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敏来源:原创日期:2013-12-09人气:772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大学逐年扩招,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贫困生成为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从中央到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贫困生资助政策,缓解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但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却关心不足。贫困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同样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导致贫困生出现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即“心理贫困”也成为摆在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
1.1 城乡差异使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形成孤僻的性格 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偏远山区。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农村不仅在办学条件、师资素质、教学质量等方面劣于城市,而且其计算机、英语口语等教育基本为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贫困生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后,发现自己不仅经济上囊中羞涩,学识、谈吐以及见识方面孤陋寡闻,捉襟见肘,甚至之前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也不再出类拔萃,不能熟练掌握高科技学习工具,在年级、班级之中显得默默无闻。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容易挫伤贫困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贫困生本着“少说少错”的想法,选择远离人群,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独来独往,长此以往,形成孤僻的性格。
1.2 不能正确的看待贫困生资助,性格多疑敏感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补、减、奖、勤、贷、助”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社会和高校多方面、多渠道的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由于贫困生相对人数增多,“僧多粥少”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使贫困生资助能够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扶贫救急”的目的,多数高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受资助的贫困生进行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公示,他们既需要又羞于接受资助,害怕周围的同学会看不起或者带着有色眼镜看自己,觉得随时都有监督身影。因此在消费时顶着“贫困生”的帽子,认为接受物质资助,就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消费,吃的、穿的都要是最便宜最简单的。甚至正常消费时,也可能将老师、同学无心的一句话、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认为是一种暗示,觉得是对他的嘲讽、可怜。长此以往,过度的心理敏感、强烈的自卑引发多疑、焦虑情绪。
1.3 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对于从农村家庭出来的贫困生,他们身上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由于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方法死板,贫困生在高考中很少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民办高职院校的比例较高。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办学经费完全自筹,不享受政府财政拨款,因此学费要高出公办院校很多,每学年一万元至一万五千元不等,又很难减免学费,助学贷款最高限额也仅为每人每年六千元。不足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贫困生一边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家人殷切的希望,一边要面对自己进入大学后的种种不足:比如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不能很好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产品,不敢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就业时没有父母可依赖,压力较大,认为愧对父母等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复杂的情绪反应,使精神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宣泄这些负面情绪,只能憋在心里,逐步发展为抑郁,不愿与他人交往,自我封闭。久而久之,贫困生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走上极端。
2 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心理贫困对策
2.1 帮贫扶志,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贫困说到底是因为经济困难而导致贫困生出现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因此要解决心理贫困问题,首先要解决或部分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始终不渝的贯彻“奖、勤、贷、助”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力度,提高国家助学贷款上限金额,社会各界要参与进来,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贫困生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取合理的回报。在加大经济帮助的基础上,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看待和认识当前的贫困,树立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做到“人穷志不穷”,勇于面对现实。通过心理健康讲座、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个别谈心等方式使贫困生认识到,经济的贫困并不可怕,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改变。真正的贫困是缺乏信心、缺乏勇气、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能够迎难而上,永不退缩,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最大的财富,自身所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是万金难求的美德,学会做人比学会做事更加的重要,使贫困成为激励自身成长的试金石。
2.2 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档案和咨询体系 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更加深刻和难以解决,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在普遍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民办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的对贫困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与心理疏导,形成完备的心理档案。并且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通过对自身压力过大的贫困生进行专业化的团体辅导、个案分析,提供心理上科学的援助,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当然,有些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是深层次的,因此在主动进行辅导之余,也要开设心理咨询室,使贫困生能够主动接受指导。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也可以开设若干“发泄室”,使贫困生通过各种途径宣泄自身不良情绪,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2.3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使贫困生重拾信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和优点。进入城市,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在谈吐见识、高科技使用、对新鲜事物时尚把握方面确实不如城市学生,但贫困生也有自身的优点,他们坚韧、勤奋、善良、质朴、能够吃苦耐劳,这些美德和城市学生相比更具优势。民办高职院校要为贫困生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在所有学生中形成关于贫困的理性认知,给贫困生以关爱,使他们在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支撑。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班级、宿舍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贫困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受到家的温暖,从内而外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给贫困学生提供舞台,为他们创造充分展示特长的机会,在活动中锻炼了解自我,自觉修补心灵的创伤。树立“家贫志坚”的典型,引导贫困生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足,比如在受资助贫困生中开展《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等征文比赛,使贫困生在写作与思考中,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比如,组织贫困生去敬老院、聋哑学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切实感觉付出自己的爱心是多么愉悦的事情,而接受帮助并不像想象中的非常难堪,重拾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并且由人推己,学会感恩,饮水思源,帮助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助循环。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