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诗性表达:非遗文化在舞蹈编创中的破圈探索 ——以舞蹈选段《硖石干河》为例

作者:张佳,吴硕来源:《尚舞》日期:2025-02-11人气:428

1.研究概述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呈现出“非遗热”“古籍热”的蓬勃景象,这些文化瑰宝以鲜活的姿态和生机盎然的面貌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舞蹈诗剧《何以相逢》选段《硖石干河》对非遗与诗性舞蹈的深度融合进行了积极探索。作品以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为创意核心,将市井风情融入生命活力之中,借助灯彩非遗的符号,引领观众感受诗情画意的江南风情。本文从主体性研究、形象性研究、象以尽意的核心内容研究以及意象美学研究四个层面深入剖析了选段《硖石干河》的艺术特色。首先在主体性研究的维度上,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诗性舞蹈艺术的融合路径。文化符号的运用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人民性”与“时代性”的艺术政治立场,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在形象性研究的维度上,该剧对江南女子的形象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细腻刻画,从服装、道具、造型到舞美设计,力求还原江南水乡小巷的韵味与风情,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般的视觉冲击;在象以尽意的核心内容研究上,则以志摩文学为导向,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布置、舞美道具、服装造型等元素,再现了徐志摩笔下的江南风貌。“硖石灯彩”成为触发乡愁情感的媒介,让观众在舞蹈的流动中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同时,该剧还巧妙地将志摩诗集的抽象笔风转化为具象的舞台画面,使更多观众能够跨越文学与舞蹈的界限,更深刻地理解和想象志摩诗集的意境;意象美学研究则是《硖石干河》的核心亮点所在,作品以诗性风格为主打,强调意境的营造而非简单的叙事铺陈。它深入探讨了美的概念及其从生活到舞台的转化过程,并展示了多种表达美的方式和形式美对舞蹈艺术的重要性。具体研究下文详论之。

 

2.“多元相融”的主体性研究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并相互作用,共同展现了当代审美情感的多样性。这些艺术形式大多依赖于具体的物质载体,直观且易于感知;然而,它们精神层面的内涵则需要通过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去探索和理解。舞蹈艺术的深度与广度,源自艺术家的审美理念,它潜藏在物质形态之下,是评价舞蹈作品是否具有深远“意蕴”的核心标准。

海宁市的硖石灯彩,被誉为“江南一绝”,2002年海宁市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2006年,硖石灯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身为“非遗瑰宝”,它不仅展现了在艺术创作中的“客观魅力”,更在大众文化的舞台上,深藏着非遗所特有的浓郁情感与“主观精神”。硖石灯彩,在履行其照明功能的物理属性之外,在舞蹈艺术作品中作为非遗文化符号的载体,展现出超群的文艺属性。在舞蹈选段《硖石干河》中,舞者们身着江南风情的服装,手提灯彩依序而出,若起若浮见,光影变化中,硖石灯彩上的针刺片透光中更具神韵,舞台环境静谧祥和,舞者动作灵动柔情,随着队形的铺陈,提灯的动作也巧妙变化,时聚时散,整个舞台宛若一幅活态的画卷

非遗灯彩的加入,使舞蹈作品拥有更为丰富的视觉元素,同时,舞蹈的动态美也为静态的灯彩注入了生命力。在探索非遗灯彩与舞蹈艺术融合的可能性时,编导和舞者努力保持它们各自的艺术特性,并寻找二者结合的平衡点,灯彩保留了原有的艺术审美,技术创新的舞美环境给予了观众多重空间,充满生活气息的肢体呈现将浓郁的江南品格呈现,时空交错变换的情景表达交织出了艺术维度。灯彩不仅是灯具、道具,同时是文化符号,具有文化属性和审美意趣,舞蹈表达不仅是动作、队形,同时是环境营造,是情感抒发,舞段中这二者交相呼应,实现了主体性的多元融合。

