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架于颈上的舞台——祁县晓义背棍

作者:王玉洁来源:《尚舞》日期:2023-03-13人气:515

1.晓义背棍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历程

背棍这一民俗舞蹈源于古昭馀祁泽薮的祭祀文化。古代时期,祁县百姓为弭灾、求福,会自发结成队伍用手舞足蹈的方式向神灵进行祭拜以表达感激之情,不同的百姓答谢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敬神活动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祭拜形式,其中背棍表演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隋唐时期,祁县地区仍保留着长相俊俏的男童女童跨坐于青年壮士颈项上,手捧着放有祭品的祭笾笾的表演形式。据说:远古时期,黄土高原常年被旱灾侵蚀,百姓为祈求上天降水,形成了一种队列式的祈雨形式,于是背棍民俗舞蹈的雏形出现。

直至宋朝中后期,背棍已褪去原始内涵,逐渐演变成在特定时间、地点内进行上下协作式的固定表演,后逐渐演变为社火仪式中的一项乐舞节目,并发展和保存至今。

到了明末清初,背棍这一民俗舞蹈才真正的兴盛起来,后于清乾隆年间迅速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固定为春节、元宵节期间表演。

祁县晓义背棍分布甚广,有古祁地古县,汾河流域苗堡、原东、固邑,太原南郊及清徐等地因均属祁泽薮,亦有发扬。严格来说,背棍说起源于祁县。


2.晓义背棍的构成要素与表演形态

晓义背棍实际上并不是背在后背上的活动,而是架于颈项之上的人体流动舞台,该民俗将舞蹈、杂技、秧歌中的动作元素提取融合,并结合绘画、剪纸、刺绣等手工于一身,在全国也是别具一格。晋中地区有这样的说法:“大型喜庆节假日,没有背棍、推棍、旱船、龙灯、刘三推车是会大失成色的。”以下笔者将从民俗舞蹈的方向深入挖掘晓义背棍的艺术本体,以构成要素和表演形态两方面进行剖析和总结。


2.1构成要素

2.1.1道具构造

舞蹈道具是形成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关键环节,是升华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晓义背棍通常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其中上下部分为表演人员和背棍人员,中间部分为制作巧妙的背棍道具,铁绊和曲挺是民间绝活,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力学原理,将捆绑技术与插合技术配合到表演中,重心与力量的平衡发挥到极致。由于其表演形式具有多样性使其拥有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上部分的主演由装扮后的男童女童进行单纯歌舞娱乐性的表演,其腰至脚裸绑缚于带踩盘的铁柄上,插入铁架孔中,而下部分的主力由青年壮士肩缚特制叉形铁架,夹于前后胸背,绑于腰际。其中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有单跳式、双背式、曲柄一架式以及跨桥式。首先,单跳式即背一人,也就是一人一背,以上下配合的方式进行花式表演;其次,双背式即背两人,也就是一人两背分布在桩子的左右,对称是其特点所在;再次,曲柄一架式与其他道具的不同之处在于演员位置分为前一后二或前二后一,共三人进行互补式表演;最后跨桥式单一可背三个人,跨桥加曲柄能同时背五个人。以上道具虽统称为背棍,但其不同的表演形式所呈现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且形式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一门艺术的内在价值。随着时代更迭,背棍民俗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了“太空漫步”、“月宫折挂”、“火箭寻密”等新的表演形式。上部分演员表演时的摆动全靠下部分背棍人员的操纵,背棍人员要掌握脚步快慢、节奏把握和力量平衡。


2.1.2演员类型

在舞蹈这门艺术中,演员是传情达意核心,其表现能力对舞蹈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棍表演虽看上去普通,仅仅是大街小巷中人们娱乐的方式之一,但对于演员和扛桩者来说上过背棍或背过棍的是一辈子的荣耀,其蕴含的艺术造诣及其之高,它要求上部分的演员和下部分的桩子进行巧妙配合。对于上部分的演员的来说,稳定性、平衡性以及协调性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下部分的桩子则必须具备整体观念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应对突发情况。背棍上部分表演的小孩子要求在11岁左右,不能太胖也不能太瘦,男孩英俊女孩可爱,还必须胆子大心细,体重最好不超过60斤,小演员与铁架的总重量约120公斤,若加上行进中上下起伏的颠力,总重量达150公斤以上,这对于扛桩人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背棍下部分的青年壮士年龄要求不超过60岁,身材健硕、力量相当且具有一定的身体协调能力。背棍与其他地区最大的不同之处为女性背棍是全国仅有的特色所在,大部分地区的扛桩人员为男性,而祁县晓义背棍从古流传至今都有女性背棍人员的身影,有的还背起了双人棍,甚至三人棍,成为当地民间舞蹈表演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算是该项民俗舞蹈中的独树一帜了。

