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传统民歌新演绎路径研究
巢湖传统民歌基本沿用旧有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法,不够紧贴时代需求,表现时代精神。为了更好的发掘巢湖传统民歌的潜力和价值,本文对既保留“巢文化”精髓,又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优秀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凝练出内在的普遍规律和特征,从题材内容、音乐本体、表演形式三方面探讨巢湖传统民歌的新演绎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形成系统性、普适性的关于传统民歌新演绎的方法论,促进巢湖民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的效能。
一、题材内容新演绎
题材是民歌的内容,具有功能性、娱乐性等特征,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历时性剪影,是人民生活的镜子。巢湖民歌题材广泛,大致可分为:劳动、爱情、历史传说、人生哲理等。这些丰富的题材内容透视出巢湖人民远古遗风的家园意识,以水见长的生活方式和以秧为主的民风民俗。
对收集到的巢湖传统民歌的题材进行深入分析,在创作中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唱述巢湖自然环境与景观,寓情于景的作品占比最高。“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对巢湖人民和巢湖民歌作品有着深远影响。蔡善康主编的《大湖之声——巢湖民歌新作品选》第二部分创新篇中有近30首作品着重描写巢湖水文环境和自然风光,通过具体的自然意象来寄托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以情结景、情景交融。叙事思路如下:通过镜头的远近切换描写自然景象,运用夸张等表现手法增强题材内容的感染力,最后升华主题,传达了巢湖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第二,民俗节庆、传说故事和典故的经典世俗化。独唱作品《龙抬头》描绘了巢湖人民在“二月二”放龙灯、吹锣鼓的景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作品《包公谣》将合肥包公故事与巢湖自然景观相结合,突出包公清正廉洁的人物特征。用世俗化的民歌唱述经典故事,更贴近大众的生活。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生活图景与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传统的题材在现代语境下日渐局促,难以引起共鸣。对题材进行新演绎,不仅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也是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生的必然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精神源泉,巢湖传统民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底蕴。在深度方面,巢湖地区钟灵毓秀,孕育了许多名人雅士,且历史传说丰富,例如“姜夔巢湖话知音”、“白居易过渡成桥”等。在其中找出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作为母题进行新演绎创作,既能对经典进行拾遗,又拓宽了人民大众的知识面,提升民歌题材的深度。在高度方面,民歌唱民生,在文化变迁的视域下,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囊括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社会公平与公益事业,乡村振兴等多方面的议题,将之作为母题进行民歌新演绎创作,为其注入新的血液,表达更深刻的时代精神和大国气度。在广度方面,新演绎作品应着眼于文化的多元融合和跨界交流,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叙事结构、表现手法、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来丰富故事情节、增强表现力以及民歌手的感染力。例如,借鉴小说和戏剧中的多叙事结构,采用电影和视觉艺术中的象征、隐喻、对比等表现手法,参考戏剧和电影中的角色塑造方法,为民歌中的角色赋予更立体的人格特征。
二、音乐形态新演绎
伍国栋先生曾指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音乐形态”涵量包括“乐声”和“非乐声”性质两种。下文探讨“乐声”的音乐形态,它与普通乐理中的音乐形态概念相当,是与乐音音响相关的各种艺术音乐形态要素,如音阶、旋律、节奏、调式、和声、曲式等等。通过对巢湖传统民歌进行音乐形态上的新演绎,有助于其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更好的在多元场景和媒介中传播,扩宽巢湖民歌的影响力。
(一)调式调性
巢湖民歌在调式选择上以徵、羽调为主,在为数不多的宫、商、角三调式中,调式特点也表现为倾徵倾羽现象。在管乐改编的《老龙下河快如飞》《小小水车八尺长》等作品中,作曲家基于巢湖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本真,探索了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构建,将五声调式视为一个开放性的调式体系,尝试了和声手法的扩展。
