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受众心理认同下的现实主义美学塑造

作者:王立君,贺思晨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10-18人气:305

影视剧体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心理。观众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在虚构的空间中被满足,因此观众能够自然地接受影片人物塑造及其所传达的主题意义、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喜剧片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其结构、形式、手法复杂多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迥异的喜剧风格。主要艺术手段是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做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其目的是通过笑来颂扬美好、进步的事物或理想,讽刺或嘲笑落后现象,在笑声中娱乐和教育观众。

《年会不能停!》将喜剧与职场现实生活相结合,打造出职场喜剧电影与一般职场剧相比,职场喜剧电影以主人公胡建林阴差阳错被调到集团总部的乌龙事件为背景加入了更多喜剧元素,以喜剧性误会、夸张手法制造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展现出影片背后的深意。喜剧是外衣,讽刺是内核,职场各种潜规则以一种荒诞的形式呈现,让人笑过之后又觉心酸。

聚焦职场生活,建构受众多维心理认同

国产喜剧影片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年会不能停!》由董润年编剧并执导,应萝佳担任编剧和制片人,大鹏、白客、庄达菲领衔主演,王迅主演,孙艺洲友情出演,李乃文和欧阳奋强特邀出演的一部喜剧电影。

胡建林本是集团下属标准件厂的高级钳工,一直以来都是厂内的先进工作者,唯一的梦想就是参加集团总部的年会,结果年年报名年年落选。后来因同事行贿,自己阴差阳错被调到了集团总部,顶着“关系户”的帽子被员工们热情接待,一路升职加薪。

“工厂”到“大厂”、从“蓝领”到“金领”的梦幻跃升,催生一连串因身份错位带来的笑料,胡建林像是一面“职场照妖镜”,揭露了公司的种种乱象,同时也替打工人们说出了不敢说的心声。片中的隐喻对看上去是乌托邦的“大厂”进行了深层的解构和反讽,传达了喜剧外衣下隐藏着的现实批判精神。

人物塑造强化身份认同。胡建林,工人阶级形象的代表,由于一系列的机缘巧合进入大厂。而胡建林“先进工作者”的表彰代表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人思维,是淳朴积极的劳动者观念,因而在进入大城市后就与资本市场主导的“大厂”思维产生错位。朴素的工人对城市小资/中产的精致生活感到不太适应,一本正经干傻事,“拙”的又蠢又好笑,在各种笑料之下显现正义本色。胡建林的“成功”只不过是一个偏差的意外,是一个打破秩序生态的变量,他不懂管理学,更不懂驭下术,所以他会在把培训会开得别开生面,所以他终究是不会妥协于上层高管的利益分配,所以他做什么事都认真执着,正和“摸鱼”的员工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份严谨的工匠态度在调查残次率真相时得到最直观的呈现,正是这份自知和自尊,正是这份对实干技艺的认可和执着,才让他始终彰显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而不至沦为虚词,而与山西老板的对话也显现出在大厂“磨砺”后形成的上位者的“处世智慧”。

马杰像极了大部分打工人,谄媚的笑容,背锅时的任劳任怨,谨小慎微的过活,一边在努力工作,一边揣摩领导心思,又要主动揽下多余工作,甚至在掀桌时还不忘签到。像马杰这样平常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地在秩序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或许心中还有理想,但不会轻易地表露。如果没有胡建林这个变量紊乱整个方程式,想必马杰这个常量或许会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存在直到离去。

外包工潘怡然的角色设计也很有意思,有着很明显的理想主义特质,勤勤恳恳的工作,不是毕业于名校但能力很强,一心想要靠实力转正,成为大厂中的正式员工,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外包工的愿望。但她棱角分明,不逢迎不媚 上,很像近来常说的“零零后整顿职场”的现实呈现,这样自然是无法在这秩序井然的环境中得到想要的认可。但这其实更体现了普通年轻人在这套组织架构中的边缘和缺位,横竖都是外包工,看不到转正的希望,最终可能是能力被埋没了,野心被磨平了,逐渐就会沉沦为秩序的一员。

就是这样身份、性格各不相同的三个人,被阴差阳错安排到一起,带来了不少的笑料。在相处的过程中由于彼此身上的理想主义特征而相互吸引,这之中固然有戏剧元素主导的一种理想的书写,但也确实做到了有逻辑有血肉的戏剧人物的描刻。

再来看看反面人物,王迅饰演的庄正直是行贿人员调动乌龙事件的中心人物,他是零件厂的科长,是典型的小领导,为了利益不惜出卖厂房利益,这正对应了国企改制时期大量的投机分子借机变卖国有资产,他是喜剧里的小丑。他是坏人吗?是,但他让人恨不起来。因为他也只是个背负家庭生活压力的中年父亲,想给自己儿子更好的教育条件,所以拿出30万贿赂总部的人想谋个职位,破了底线。

