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彩的表现形式。其动作、表情、服饰、音乐等各大要素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催生了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领域实现自我传承与发展的背景下,其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体现在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底蕴、造就民族民间舞蹈独特风格特征,促使民族民间舞蹈形态、表现方式创新发展等各个方面。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打造新生代民族民间舞蹈人才队伍、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民族的主阵地,探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能够促使教师明确中国民族优秀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创新与发展的积极影响,能够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教学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与文化底蕴,引导新生代民族民间舞蹈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
1.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打造民族民间舞蹈底蕴
民族民间舞蹈是起源于不同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特有艺术文化。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与发展的源动力,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不同的传统文化又衍生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而塑造了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底蕴,使其呈现了“民族性”与“艺术性”的典型特征。
1.1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塑造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性”特征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扎根于地理与社会环境,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节日庆典等生活环境、习惯、民俗风情等要素紧密相关的艺术文化。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典型的民族性特征,进而客观上促使衍生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相应的“民族性”特征。
以“汉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蒙古族民间舞蹈”为例,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族,农耕文化是汉族人民的典型文化,是基于农耕种植劳动发展而来的文化,因此,胶州秧歌的汉族民间舞蹈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征,挺拔、刚柔并济的舞蹈动作,体现了齐鲁地区人民在田间地头、丰收场等不同的农耕场景中参加农耕劳作生产的特征。生活在草原地区,以草原文化为基础的“蒙古族民间舞蹈”民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代表青春、活力的草原绿色,以艰苦游牧生活为基础形成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具备着“青春”、“活力”、“勇敢”、“自信”、“坚毅”等多方面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进一步塑造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蒙古民族特征。从蒙古族的“萨满舞”、“安代”等舞蹈的动作、技巧等方面的解读可知,在动作上,蒙古族民间舞蹈以“大雁”、“骏马”、“雄鹰”动作、形态、神态作为舞蹈动作创作的素材,以昂首挺胸、大幅度动作等方面的形态展示舞蹈,进而传递了刚健、卓越、粗犷、豪迈、彪悍等方面的特征,进而呈现了蒙古族的特点。维吾尔族生活世代居住在优美的新疆,新疆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融合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商业文化形成的独有的绿洲文化,绿洲文化则体现着“敬畏自然环境”、“热爱生活”、“尊重生命”、“乐观向上”、“乐于助人”、“乐于分享”等多方面的特征,这一文化塑造了着维吾尔族民众的“热情好客”、“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赛乃姆”等传统舞蹈“晃头移颈”、“击掌”动作则体现了独有的“热情好客”西域文化特征,进一步凸显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性”特征。
1.2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引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性”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基于地域特征、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传统遗存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灿烂、艺术的精神与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衍生发展而来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因其遗留且不断发展的服饰文化、道具文化等物质文化遗产而呈现了“艺术性”的特征,使得各个民族民间舞蹈在其特有的民族服饰、道具、饰品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而这也成为了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特征。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性”的服饰、道具、饰品等方面的内涵与底蕴来看,其是与各个民族的政治、历史、宗教、劳作、生活等各领域紧密相关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舞者有着不同的服饰、道具与饰品,背后反映的是舞者扮演“角色”的“社会身份”,借由舞蹈向大众传递着民族的传统、性格、历史、情感,进而以文化象征高度呈现了民族艺术文化。
以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的道具、服饰等方面的解读为例,世代袭居草原的蒙古族,呼啸的狂风、倾盆的暴雨、游牧民族的马背生活、草原“母性品格”等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客观情况,促使蒙古族传统服饰以多层折叠的包头巾、厚实的袍服和长筒皮靴为主,而这些传统服饰也正是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重要舞蹈服饰。同时,草原的“母性品格”、“母性崇拜”的文化特征,促使蒙古族舞蹈将“碗”作为舞蹈道具,借由“顶碗舞”的舞蹈动作展示着草原母亲“外柔内刚、外在平凡、内在强大”的品格与内涵;借由豪华端庄的头饰,有力地塑造了草原母亲昂首挺胸的高贵品质。基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促使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民族服饰、头饰、道具等呈现了蒙古族特有的“草原文化”特征,使得蒙古族民族舞蹈呈现了独特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
2.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民间舞蹈内涵
2.1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情感内涵
舞蹈的灵魂在于“情感”,舞蹈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情感是舞蹈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劳动人民基于自身的生产生活抒发自身的内在情感、表达自我而创设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与其“情感”有着紧密相关性。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集合,是赋予民族民间舞蹈“情感”的重要存在,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感赋予舞蹈生命力、渲染力,为受众呈现一场情感与艺术并存的艺术盛宴。结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分析发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情感内涵的主要途径在于: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源创作的舞步、手势等要素,借由舞者的表演传递相应的情感与情绪。
傣族孔雀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中国云南傣族人民最负盛名的舞蹈,是傣族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延伸创作。在傣族人民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将孔雀视为象征吉祥的“圣鸟”,因此,当地传统节日庆祝的过程中,傣族舞者基于象脚鼓、芦笙、大锣等乐器的应用,以挺直胸背、下巴微扬、轻盈步伐、抖肩亮翅等动作与舞步,模仿孔雀林中漫步、水中嬉戏等动作,进而传递了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浓厚情感。蒙古族民间舞蹈作品中,《草原赛马歌》、《哈达舞》等蒙古族舞蹈,通过赛马、放风筝、穿哈达等动作的艺术创作,传递了蒙古人民积极向上、勇敢坚韧、团结协作的气节与精神面貌,切实展示了蒙古族内心醇厚、厚重的情感与寄托。
2.2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内涵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内涵主要体现在: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的两门艺术,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能够给予观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能够借由音乐节奏与韵律进一步塑造舞蹈的人物性格、渲染氛围,让观众能够由此体会与感知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性”与“艺术性”,欣赏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基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呈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从而反向助推民族民间舞蹈呈现了不同的艺术特征。