1.作品进行调性的转换。适合巢湖传统民歌的转调手法包括:通过“宫—角”关系的逐渐转移或直接转换进行近关系或远关系的转调,通过小三度音级意义的改变进行逐渐的或跨越式的转调,通过非三度结构的五声式和弦作为共同和弦进行转调,通过模进转调等。管乐作品《老龙下河快如飞》在转调上就选择了运用四组上行模进的旋律来分离原有的徵调式,使其以一个“升D、升E、A、C”的减七和弦进入第二部分。
2.作品灵活的进行变和弦运用。巢湖传统民歌调式本身有一些变音资源,如“变徵”、“变宫”等,通过将它们前后、或并置地运用来达到不同调式的色彩;也可在声部进行中应用加强和声力度的变和弦,例如,将变和弦中的半音音调置于平稳的声部进行中, 尤其是放在低音部, 既可加强和声力度, 又能与五声性旋律相协调。
3.作品尝试与十二音技法相结合。例如,以两个完整的五声音阶或是以五声性的四音列或三音列来构成十二音序列,再提炼原民歌中的动机和主题,以此为基础进行十二音序列的变形和发展,在融入十二音序列时,尽量保持旋律的流畅和连贯,可使用音程跳跃较小的音符来连接旋律线条,减少突兀感。
(二)曲式结构
巢湖传统民歌字密腔长,且衬词和衬腔的运用造成了衬句的成型和乐段的扩展,所以结构多为三句式、四句式,或是通过乐段扩展而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和单二部曲式。
1.对原有曲式结构进一步扩充和发展。巢湖民歌普遍短小精炼,管弦乐改编的《老龙下河快如飞》原有的曲式结构为18小节的乐段,作曲家重新审视了原曲里所有的音乐元素,仔细推敲细节,将新作品的曲式结构重新整合加以扩充和创新,由原来的小乐段扩充为再现复三部曲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还通过回归曲式的手法,实现了主题的深化和作品内部联系的加强。同样的情况还有根据巢湖传统民歌《姐叫情歌你放心》(又名《姐家门口一棵桑》)改编而成的钢琴四手连弹《雀》,新作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引申型的三段式,包括呈示(A)、展开(B)、再现(A)三个部分,有奏鸣曲的特征。对于追求更高级结构复杂性的新演绎作品,也可通过呈示、展开到再现的过程,全面展示主题发展的框架。
2.变奏技法:在维持原始旋律骨架的同时,对旋律进行多样性的变奏,每个变奏单元结合不同的节奏、和声和配器手段。这里以叶路生的钢琴改编曲《蓝花花的故事》和汪立三的钢琴改编曲《蓝花花》中的变奏手法为例,两首作品都以陕北传统民歌《蓝花花》为核心进行新演绎,从主题—结构—风格上做出了不同的探索。叶露生的《蓝花花的故事》采用变奏曲式进行改编,共包括一个主题和六个变奏,从总体布局上看又具有三部性结构的特征,是一首极具叙事性的作品。汪立三的《蓝花花》同样采用变奏的手法,全曲结构为三段体结构,包括主题、四次变奏以及尾声,具有完整的叙事性。
(三)节奏组织
不同体裁的巢湖民歌展现出显著的节奏特征差异。山歌的节奏组织呈现较高的自由度,不受固定节拍的限制,其节奏随歌者的情感波动和现场氛围而实时调整,具有即兴性。例如,在山歌《月亮出来照粉墙》中,节奏结构由2/4、3/4、4/4拍错综构成。此外,山歌中频繁出现一呼一应、一问一答的节奏模式,伴以大量的装饰音和延长音,从而赋予山歌节奏以丰富的变化和灵活性。小调的节奏组织规整,多使用2/4、4/4拍,与歌词的韵律紧密交织,映射出语言的音乐性,也进一步强化了节奏组织的内在逻辑。号子的节奏组织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律动类型:节奏律动型、宽长律动性和短涟律动型。巢湖地区号子主要体现为节奏律动型,如《绞关号子》《挑担号子》等。这类号子的节奏鲜明且强烈,与劳动动作的节奏相协调,多采用2/4、4/4拍,具有显著的节拍感。在对作品的节奏组织进行新演绎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结合传统与现代节奏元素。将山歌的自由节奏和小调的对称性节奏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节奏模式。例如,在一个作品中交替使用自由节奏和对称性节奏,以增加音乐的变化和对比。
2.创新传统节奏。在号子的节奏律动型基础上,加入新的节奏元素,如切分节奏或非对称节奏,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3.利用乐器特点。结合不同乐器的特点,为传统节奏组织带来新的表现形式。例如,使用打击乐器来强调节奏的强烈感和推进性,或者使用弦乐器来创造节奏的细腻变化。
4.节奏动态变化。在作品中创造节奏的动态变化,如渐快或渐慢,以增加音乐的紧张感和释放感。根据上述策略,使其在节奏组织上展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同时保留其原有的韵味,吸引更广泛的听众。
三、表演形式新演绎
巢湖传统民歌的表演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宗旨在于情感的流露与表达,而非形式化的舞台演绎。因此,此类民歌往往不拘泥于外在形式的繁复装饰,而更注重内容的直白与充分传达。在表现手法上,民歌具有明确的表情指向性,遵循先陈述歌词内容,进而转入情感抒发的顺序。要追求形式上的“新的意义”:在整体性和形式技巧等方面让现代人赞赏,符合大众艺术审美,就要对传统的形式进行新演绎。以下从唱法选择、演唱形式、舞台呈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唱法选择
