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生态学视域下布努瑶铜鼓舞的舞蹈形态分析 ——以南丹县王尚小学铜鼓舞表演为例
1.布努瑶铜鼓舞的概述
布努瑶传统铜鼓舞即“勤泽格拉”又被称为“猴棍舞”或“猴鼓舞”。布努瑶是瑶族三大支系之一,主要分布于广西都安、巴马、大化、南丹、东兰等地区,这些地区多为山林,地形崎岖复杂,树木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为布努瑶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别具一格的铜鼓舞是布努瑶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广西河池南丹县的里湖、八圩瑶族乡等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的边缘,是中低山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势四周低中间高,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貌造就了民族风情浓厚、动作别具一格的布努瑶铜鼓舞。
布努瑶人民每到春节、祝著节和一些重要的节日都会杀牛祭祀,跳铜鼓舞庆祝,意为消除疾病、驱逐鬼怪、祈求丰收。随着时代的发展,布努瑶族人民取消了杀牛祭祀这一环节,但打铜鼓和跳铜鼓舞等欢乐庆祝的活动仍流传了下来,铜鼓舞的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逐渐演变成了促进家人团聚、文化交流、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活动。
2.南丹县王尚小学简介
王尚小学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是一所以服务少数民族、易地搬迁群众子女为主的寄宿制学校。该学校为了推动各民族人民的文化交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积极开展了各式各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例如,学校开设了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等17个特色课程,并利用下午的课余时间开展”非遗“文化传承训练,不仅让学生在繁忙的课业下放松身心,还使学生感受到了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王尚小学将作为“非遗”的布努瑶铜鼓舞带进校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文化自信,而且在客观上对于布努瑶铜鼓舞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南丹县王尚小学铜鼓舞表演的舞蹈形态分析
舞蹈形态是指舞蹈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是对舞蹈本体的描述。在《舞蹈生态学》中,舞蹈是通过人体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外部形式,可以被人的动觉与视觉直观的感知。但若要研究分析这种人体运动,单纯的通过直观感受是不行的。因此舞蹈生态学将舞蹈因子分解,分析构成舞蹈形态的基础要素,从而概括舞蹈形态的特征。舞动是舞蹈形态的基础元素,因此舞蹈形态的分析应从舞动为始。下面将从节奏型、呼吸型、步伐、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流程这几个舞动的构成因子项来分析王尚小学铜鼓舞表演的舞蹈形态。
3.1节奏型
节奏型是指在舞蹈形体运动当中,身体各部位之间动静交替所形成的同一规律。以节奏型来分析舞蹈特征,常常以舞蹈的乐曲(包括鼓点)为据。布努瑶铜鼓舞没有乐曲伴奏,而是以击鼓的鼓声作为伴奏,一般以皮鼓为主要表演乐器,铜鼓为伴奏,表演的人数越多,鼓的数量则越多。在王尚小学铜鼓表演中,由13个皮鼓围成圆,形成内圈,若干个铜鼓形成外圈,配合皮鼓击打的节奏来进行伴奏。舞者击打着皮鼓,伴随鼓点起舞,配合铜鼓清脆的伴奏声,声势浩大,场面十分壮观。铜鼓舞的节奏为速度均匀、重拍突出的2/4拍。皮鼓舞在舞时,舞者双手各持一鼓棒准备,第一至第二拍左腿向左前迈步,右腿抬起的同时右手敲击鼓身,左手跟随右手划动至右边腋前双手鼓棒相互敲击一次,头顶尖微微向鼓棒交叉的方向倾斜。第三拍至第四拍做第一、二拍的相反动作。
铜鼓作为皮鼓的伴奏乐器,在表演时以配合皮鼓的节奏为主,铜鼓击打的快慢随着皮鼓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在王尚小学铜鼓舞表演中,一面铜鼓由两人配合演奏,一人负责击鼓,一人用木桶在鼓腹处前后煽动,使鼓声悠长而浑厚。击鼓的节奏为稳定均匀的2/4拍,表演者左手持鼓棒击打鼓面,右手持竹筷击打鼓侧,鼓声清脆悠扬,十分悦耳。
3.2呼吸型
呼吸型与节奏型紧密相关,是构成舞蹈内在韵律的重要因素,在舞蹈中呼吸除了生理的需要以外,还具有表意和审美功能,因此分析铜鼓舞的舞蹈形态必须注意其呼吸特征。在王尚小学的铜鼓舞表演中,舞者的呼吸属于自然型呼吸,即舞动时的呼吸与人通常的呼吸节律相一致。例如舞者在做单腿抬起,鼓棒交叉击打的动作时,左腿迈步时吸气,右腿抬起交叉击打鼓棒时呼气,形成一拍一呼气,一拍一吸气的自然型呼吸,一般击鼓为重拍,鼓棒相互击打为弱拍,舞者的呼吸随着鼓点的轻重缓急而变化。
