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形式研究
0.引言
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长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工笔花鸟画形成发展于隋唐时期发展,并在两宋时期发展至顶峰。构图形式是创作者为充分展现作品文化内涵、审美趣味,在特定空间范围通过特定手法调节物象之间的联系,并在必要时依托局面形象完成艺术整体塑造的绘画表现手法。构图作为传统工笔花鸟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透过各种历史画作不难发现画家们都对构图十分考究。新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形式进行深入探究,以此有效助力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延续发展。
1.传统工笔花鸟画构图的基本规律
中国画源远流长,其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依据题材不同,可将中国画划分成人物画、山水画以及花鸟画。其中,花鸟画中的画法又可划分成“工笔”、“写意”以及“兼工带写”三种。历经长期发展,中国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律方法,也就是构图,亦可称作章法、布局。传统工笔花鸟画亦尤其专属的构图,并且不论是在整体创作的用笔、设色方面,还是在物象的细节处理方面,都追求构图,唯有充分把握传统工笔花鸟画构图的规律,方可更好地进行实际创作。
1.1构图理论发展与作品的关联性
在中华文化影响下,中国画构图形式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及审美趣味。从发展进程角度而言,花鸟画发展历史要稍晚于山水画,起初主要被用作山水画、人物画的配景,因此是依附于山水画、人物画发展形成的,这进一步造就了花鸟画的构图形式大多是对山水画、人物画构图形式的吸纳融合。众所周知,传统工笔花鸟画早在晚唐时期便已形成了大致的程式,并且随着这一程式的不断发展成熟,花鸟画的方方面面亦实现了长足发展,一直到南齐时期画家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提出中国画六法,中国画得以初步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创作理论体系。中国画六法不单单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核心构成,还是评价一幅画作优劣的重要标准。基于这一理论指导,传统工艺花鸟画在构图方面强调宾主、开合、虚实、呼应、疏密、繁简、藏露、动静、参差、纵横等要素,并侧重于采用散点透视法开展整体构图,以及还十分强调取“势”,对于构图表现是绘画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2传统工笔花鸟画构图基本原则
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其著作《小山画谱》中提及,在画面布置上,设计成三角形的勾股才能完成取“势”。此处勾股的三角形,既可是直三角,亦可是斜三角。勾股的三根线分别称作“勾”、“股”、“弦”。任意绘画种类其均以题材、主题、情节为构成要素,基于此,在传统工笔花鸟画构图中,画家要有意识在画面上近取质,远取势,实现对画面各处关系的合理调节处理。
2.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形式
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工笔花鸟画构图形式历经了一个由全景式构图发展至折枝式构图的过程。表面上看两种构图形式截然不同,实际上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联系。在观念层面,全景式构图提倡以多为尚,折枝式构图提倡以少胜多;在手段层面,全景式构图追求无所不包,折枝式构图追求主次取舍;在构图目的层面,全景式构图主张造景,折枝式构图主张造型。
2.1全景式构图