2.1.3妆容服饰

舞蹈演员的妆容与服饰在流传的过程中与其他剧种不断吸收借鉴以及融合互补形成了颇具研究价值的地方民俗。妆容方面以晋剧妆容为主,京剧妆容为辅,共同造就了不同角色、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人物形象。晋剧与京剧的化妆流程基本相似,但晋剧在方法、色彩、线条上又与京剧有着细微的差别。京剧的妆容通常为八个步骤,分别为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眉毛、画嘴唇、勒头,而晋剧的妆容不仅在上妆顺序上作了调整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画梁与画额,其化妆步骤为拍彩、画梁、定妆、拍红、扫红、画额、画眉、画眼、画元宝嘴以及穿戴行头这十个步骤。除此之外,背棍的妆容在晋剧与京剧的双重影响下,线条和色彩既呈现出京剧妆容的清晰感和浓重感,又把晋剧妆容的华丽感展现出来,京剧注重对比而晋剧注重修饰,都在背棍演员的脸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服饰方面以戏剧人物角色与山西民间小花戏结合的形式共同演绎,背棍上部分的表演者大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人物角色的装扮为主,例如演员扮演的角色是穆桂英,就要以身披红色战袍,手执长枪的角色表演,尽量贴合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而下部分的背棍人员要身穿以小花戏为代表具有本土特色的服饰进行表演,男性背棍人员身着黑色上衣、黑色长裤、黑色布鞋,其中黑色为整体色调,黄色腰带系于腰间做点缀,粉色头巾作为提亮色吸引人们的眼光;女性背棍人员服饰的整体色调为粉绿相间,其中胸口以上及膝盖以下为粉色渐变,中间为绿色长丝巾裹于腰间,整体结构为粉——绿——粉。小腿部分在粉色裤腿中做开叉处理,绿色花纹若隐若现,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增添一丝现代化的“洋气”。

2.1.4剧目内容

背棍的展示剧目主要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歌颂伟人丰功伟绩等,从中提取动作元素进行改编,用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示。表演时,每组展示一个完整剧目,由上部分的小演员饰演主人公,下部分的背棍者进行角色配合,上下共同演绎的方式使得剧目人物关系更加清晰,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其中,主要剧目有《仙女下凡》、《八洞神仙》、《鹊桥相会》、《二相公担水》等。


2.2表演形态

2.2.1动作步伐

背棍表演虽是民间的一种游艺活动,在自由、洒脱中又多了一份程式化的舞蹈动作。随着指挥锣声一下,下半部分的背棍者将舞蹈中常用的踮步、侧步、丁字步、慢十字步、退压步、撵步或“野鸡串”等步伐贯穿在行走之中,每队必须以相同的步调进行前后左右的变换。上半部分的演员则需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或打圈式的挥动双袖,其转头、甩手、扭身、迈步都有固定程式,左倾头——抬左肩——甩左手——迈右步,右倾头——抬右肩——甩右手——迈左步。同时对上下配合、左右配合、组组配合、音舞配合的要求也极为严苛,要构成协调、美观的场面。表演时,背棍者的脚下随着 “锵冬锵”、“牛斗虎”、“得胜令”等伴乐行进。同时,演员的脖梗、肩、腰、胯各个部位也随乐上下颤动,发力点集中于脚跟和腿部,行进中膝盖不能弯曲。

2.2.2对形路线

背棍舞蹈队在行进过程中为增加画面感与趣味性,表演者会加入队形变化,如穿插交替、打剪子股、单跳行进、围圆转身等,在队形变换的过程中加入有难度的步伐,会引得观众拍手叫绝,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2.2.3曲牌伴奏

背棍表演除了在视觉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听觉上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换句话说,背棍舞蹈的成功演绎离不开伴奏音乐的完美配合。祁县本土的民间乐曲,伴随着一代代祁县人延续下来。锣鼓是背棍表演最重要的伴奏形式,对烘托现场气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锣鼓伴奏分为固定搭配与自由搭配。固定搭配是曲牌与伴奏同时配合表演,如晓义背棍与伴奏曲牌《狮子滚绣球》为固定搭配,此曲配此舞相得益彰、恰到好处。自由搭配是指没有固定的伴奏与曲牌,二者随机表演,使用随意,即使鼓点节奏同步伐、情节不相配,也可以达到一种不一样的视听体验,只要同起同落,起到帮衬作用即可。


图4:《狮子滚秀球》片段


3.晓义背棍的精神传承

晓义背棍是祁县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祁县人民情感的宣泄,更是祁县人民道德观念与精神风貌最鲜活的物质载体。晓义背棍使得这一古老的民俗舞蹈中蕴含着的颇具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在砥砺前行中走进现代社会,成为祁县人民重要的精神力量,为祁县的进一步崛起增添力量。


