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色电影的声音设计特征
黑色电影及其声音设计的总体特征
“黑色电影”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在受到“黑色小说”一词的启发后首次提出的,它亦可称之为一种拥有共同或相近的阴暗影像特色、非线性叙述手法以及表现孤独、悲观主题的影片。黑色电影深受德国表现主义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浸润,密切地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阴暗、不堪的社会底层,致力于表现社会边缘者孤独、迷茫、恐惧的生活。刁亦男是中国黑色电影创作的佼佼者,《南方车站的聚会》(以下简称《聚会》)是他继《白日焰火》后的又一黑色电影力作,该电影不仅在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了金棕榈奖的提名,也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荣誉。《聚会》在承袭经典黑色电影独特的美学风格及深沉黑暗的主题之余,刁亦男也巧妙地对黑色电影中常见的“蛇蝎美人”形象以及标志性的“都市”背景进行了中国本土化的创新诠释,使之更贴近并回应当前中国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语境。
由于黑色电影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归属在侦探片类型中或犯罪题材下的一种影片风格,因此《聚会》作为一部非类型片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犯罪片的类型特征,它不仅以独特的黑色电影影像风格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更在声音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深入研究。从电影声音的视角审视,黑色电影的声音设计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使用简单、凝练的声音效果来呈现影片的听觉世界,即:黑色电影的声音设计明显区别于屡见不鲜的商业片风格,大幅度地缩减了音乐在全片中所占据的比例,更热衷于用人声与音响来直接参与叙事,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表达导演艺术构思的重要手段。
黑色电影《聚会》中很少有曲谱成型的电影音乐存在,该影片的声音设计特征不啻是对上述特征概括的典型体现,它放弃了对听觉不顾一切的狂轰乱炸,导演在声音的创作上刻意地降低电影音乐的存在感,转而投入到发掘人声与音响更多的潜在作用中去,将两者简单又意味深长的听觉感受重现耳际,而这些往往是被大部分观众所默认忽视的。
逼真性:黑色电影声音作为生活的真实
黑色电影通过巧妙的声音运用,能为观众带来丰富多样的听觉体验。在《聚会》的声音处理上,刁亦男同时强化了对现实的还原与超越,从而扩大了电影听觉“再现”与“表现”之间的张力,而“再现”作为黑色电影声音的首要感觉,则为影片奠定了逼真的听觉基础。逼真性是电影的特性之一,也是再现现实的关键,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捕捉生活瞬间,展现其动态美。虽然这一论述主要聚焦于电影画面层面,但其核心原理在电影声音层面同样适用,人们可以通过录音、混音等专业技术手段,将生活的真实再现于耳际,从而还原生活本身的听觉世界。
音响:人文环境的再塑。音响既具备语言造型直接、准确的交代性表达,也具备音乐含蓄、内敛的烘托性表达,既能作为造型直观地呈现听觉的震撼,也能彰显电影潜在流动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引发心灵的触动。因此,在黑色电影中音响除了作为场景环境的基底,用以塑造和呈现环境的基本声场之外,也能够巧妙地表现人文环境,即某种潜在的文化与社会氛围。它可将无形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具象化为听觉感受,使得观众在观影时能够深入体验并感知影片呈现场景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背景。但音响对人文环境的表现功能并不是直接的,只是它固有的、贴近事物本质的客观特性使其能够作为自然物理属性与精神思想属性之间的活跃中介,通过听觉刺激描绘情境、营造气氛、形成联觉以促成客观感知和主观感知的必然联系并平滑过渡,使欣赏者产生相应的心理体会,从而实现主观内容的表达。