传统工笔花鸟画初兴于北宋中期之间,这一时期花鸟画构图形式主要为全景式构图,这一构图形式在山水画领域被称作“铺殿花”。倘若说山水画、花鸟画均诞生于唐朝时期,则相比于山水画在唐朝时期已实现了繁荣发展,花鸟画在该时期尚处在一个雏形阶段,一个新型绘画种类的诞生,通常会将同时期某一较为流行画种作为依附,如花鸟画以山水画为依附,由此让早期的花鸟画构图法则对山水画的构图法则进行了大量借鉴。传统工笔花鸟画中的全景式构图,主要指的是将景物全面入画,同时囊括平远、深远、高远等视觉因素的构图形式,并表现出画面内容丰富、场面宏大、强烈崇高感等显著特征。全景式构图强调的是一种实景呈现,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真实可见的自然景象。不论是画面中的坡石、水地,还是画面中的动物、树木等,均可在大自然中寻迹到原形。某种意义上而言,就像现代照相机拍摄一般,拍摄的实景如何,对应画面上的内容便是如何。
例如,吕纪的《秋景珍禽图》,作为一幅颇具代表性的“全景式”花鸟画作品,画作内容包括丹桂、芙蓉、鸳鸯等元素,整体画面呈“S”形架构,可实现对观者视线的有序牵引。画面中,芙蓉色彩运用十分娇丽。树石颇具写意特色,树木则通过折枝形式描绘,疏密控制恰到好处,造型和谐有致。鸟儿在树枝上灵动活泼,下方为两只栩栩如生的鸳鸯,上下动物互为对比营造出一种富有活力的氛围,加之远处的景象隐隐约约、若隐若现,给人以虚虚实实的感觉,就整个画面构图而言又趋于平面化,但并不影响其所能实现的强有力的视觉表现效果,画面生动自然。
又如,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作为一幅场景式花鸟画作品,画作描绘的是晚秋季节的溪边小景,画中以禽鸟竹石为主要内容,如雀鸟或鸣叫、或飞舞、或俯瞰下方,还有跳跃至识破上的山鹧伸颈欲饮溪水,无不展现了画作生动形象的一面;而各种朝向的草木,则展现出无风时舒展随意的姿态,并给人以一种宁静祥和的审美体验。画家对画面中各处细节均进行了精心描绘,并构建起疏密得当、主次分明的空间感,而这一场景描绘即为花鸟画全景式构图中的场面式表达,旨在为人们如同实景一般的观赏体验。
全景式构图下的传统工笔花鸟画,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山水、人物,均会被融入进一个画面整体之中,但单凭这一点并不足以完成对一幅花鸟画的创作,而通常是全景式构图与折枝式构图之间的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体现,另外,也很难通过一幅花鸟画完成对各种构图法则全然呈现,个中取舍有赖于创作者去展开深入的探索研究。
2.2折枝式构图
全景式构图作为传统工笔花鸟画早期主要的构图形式,亦被视作那一时期该画种的常规构图形式。而随着花鸟画的兴盛发展,一众画家迫切希望通过一种新型的构图形式来满足自身的个性化表达需求,由此让花鸟画必须要摆脱长期以来以山水画为依附的境遇,在有限的形式空间中打破传统花鸟画对实景的追求,而提升对花鸟姿态、结构本身的关注度。在此背景下,折枝式构图应运而生。简言之,折枝式构图即为一种非全景式的构图形式,其主要依托对自然领域中花鸟某一部分的截取,并借助画面朝外发展延伸的特征,在画面的各个方向都可延伸,进而创设出一种通过联想可逐步补充深化的广阔空间。总体而言,传统工笔花鸟画折枝式构图内在结构内敛,强调法度,同时在法度之外追求创新,可为人们带来别样的视觉体验。
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特征鲜明,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画作内容多为小幅尺寸。通过花鸟画发展历程可了解到,在宋代之前,画家大多不创作小幅尺寸的画作,而自南宋开始小幅画作逐渐开始流行。折枝花鸟画实质上是对花鸟的一角进行描绘,所以以小幅尺寸进行作画更为贴切。第二,画面构图恰到好处。伴随花鸟画的兴盛发展,折枝式构图也得以不断发展成熟,折枝花鸟画凭借其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主次取舍等风格特征推动了花鸟画构图的创新发展。例如,在对一株花卉进行描绘时,通常选取下垂、上插之势倾斜着沿对角线出枝,这即为十分常见的对角线构图。如南宋佚名的《茶花蝴蝶图》(见图3),即属于折枝式构图中的对角线构图,一支茶花由画面右下方朝右上方伸出,三朵白茶花,或盛开,或半开,或呈花萼状,生机勃勃;右上方为一只舞动的黑蝴蝶,如同在细嗅茶花的淡淡清香。画面构图工整,设色浓艳,给人以变化微妙的自然生动之美。类似的构图画作还有佚名的《秋葵图》、李猷的《枫鹰图额装》、文同的《墨竹图》等。另外,体现了折枝花鸟画构图恰到好处的构图形式还有一波三折式(代表画作有:佚名的《琼花翠鸟图》《枇杷山鸟图》以及林椿的《果熟来禽图》等)、三线相辅式(代表画作有佚名的《桑枝黄鸟图》《腊嘴桐子图》等)、“V”字形式(代表画作有佚名的《枯树鸲鹆图》、《梅竹双雀图页》等);等等。最后,多为无款无诗。传统折枝花鸟画尽管不注重题诗,但也追求意境营造,画家通常会借助多种创作技巧的灵活运用以完成对物象的描绘,并营造出一种诗词意境。南北宋时期的折枝花鸟画大多仅设置有画家落款,且字迹偏小,另外画作上的题诗,有且仅有出自一些帝王或者皇后的手书。大部分画作没有提款,小部分有提款的也仅仅是留下了姓名,以及还有少部分画作有画家自题或者他人为之题写的款项。
