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技艺类非遗慕课的课程设计与制作研究
苏州手工艺历史悠久,门类众多,很多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苏州作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主题城市,正式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2018年起,为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用“年轻人讲老手艺”的全新切入视角,策划实施了“品苏”慕课资源建设项目,精选了苏绣、核雕、明式家具、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一系列国家级非遗项目,以线上课程的形式,打造了普惠大众的全民艺术普及平台。
“品苏”慕课的讲师大多来自工艺美术界,许多人也是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这些讲师,虽然身怀绝技,但并没有慕课教学经验,在面对冰冷的镜头时,能够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给未曾谋面的网络学员授业解惑,实属不易。因此,在正式开机前,必须经过充分的沟通、试镜、演练,将手工技艺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编排,形成一套深入浅出又干货满满的知识体系,以纪录片级的高标准拍摄和制作,结合生动有趣的互动模式,才能真正给传统手工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呈现在大众视野。
一、讲师试镜与引导工作
1、科学的工作流程
正式开机前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一次面谈,两次试镜”。这样的流程安排,旨在提高讲师授课的“节奏感”和“逻辑性”,挖掘课程中引人入胜的亮点,让整门课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什么强调授课的“节奏感”和“逻辑性”呢?在前期工作中,如果不进行充分的面谈和试镜,讲师只是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发挥,就会对主创人员造成一些干扰,甚至导致错误的判断。比如,直觉认为健谈、性格外向的人就善于表达,而不善言辞的人就不适合上镜,然而实际开机后的情况可能相反:有的人虽然健谈,却不善于把握内容主次,缺少逻辑关联、前后照应;有的人虽然慢条斯理,但总能讲出技艺中的一些亮点,适时地调动起听众的兴趣,善于把握节奏。因此,只有讲师真正面对镜头之后,一些问题才得以浮现,我们对讲师的引导工作由此展开。
2、捕捉闪光的瞬间,为教学注入“节奏感”
“一次面谈”之中,除了事务性的讨论教学大纲、日程安排、场地布置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挖掘课程中特别吸引人的亮点,为提升上述的“节奏感”做铺垫。以苏绣慕课《从一针一线开始》为例,面谈之前,主创人员会准备好一些问题,比如:
——苏绣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什么?
——苏绣做起来会不会很慢,耽误时间?
——相比其他艺术,苏绣有什么优势?
讲师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就道出了这堂课的亮点所在:其一,人们在高速的生活节奏和紧张压力中,希望能全身心投入一种慢工细活,帮助自己修心养性、缓解压力;第二,讲师可以通过镜头展示自己精美的苏绣作品,激发观众亲自动手去做的愿望;第三,由于苏绣使用丝线的成分是蛋白质,绣出来的画面有一种天然的光泽感,反光会随着观者的走动而变化,这种奇异的观感体验是其他艺术所达不到的。这些问题,是设身处地站在初学者的立场上,发自心底的疑问。讲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来就大谈苏绣工艺流程、针法技术、历史发展,是无法讲到观众心里的。
在面谈中,主创人员就像观众学员一样,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疑问,把讲师的回答记录下来,注入到教学大纲里,在讲师原来的章节版块中,不时的以“亮点”穿插,打造一堂生动有趣、富有节奏感的课程。
3、前后照应,提高教学“逻辑性”
进入试镜阶段,我们重点关注讲师的内容结构,前后逻辑是否顺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上下衔接连贯,前后照应,虽然信息量很大,但总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第一次试镜发现,讲师的知识点过于琐碎,衔接生硬而不自然,在面对镜头时经常卡壳(由于内容不连贯,造成记忆困难),就需要我们合理编排内容,建立逻辑关联,并撰写一些导语来引导讲师,这些导语就像“润滑剂”一样,让讲师的表达更顺畅。
从本课的结构来看,讲师把重点放在了“创新”二字上,苏绣的创新既有针法上的创新,又有题材上的创新,还有更深层次的艺术风格上的创新,三个创新分别与之前的内容形成了照应:从针法上看,在千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苏绣并没有断代过,直到近代都有很多针法创新,我们当代是不是也有一些突破呢?顺理成章地引出针法创新的章节;从题材上看,刚才我们讲了传统题材有静物、山水、肖像等等,其实还可以尝试一些年轻人喜欢的题材,比如宇宙星空、卡通人物等等,引出题材创新的章节;从艺术风格上看,传统苏绣工艺讲究“平齐细密”,色彩细腻丰富,线条排列紧凑,铺满整幅画面,其实我们也在考虑,苏绣是不是可以走极简风路线,实现一种简约、雅致、富有意境的画面感呢?由此展开极简风的章节。
从直观可见的针法,到较为抽象的艺术风格,是由浅入深的逻辑结构;从苏绣的历史传统到现在的突破创新,是时间上的逻辑结构。由此一来,章节之间的逻辑更紧密,前后照应,形成“铁索连环”一样的知识体系。
逻辑清晰的课程,也会加深学员对知识点的记忆,学员想到苏绣的现代风格时,会相应联想到传统风格,进而联想到现代题材和传统题材的对比,有哪些异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然形成了牢固的记忆。
4、内容全面,为后期留好余量
