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迈向现代——中国红色舞蹈的创作研究
1.中国红色舞蹈的发展
1.1“红色舞蹈”的星星之火(1921-1949年)
自1921年起,中国“红色舞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逐渐地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随后便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三大“赤色跳舞明星”的出现,点亮了“红色舞蹈”的星星之火,推出了许多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其接地气、连人民的热情表演,深受军民的喜爱和欢迎。
从1934年到1936年,在长征路途中,处处留下了红色文艺的身影,彰显了红色文艺的强大力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莫过于《八月桂花遍地开》。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文艺道路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广大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诞生出“新秧歌运动”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随着《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四季生产舞》等舞蹈作品的出现,红色舞蹈作品越来越壮大,从解放区舞向边区、舞向抗日根据地,在作品中不断展示出表现人民真正生活的文艺形式,成为解放区新的文艺风尚。
1.2“红色舞蹈”的蓬勃发展(1949-1978年)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色舞蹈”成为中国舞蹈创作的主流。在这一时期,“红色舞蹈”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对内——复现和宣传中国红军的革命战争与历史;对外——深化与苏联的“革命”情谊。舞蹈作品以讴歌中国共产党、讴歌中华人民共和国、讴歌人民为主题,如:《和平鸽》《八女颂》《五朵红云》等。
1956年,毛泽东明确指出艺术上的问题,提出“双百”方针。在方针的影响下,我国红色舞蹈作品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井喷的态势。这一时期的集大成作品《东方红》的问世,可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年来中国文艺界集各家所长,各艺术形式综合起来,展示出中国文艺的整体精神面貌,用音乐舞蹈史诗这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而保存下来。随后,又陆续编创出受群众所喜爱的《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等红色舞蹈佳作。
然而,“文革”的到来,迫使 “红色舞蹈”暂时按下了暂停键,不过所幸的是,《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两部芭蕾舞剧的突破固有的限制,为当时的“红色舞蹈”送去了一丝慰籍。
1.3“红色舞蹈”的高峰趋向(1978-至今)
1978年以来,“红色舞蹈”重新回到了正规。长期被压迫、禁锢的创作热情完全以不可挡之势喷涌而出,一时间以井喷式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红色舞蹈作品。
改革开放后,政治文化复苏,以建国30周年的庆典为标志,中国舞蹈进入再度崛起的机遇中。同时“红色舞蹈”的创作由复苏走向繁荣,重新获得生机,“红色舞蹈”的创作也从此走向色彩斑斓的多样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舞蹈艺术逐渐萌发出变迁的态势,呈现出由依附走向独立,中西文化交融,舞蹈文化意识的苏醒,本体意识启蒙,重新重视舞蹈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立场。红色舞蹈以实现主义美学为主题,多种美学原则、多种创作手法、多种艺术流派并存的局面。红色舞蹈主体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省、自觉与自信,塑造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中国品格,打造中国新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让尘封已久的中华文化重新找回了它应有的自信。
2.中国红色舞蹈的创作特点
2.1现实题材的划时代突破
现实题材的一个层面是指与非现实题材相对,是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人物、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层面是与历史现实题材相对,强调表现当下时代的现实和社会人生的题材。而“红色舞蹈”发展至今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囿于历史现实题材,跳脱出时空的束缚,打造出一部部划时代的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
基于这些“红色舞蹈”的佳作,可以初步了解现实题材在当下“红色舞蹈”中体现为以下的四点。第一,红色舞蹈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塑造出真实的人物,表达出真实的思想情感;同时,它又包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意义。第二,在“红色舞蹈”的运用中,经常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从而使观众在作品中获得超越个人现实体验的。第三,在现实题材的“红色舞蹈”的道路上,象征的手法使用不断地创新,寓意深刻,就如当下作品中多用“红”来象征中国、军人、热血等。第四,在现实题材的“红色舞蹈”中,抽象和具象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抽象”出几个代表性的动作,高度浓缩后通过舞蹈动作所表达。由以上几点可见,现实题材的“红色舞蹈”路子越走越宽。
2.2抒情叙事的适度性继承
