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以戎装之势舞闺门情志 ——评舞蹈《扇舞丹青》

作者:刘茆畅来源:《尚舞》日期:2025-02-05人气:577

在舞蹈《扇舞丹青》中,舞者运用一把长长的彩穗折扇,时而比作毛笔、时而比作画笔、时而又比作剑器,并运用身韵派古典舞中的“提、沉、冲、靠、含、腆、横、移”八大元素以及平圆、立圆、八字圆等运动路线,将中国古典舞身体韵律与中国书法、绘画、剑舞文化融汇贯通,巧妙结合,营造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高雅、脱俗、悠远的意境,表现出了传统艺术之间脉脉相通。舞蹈《扇舞丹青》于二十一世纪初亮相,突破了当时中国古典舞语言程式化的桎梏。分析该作品有助于为日后的中国古典舞发展提供可寻之路。

 

1.形:舞武相融,刚柔并济

在20世纪50年代,戏曲舞蹈家欧阳予倩提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建设理念,自此,相关研究者唐满城、李正一等人,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方式,以身韵作为华夏美学的补充。舞蹈《扇舞丹青》中韵涵着古典舞身韵派基本元素,却不再呈现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古典舞作品所表现的闺中女人哀怨满腔的人物形象,也解决了中国古典舞中戏曲舞蹈遗留胎记十分浓重的问题。该舞蹈在语言方面打破了以往程式化局面,呈现出了独特的韵味,展现出了中国古典舞柔美的同时,又不失刚劲的意韵。

首先,《扇舞丹青》中承袭了传统古典舞中的“提、沉、冲、靠”等八大元素。如舞蹈的始伊。舞者以中段向外横移后向前移动,再快速将内在的气息下沉,吐气,再以腹部为发力点,吸气带动脊椎缓慢上提至最极致,再次快速沉气,提气,在踏步位舞姿上将整体重心后移等,将中国古典舞中的元素作为舞蹈语言的基础。其次,从编创角度分析,编导为语言的多变性提供了节奏特点,在“高山流水”旋律的烘托下,舞者的肢体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如古筝声重拍时,舞者便快沉或速提,如弱拍时,舞者便缓慢横移或后靠等,在节奏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舞舒缓、柔美、抑扬顿挫、动静结合等特点。与此同时,《扇舞丹青》在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创新,如动作间的节点与音乐节奏间的控制,大部分的动作进行了重拍处理,一些跳跃、翻腾的技巧则呈现在弱拍上,在音乐的高潮部分,动作并未受到节奏的限制,音乐越之急促,舞者在节拍内完成多个动作后合扇,随之音乐也缓慢下来。

最后,《扇舞丹青》中的“武”融合了传统武术元素,如车轱辘椅子、风火轮、脚下扑步等一系列中华武术动作。如作品中,舞者手持折扇左起动势向右运行,双臂划立圆,或是以中段为发力点带动全身到四肢等等,都将古典舞动作与武术元素相融合,感受到刚柔相济之势。此外,刚柔相济又体现在作品中舞者的肢体动作与运动路线,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还是中华武术都讲求“圆”,舞蹈更是将“圆”发挥到极致。从舞者动作来看云手、盖手、涮腰、等无不是“圆”的体现,再从舞者的运动路线来看,舞者身向八点,左半边身体发力拧身,右边身体随动,左臂划圆,右手持扇,同是划圆路线。因此,将舞蹈与武术的结合,呈现出刚柔并济之势,即遵循了中国古典舞“圆”的审美特点,更渗透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舞艺术相互贯通与渗透。

 

2.人:放达超脱,多形之释

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而舞蹈《扇舞丹青》中的人物形象是非确定性的,但这种非确定性并不等同于不清晰。编导通过对人物性别,形象的淡化,突出作品中传达的意境,使观众自身去解读舞蹈中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引人入境的境界。

 

2.1文质彬彬之书生

舞蹈伊始,舞者手持折扇,长长的扇穗自然垂下,通过舞者缓慢发力,配以较为静谧的动作和精湛的古典舞身体韵律体现了书生的雅致。舞者将长发盘起,手持竹笔,经典的子午相,回含外放势,举手投足间,古代书生气质徐徐而来。舞者意气风发的神态与清新雅致的乐曲,以及纤细的竹笔,塑造了温文雅尔的书生形象,流露出内心高洁的境界。

 