职业“黑话”建构专业认同。《年会不能停!》带出了当代“大厂”的众生相,网友纷纷感叹没上过二十年班写不出这剧本。同时,影片也贡献了许多经典职场语录,对互联网大厂的洞察和反讽,更是引爆密集笑点,“既然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大家都是自愿加班”、“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对齐一下颗粒度,找到一个抓手,聚焦在垂直领域,打通底层逻辑,完成新的业态,实现一个闭合的矩阵”......这些话语咋一听还挺有意义,但它们其实就是给实质简单的工作内容,增加了专业滤镜,制造听懂的壁垒。就像很多行业都有它们自己的黑话一样,久而久之,这些东西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外人可能厌恶这些,但许多身在其中的人却无法回避,毕竟对于打工人来说,加入并融入现有的制度体系才是关键。领导仿佛说了很多,但实质什么都没说的话语体系,映射出现代职场中普遍存在的沟通现象,绕不开的职业“黑话”,语焉不详的工作需求,导致现在大多数的职场交流,全靠猜。

在影片中,胡建林把职场黑话“优化”误以为是正向词汇,给有意带头起事的人加了薪,却误打误撞瓦解了反裁员联盟,进而又得以加薪升职。这其实就是一种反讽的喜剧效果。“财源广进”变成“裁员广进”,本是喜庆祝贺之词,却变成了裁员计划的遮羞布,成为了最为讽刺的故事。

英文名字打造文化认同。在职场环境里,英文名除了隐匿层级感,彰显集团职员文化修养高,还有一种将员工“代号化”的意义。让大家在工作同事关系之外,可以保持一种半陌生和原子化的状态,它区别于工厂文化,曾经一度也是进步的象征,但如今,既没有高薪还充满螺丝钉感的职场,使用英文名更多的像是挂起个人生活的免打扰牌。

刚进入集团总部,胡建林就被要求取一个英文名字,最后取名“Johnny”,谐音也有“装你”“壮你”的意思,同时这个英文名字也巧妙的遮挡了胡建林错入总部的事情。在影片中,英文名字的谐音梗为观众带来了捧腹大笑的欢乐,也带来了令人深思的讽刺。无独有偶,影片中的另外几人,其取名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潘怡然英文名“Penny”谐音“叛逆”,也有“叛你”的意思,这个名字也正体现了潘怡然的人物性格,她有着很明显的理想主义特质,不逢迎不媚上,说话不兜弯子,棱角分明,所以最后她放弃外包工作去做了一位歌手观众也并不觉得突兀。到最后选择和胡建林、马杰一起在年会中暴露职场真相,于众多不愿说出实话的职场人中“叛逆”起来。马杰英文名是“Magic”,直译英文是魔法的意思,然而有“魔法”的人却是K8岗位待了几年没有任何晋升。自己努力干活,到头来锅是自己背,功是领导领,自己不过落得个头痛失眠,这个魔法不太灵,也很讽刺。

要把一句简单的话加入各种华丽不实的词语来彰显高级,还要强行以加班来彰显自己努力认真工作的向上态度。这一系列的“无用功”赤裸裸的将很多公司表面看似高级,实则多此一举的规矩表现的淋漓尽致。

基于受众心理,喜剧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塑造

喜剧也不能远离现实的渐近线。现实主义的核心在于关注现实人生、关注现实情感、批判和提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 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英国剧作家本·琼生认为“悲、喜剧都有让人快乐、受到教诲的作用”。在喜剧电影中,使观众发笑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喜剧要研究使人发笑的技巧,“要滑稽荒谬才可笑,要不近情理才可笑”。喜剧本来就不应表现大的不平常的事件,而应该表现日常生活,表现普普通通地说话和行动着的人们,从中物色对象,挖掘喜剧因素回顾戏剧史,德莱顿、布瓦洛、狄德罗等诸多大师都对喜剧有自我的见解,而在银幕上,卓别林的聚焦小人物,讽刺残酷现实的“小流浪汉”形象直至今日仍能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共情。而东北喜剧之所以为全国人民所认同所喜爱,正是因为它以足够朴素足够真诚的生活举重若轻地讽刺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年会不能停!》表面为喜剧类型的电影,剧中也有不少的搞笑梗,还请来了宋木子、肉食动物等众多喜剧演员来出演,但事实上该影片所表达出来的内核是很有深度的。通过胡建林的乌龙错调职位事件,表现出大集团内部鱼龙混杂,阿谀奉承是生存之道,表面团结和谐,实则乌烟瘴气,各种吐槽年会费钱、多年奉献却被无情裁员、领导不懂装懂下属将错就错等等事件,也更是表达出了无数底层打工人的心声。虽说是喜剧,但看完笑过之后更多的是无奈。