再者,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舞台上所呈现的舞蹈形象,是对自然生活的一种映射与表达,舞蹈艺术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与灯彩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舞蹈选段《硖石干河》中,观众可以看到非遗灯彩自身透射出的色彩在现代舞台设备的有力支持与辅助下尽善尽美,舞者手提道具灯彩尽显江南含蓄之美,观众能够聆听到江南小曲如同流水般轻柔的生机盎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那份独特的宁静与和谐中“自然审美”得以最大化呈现。灯彩作为非遗文化元素让《硖石干河》舞段多了审美教育的意义,这种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开辟了新的视野,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

 

3.“有物可依”的形象性研究

艺术并非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地复制,它不应被视为批量生产的机械过程。艺术的核心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和内在必然性,展现其本质之美。在这一过程中,“模仿”作为一种认知和反映世界的方式,既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与现实相互作用的平台。基于这一理论,编导深入探访了诗人徐志摩的故乡——浙江海宁,深入挖掘了海宁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及文化底蕴。并将艺术感知与艺术收获放入编创之中,从动作语汇上保持江南舞蹈中女性形象特有的似水柔情、穿梭河岸小巷的步伐动律、鱼米之乡的生活质感,结合海宁的人文风貌,提炼出江南少女提灯打趣,同游夜游,温婉灵动的人物形象,段落表达环境放置在了志摩旧居前的小巷。

诗性舞蹈作为一种灵魂的桥梁,跨越时空的梏桎,与观众进行了一场“心灵交流”。海宁的地理特色,以明清时期的古街为基底,被誉为江南小巷的典范。故而在人物形象上细腻刻画了传统江南少女温婉含蓄的内心世界,从闲庭漫步的好奇探索到融入灯火辉煌的喜悦享受,再到如梦初醒回归内心平和的心路历程。编导将“小碎步”作为主要动作元素,从江南民间舞中提炼出来的“提”“顿”“扭”成为舞段的核心韵律,“踏步”“踮脚”为主要步伐。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元素串联出江南女子手提灯彩穿梭江南小巷的画面,水路作为昔日重要的交通方式,“溪流”和“轻舟”的景象构建成更“完整”的江南元素。编导精心设计步伐、韵律、灯彩运动轨迹以及舞美道具,互相作用、互相配合以确保整体舞蹈作品的流畅性,达到较高观赏性的审美目的。

作品中的创新点其妙之处在于灯彩元素的巧妙运用,选段《硖石干河》在开始之初,舞台的灯光上没有过多繁琐的色彩,将绝对的主角让渡给灯彩道具,主要呈现的是非遗灯笼上透射出来的光影,将最传统、最经典的灯笼图画展现在舞台之上。提灯少女们成行成列,动作之间灯影摇晃,灯彩上的“留白”与“点缀”营造出深邃而和谐的光影。人与物相互映衬,构建了多维度的空间层次感,共同展现了一个和谐共生的艺术世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梦幻般的世界,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风貌,与徐志摩并肩,共同感受那份深沉的乡愁与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4.“象以尽意”的核心之本

“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舞蹈呈现出的形态美能够带给审美主体以直击视觉的审美感受,观众的自然联想可以直接从舞蹈动作的结构形式中迸发出来,不同的语言艺术要通过特定概念而联想。诗性舞蹈的意象创作不仅需要考虑人物特征、服装、妆造、道具以及动作设计,还必须深入引导观众。以徐志摩的文学艺术形象与符号为向导,将观众从文字艺术的欣赏带入沉浸式的舞台艺术体验中,观众的审美意象因此得到丰富,进而自然提升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吸引度和喜爱度。

在《硖石干河》这一选段中,舞台环境选取了徐志摩的故乡浙江海宁人文风貌作为背景,通过对江南水乡的精致描绘,展现了地理环境的特色,将诗词中的“江南”再现,以此来衬托作品中志摩文学的深层含义,给予舞蹈文化环境。灯彩作为志摩故乡海宁的文化符号,不仅在造型方面有独特的设计,其针刺片的技艺更是非遗特色。在选段中,舞者手中的灯彩道具设计制作颇费功夫,在图案的选择、灯具形态、灯具装饰上都下足力气,汲取了江南建筑风格,绘入紫薇花、紫薇阁等海宁地貌。同时,灯彩是有多个面的,随着舞段徐徐铺开,灯彩针刺片也随之晃动,每一片图案都如同生动的故事片段,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故事画卷,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深刻体验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领略到灯彩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舞段中,作为情感的桥梁和纽带,灯彩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更是承载着人们情感记忆的载体。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是雾蒙蒙雨绵绵的江南夜色,一盏盏彩灯的闪烁,仿佛在诉说着儿时伙伴间的嬉戏打闹,讲述着万千安宁的幸福生活,触动人们内心深处。通过这种独特的情感枢纽,使得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充满了温暖的人文关怀。将非遗与诗性舞蹈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单一界限,将诗画、舞蹈、音乐以及非遗融为一体,在舞台元素的合力建构中,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完成了诗性表达。

