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青城山拂尘武术“武舞融合”之创造性传承研究

作者:罗佳希来源:《尚舞》日期:2025-02-05人气:626

1.武术与舞蹈往来之交织性

1.1溯源——有史可依的寻根述祖

中国舞蹈的雏形将至是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原始舞蹈”时期,我国古代是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交融的进程中产生的,舞蹈立足于此背景之下与原始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原始人出于生存使然而非审美需求的产物。遗存下来的石刻崖画文物为我们现今研究古代舞蹈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根据,从各时期各地区的岩画中可以窥见出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舞蹈图像,足以见得原始舞蹈的样貌之多、含义之广,包括有表现狩猎征战、祭祀祈祷、健身习武、生产娱乐的等等,体现出舞蹈对于原始先民来说是贯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始终。原始社会在进行征战或狩猎之前,氏族部落会一起舞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舞者持各种原始的武器,进行各种攻防技击动作的演练,这种武舞也可以成为战舞,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源泉。

属于征战类别以甘肃黑山岩画为代表的其中有一幅图像被称为“操练图”或“武舞图”,显现着原始舞蹈武舞融一的特点;神农氏的属下与帝争神,不屈服的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斧头盾牌愤然起舞以示斗志不泯;武舞结合的形成与发展贯穿各个历史时期,汉代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唐代公孙大娘舞剑器、宋代大型队舞表演、元代民间武术团体,明末清初是古代武术的鼎盛时期,各门派的武术争奇斗艳,一部分也被汲取到戏曲当中,与舞蹈身段融合发展。

 

1.2望远——怀古论今的复现发展

武舞在历史的发展中,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的演进,经过了起、落、兴、衰的不同阶段,接受历史长河的洗礼与岁月的沉淀成为不可或缺的珍宝。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始终念兹在兹,深刻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如今社会,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艺术产量的需求大大增加,在各种场合的舞台上都能够看到武舞的身影,受到较多的观众欢迎。相较于上古时期武舞的雏形,当下武术和舞蹈的配合也更加熟练与自然,渐渐适应二者融入的最佳契合点,武术汲取了舞蹈的表演特征,舞蹈吸收了武术的动态招式,互补形成1+1>2的效果呈现,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程式和审美价值随着新中国成立而逐渐定型,它汲取了包含中国传统武术在内的多种文化元素,不断继承与发展成为我国宝贵的舞蹈财富。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在舞蹈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舞蹈也从武术原理中汲取动作招式,为舞蹈与武术的结合拓宽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如第十三届荷花奖古典舞金奖作品《觉》和舞坛双子星出品的舞剧《咏春》是当下较为火爆的武术和舞蹈完美融合之精品代表,更以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创新表达,传承上千年的尚武精神,这不仅仅是肢体的运动展示,更诠释着华夏千年的智慧文明。中国武术要立足时代发展诉求,把握中国武术历史与时代、理论与实践、本土与外来的守正创新辨证统一关系,与时代同步、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明德之行。

 

2.青城山拂尘武术与舞蹈艺术之创造性

2.1深扎根脉:“复归身体”的表现载体

在古汉语中“武”“舞”同义,如《释名·释言记》记载: “武,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诗经》记作“象舞”,而《礼记》记作“象武”,两者语义上的通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二者的认知及其相互交融的关系。武术和舞蹈同样都是以身体作为表现载体,习武之人对于身体的要求较为直接,旨在提升力量、速度、韧性、灵敏度和耐力等方面的素质,通过系统的训练可快速准确地进行攻击或防御动作;舞蹈艺术除了需要具备上述要求,与之不同的是还有舞感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抒发,对于身体能力的开发应达到最大限度,以此能够表现舞者想要传递的情感状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形象。“复归身体”的表现载体能够为武术与舞蹈的互融带来更多的可行性,传统武术在中国舞蹈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武术元素在进入新的形式当中得到了巧妙的转化、注入了新的语境,同时它也汲取舞蹈的创排审美与情感抒发,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文化色彩。青城山武术技艺全面种类繁多,选取的拂尘武器在攻击与防守过程中强调“寸劲”与“巧劲”的配合,对应着舞蹈技法当中的刚柔并济,既能够体现出武术招式的快速有力,又强调了古典舞蹈的阴柔之美,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将青城山拂尘武术与舞蹈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不仅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织互融,也彰显着新时代背景下多元的创新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2文化符号:“循圆而生”的运行方式

人的身体带有多元的未知性,承载符号的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无限意义的符号。武术与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都是以身体作为物质媒介进行文化阐述,在身法韧性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舞蹈和武术中“循圆而动”这一运动方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圆”体现在表演者自我空间与外在空间上,自我空间是以表演者在个人所占有的球体空间内进行姿势、造型上的舞动,所有动势上显现着无形的“圆”的轨迹;外在空间上则是队形或画面在舞台等表演场地的呈现,内外统一印证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青城山武术以道家的“圆”为动静原则,体现出宇宙一体、阴阳对立、和谐共生的思想核心,这是我国古老而深刻的辩证思维,自然而然地形成圆曲、回转的身体运行特征。植根于青城山水,青城武术轻巧飘逸、亦柔亦刚,它似水灵动、如山平和,有缠手擒拿的矫健、也有自然技法的细腻。拂尘一词最早出现于《白紵舞歌诗》:“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因为尘束是软体丝状物,作为软器械使用时应敲打妙用、避实击虚,人随尘走,尘随人行,人尘合一。拂尘合着习武者的手法、步伐、回转应用,依靠强大的内功和快速弧形惯性运动,产生重力加速度作为打击力量,大大加深了所表现的质朴力量美,可见传统拂尘对臂力和腕力、对身法和步法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国舞蹈在建立初期从武术当中借鉴运用了许多身段技术,提炼出“手、眼、身、法、步”五大动作要素以及贯穿始终遵循着“圆”的运行规律,立足于此基础上可把拂尘的运作走势与舞蹈动势中的“平圆”、“立圆”、“八字圆”等进行配合运用,达到“循弧蹈圆”的身体美学,这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内在动态美和思想美知行合一的表现。

