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山西晋北踢鼓子秧歌动态切入法分析

作者:康娅楠来源:《尚舞》日期:2023-03-16人气:882

“动态切入法”是罗雄岩教授提出来的探索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方法,这一方法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学科方法论的核心,是一种便于记忆和操作的研究方法。它从舞蹈的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入手,以动态形象作为动态切入法的核心理论,将其概括为32 个字,其中,“特定层次,多种因素,纵横探究,深入研究,贵在创意”,这20个字是操作的开端,也是操作的五个步骤;而操作的核心即为:“动态切入,意境描绘和个性升华”,这五个不周与递升的三个层次互为辩证关系,也是探索舞蹈文化的全过程,下面就将用这一方法来分析山西晋北踢鼓子秧歌,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1.操作的开端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民间舞蹈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北踢鼓子秧歌作为山西民间舞蹈的代表之一,产生于晋冀蒙三省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其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特色,它深深积淀着晋北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对于晋北地区的居住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等都有者深刻的反映,也正因如此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1.1特定层次

晋北踢鼓子秧歌这一民间舞蹈主要以男性“鼓子”和女性“拉花”的动作为主。“拉花”的动作主要体现在脚下的步伐与腰部,胯部的拧扭相配合,表演时脚下步伐多以“拔泥步”,“小女跑”为主,前者要拔的狠,有韧劲,后者要小而轻盈,同时要求胯要拧,腰要扭,拧的狠,扭的美,风格娇艳大方,加上夸张的表情,将拉花的柔婉多情,灵动俏皮表现出来。而“鼓子”的动作中汲取了大量的武术成分,主要以“踢”为主,表现在跺,盖,蹁,踹等方式上,如“鼓子”动作的“踢三脚”,“跺子踢子”等,许多动作吸取了武术“洪拳”的内容,动作沉稳有力,风格粗犷奔放。


1.2多种因素

山西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必须把包括宏观的,微观的,社会的,自然的等多种文化因素加以分析,才能了解其舞蹈背后的文化渊源。

1.2.1宏观角度

山西晋北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东北端,坐落于黄土高原,地势高,地形崎岖,气候干冷,隆起的地势造就了这里的百姓要通过身体的拧、扭来维持身体平衡,而寒冷的气候也造就了人们要通过刚劲有力的步伐来防止严寒侵入身体。与此同时,古老的晋北地区也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之地,其地处雁门关以北,这一重要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为抵御外敌,这里的百姓多有习武之风,受此影响,使得这里的人们既有中原百姓的踏实内敛,同时也具有草原人民的耿直豪放,这种特殊的民族心理也就造就了其艺术形式既有汉文化的柔婉典雅,也有草原文化的豪放洒脱。这一历史渊源使得百姓们十分崇拜英雄,因此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举行各种庙会,通过舞蹈的方式来歌颂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为民间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以上这些宏观因素对晋北踢鼓子秧歌舞蹈文化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2.2微观角度

首先,从社会功能来看,踢鼓子秧歌是当地百姓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最直接的反映,它不仅是大家农闲时的娱乐活动,而且是人们逢年过节寄予美好愿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身体表达,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它也成为百姓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其次,从舞蹈的特点来看,晋北踢鼓子秧歌是民间戏曲、武术和舞蹈揉为一体的特色舞蹈文化。例如,其人物角色中,“鼓子”的舞蹈更多的融入了武术的元素,因此刚劲矫健,而“拉花”的动作则更多地体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柔美多情,当它们和舞蹈相结合,逐渐舞蹈化后就演变成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踢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三种:大场子,小场子和过街场子。其中,大场子规模大,参与人数较多,强调队形的灵活变换,通过动作与队形的结合来呈现恢弘的场面,而小场子更加注重体现舞者的技艺和情感的投入。再次,从踢鼓子秧歌的服饰、道具来看,历史上的踢鼓子秧歌为手系一鼓而得名,但是不同地区鼓所系的位置不同,例如大同怀仁地区是双手手腕各系一鼓,而朔州地区是腰上系鼓,表演方式可手打,也可脚踢。后来为了舞蹈的方便而取消了鼓这一道具的运用,但是从踢鼓子秧歌中“鼓子”的动作仍旧可以看出以脚踢鼓的形态,如今的鼓子秧歌中“鼓”这一道具基本已经不再使用,反而更多的是运用“髯”这一道具,“鼓子”的表演中有许多甩髯的动作。而拉花的动作更多是以手执扇和手绢为主,当然踢鼓子秧歌中除了“鼓子”和“拉花”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之外,还有许多的人物角色,不同的人物角色所使用的道具也是不同的,例如鸡毛掸子,笤帚等等在踢鼓子秧歌中都是常用的道具,这些生化话的舞蹈道具增添了踢鼓子秧歌的幽默诙谐之趣。


1.3纵横探究

纵横探究就是对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探索。不仅要关注民间舞蹈当代的文化现状,也应该对其作断代的文化探究。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踢鼓子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舞蹈样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田间的劳作活动,百姓在劳动闲暇时即兴创作舞蹈来自娱自乐,之后它又与戏曲和武术相融合,形成风格独具的舞蹈艺术形式,但其风格的最终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表演形式为边舞边鼓,后来为了舞蹈的发展,将伴奏和舞蹈相区分。改革开放后,踢鼓子秧歌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在2006年申遗成功,使人们再次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舞蹈界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到晋北各地采风学舞,并提炼其动作元素,不仅成功将其搬上舞台,而且整理成为民间舞教材将其成功搬进高校舞蹈课堂,不断推动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当代发展。

