸汽注入量,提高蒸汽波及范围,最终实现提高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动用程度,改善干扰增油井组生产效果。2013年在古城油田泌浅10区先后实施古J51117、古585井两个井组,实施氮气辅助间歇点汽驱后,2个井组见效油井7口,见效率70%,井区日产液110.9吨,日产油13.9吨,综合含水87%,与措施前相比,产能提高了11.2吨。
4 结论
①确定合理的氮气辅助热处理选井条件及注采参数,油井生产效果得到改善。②运用氮气辅助面积注汽,提高了氮气、蒸汽利用率,改善汽窜井区生产效果。③运用氮气辅助间歇点汽驱,有效地改善了干扰增油井组生产效果。
古城油田泌浅10区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西北部,断块主要受北部和西部两条正断层控制的鼻状构造,主要含油层位H3Ⅲ-H3Ⅶ油组,叠加含油面积1.4km2,地质储量529×104t,主力油层为Ⅳ7、Ⅳ9、Ⅵ3层。储层以细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25.46-36.2%,渗透率0.379-6.0272um2,属中孔中渗储层。油藏埋深156.0-503.8m,油层有效厚度1.0-45.2m,单层有效厚度小于10.0m。原油密度0.9407-0.964g/cm3,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2.5-8.8×104mPa.s,按国内稠油分类标准,属于特稠油油藏。泌浅10区1987年投入开发,先后实施了局部一次井网开发、二次井网加密调整,经过二十多年的蒸汽吞吐开采,高周期吞吐后期,周期递减加大,多轮次吞吐后汽窜不断加剧,生产效果明显变差,措施调整难度大。截止2012年12月,全区累计注汽354.07×104t,累计产液378.9×104t,产油84.453×104t,综合含水77.8%,累计油汽比0.24,地质储量采出程度15.9%。日产液637吨,日产油112吨,综合含水82.4%。
2 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平剖面动用不均衡 层间动静不均衡主要体现在高孔高渗层因油层物性好,蒸汽吞吐动用程度高,低孔低渗层因物性差动用程度较低,造成部分储量无法动用或动用程度低。厚油层层内受韵律和蒸汽超覆特性影响,上下部和上部动用程度高,中间动用程度低。历年油井水淹状况监测资料显示,强水淹分布在渗透性较高的区域,弱水淹主要分布在渗透较差的区域,厚层上部动用程度高,下部动用程度低(见图1)。
2.2 高周期吞吐后汽窜严重,严重影响吞吐开发效果
通过二十多年的开发,BQ10区油井平均吞吐已达到11.5个吞吐周期,局部区域高达20周期以上,汽窜井次逐渐增多,从单向窜、层内窜向多井窜、双向窜、面积窜发展,造成注入蒸汽有效波及体积小。汽窜后周围窜通生产井的产液量、温度、含水率上升,但产油量下降,油井生产效果差,甚至无效现象。汽窜不仅影响了注汽井的蒸汽吞吐效果,而且影响了窜通井的生产,热利用率降低。
2.3 高周期吞吐后期,油藏状况复杂,部分油井注入方式及参数不合理 目前BQ10区块采用热化学辅助吞吐主要方式是:氮气助排、泡沫调剖及氮气辅助热处理。部分油井注入方式不合理导致周期吞吐效果变差,如古J51723井在第八周期实施氮气助排,注入氮气40062 Nm3,注入蒸汽971m3,周期日均产油1.6t,周期产油292.7t,油汽比达到0.30;第九周期实施氮气助排,注入氮气6865Nm3,注入蒸汽1219m3,周期日均产油仅0.1m,周期产油4t,油汽比0.003;在注汽组合不变,无汽窜干扰的情况下,认为是注采参数发生变化后造成油井生产效果变差。由于采出程度不断升高,近井地带可动油逐渐降低,蒸汽波及半径有限,油井周期间产油量必然逐渐变差,常规注汽方式注入后沿原通道进入,不能够有效波及到未动用原油,导致生产效果差,氮气具有抽提作用,可提高采收率,采用段塞式氮气辅助热处理能高采出程度油井生产效果。如古J51016井,第12周期实施氮气助排注汽876吨,注氮气21423Nm3,周期日均产油0.8吨,油汽比0.17,2012年9月实施氮气辅助热处理注汽后峰值产油6.2吨,周期油汽比0.23,生产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3 开发后期改善生产效果技术对策