舞蹈由于自身的艺术特性,本就不善于叙事,但是当下的“红色舞蹈”创作反其道而行之,凭借着强烈的思想情感精简叙事,向大众展示了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讲述中国故事。“红色舞蹈”以其特殊的创作视角,刻画出鲜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事情的完整或部分的描述。 “红色舞蹈”通过舞蹈抒情性的本质特征,让红色精神和红色力量冲击到观众的心灵,将观众代入一个特定背景年代下的故事情景之中,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走进那一段段再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之中,继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还有可能引发观众对自身的反思,具有教育和净化心灵之效。红色舞蹈是通过“人”来传达的情感思想,所以在舞蹈呈现的时候,在叙事与抒情之间反复横跳,让观众在体味故事的同时,也将情感内化于心中。从《小刀会》《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著名的舞蹈作品中就开始探索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再到后来的《星海·黄河》《冬兰》《风雨红棉》等红色革命题材的舞蹈作品,模糊了叙事与抒情的界限,以诗化的、交响化的形式,以高度概括凝练的方式,表现出人类崇高的思想和精神风貌。作品超越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建立起来舞蹈独有的叙事和情感表现方式,从而达到抒情叙事的适度性继承,从“哑剧化的叙事”到“隐喻化的叙事”。中国红色舞蹈不断地发展更新和叙事与抒情的手段,从中国化的审美视角来诠释着中国人民的光辉荣耀和精神信仰。
2.3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塑造
在红色舞蹈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往往会注重对某个或某些个具体的人物进行刻画和描述,强调人物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如:《五朵红云》中英勇无畏的年轻母亲柯英;《飞夺泸定桥》中不怕牺牲、前赴后继锻造长征精神的十八位先锋勇士;《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位舍生忘死的抗日英雄壮士形象;《八女投江》中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信仰信念,以投江殉国的八位女战士等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窥视出从不同红色经典事件中取材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在角色塑造方面从“共性”中提炼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个性”,同时也强调“红色”题材舞蹈作品所带来的人物背后的精神力量。
另外,回到红色舞蹈本身上,其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塑造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扎根人民、生活,更是符合与时代同步的、有灵魂、有品德、有精神、有力量的形象,“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精神与思想赋予人物形象,贯穿红色舞蹈始终。
舞蹈作品无论是舞台上舞蹈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舞台下欣赏舞蹈作品所传达内容的观众,都与“人”密切相关。而舞蹈作品其中的情感动人之处和情节发展下去的内在推动力,主要是由“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探索人物发展的内在动机和动因中去,使得舞蹈符合人物独特发展下去的内在逻辑。
2.4舞台形式的多元化表达
红色舞蹈的舞台形式也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就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舞蹈构图,特别是站在凳子上的女子群舞,整齐划一的动作,加之在节奏上的快慢处理,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将舞蹈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全部的统一起来,形成新的舞蹈构图在舞台空间进行融合。
在红色舞蹈中舞台布景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帮助舞蹈内容得到有力的说明和解释。无论是真实存在的道具,还是虚幻的灯光,与人物形象紧密结合,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舞台布景在当下的红色舞蹈中的设计样式丰富多彩,其风格的形式深受现代艺术各个流派的影响以及众多艺术家的参与。如舞剧《沙湾往事》中舞台道具“门”的使用,组合成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在“虚”“实”之间转换更加快捷,运用电影中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颖艺术效果,形成特殊的舞台叙事方式。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科技手段的进步、新材料不断的涌现、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弥补、姊妹艺术的加持,可供红色舞蹈的舞台布景创作,用自由的想象力让任何介质成为舞台美术的设计元素成为可能。
3.当下中国红色舞蹈的创作精神转向
3.1民间无定式,恪守民族性品格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和赓续中,不断创造着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人民的思维观念与意识在不断地转型与提升后,与世界范围交往的程度也在逐步的加深,舞蹈也不可避免的被卷进时代的潮流之中。如何守住民族之根,培养民族之魂,是当下红色舞蹈需要坚守的文化阵地,它的创作蕴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就如《五星出东方》,从一件汉代文物汉锦护臂出发,闪回漫漫黄沙之中,三位人物、三个民族的大团结故事。舞剧以人物关系的发展为纽带,主张民族融合的文化思想。这三个人物的背后象征着三个民族间的融合,以“自塑”和“他塑”的交互视角与多元的舞蹈风格,呼应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以文物进行语境重置的民族语境和政治思想。
悠久的中华文化为“红色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站在民族整体视角俯瞰,大致可窥见其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延续民族革命历史的红色传统,这段历史铭刻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二是深耕于民族之间的精神表达,用舞蹈讲好自己本民族的“中国故事”。红色舞蹈发展至今天以其独特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深深扎根在中国这片红色土地之上。将民族意识放大在舞台上,运用非语言性的舞蹈艺术形式,用身体记录下民族文化的一点一滴,向观众传达一种中国特有的民族归属感,唤起作为中国人心底的那份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因此,红色舞蹈通过自身独特的文化感召力,赓续红色文化血脉,不断强化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讲好新时代下红色舞蹈民族化的新故事。