通常情况下,讲师初次提供的教学大纲难以顾及该技艺的所有要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苏作家具慕课(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按照工艺流程讲,从开料、烘干、雕刻、擦漆到组装都有很大的内容量,但观众的需求仍然不止如此。家具,作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人们更关心家具该如何选购,如何鉴别木料,适合怎样的装修风格……这些实用的内容都要补充进去。前期准备的内容应尽量全面,后期才有灵活处理的余量,稍后将探讨后期编辑中如何进行调配。
综上,通过“一次面谈,两次试镜”的工作流程,我们挖掘了课程中的亮点,合理编排内容,让知识点趋于体系化,并完善了教学大纲和导语,引导讲师正式进入拍摄阶段。
二、高标准摄制——打造视听盛宴
1、以纪录片为标准
“品苏”慕课并不局限于教学功能,也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任务,手工技艺更需用细致入微的镜头来提升画面表现力,我们以纪录片的高标准进行摄制,将一门普通的手工艺课程升级成了“视听盛宴”。
高标准的摄制工作,会涉及到许多技术细节,例如:采用广播级摄像机(“品苏”慕课使用为SONY FS7),录制可达到码率500Mbps的4K/50P标准,其中4K是保证清晰度自不必多说,500Mbps的码率保证了前期素材的低压缩低损耗,50P指每秒50fps的高帧率,保证动作的流畅性、平滑性,讲师演示的一针一线、一刀一斧的动作才能清晰、完整的记录下来。
很多传统手工艺比如砚雕、制扇等等,都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所幸仍有一些年轻的手艺人,不忘初心,为后人守护着一方净土,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如果能通过这样精细的画质,将整个工艺流程记录、保存下来,配合各个角度的微距镜头,不仅观众可以上手模仿,讲师自己也可以留作课后研究,因为这是他平时看不到的角度,有些细节甚至不曾发现过,留待后续改进工艺,可谓温故知新,教学相长。
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的影视公司多如牛毛,许多摄制团队并不具备拍摄这个级别的慕课的实力。常见两种情况,是作为主创人员需要“避雷”的:一种是硬件实力不足,只能采用单反相机拍摄,配以简单的灯光器材,甚至没有灯光配置;另一种是艺术水准不佳,画面表现为夸张的视觉效果,或是色调忽冷忽热,或是亮度变化突兀,或是特效用力过猛……这类团队往往以拍摄网剧、婚庆、微电影为主,未曾拍过以写实风格为主的纪录片,后者对于硬件实力和艺术水准都有一定的门槛。我们在甄选摄制团队时,应考虑具备纪录片拍摄经验的团队。
2、取其精华——课时调配的技巧
在后期编辑工作中,需要考虑课时的调配,针对已经拍摄的内容作出一定取舍。单节慕课的成片,建议平均保持在5到10分钟之间,太短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太长则会造成审美疲劳,影响观感体验。如能做到上述的前期准备工作,此时的素材量是远大于这个时长的,我们可以在教学大纲基础上进行一些自由发挥,在5到10分钟的时长范围内,能围绕一个核心内容有始有终,将最重要的知识点呈现出来,忽略一些不相对次要的知识点。
左侧为原始教学大纲的内容,右侧为调整后的成片。可见红字部分由于学习价值较低,在成片中未能采用,直接排除;绿字部分可供实用的知识点较为稀疏,应适当合并,提升内容密度。这里重点突出的是蓝字部分,将原来的榫卯构造扩充为四节课,充分体现了榫卯在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中的核心地位。
榫卯构造可以说是明式家具的灵魂所在,通过木料的榫头和卯眼相互嵌合,使家具结构更加稳固,避免了使用钉子或胶水等粗糙的粘合方式,保持了木材的天然美感。因此前期拍摄过程中,我们就鼓励讲师尽可能多的讲解榫卯结构,并拿出三十余种实体模型来一一组装演示,这样有足够充实的内容作为基础,后期才能将榫卯扩展为本门课占比最大的内容。
三、展学结合——互动元素的注入
慕课作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缩写为MOOC),并不是在摄制完成上线后就结束了,而是有后续推广与互动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品苏”慕课并参与其中。
2022年1月,“古版新韵 好戏连年——2022年中国十二地传统年画联展”在苏州美术馆对外展出,我们将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慕课的元素注入活动中。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让游客在参观年画的同时,还能亲手操作进行互动:用平板设备扫描指定画板,即可触发相关学习视频,通过点击互动按钮,可以从墨线版开始一层层叠加套色版,最终还原出年画全图,游客从中能体验到“一版一色”的传统印刷手法。
另外,在竹刻艺术慕课中,我们预留了一个特别版块《常见误区与纠正》,邀请观众来线下体验竹刻,具体操作内容涵盖了之前的打磨、留青、阴刻等章节,他将模拟屏幕前的观众,把线上学到的竹刻技法演练一遍。此时讲师即在旁边观察,当学员刻完一个完整的流程后,他会根据刚才操作中出现的误区,进行实时纠正,而镜头也会忠实的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如此一来,线下学员的互动,也成了线上课程的一部分,屏幕前的学员在观摩操作时,也更加有身临其境的观感,内心的疑问随之迎刃而解。
线下互动的模式,还有许多创新点,比如打造智能化场馆,利用场馆内的智能交互显示系统,实现“精准滴灌”。比如,当游客进入场馆某区域的时候,墙上的显示设备就会根据大数据分析,个性化触发慕课推送信息,具体可根据用户特点、停留时长、馆内资源占用状况给出最优化的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增加了传播的途径,仍然无法取代课程内容的重要地位,内容永远是手工技艺类非遗慕课的核心竞争力,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真心诚意的研究如何“上好一堂课”,是“品苏”慕课建设工作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