在汉族民间舞蹈中,秧歌是重要的舞种。受到不同地区的汉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多类型的秧歌。自古以来,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活着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多种民族,基于移民文化、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域文化催生了东北人民“勇敢”、“开放”、“豪爽”、“虎”等多方面的性格,逐步影响着东北秧歌的韵律变化,使东北秧歌通过曲调欢快、热烈奔放的音乐加入了“稳”、“哏”、“俏”的韵律色彩,传递了泼辣、幽默、文静、稳重的性格特征。“丝绸之路”的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对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音乐内涵的影响体现在:丝绸之路促使不同民族的交流日益深入,为各个民族的舞蹈、音乐等方面的文化相互交融提供了渠道。生活在新疆上千年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基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与沟通,实现了舞蹈艺术文化的交融,让两个民族的传统舞蹈动作“拍手、移颈、耸肩”等动作以及音乐节拍逐渐趋同。同时,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民族交融,也带来了维吾尔族人民“好客”、“热情”、“优美”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在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中,丰富多变的手腕动作,昂首挺胸的姿态,膝部律动、平稳协同跳跃感的音乐节奏、动与静显著对比的休止符等方面的舞蹈与音乐特色,展示了维吾尔族开朗、奔放、优美、热情的文化特色。
2.3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思想内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思想内涵有着深刻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宗教礼仪、节日庆典、思想等多类型的文化,这些多类型的文化,影响着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的思想、影响着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者的思想,从而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在动作、舞步、情感等多方面体现了相应的思想、价值理念,丰富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
例如,汉族传统文化有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多类型的文化,在汉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文化通过不同的精神与思想内涵,影响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思想内涵。儒家思想中,“礼”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内涵,涵盖了“辞让”、“忠信”、“谦虚”等多方面的内涵。基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山东地区海阳秧歌民间舞蹈呈现了相应的动作,体现了“礼”的思想内涵。如比较明显的“三进三退”表演仪式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三进三出”思想,以此展示了海阳地区人民的“礼”的精神内涵与品格。再如,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返璞归真、顺其自然”的精神内涵,基于道家思想的影响,《云南印象》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其创作与表演的过程中注重“大自然”,体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无欲无求”的精神内涵,呈现了其舞蹈艺术的独特性与思想性特征。
3.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驱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
3.1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赋予民族民间舞蹈创新动力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扎根于中华文明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源于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基于悠久而灿烂历史的影响,呈现着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特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特征,使得其促使各民族民间舞蹈,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进而保持自身独特的、旺盛的生命力,为其自身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与发展夯实基础。例如,基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在民族民间舞蹈动作、音乐方面的交融,促使其在新时代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3.2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唤醒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在唤醒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进一步唤醒了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表演者、教育者内心的“艺术性”、“民族性”、“审美性”。作为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专业文化群体,创作者、表演者、教育者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关系着他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重构、解构,关系着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风格、艺术特征与传播能力,关系着民族民间舞蹈是否能够成为新时代唤醒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而在这一路径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地位,其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涵关系着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文化群体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3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自信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文化自信”。唯有传承者、弘扬者具备文化自信,才能够实现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展。而文化传承者与弘扬者“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文化”。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另一影响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助力民族民间舞蹈打造自身的独特性,让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者、表演者与教育者对其产生文化自信。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舞蹈编排与设计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为保护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性,创作者、表演者与教育者需要明确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与本色在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韵律、风格、审美、思想等要素融入到民族民间舞蹈的编排创作中,丰富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是构建舞蹈“文化自信”,使其成为时空并存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因此,新时代下,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需要以全新美学观念为依托,审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自信的作用,探寻民族文化根源,助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背景下,探索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能够明确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而为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融入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参考。基于此,研究发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塑造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性”与“艺术性”,赋予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同时,通过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丰富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思想、音乐等方面的内涵,赋予了其传承与发展的创新动力、唤醒艺术创作的生命力,进而为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