3.2传统即镜子,打造创新性思维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随着时代生活而创新。可见“新”就是当时党领导无产阶级文艺建设的初心和方向。红色舞蹈恰恰就是抓住了艺术最为本质的发展规律——创新,这是促进红色舞蹈不断蓬勃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要说红色舞蹈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到舞剧《红梅赞》。该剧以江姐、华子良、小萝卜头等人的内心情感发展变化为主导,以敌我冲突作为舞剧舞台艺术样式的支撑点,寻找舞蹈自己的角度和自己的“戏剧性”。随后关于舞蹈设计的创新方面,以不变的场景为主要表现手段,用舞美来强化出监狱的冰冷和营造出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在舞蹈编排的创新方面,用“选择”来刻画人物内心线索,不同人物之间面对内心信仰和求生欲望之间的选择,但是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为大义而牺牲。在舞蹈语汇的创新上,将舞者的手和脚用舞具“镣铐”相连,限制住了动作幅度同时,也更加有力地表现出在渣滓洞中坚定党的信仰的这样一群人。
红色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容易落于俗套,没有创新点,为赞扬而赞扬、为歌颂而歌颂,时常会“假大空”,很难创新出“三精”的舞蹈作品,这就要求舞蹈编导们要将创新时时刻刻作为创作的基本要点。
3.3与时偕行,秉承人民的选择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古往今来的红色舞蹈有着强大的创造力,每到重大的历史关头,都能感时代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在时代的感召下,为人民而舞,用舞蹈的方式谱写出伟大人民的生命情感,创作出让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就像《永不消失的电波》中,它展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浓厚的家国情怀同时,又不乏细腻动人的个人情感;尊重原著的同时,又不囿于简单的叙事。让艺术笔触深入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先辈们的伟大情怀,让人的崇高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将那个风雨飘摇中的人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有时作品表现的是当下的内容,但是它的创作方式、创作理念和呈现方式是过去式的;反之,有的而作品是表现过去的人物事件的,但它的创作思维的理念和艺术呈现的形式却极具有当下的时代性。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创作方式,都要立足于人民,让人民群看懂。当下的红色舞蹈创作没有刻意的弘扬和纪念什么,而是立足于信仰之上、精神之里,以大众平民化的视角去回望中国这段红色历史,大历史小人物的情感表现,更贴近群众生活。红色舞蹈的“时代性”和“人民性”,正是由一系列作品,汇聚成一条红色的大河,呈现出一条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革命之路,持续绵延着历史的逻辑。
3.4洋为中用,开拓包容性思想
当下,中国置身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我国已更加积极的态度迈入了国际视野之中,红色舞蹈也在这个时期乘风劈浪、扬帆远航。正确的对待西方国家的外来文化是舞蹈编导要思考的课题,在不失中国民族本源的基础之上,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历史地看,正是因为党的正确文艺思想指导,为中西舞蹈如何建设和融合提供根本法则,从而诞生出许许多多的“红色芭蕾”。1950年,芭蕾舞剧《和平鸽》的问世,就运用了西方芭蕾形式来进行中国故事的创作,被当时的媒体评价为一次大胆的“拿来主义”,为后来的“红色芭蕾”《红色娘子军》奠定了创作基础。如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将西方的芭蕾形式与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历史和大众生活相结合,一方面,它打破了西方传统芭蕾舞剧以公主、王子为主人公的惯例和以白色为主基调的审美趣味,突破了西方足尖舞蹈语汇的表现力。在实现芭蕾向民族艺术的转变开辟道路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具有强烈中国气派的“红色芭蕾”。另一方面,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坚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对外传播中代表着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可以窥探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多样性中达到和谐统一。
“红色芭蕾”积极响应“三化”的舞剧艺术精品创作,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以中国特色屹立于世界芭蕾之林,为中国芭蕾民族化做出成功的结合尝试,是“洋为中用”更为极致地追求中国特定时代艺术内涵与精髓,更是划时代、跨地域为中国红色舞蹈服务。中国文化需要世界,世界文化也需要中国,而“红色芭蕾”正是中国文化走入各国艺术园地的“通行证”之一,成为中国走出去之先,常作为中国文化使者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了新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让尘封已久的中华文化重新找回了它应有的自信,为世界带去属于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
4.结语
中国红色舞蹈在党的领导下如一幅鸿篇巨作,是党领导中国的百年奋斗的文艺历史中的一个小小的局部和缩影,能够从纵深宏阔的百年建党史中发现党的文艺思想熠熠生辉。在历史的纵深中,深挖红色精神力量,用红色舞蹈的独特力量和感染力,让中国红色故事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