2.2酣畅淋漓之画者

舞蹈取名为丹青。丹青正是古代山水画的染料,以丹青诠释了青苔的颜色,山峰的陡峭,云雾的缭绕,十分巧妙。因此,作品高潮部分的人物形象最鲜明的是画者。如舞者挥舞折扇,中段发力,运气舞动时,以扇穗为笔,以身体韵律为墨,将手中笔蘸满丹青色,再以中国古典舞中的大跳、倒踢紫金冠、点翻身等技巧挥洒舞台之上;又如舞者回风如雪的旋转,腾踏跳跃时,将自身高涨的情绪挥洒于笔墨下,回旋于山峦间,汇聚于河水瀑布中,尽显画者神来之笔的豪迈,狂野与真性情的抒发;再如舞者漫步于舞台上,左手持扇骨,右手捋扇穗,眼神从左向右缓慢扫视,似是画家意犹未尽的欣赏这山间水画;最后,舞者将折扇平铺于舞台之上,以身体带动手臂再延伸于指尖形成了点、蘸、抹的形态。舞者将舞者身份与画者融为一体,在收笔、收扇、收态、收神中,这幅山间水画已然绘之。

 

2.3傲骨英风之剑客

在古代,剑客的出现代表着神秘的身份象征,这恰恰与作品中编导所要表现人物形象的非确定性便不谋而合。作品中剑客的形象体现为肢体动作的刚劲,如舞者将手中柔软的扇穗向内,硬朗的扇骨向外,折扇位于舞者的小臂,扇骨刺出、扫荡于舞台中,似剑客持剑器而舞,身法与剑器合二为一。刺剑时,剑出身冲;绕剑时,剑转身让;收剑时,剑回身转;最后,又不知何时剑客隐匿于幽山。

 

3.扇:虚实共济,文化续赓

有关于折扇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较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折扇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清中期数量增加,发展到明代,折扇的使用达到了顶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折扇在生活中被大量使用,其用途也多种多样的。舞蹈《扇舞丹青》中“扇”的运用不止步于服务舞蹈中的形象,同时,体现出人与扇的融合,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续赓。

 

3.1人扇合一之尽善尽美

舞蹈《扇舞丹青》中的扇似乎已成为了主角,它与舞者合二为一,扇子是舞者肢体的延伸,也可以理解为舞者的肢体也化为了一把灵扇,共同完成这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正如吕艺生所言:“肢体与舞具,形成了书法家与画家的运笔动势,于是,丹青画与舞者结成一体,使人跨越现实与幻觉的界阈,超越物理实际的空间。”

舞者不仅持扇,还握扇、转扇、提扇等,舞者与编导极大的发挥了扇子的运用途径。舞者将所持之扇绕、转、甩、旋、拧、搅、盘、点等诸多技法,不拘泥于扇法本身,更多借鉴了剑器中的技巧。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以及空间的变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身慢扇缓、身快扇迅、刚柔相济、张弛有度的动势,营造出柔美、飘逸、稳重、灵动、浑厚以及速变等不同的视觉感受。其次,在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础上,编导又以拧、倾、圆、曲、含、腆、横、移等身法动势挥舞折扇,在自由舞动中抑扬顿挫,行云流水,闪转腾挪。

 

3.2一脉相承之符号特征

汪少华在《扇子与中国文化》中提到:“扇子在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深远,不可忽视的;赋予其政治道德意义;秋扇见捐,反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心态;羽扇与名士形影相随;芭蕉扇得名是美妙的错误;婚嫁有用扇的习俗;戏曲中的扇子是重要道具等等。”同时,汪少华在文章中阐述了不同的扇子类型对应不同的事件,并且列举了文学作品与之相对应的内容。扇的流行不仅是实用的功能,更因为它与文人雅士的身份紧密关联,成为了一种高雅的象征。同时,扇的开合自如,象征着进退自如、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善良谦虚、有容乃大的品质。因此,扇的运用不仅乘凉的工具,更是文化的结晶。舞蹈《扇舞丹青》中扇的运用不仅是舞者肢体的延伸与意境的烘托,更是间接性赓续中国传统文化,一把小小的折扇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符号。

 

4.韵:书艺相通,情境交融

纵观中国古典舞作品,编导与舞者过多的注重技术层面,而轻视了中国古典舞所追求与抵达的意境。而《扇舞丹青》作为经典的中国古典舞之一,编导将中国古典舞身体韵律与中国书法艺术巧妙融合,将舞蹈中传达的情感进行升华与描绘的景象相互依衬,从而达到了一种和谐之美的意境,折射出中国古典舞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相同本质以及与中国美学观念的共通之处。