在《聚会》里刘爱爱俩人寻找周泽农的场景中出现了一首名为《Rasputin》的歌曲,它是作为广场舞的有源声音以音响的形式出现的。这首于1984年发行的迪斯科英文舞曲风靡了八九十年代的大街小巷,由于这首歌本身就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因此当它在影片中出现时,它那熟悉的旋律就立刻唤起了观众的记忆。然而,仅依靠音响本身是无法实现《聚会》对人文环境的塑造的,毕竟广场舞音响只是电影中的客观声音呈现,对人文环境的共鸣还得益于观众的深层集体心理。由德国电影学家克拉考尔提出的深层集体心理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自发、朴素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是一种具有经验性和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共识,这种社会心理的积淀包含着特定社会时期的审美心理、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影视艺术的精髓,既体现在对个人情感和愿望的细腻刻画,更体现在集体对社会共同情感和愿望的深刻揭示。正因如此,在观众的心灵深处,同样积淀着反映时代风貌、民族特性和社会情感的“深层集体心理”之核心。所以当《Rasputin》作为广场舞音响出现时,它所唤起的不仅是时代的回忆,还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共鸣。观众仿佛能够置身于八九十年代的街头巷尾,与电影中的人物一同感受那个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气息。
人声:作为可感的在地性。电影的人声运用不但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更要符合真实的地域环境。在人声方面,许多黑色电影的地域再现多以方言的形式表现,例如娄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的粤语、刁亦男《白日焰火》里的东北方言等。方言的使用一方面让角色完全贴合真实的地域环境,另一方面让剧作的推进在地域这一条件的加持下变得更为合理。在关于《聚会》感官叙事的研究中,学者黄灿将这种“地域的再现”称之为“‘可感’的在地性”,文中提到:“在地性”有两条路径,一条通往再现,一条通往表现。毕赣在《路边野餐》与《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更偏向于表现的在地性,而刁亦男在本片中试图将再现与表现结合起来。
无论是出生于上海的胡歌还是出生于台湾的桂纶镁,在《聚会》中他们都成功摆脱了“外来者”的标签,经过一段时间的方言学习,分别作为周泽农和刘爱爱开始流利地说起中国武汉的本地方言,这一过程凸显了刁亦男导演对于地域文化的探索与细致再现。他深知地域再现对于电影氛围的营造和角色塑造的重要性,因此不遗余力地追求真实与细腻,力求为观众呈现一个原汁原味的武汉世界。刁亦男对地域的再现是如此的关注,他用方言这种形式使影片的“在地性”变得“可感”,方言的处理方式不但可以使武汉的观众在初闻时倍感亲切,其他地域的观众也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氛围,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活气息的土地上,不免对影片产生各种武汉的地域符号的联想。
假定性:黑色电影声音作为艺术的真实
在电影“逼真性”的基础上,延伸出了“假定性”。电影通过假定性的手法,打破了常规的视听体验,借助特写、蒙太奇等电影技巧,赋予画面以主观情感和表现力,可以深入探索人物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超越现实的深刻内涵。黑色电影的声音凭借其艺术真实的特质,同样有能力超越现实声音逻辑的束缚,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打破了现实声音的常规逻辑,在依托画面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假定性的、充满主观色彩的听觉体验。这种体验既是对现实声音的超越,也是对观众听觉感受的拓展,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黑色电影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
暴力:声音的感官刺激。在黑色电影中,暴力场景前的音乐设计尤为突出,它们充满了强烈的暴力仪式感,当电影涉及暴力场景时,制作者会精心选择音乐作为背景,以加强暴力场面的情感深度。在暴力情节即将上演之际,音乐不仅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还赋予了一种仪式般的庄重感,旨在触动观众,引发他们对即将发生事件的丰富情感反应。这种仪式感是导演对电影声音深思熟虑的艺术设计,是黑色电影独特风格的一部分。在黑色电影中,具有暴力仪式感的音乐仿佛成为了暴力行为的预言和注解,为观众揭示了即将发生的血腥与残酷。在暴力场景真正展开之前,音乐已经悄然引领观众进入了特定的情感状态,让观众的心跳加速、情绪紧绷,从听觉上为观众带去对接下来黑暗、压抑情节的心理准备,使得黑色电影中的暴力场景更具震撼力和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聚会》中,周泽农带着手下黄毛参加摩托车比赛,开在前面的头目猫眼把施工现场的叉车挡在了昏暗的路中间想暗算周泽农,但先开到叉车前面的却是黄毛。在暴力的镜头正式出现前,以打击乐器作为主要乐器的音乐便开始播放了,伴随着黄毛距离叉车越来越近,打击乐的节奏就越来越快、音乐的音量越来越大、音调也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随即暴力的画面出现,黄毛骑着疾驰的摩托车撞到叉车的叉齿上,头颅瞬间离开身体甩向天空,失去了动力的摩托车和黄毛尸体快速倒地。