就共时性的角度来看,踢鼓子秧歌虽流传于晋北地区,但不同地方的踢鼓子秧歌,风格也迥然不同。大同的踢鼓子秧歌以“踢、击、翻、跳”为动作特征,舞蹈既有汉族民间舞蹈的文静柔美,又有蒙古族舞蹈的彪悍粗狂;而朔州的踢鼓子秧歌的动作姿态则更多的具有草原文化形态,动作刚劲有利、矫健利索,体态以大小洪拳为基础。而怀仁踢鼓子秧歌分三个流派,南派吸收长拳特点,舞蹈舒展灵活,东派动作洒脱流畅,北派吸收洪拳的架势,动作大方敏捷。它们都共时性的发生在晋北这一独特地域,动态的描绘着晋北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心理。


1.4深入研究

踢鼓子秧歌是山西人民根据他们自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创作的,和人们的农耕生活紧密结合,并体现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因此其有着强烈的农耕文化色彩。每当一年之始,万象更新,晋北地区的人们就要祈年,求丰收,通过歌舞谢神、祭祀与娱乐,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村子里的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届时踢鼓子秧歌便开始走街串巷,一方面为了喜迎佳节,另一方面为了驱邪避害,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方针下,踢鼓子秧歌以前所未有的劲头发展起来,不仅在农村依旧保持这一传统舞蹈形式,同时也在城市里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总之,踢鼓子秧歌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晋北人民身体文化的生动展现,它深深积淀着晋北人民从古至今的风俗习惯、审美心理,同时也寄予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1.5贵在创意

本文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目的,采用文献搜集法、实地考察法,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来实现对踢鼓子秧歌文化的深层探究。在这一过程,笔者运用动态切入法,从踢鼓子秧歌的动态形象入手,利用民俗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内容来分析其产生的自然的、社会的、宏观的、微观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及其产生的历史源流和地域差异,以期实现对踢鼓子秧歌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和民族心理等作出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探究。


2.操作的核心

2.1动态切入

  踢鼓子秧歌,顾名思义,十分强调“踢”这一动态,最早因与鼓有关,所以其初始的舞蹈形式是以脚踢鼓为主要姿态,舞者手系鼓,变换各种动作用脚踢之击之,后来演变出了蹁、跺、盖、踹等特征的动作,虽然现在已不常用“鼓”这一道具,但其舞蹈过程中“踢”的动态依旧十分鲜明,在“踢”的过程中,动作要刚劲有力,展现出这一地域粗犷豪迈的性格特征。而在女性“拉花”的舞蹈动态中则更加突出“拧”和“扭”的动作特征,在“拧”、“扭”之间突出山西民间舞独特的“三道弯”来,将山西姑娘娇羞、憨傻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2.2意境描绘

《周易》上说“鼓之舞之以尽神,变而通之以尽力”,“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也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鼓”的使用虽然源于战争的需求,但将其运用到舞蹈中,它便能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展现的淋漓尽致。踢鼓子秧歌也是如此,虽然发展至今鼓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少,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变,从各种“踢”的动态中迸发出晋北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和耿直豪迈的民族心理,虽不闻鼓声,但仿佛能感受到踢鼓带来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直击人心,变成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2.3个性升华

踢鼓子秧歌作为晋北地区宝贵的文化财产,随着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加剧,它被各类专家学者不断挖掘,如今,它不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而且被提炼,编创成为教材进入山西各高校的舞蹈课堂中,同时,它也被编创成一个个独具地域特色的舞蹈节目搬上舞台,成为舞台上的民间舞蹈。应当说,踢鼓子秧歌作为山西最典型的民间舞蹈之一,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前人的努力固然可贵,但作为今人我们仍然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笔者认为,当下我们为了更好的传承踢鼓子秧歌,更好的培养接班人,一方面,我们除了要将其提炼,整理和加工进行教材编写和节目创作,还应当让最纯正的踢鼓子秧歌走进课堂,让那些流落于民间的珍贵的舞蹈人和舞蹈文化进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真正民间的踢鼓子秧歌形式,感受这一舞蹈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将踢鼓子秧歌的精气神展现出来。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行,广大中小学生逐渐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艺术活动,那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踢鼓子秧歌”是不是也应当寻找恰当的方式走入各中小学校中,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同时也可以以动态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自己地域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孩子们对传统舞蹈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此,晋北踢鼓子秧歌的传承才能后继有人。最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也应当顺势而上,发挥好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当下十分流行的短视频的方式来加大对踢鼓子秧歌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它,也能进一步扩大踢鼓子秧歌的传播范围,真正实现让踢鼓子秧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走出去。


3.结语

   总之,晋北踢鼓子秧歌作为山西仍在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不仅保存着山西人民生理的、心理的、形态的、神态的等特殊的形象标志,而且在各种民俗活动和节日当中由当地的群众在本地区的文化陶冶下进行表演传承,更重要的是踢鼓子秧歌在当代,在人们精神文化逐渐丰富的今天,其功能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通过这一舞蹈形式,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踢鼓子秧歌在当代也实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艺术再创造过程,扩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因此说,晋北踢鼓子秧歌无论何时,其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通过“动态切入法”来分析踢鼓子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就是意在利用舞蹈学科自身的方法论来揭示踢鼓子秧歌这一民间舞蹈背后的民族精神、审美心理和文化本质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实现对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进行有章法的探究,也为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山西民间舞蹈文化提供些许借鉴。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