 

2.3创新之道:“珠联璧合”的创作加持

作为体育竞技的武术和艺术门类的舞蹈在上古时期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史料记载中能够挖掘到二者的相似性与不同处,并经过审美多元化的交织愈发能够找到对方的适配点进行融合。因此将青城山拂尘武术与舞蹈艺术进行创造时,首先需要从它们的共性点出发再进行个性化的迁移与互补,以求达到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性,推动文化产业得到较大的进展。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与水有着密切联系,在某一角度也可说是一种“柔性文化”或“阴性文化”,而道家文化即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青城武术源自山水文化的影响,在五行中属水又称为“水拳”,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故有“极柔软后极坚钢”这一说法。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的手持器物,青城山武术也重视拂尘作为一种武器的使用,仙风道骨油然而生。拂尘的动作以劈、缠、拉、抖、扫为主,可以打穴、甩击、缠绕,有刀、剑、鞭、镖等器械的动作特点,运用时要求自然流畅、绵绵不断、一气呵成,其演练风格独特,技法鲜明、软硬兼施,开合紧凑。在保留丰厚的青城山拂尘武术的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舞蹈表演的情态特征,有机将武术的攻击性特征转化为当下艺术审美表现。沿用青城武术“外练筋骨,内修性情”的特质,可以把拂尘作为舞蹈的道具,大大延长肢体的情感表现,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曼妙舞姿翩翩起舞宛如天马行空洒脱飘逸、闪展跳跃灵活多变,仿佛使观者身临其境切实体悟到青城文化所带来的别样滋味与艺术熏陶。

 

3.“双创”视角下“武舞融合”之传承发展

3.1以“继往”为前提的创造性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要是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提出的,青城武术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是中国古代武术的主要门派之一,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为世人遗留下了它的传奇故事和养生功法,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发源地青城山是一座历史与自然交织的仙山,作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既是古代蜀人崇拜的神山,又体现着当地极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给继承和发扬青城山武术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独到的地域特色。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青城山及川西平原的古代历史、挖掘古蜀文化发展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都有重要意义。

青城武术包含了大量对生命现象具有科学价值的实验与求索,对于今天我们关注生命与健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与舞蹈的发生可以说是同源的,都是以身体动作为载体进行创造的文化形式,随着近年来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武术招式与舞蹈动势的高度适配性引起了学术界对于“武”与“舞”起源与关系的热议,至今研究生命科学、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都有重要的价值。青城山武术与舞蹈在演示过程中以人体为审美对象,对青城山武术的来源、发展及特点有着详尽的了解后,深刻分析青城山“拂尘武术”的动作美学,挖掘出创作灵感和可舞性身段,研究如何通过舞蹈的形式提升其审美价值与运用意义,探索出巴蜀地区“武舞相融”所赋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力量,从而起到传承古老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武术是一种显著的“活态文化”,将其巧妙跟随社会之变顺应时代之美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它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物的根本要求、是实现武术传承发展的根本之道。

                           

3.2以“开来”为目的的创新性发展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并发展出符合时代特点的表达形式进行传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进入现代社会后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更加多元,这就为作为时代文化产物的武术生存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和发展契机。“武舞融合”是武术创新性发展的主线任务之一,于和平年代的今天武术减弱了它的攻击性特质,以磨练意志、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方向发展。在青城山武术强调“外活四体,内外兼修、修命强身”的理念之上,加强身体美学的舞感,可以使得训练身体素质的同时抒发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的情感,赋予更多的观赏性和愉悦性。

创新既是文艺的生命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城山武术与舞蹈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跨区域的创新,这种结合可以为舞蹈和武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以此顺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审美需求,促进艺术形式的全新化与多样化地理环境构成了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场域,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独特地理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种路径是利用传统武术资源与旅游资源共生形成的文化空间特性,打响“青城山武术”的名号。利用景区效应展开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在青城武术研学基地和景区内进行展演大力宣传武术的基本功法和精神内涵,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了解历史渊源和学习技术套路,还可以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共同交流学习,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第二种路径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传媒手段,拍摄记录青城山拂尘武术与舞蹈结合的作品,推进武术表现形式的更新与转化,以多媒体技术优势营造中国式山水武术文化浪漫,推崇青城山武术作为巴蜀地区武术的代表地位,让省内外、国内外都能了解到属于青城山武术的独特风味。青城山武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符合现代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提供喜闻乐见的武术文化产品,有助于挖掘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4.结语

武术与舞蹈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沿袭下的文化产物,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本真的古色古风,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性、审美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极具丰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二者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中,更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它们的相互交融中进行解构与重构使之兼具审美性与训练价值,让武术与舞蹈成为大众人民生活当中形影不离的一部分,以此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效果。青城山“武舞融合”在多元化、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仍需要注意自身本体建构,不断加强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突出地域特色与民族价值,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品质和文化高度,从而使传统文化在历史演绎和当下语境中发挥其独特的时代价值。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