乐器 | 呼吸型 | 鼓点 |
皮鼓 | 自然型 | (2/4拍) xx|ox|ox|ox|ox|ox|| |
铜鼓 | 自然型 | (2/4拍) ox|ox|ox|ox|ox|| |
3.3步伐
步伐是指与节奏同步进行的双脚在地面起落所形成的下肢运动。在舞蹈中人体的位置移动是靠步伐来完成的,双脚起落的过程中,往往能够鲜明的表现出节奏型,因此分析舞蹈的步伐特征,对于探究铜鼓舞舞蹈形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王尚小学铜鼓舞表演中,主要步伐为吸跳步、错步、错步蹲,以及跨步转身。步伐节奏平均,快慢交替,舞者在步伐中保持屈膝,重心下沉,伴随着膝盖的屈伸动律,铜鼓舞的步伐渗透出布努瑶族独特的风格韵味。下面分别从时域和空域两个方面来分析铜鼓舞的几个主要步伐:
步伐 | 时域 | 空域 |
吸跳步 | 左脚向前迈步,同时将重心转移至左腿,时间为1拍。右腿抬起,小腿与大腿呈45°夹角,同时左腿主力腿向前蹭跳一小步,时间为1拍。身体重心在左右腿之间匀速交替。
| 左脚脚跟着地向前迈步,步幅为1,重心转移至左脚的同时右边大腿抬起,小腿微微往回折,脚尖自然放松。运动流程为折动。 |
错步 | 右脚向旁迈步,同时起跳错步,时间为1拍。错步后双脚落地时间为1拍。重心在双腿之间,速度均匀地向旁移动。 | 右脚全脚着地向旁迈步,步幅大于1,强调错步时的快速,双脚全脚着地后双膝微微屈伸。运动路线为直线,左右交替横跳。 |
错步蹲 | 右脚向右旁跨步,随后跳起错步,时间为1拍。双脚打开落地的同时膝盖下沉腿部呈半蹲状态,时间为1拍。节奏平均地向旁移动。 | 右脚全脚着地向旁跨步,步幅大于1。双脚落地位置比肩宽,同时双膝半蹲,重心下沉。移动路线为向旁的直线走向。 |
跨步转身 | 左脚向左侧迈步,将身体重心转移至左脚,时间为1拍。随后右脚离地,同时身体向左边转身180°,时间为1拍。 | 左脚全脚着地向左侧迈步,步幅为1。第二拍时以左脚为轴,右脚离地带动身体向左边转身半圈,强调转身时的快速与稳定。转身后右脚全脚着地,双膝下沉至半蹲状态。身体运动流程为转动型。 |
3.4显要部位及次显要部位
显要动作部位是指人体运动中相对运动幅度最大的以及超常、特异性突出的部位。相对幅度仅次于显要动作部位的可称为次显要部位。经过观察王尚小学铜鼓舞表演的影响资料,笔者发现铜鼓舞的显要部位主要集中在腿部的吸跳、下蹲以及手臂的折动,次显要动作为鼓棒击打以及头部的倾斜。具体舞蹈动作的显要部位、次显要部位及其动作流程如下:
动作名称 | 显要部位及其动作流程 | 次显要部位及其动作流程 |
吸跳步击鼓 | 舞者大臂和腿部动作突出。双手分别握住鼓棒的一端,右脚向前迈步,同时吸起左腿,右边大臂从右往左划动击打鼓腰,左边大臂在身侧架起,随后右手手臂往左划,鼓棒在左边腋前相互击打。 动作流程:折动型 | 鼓棒击打和头部为次显要部位。舞者背部微微弯曲,身体稍往前俯,左腿抬起时头顶向左边倾斜,鼓棒在左边交叉,目视鼓棒交叉的方向,抬右腿同理。 动作流程:折动型 |
错步下蹲击鼓 | 舞者双手各持一鼓棒,右脚向右旁错步的同时,大臂从身体两侧向上抬起,落地的同时下蹲,双脚步幅度大于1,双手从额前经过身体两侧划落,上半身往前俯身。 动作流程:折动型 | 舞者双臂向上抬起时,鼓棒在额前相互击打。半蹲时,向下击打地面。同时目光追随着鼓棒击打的位置。 动作流程:折动型 |
跨步转身击鼓 | 舞者的身体的转动以及手臂为显要动作部位。舞者双手各持一鼓棒,左脚向前迈步,重心转移至左脚的同时右手从左到右击打鼓腰一次,随后以左腿为轴心,右脚离地并带动身体向左边转动180°。 动作流程:转动型 | 舞者在转身的同时双手持鼓棒在身后相互击打一次。胸部微含。右手击打鼓腰时目视击打的方向。 动作流程:转动型 |
3.5调度
调度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有着丰富舞蹈表演的形式和增强舞蹈的观赏性等作用。布努瑶的铜鼓舞表演中也有调度,在观看王尚小学铜鼓舞表演的影像资料后,笔者发现,王尚小学铜鼓舞表演的调度分为曲线型调度和直线型调度两种。曲线型调度在表演中表现为:表演伊始,舞者用左右脚交替的吸跳步以顺时针方向围绕着皮鼓行进,运动路线形成了一个圆。直线型调度在该表演中表现在:表演场地设置了十三面皮鼓,以其中一面皮鼓为圆心,其余十二面皮鼓形成外圆。在表演至中段时,外圆的1点、3点、5点、7点四个方向的舞者用错步下蹲的步伐向圆心行进,在圆心的皮鼓处汇合后又各自归位,该调度共进行两个来回。在铜鼓舞表演中加入位置的调度,不仅体现出了布努瑶族人对“圆”的审美习惯、反映出了瑶族人民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民族精神,还丰富了铜鼓舞的表现形式,使观众赏心悦目。
4.影响布努瑶铜鼓舞的生态因子项分析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媒介的艺术,是最能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舞蹈既然是由人发出的艺术行为,那么人所处在的生态环境必然也会与舞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探究布努瑶铜鼓舞的生态因子项,有利于深入了解该舞种的形成要素和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
4.1生产劳动