在黄毛撞到叉齿的一瞬间音乐便戛然而止,此时观众的注意力都被血腥暴力的画面吸引而去,具有暴力仪式感的音乐在暴力点出现之前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除具有暴力仪式感的音乐外,极具张力的音响也在黑色电影中对观众的感官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在《聚会》中展现暴力场景时,音响的处理绝非是以纪实的方式来呈现的,相反它有一定的表现力。第一是有节奏与层次感,例如黄毛的头在撞到叉齿的一瞬间,首当其冲的音响是一阵急促的轮胎摩擦地面的刹车声,再后便是类似于切水果,一刀切开后液体迸发的噗呲声,最后是血液从无头躯干的动脉里喷溅而出洒在地上的声音。第二,音响是经过了夸张和放大的,在电影里人体就如同一个充满血液的高压气球,一旦有破裂,血液便会如同喷泉般猛烈涌出。例如,马哥和猫眼俩人为了赏金,埋伏在旅馆中将不知情的周泽农打得满头是血。在周泽农反击猫眼时,他用一把伞的伞头捅进了猫眼的腹部,音响的听感很是清脆,而钝器本不应有这种清脆之感。随后周泽农猛地用伞捅穿了猫眼的身体,伞撑开,血液瞬间喷涌在伞上,而音响给观众的感觉就如同高压水枪的水喷洒在伞的表面,这是一种十分夸张的音响处理方式,用不等同于现实的音响刺激了观众的感官。
隐喻:声音作为黑色电影抽象距离。在某些情况下,观众可能难以立即捕捉创作者艺术设计的全部精髓,这就需要他们投入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深度分析。这种理解上的差距,即观众理解力与创作者创意之间的距离,实际上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空间。因此,黑色电影的画面与声音很多时候也并非简单的同步,而是有着一定的距离,而声音的隐喻就藏在两者的距离之间。这些难以直接跨越的抽象隐喻距离,构成了电影声音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韵味的先决要素,是其得以完美呈现的关键所在。在黑色电影的声音创作中,这种距离体现在声音作为“能指”与它所指代的意义作为“所指”之间的不完全对应。由于故事情节或主题表达的晦涩与委婉,黑色电影的声音“能指”往往隐藏了深刻的“所指”,需要观众进行深入思考,经过大脑进行正确的对应和匹配后才能豁然开朗。
另外在《视听:幻觉的构建》中,作者米歇尔·希翁更是使用了“增值”的概念说明这一效果。“增值”是指富于表现力和信息量的价值。有了这些价值,声音可以充实一个给定的影像,以产生确切的印象,这种印象在一个人的直接或记忆的经验中已经留存。例如在《聚会》中,周泽农和刘爱爱坐在一艘船上,刘爱爱仰在船头,一只手放在水里随波飘荡,眼神迷离地望着周泽农,此时声音的中只有音响:手指划开水面的水波声、水波击打在船体表面的声音,从听觉上就是各种与水有关的音响。表面上讲,这是简单的声画同一,画面中存在声音的发声源且声音信息完全对应画面信息,但从深层面讲,此处需进一步的理解:各种与水有关的音响声同时也在隐喻着一种缠绵、暧昧、沉沦,而这种与他们心境相呼应的音响,能够恰到好处地将这种短暂的像流水一样的爱恋之情表达出来。因此,水声更是两人情欲的暗示,它将若隐若现的情感充实在了空荡的影像里,也使后来俩人在船上发生关系的情节变得顺理成章,有了水声的隐喻后,观众不会认为两人关系转变得突兀而无法接受。
声音的隐喻还在《聚会》中多次出现。刘爱爱在桥上遇到周泽农的场景则是一处音乐对人物命运的隐喻。音乐在该电影中出现次数甚少,但每次出现势必有其独特含义。电影里,便衣警察正在野鹅湖四周紧张排查周泽农的下落,而刘爱爱刚在野鹅湖完成了一笔“陪泳”生意,独自离开后她迷茫地站在大桥上,忽然一回头,音乐里出现节奏高涨的电子合成声,远处缓缓出现了周泽农的身影,她向前走几步确认是周泽农后又转过身,缓缓露出笑意,音乐开始变得缓和,这是刘爱爱终于再次见到周泽农后心中的释然与喜悦。随后,刘爱爱朝周泽农的反方向走去,她走到了一个庞大的楼盘广告牌下方,跟随着她经过楼盘展示牌的步伐,此时音乐再次节奏再次变快,音调也逐渐升高,音乐在这里的变化无不隐喻着刘爱爱渴望与心上人周泽农有一个安稳幸福的家。然而上扬激昂的变化却是急促与短暂的,一辆电三轮突然驶过打破了这个奇妙的氛围,音乐节奏再次变慢直至消弭。可见,音乐在此处隐喻了刘爱爱渴望有家的幻想,也残酷地暗示了俩人之间短暂爱情的命运。
结语
综上,从逼真性表现生活的真实这一角度来看,黑色电影声音设计的特征可以体现在:声音对人文环境的再塑、对在地性的感知两方面;而声音刺激观众感官、作为抽象的距离两方面则是声音的假定性作为艺术的真实这一层面给予黑色电影的。
可见,黑色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声音设计独具匠心,该影片通过强化声音“再现”与“表现”之间的张力,从听觉感官的角度赋予了电影逼真的生活真实感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不仅是黑色电影,中国电影声音的创作还需不断继续探索和创新,唯有精良的声音创作,才能配合画面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刻和震撼的审美体验。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