影片中,公司想裁掉35岁的研发老员工,问有没有人愿意去和他沟通,除了胡建林,没有一个人举手。到正式沟通时,研发员工打开手机录像,这个小动作让影片中的“职场味”又多添了一分,如果有被裁员经历的员工们应该更有体会。35岁,就像一个“坎”,好像过了这个年纪的人的价值就会急转直下,就不再是会被需要的劳动力了。就像网友的段子说:街头有人采访一位乞丐,你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呢?乞丐说:“我36岁了”。影片通过幽默反讽的方式展现了职场中的困境和挑战,它不仅能够让我们在影院中欢笑,更可以在欢笑中看到职场的真实和残酷。

从工厂到“大厂”,钳工胡建林在集团裁员之际阴差阳错被调入总部,人人都看出他是个外行“草包”,却没人敢戳破这位疑似“上面有人”的“空降兵”。裹挟在“错调”事件中的人事经理马杰为保饭碗被迫为其隐瞒,四处周旋。借来外包员工潘怡然帮忙,在人人自危的“广进计划”---裁员行动代号,谐音“财源(裁员)广进”中,开启了危机四伏的职场渡劫。为融入集体,胡建林以识别螺丝型号的笨办法记同事人名,却像极HR确认“炒鱿鱼”名录前的通知,引发全员的恐慌。把“优化”当成好词,给即将被裁的老员工升职加薪,却意外推进了“广进计划”。在员工培训里,他认真教大家做个锤子,与董事长窗前寒暄,直接坐实了“私生子”的传闻。胡建林从“工厂”到“大厂”,从“蓝领”变“金领”,鸡飞狗跳的爆笑日常引发了一场“疯癫”的职场大整顿。

通过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具有高深立意的社会现实,不仅能让观众沉浸其中在欢快的氛围中更为直观的感受影片核心概念,更能为现实盖上一层面纱,孰真孰假,是是非非其实只在人心。

对现实的感同身受是受众心理认同的底层逻辑。《年会不能停!》为何能逆转票房,获得高口碑?除了满满的笑点之外,影片的精准定位赢得了大批受众,影片内容使目标受众对影片产生了感知上的心理认同,且存在着强烈的文化身份代入感。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在 《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多》一书中从不同层面对受众的角色进行了剖析,其中一个观点认为:“受众行为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受众对所消费产品的理解程度”。《年会不能停!》的受众群体很精准,是20-50岁的上班族。领导开不完的大小会议、上司语焉不详的工作需求、996的自愿加班、下班后工作群里的微信轰炸、推卸责任、奉承、裁员......《年会不能停!》的每一幕、每个角色都是职场现实的写照,所以受众不自觉地将自己在日常职场中的生活代入其中,有人认为自己是马杰,有人觉得自己的上司是杰弗瑞,而这种代入感随即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共鸣,不少观众留言说自己的感同身受,主角们的悲喜也给受众带来了相似的情感体验。

所以,无论是剧中出现的各种华丽不实的词语来彰显高级,还是要强行以加班来彰显自己努力认真工作的向上态度,都能让观众产生一致的心理认同。此外,在心理认同的驱使下,观众会想持续关注剧中人物的命运发展。如此一来,影片中构建的角色形象和受众在现实职场中的亲身体验相互交织,这种强烈的受众心理认同使得影片信息被充分解码,从而能帮助受众更深刻地理解剧中故事的意义,以此加深对影片更浓烈的情感体验。

结语

上班族是中国最主流的群体之一,《年会不能停!》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将荒诞又现实的职场笑料和社会潜规则搬上大银幕,给打工人们做一场“心理按摩”。互联网大厂的奇怪用语、没完没了的团建大会、永远低人一等的外包员工、公司业绩不好就开始裁员、工作干得好不如PPT做得好……在欢声笑语之中完成了对职场乱象讽刺的精准把控,直击打工社畜的情绪痛点。网友纷纷赞叹“有人看段子,有人照镜子”,反讽戏谑效果让人笑到破防之余亦有深度共鸣。

归根到底,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也就是广大打工人们的一瓶止疼剂,让大家忘却烦恼,开怀大笑,借着角色经历疏解郁闷的心情。在这部电影播放的两小时中,让电影院成为打工人们的乌托邦。踏出影院,梦醒,回归现实,再做回写字楼里千千万万个无名无姓的打工人。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