在原生态唱法上将流行、美声、民族唱法进行“融合”与“互补”,实现大众化和俱时化。庄云龙在第十四届金钟奖演唱的《江南四月车水忙》是巢湖传统民歌《小小水车八尺长》的精妙改编。原曲采用原生态高腔演唱,依托歌者的自然嗓音和本能的发声技巧,音调高亢、穿透力强。相比之下,庄云龙在演唱新曲时,引入了更为专业的现代科学声乐技术,将民族男高音唱法与高腔巧妙融合,既保留了原曲中悠长的行腔和高亢嘹亮的曲调,又不失声音的科学性和技巧性。这种改变避免了传统高腔“倾力喊唱”的方式,更加适应多样化的音乐类型和舞台表现需求。2024年安徽春晚中,流行歌手苏运莹演唱的《阿等月亮上山顶》该改编自同名徽州传统民歌,是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结合的成功范例。苏运莹的演唱风格非常独特,被粉丝戏称为“神婆念经”,具有一种魔性和震撼力,能够带给听众穿越时空的体验。这首《阿等月亮上山顶》前半部分保留了原歌曲的曲调,后半部分词曲、伴奏、舞美都进行了创新,但最为吸引人的还是歌手独特韵味的个性化流行唱法,传统和现代的激情碰撞,仿佛带领观众进入到了一位扶着竹杆等情郎姑娘的平行时空。
(二)演唱形式
融入多种演唱形式,如齐唱、轮唱、重唱、童声合唱、阿卡贝拉等。巢湖传统民歌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和对唱,秧歌体裁中也有领唱、齐唱,主要为一领众和、一领一和两种。近年来,童声合唱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自娱自乐、课堂教学往专业性和舞台化的方向发展。童声合唱的作品多反映中国正能量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帮助儿童树立正确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巢湖传统民歌中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如知识类、劝学类、趣味类的题材都可以作为童声合唱作品的内核,将其进行编配和创新。童声合唱不仅在巢湖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更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也可以借鉴阿卡贝拉形式对其进行新演绎。例如,选取旋律清晰,节奏鲜明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确定主旋律与和声线条,采用现代和声进行编配,接着确定声部的角色,通过设计拍掌敲击或其他身体打击节奏等方式,来替代传统乐器伴奏。
(三)舞台呈现
在秉承传统舞美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提升舞美空间色彩张力。传统民歌在表演时,人们只要通过清唱或简单的乐器伴奏就可以表达音乐的情绪与内涵,但对舞美进行创新更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下文以24年安徽春晚中巢湖传统民歌《我家宝宝睡着了》的舞美设计为例,来阐述在作品中如何进行舞美新演绎。
1.舞台空间的创新利用。可采用多层次的舞台设计,利用悬吊技术、可移动舞台等手段增加空间变化。《我家宝宝睡着了》的舞台布局巧妙地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中景处通过升降舞台的巧妙安排,主唱和群舞的位置得到了优化,增强了视觉上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灯光与色彩的现代化。运用现代灯光技术,创造动态的光影效果,整首歌曲以温暖柔和的暖光为主调,营造出睡前宁静祥和的氛围,适时穿插的蓝色和银色灯光勾勒出夜晚的宁静与神秘,远景则通过LED屏幕展现出明快的色彩,与前景的热闹喜庆形成完美呼应。雪景的动态变化和光影效果进一步强化了表演的情感传递和视觉冲击力。
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投影、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技术,增强舞台的表现力。歌曲前景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和特效技术,构建了一个宏伟的雪景广场,其中包括雪人、大红灯笼、彩灯等虚拟道具,为歌曲营造了浓厚的背景氛围。
4.服装与道具的现代融合。将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设计兼具传统美感和现代风格的服装。例如,歌曲中两位歌手身着大红色民族服装,与新春佳节的气氛相得益彰,主要伴舞则巧妙地运用道具,模拟婴儿在襁褓中的姿态,与歌曲主题完美契合。
结语
巢湖民歌不仅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巢湖民歌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对研究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安徽地方文化史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本文从题材内容、音乐本体、表演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巢湖传统民歌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机的可能性。提出从民歌题材创作的三个维度深度、高度、广度上进行革新,从调式调性、曲式结构、节奏组织上进行扩展,从唱法选择、演唱形式、舞台呈现上进行突破,力求于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巢湖传统民歌可以更好地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在新演绎的过程中,巢湖传统民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保护与创新提供了启示。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