3.1 优化氮气辅助热处理注采参数,进一步提高储量剖面均衡动用程度 自氮气辅助热处理在BQ10区规模应用以来,随着轮次增多,氮气辅助热处理效果也呈逐步变差趋势。结合油井动静态资料,完善了氮气辅助热处理油井选井标准,使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更为合理。完善后氮气辅助热处理选井标准:①油层厚度大于3.0米;②渗透率级差在3-5之间,剖面矛盾较为突出;③日产液大于5吨,亏空程度相对较低;④周期末井口产液温度不低于40℃。
从油层等静态参数和油井产状等动态参数来确定高动用层段厚度,注氮厚度按高动用段厚度设计,设计注氮半径逐轮递增,轮次间氮气半径递增0.5-1.5米。氮气辅助热处理阶段注入蒸汽量相对较少,油井采注比在3.0以上,多轮次实施后地层能量降低,油井日产液明显下降,需适时采取周期注汽,以补充地层能量,保证油井长期生产效果。
2012年1月-2013年8月,泌浅10区实施氮气辅助热处理77井次,注氮气89.02×104Nm3,注汽1.7889×104吨,阶段核实增油4724.8吨,核实油汽比0.27。
3.2 实施氮气辅助面积注汽,改善汽窜井区生产效果
高周期吞吐后期,汽窜呈单向窜、双向窜、面积窜,一口井注汽,周围3-5口发生汽窜,汽窜后油井不出液,套压升高,需要放套管气后或恢复一定时间后方能正常生产,甚至一直处于无效,造成本次注汽无效,严重影响了开发效果。为了解决大面积汽窜问题,并能够继续发挥氮气辅助措施效果,采取氮气辅助面积注汽,面积注汽采取集中注汽后再一起开抽的方式,可以避免正常生产的油井不会因为邻井注汽汽窜而造成躺井,影响产量。注汽方式依然应用氮气辅助技术,汽窜区域油井集中注入氮气,利用氮气特性,可以平衡地层压力系统,封堵优势汽窜通道,注汽时能大大提高了蒸汽及氮气利用率,又能有效抑制汽窜导致油井地层出砂。通过实施氮气辅助面积注汽,面积汽窜问题得了有效解决,油井生产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2013年1-8月,泌浅10区实施氮气辅助面积注汽3个井区26个井次,组合注汽后区域注汽压力提升1.7MPa,井组周期生产温度提升23℃,阶段注汽2.19×104吨,注氮气43.26×104Nm3标方,阶段核实产油0.39×104吨,核实油汽比0.18,完全油汽比0.165,生产效果相对较好。
3.3 实施氮气辅助间歇点汽驱,改善干扰增油井组生产效果 一直以来干扰增油对产量都有很大贡献,但随着轮次增加,干扰增油效果也在变差,分析原因在于井间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富集程度在降低。在氮气辅助技术基础上,结合干扰油井井区采出程度、采注比等动、静态资料,对干扰增井井组实施氮气辅助间歇点汽驱。目的是通过辅助氮气技术提高驱替效率,加大氮气蒸汽注入量,提高蒸汽波及范围,最终实现提高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动用程度,改善干扰增油井组生产效果。2013年在古城油田泌浅10区先后实施古J51117、古585井两个井组,实施氮气辅助间歇点汽驱后,2个井组见效油井7口,见效率70%,井区日产液110.9吨,日产油13.9吨,综合含水87%,与措施前相比,产能提高了11.2吨。
4 结论
①确定合理的氮气辅助热处理选井条件及注采参数,油井生产效果得到改善。②运用氮气辅助面积注汽,提高了氮气、蒸汽利用率,改善汽窜井区生产效果。③运用氮气辅助间歇点汽驱,有效地改善了干扰增油井组生产效果。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