 

5.“美美共舞”的美学高度

“美”虽是一种抽象而概念性的感受,在物质世界中它的实用价值却极高。“和谐”是美的核心理念,也是编创的根本原则。具体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自然美,舞台作品为人们提供精神滋养体现了艺术美,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升生活幸福指数体现了社会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就是美。进而,再引申出“东方美学”的概念,“东方美学”承载着东方人对生活、艺术和精神境界的独到追求,重视传统生活的审美,追求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艺术享受。这其中包括意境之美、和谐之美和文化之美。

“意境”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中式美学理念,在《硖石干河》选段中,通过错落有致的构图场景、淡雅的服装色彩以及含蓄的表达手法,营造出一种深邃且富有诗意的“意境”,体现了含蓄的审美情趣;“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统一,注重协调与平衡。舞台上,海宁本土的建筑线条、色彩与周围的水陆环境浑然天成,舞者自如穿梭,灵动舞动,蜿蜒点点间生动诠释了和谐共生。

《硖石干河》选段中,随着志摩与友伴的游船悠然靠岸,江南少女曼妙的身影悄然浮现,手中非遗灯彩轻轻摇曳中悄然拉开帷幕。此间,舞台装置融合了现代材料与动态投影技术,将海宁地区的独特风情与现代视觉艺术并驾齐驱。在舞美布局层面,运用吊杆流苏对舞台进行不规则划分,营造出一种穿梭于江南曲折小巷的错觉。而幕布上的3D投影则精准再现了海宁古建筑的风貌,从屋檐到树木,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古建筑的细腻纹理、雕花门窗、斑驳砖瓦均被生动呈现,为作品场景背景增添了浓郁的历史韵味与艺术气息。灯光与色彩的搭配更是为舞台增色不少。在舞者出场时,侧光为每位手提绚烂灯彩的少女们精准补光,令人物形象跃然于诗画之间。舞者们轻盈地挥动着手中的灯彩,它们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在光影的交织中,或轻盈跳跃,或缓缓旋转,每一个动作都与灯光完美融合。此刻,仿佛徐志摩诗集中描绘的故乡四季良辰被赋予了色彩,袅袅升起的烟尘中洋溢着人间的欢愉与风情。

“硖石灯彩”的融入不仅为舞蹈艺术注入了新的表现手法,还极大地丰富了其内涵与外延,使得舞蹈作品更加多元化、立体化。从舞蹈艺术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非遗”的创新应用无疑为舞蹈创作开辟了新的灵感源泉与表现形式。它促进了舞蹈艺术与视觉艺术、工艺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交融,共同编织出一场跨界的艺术盛宴。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革新,更是对舞蹈艺术本质的一次深刻洞察与拓展。编导通过萃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美学精华,并巧妙地将其融入舞台设计之中,构建出了强烈的现实感氛围,引导观众体验到超越现实的美学意境。

 

6.结语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是舞蹈作品编创“双创”之路的坚实基石,同时更是艺术作品深扎人民的沃土。将非遗文化的诗性表达在舞蹈创作中进行实现是不易的,舞蹈选段《硖石干河》深刻理解舞蹈艺术的舞台表现特征,并结合创作效果,灵活地融入文学艺术中比较典型的元素以及非遗文化探讨舞蹈选段《硖石干河》的破圈,有助于深刻认识文学艺术的多样化表现方法,为后续的舞蹈作品创作提供有力支持。未来,编导关注非遗文化符号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潜心思考如何让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焕发新生,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呈现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助力非遗推广,探索舞蹈作品更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