3.工笔花鸟画的构图技巧
3.1强调宾主构图
在工笔花鸟画构图中,处理好宾主关系至关重要。主,即为构图主题,宾即为构图客体,必须要构建起宾主关系,方可称之为构图,否则单独引入一些物象并不可称作构图。在客体衬托下,主体才能够得到更好表现,并且若是缺乏客体,画面整体势必会显得单调、乏味。基于此,首先应当为工笔花鸟画找到一个主体,同时有且只能有一个主体,否则将让主客体陷入失衡的局面,进一步让整体画面显得十分松散,让观者难以从中找到重点。同时,在客体选择方面,也不可太过随意,唯有推进客体与主体的有机融合,让画面不同物象之间达成一种灵动、平衡的状态,进而方可实现理想的构图效果,提升画作表现力。
3.2追求虚实构图
虚实作为工笔花鸟画构图中又一项重要构图技巧,其可巧妙地构建起画面不同物象之间的远近、透视关系。基于此,为尽可能让构图实现虚实相生的效果,创作者在花鸟画构图之初即应当进行全方面思考,其中,在虚的运用上侧重于创设一种空白的场景,也就是中国画种的“留白”,为观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追求实现高深的艺术效果;在实的运用上则是对虚的呼应,如果有虚无实,构图将变得虚无。鉴于此,唯有做到虚拟构图的紧密协作,方可创作出颇具生机韵味的画面。例如,南宋时期的《出水芙蓉图》,在荷花与荷叶相交之处,画家即引入了虚实构图技巧,通过对物象相交处借以留白方式机械能处理,得以让荷花在碧绿荷叶衬托下显得十分曼妙。由此表明,花鸟画中画面虚实并非是绝对的,创作者应当统筹全局,巧妙展现整体画面的气势及意境。
3.3合理把控构图疏密
工笔花鸟画构图中,疏密法则是一项基础性构图技巧。面对相同素材,在一幅画中,因为布局有别,即可实现各异的疏密效果,如在树枝布局中,交叉便显得紧密,平行便显得疏散。对于工笔花鸟画构图中疏密关系的处理,可借鉴“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做法,尽可能做到大胆对比,密处要极密,疏处要极疏,换言之,也就是即便画面中出现大量的空景,同时为追求开阔之景,也应当以小点点缀;同时还应当做到紧凑、致密。创作者唯有构建起画面虚实与疏密之间的协调关系,方可更好地让整体画面给人以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的感觉。除此之外,创作者还应当对画面中的提款、印章位置、大小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尽可能减少它们对画面构图带来的影响。
3.4主张穿插构图
在工笔花鸟画构图中,穿插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花鸟画创作为完成对某一主题的表现,尽管完成了对各种物象的布局,但并非简单的堆叠,而是讲究协调配合,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动植物之间相互呼应,切忌拣了芝麻,丢掉西瓜,彼此缺乏关联。花鸟画构图除去要构建起画面中物象之间的呼应关系,还应协调好画面中物象与画面之外的联系,一些画作仅零星描绘几朵花朵,而通过对画面边线的巧妙处理,建立画中与画外之间的联系,进而可让观者联想到画外的花团锦簇,画面只不过提取了繁花一角。这也正是折枝式构图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构图技巧的体现。
4.结束语
纵观工笔花鸟画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伴随花鸟画的发展演变,其构图形式也不断实现了创新发展,时代画家对构图创新的积极追求,同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本画科的发展进步。新时代背景下,在工笔花鸟画创作实践中,创作者不仅要积极吸纳前人的构图经验,领略全景式构图、折枝式构图的特征风格,还应当不断开拓创新,巧妙应用各种构图技巧,如此才能创作出更多高水平的花鸟画作品,进而切实促进工笔花鸟画的传承发展。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