 

4.1书法艺术之脉脉相通

中国书法是传统的视觉艺术,它以汉字结构与万物形态为造型依据,以毛笔为工具。舞蹈同样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与中国书法不同之处为,舞蹈以人体为艺术载体,运用舞者的肢体,传达出作者所表现的“意”。舞蹈《扇舞丹青》虽然舞者手中持扇而非笔,但却传达出书法家招招式式,雄浑苍劲,妙手丹青的境界,由此可见,作品对于书法艺术的借鉴与共通并不仅仅在于形。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性一方面呈现为形式美,另一方面为内在美。这正与中国古典舞强调的“身心合一”“内外统一”的审美意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书法中的“点”是文字中最小的元素,讲究力道适当,迅速准确,它在书法中起到装饰,衬托的作用,与之相呼应的为舞蹈中相对应是的舞动时的抑扬顿挫,吸气、沉气带动肢体等运动轨迹。又如书法中的“横”与“竖”为始左至右,从上而下,意前笔后,笔停意留,这与中国古典舞身法韵律中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的发力方式及为相似,同时,舞蹈中所表现出的停笔收神,形停神在的韵味相互贯通。再如书法中的“撇”与“捺”,“撇”在书法中表现适宜的奔放,激昂,而“捺”更具刚健,猛烈的态势,在文字中“撇”与“捺”时常相互配合组成,舞蹈中亦是如此,“撇”的出现是为了“捺”的彰显,如作品中折扇的运动更能凸显“撇”的寓意,如“绕扇”“盘扇”“转扇”等,舞者以腕部快速发力,扇子与手臂路线呈现出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占满舞台空间,这与书法文字以线型的路径为情感诉说方式如出一辙。如果说在作品中舞者转身出扇,转身绕扇等体现着“撇”的韵味,那么“捺”更是大开大合中的“抛扇”,展转腾挪中的“甩扇”,更加突出舞蹈中的精神、气概、神韵。由此可见,舞者的姿态与书法家的笔墨都注重身心合一,将舞蹈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精髓合二为一,正可谓“艺”“艺”交融,“脉”“脉”相通。

 

4.2情景互通之意境生成

“情”与“景”是舞蹈美学中的范畴。“情”是人的感受无法以语言表达时,便手之足之舞之蹈之,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感受。而舞蹈正是以人体为载体,将内心中的“情”外化为可观可感的客观存在,以肢体语汇表现出内心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状态。人是感性的存在,情感驱动着人体行为。因此,情感在舞蹈中与动作紧密连接在一起,在舞蹈表演占据者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景”是“情”的升华,先有情感的外化体现,再有景象的生成。但二者从不独立出现,而是相互贯通,互为交融。可以理解为,通过对“景”的描绘,增加“情”的感染,通过“情”的抒发,加深对“景”的刻画,使景生情,情映景,相互依托,情景交织。

而“意境”则属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内。美学中所表现出的“意”是要通过一定的“境”来生成,同时,“意境”的升华与创造需要以“情景”相互交通。可得知,动情生景,意境生成,因此,“意境”的形成是涵盖多种事物与情感的相互贯通而至。

舞蹈《扇舞丹青》中达到了此种美学的体现与意境的生成。具体的表现为,将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书画、中国古典舞等多种艺术元素相互融合,突出了音乐的宁静淡雅、书法的遒劲有力、绘画的大气磅礴、古典舞的行云流水,从而营造出身处幽林鸣常啼的审美意境。更是呈现出多种传统艺术元素的“合”,从而达到了“和”的境界。作品中舞者以超凡的肢体动作或是脱俗的表演神态都将“情”洋溢迸发,也将“景”深度刻画,更将“意”达到较高境界;而编导更是将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合”力共通,达到了“和”的意境。

 

5.结语

  舞蹈《扇舞丹青》以中国古典舞身体韵律为基础,以扇为道具,将舞与武进行了融合,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在舞者与扇的融合中,达到了舞蹈艺术的超高境界。编导通过侧重写意的方式,突出舞蹈所要传达的审美意境。该舞蹈呈现出中国古典舞蹈所要传达的审美韵味,更蕴含了高尚的艺术精神,也为舞蹈工作者开辟了可寻之路。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继承前辈的硕果,延续这高尚的精神,在不断的创新中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开辟出更为广阔的中国古典舞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