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动态助词“了”、“着”、“过”

作者:蒋荔来源:日期:2014-01-08人气:3147

一、 语文教学中动态助词“了”、“着”、“过”的实例分析

学生在使用动态助词来表示动作的进行时经常容易出错。

调查显示,在语文教学中,“了”的错误数量最多,而且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下面来举些错误的例子:(1)我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学了钢琴。(2)她去了超市买面包。(3)我早就盼望了早点发奖金。(4)我知道了她现在已经不在上海了。

    句(1)中的“一直”是表示经常性的词语,谓语动词后不能再加动态助词“了”。句(2)是连动句,前一个动词一般不带“了”,因为句子意思的重点不在于第一个动作是否完成,而在后一个动作。句(3)中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盼望”,它的后面不能用“了”。能愿动词的后面,如“想”也不用“了”。句(4)中的“知道”后边带了作宾语的小句,按汉语的规则,其后面一般不应当有“了”。这些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们在教学中应当要注意。

 “着”的错误相对“了”要少一些,有以下几种:

    1、动宾结构中,动态助词“着”不能放在宾语的后面,应放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我正吃饭着的时候,他来了(错)。2、述宾结构中,“着”是否要用把握不准。如:他们过很愉快的日子(错)。/我的朋友在中国学习着汉语(错)。这两句错在学生没有理解“着”的基本语法意义,表示持续状态的“着”具有描写的意味。第一句是描述性表达,却没有想到用“着”,第二句只是陈述对却误用了“着”。3、谓语动词后有补语或前有能愿动词时,谓语动词后都不能用“着”。如:他等着她两个小时了,她还没来(错)。当句中有两个谓语动词时,不能用“着”, 如:我正去着超市买东西(错),因为第二个动词的受事是通过第一个动词完成的。但如果第一个动词是第二个动词进行的方式或目的时,这时可用“着”。4、“着”与“了”相混。“着”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它所关注的是事件发生后与终结前持续状态的描写。而动态助词“了”表示实现,表示某动作行为、状态成为事实。如:他们谈着一个小时了(错)。“一个小时”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范围,作补语,与“着”的语法义矛盾,所以应改为“了”。5、混淆词性引起“着”误用,如:雪花纷纷着下来(错),“纷纷”是副词作状语,学生容易误当成动词。有时,“着”与“正”、“正在”、“……呢”连用,同时兼有“着”的描写意味和“正”的陈述意味,要说“他们正在谈着,我来了”,这里学生很容易出错。

“过”的错误如下:1、表认知意义的动词后面不能够加上“过”。如:我当然了解过她的难过(错)。2、句中有表示经常性词语时,动词后面不用“过”。如:我小时候常常去过田里放风筝(错)。3、“过”不能放在宾语后,应出现在动宾结构的动词后。如:以前我帮忙过他(错)。4、第一个动词是“来”、“去”、“到”时,第二个动词是其进行的目的时,这个动词后不能用“过”。如:我去过英国学英语(错)。

二、语文教学中动态助词“了”、“着”、“过”的教学方法

(一)带入语境进行语义分析

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说话人表达的需要也会影响语句的形式。我们可以使用带入语境进行语义分析的方法,把动态助词放到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根据整个语境和语义表达的需要,进行对比分析,来判断是否需要加动态助词以及它的位置所在。如我们给学生这样一个语境:你从超市回家,妈妈问:你买什么了?你回答:我买了两瓶汽水等这种特定语境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虚化的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句型归纳,对比讲解

哪里应该用“着”,哪里应该用“了”、“过”,有时候是固定的,我们记住了这些句型,就可以举一反三,更方便我们理解和掌握这三个动态助词,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如“动词+过”的否定是“没+动词+过”,“这本书我没看过,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动词+了”的否定形式是“没+动词”,“这本书我没看,不知道什么意思。”这里如果用“了”就是错误的句子。这些都可以用记忆句型的办法来学习。

汉语的动态助词远比本文所讨论的要复杂,我们要结合学生犯的一些错误,不断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更好地把握汉语内在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1.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2002.

[3]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4]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