3.1晋商精神

众所周知,祁县作为晋商文化的发源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威名赫赫的商人,建立了汇通天下的票号。曾在历史上一度发展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他们不仅在各地开设商号,更以其仁义品格,彰显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夙愿。祁县富商早已威名远扬,商业规模巨大,全国分布甚广,令其他商帮无法比拟。他们之所以走向成功,与道德伦理同财富追求及功利诉求相统一的理念是不可分割的。而这些理念,也被融入到背棍舞蹈之中,在丰富其内涵的同时延续至今,不断加强了背棍舞蹈的道德准则及其价值理念在民俗舞蹈中的地位。

祁县商人在敢闯敢拼、勇于冒险、善于开拓的精神支撑成就了晋商五百年的商业辉煌。背棍表演中表演者被背棍者架于颈上,以其独有的表现形式在一类表演中大放异彩,其“险、高、俊”的特点正是在晋商精神的影响下使其与众不同。晓义背棍中蕴含着的晋商精神依然留存在每一代背棍传承人的记忆里,留存在每一个参与背棍表演的演员心里,留存在每一位观众的互相赞扬里,成为代代相传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3.2文化认同

每一场背棍表演的背后,都是演员冲锋在前与工作人员配合在后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参加背棍表演的整支队伍来说,不仅助长了队伍团结的火焰,还对地域文化有了归属感与认同感。就晓义背棍来说,这项民俗舞蹈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日常经验以及祖辈的遗风。在表演中,观众们总是对自己中意的队伍或演员有不一样的情感抒发,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总是格外强烈。另外,由于晓义背棍成为春节、元宵节期间的固定表演节目,因而群众参与度极高。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全体人员的一同参与不仅为背棍表演增添了一份蓬勃的朝气,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地域文化带来的认同感,深化了社会集体观念。总的说,晓义背棍表演是人们对地域文化认同和社会群体认同的重要途径,对培养文化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3社会归属

背棍是集戏曲艺术、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剪纸艺术、刺绣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背棍成功演绎的过程中经历了创作、表演、接受这三个艺术产生的环节。创作是艺术产生的初始阶段,表演者就是创作者,也是最直接的接受者。在此过程中,无台前幕后之分,无表演者和观众之分。每一次的背棍表演,最尽情的无疑是载歌载舞的背棍艺人们。背棍表演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一场表演、一场会面那么简单,而是融入生活的一种仪式。表演时,展示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自信,以及勠力同心做好表演的澎湃之心。我国民俗文化学创始人钟敬文先生曾道,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隐藏不露的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与所有人生活最贴近、感情最亲近、行为最切近的特殊教育方式。祁县晓义背棍的演出不仅孕育了祁县人民勠力同心的地域归属感,更唤醒人们热爱生活、期待生活、享受生活的信心与干劲。


4.结语

晓义背棍是民间活动中一项集唱歌、跳舞、乐器、技艺于一身的,以消灾降幅为目的的艺术活动。背棍源于远古时期古昭馀祁泽薮的祭祀文化,百姓为弭灾、求福,自发结成队伍向神灵进行祭拜以表达感激之情,不同的百姓答谢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敬神活动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祭拜形式。隋唐时期是背棍民俗的雏形时期,形成了一种以队列式为主的祈雨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宋朝中后期,背棍民俗舞蹈逐渐褪去原始意味,形成更具程式化的演出形式。明末清初,背棍民俗舞蹈才真正走向普及化,后于清乾隆年间迅速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各地区春节、元宵节期间的压轴节目。晓义背棍在道具构造的独特性、演员类型的严谨性、剧目内容的丰富性、妆容服饰的创新性、动作步伐的技艺性、对形路线的多样性以及唱腔曲牌的程式性上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新时代舞蹈的艺术样式,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

晓义背棍是祁县人民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将晋商文化中勇于开拓、义在利前的精神,通过一组组背棍队伍展现出来。传统文化与高超技艺的结合赋予晓义背棍更多的内涵和价值。晓义背棍在今天拥有的繁盛发展,除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外,与台前的表演者和幕后的工作人员,亦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的努力是极为重要的,都为晓义背棍的繁荣发展付出了永不磨灭的心血。他们身上凝聚着的团结互助、向上向善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晓义背棍精神的力量,维护着祁县地区的稳定与和谐。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审美情趣会随之改变,新时代孕育新艺术,无可厚非晓义背棍中融入大量现代化技艺,民俗艺术是在发展中创新而不是在时代中被替代,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竭尽全力去传承、保护和挽救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背棍民俗。只有真正了解到晓义背棍蕴含着的文化内涵,才能让古老的民俗舞蹈艺术和现代舞蹈艺术在新时代中共存,尽情展现祁县这一方水土的灿烂历史与深厚文化!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