瑶族自古以来,就与大山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山是他们逃离战乱、躲避压迫的庇护所,也是他们生产生活、耕种狩猎的天然宝库。南丹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有着连绵起伏的山岭,山岭之间又连着丘陵,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气候温润,山中密林遍布,人烟稀少,森林植被生命力旺盛。在这样一种生态环境下,布努瑶族人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除了刀耕火种生产农作物外,狩猎也是布努瑶族人民维持生计的方式之一,由于居住在深山野林之中,布努瑶族人十分擅长狩猎。且由于山区地势险峻,布努瑶族人外出劳作和狩猎需将身体重心下沉以保证平衡,必要时还需抬高腿进行攀岩,因此在布努瑶铜鼓舞中,舞者常常表现出含胸屈膝,上半身前俯,微蹲抬腿的体态特征,这些特定的体态特征融入铜鼓舞中,形成了布努瑶族独特的民族韵味。
4.2精神信仰
舞蹈是一门与信仰息息相关的艺术,自古以来人们的祭祀、祈福仪式都离不开舞蹈。而瑶族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民族,他们相信在自然界中,神灵无处不在。布努瑶族人生活在大山深林之中,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布努瑶族人接受不到外界信息,正因如此,长久以来形成的信仰习俗和精神寄托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布努瑶族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对自然的崇拜,并且深信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具有力量。
在王尚小学的铜鼓舞表演中,就体现出了布努瑶族人对动物的崇拜,在舞蹈中有许多模仿猴子的动作,例如舞者始终保持着背部弯曲,胸部内含,重心下沉的体态,并且有大量弯腰抬腿的跳跃动作。这样的舞蹈特征与猴子有着相似之处。布努瑶族人模仿猴子跳舞是因为希望通过模仿猴子的动作,得到像猴子一样灵活的躯体和聪慧的大脑,以及像猴子一样能够驱邪除恶,抵御天灾。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通过了解布努瑶族人的信仰,就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铜鼓舞中暗藏的民族精神,感受到布努瑶人朴实而热烈的民族情感。
4.3服饰
民族服饰是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标识,从一个民族的服饰中,可以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从影响资料中可以看到,王尚小学表演铜鼓舞的舞者们身穿的,是布努瑶的支系白裤瑶的服饰:上衣为宽松的黑色立领对襟衣,襟口缝制了蓝色长方形布块,腰间系一条红色腰带,下装为白色收脚裤,上宽下窄,长度刚过膝盖,裤脚用黑布扎起来,白裤瑶正是因此装束而得名。上文提到耕种和狩猎是布努瑶族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布努瑶男子常常在山林中奔跑,跳跃,合身轻便的下装能够使布努瑶男子在抓捕猎物时能够灵活运动。
民族传统服饰也是影响舞蹈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铜鼓舞中,该样式的下装也更有利于舞者做出各种抬腿、下蹲、跳跃的动作。
4.4道具
舞蹈道具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增强舞蹈的表现力,还能助力于情感的表达。布努瑶铜鼓舞是在击鼓的基础上进行舞蹈的艺术,因此舞蹈道具在铜鼓舞中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在舞蹈中,使用到的道具主要有铜鼓、皮鼓、木桶,还有敲击铜鼓的鼓槌和竹筷,以及击打皮鼓的鼓棒。在王尚小学铜鼓舞表演中,由两人配合完成一面铜鼓的演奏,一人打铜鼓,另一人用木桶在铜鼓背面煽动,使铜鼓发出嗡鸣声,形成浑厚悠长的和声。皮鼓表演者则是左右手各持一根鼓棒,结合各式各样的蹲跳、错步、吸跳动作击打鼓面、鼓腰或鼓边。舞蹈气氛热烈活泼,皮鼓、铜鼓、木桶三者的声音相互辉映,交织成布努瑶族纯粹而炙热的民族精神画卷。
5.结语
布努瑶族是一个在大山中生长、受大山庇护的民族,其生产劳动方式、精神信仰、民族服饰、舞蹈道具等方方面面造就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铜鼓舞。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民族文化更好的保护和继承,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作为切入点,分析布努瑶铜鼓舞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布努瑶铜鼓舞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从而挖掘出铜鼓舞的艺术发展规律,使社会更多人看到铜鼓舞、看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绚丽之光。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