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国标舞剧创作特点的研究
中国国标舞剧是国标舞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中的良好创新,是以国标舞语言为本体,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根据一定戏剧逻辑所呈现出的舞台表演艺术,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色彩。随着国家间舞蹈文化的创作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舞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构建出舞蹈文化新景象。中国国标舞剧作为西方舞蹈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在艺术表演的多个向度均有一定的创新现象,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但相较于其他形式如中国芭蕾舞剧、中国民族舞剧的理论研究,中国国标舞剧不论是在研究深度还是数量广度上都略逊一筹。大多数学者仅从舞台创作实践层面抒发自己的所观所想,浅尝辄止,或书写其他内容时将舞剧研究一笔带过,没有进行深度剖析,中国国标舞剧内部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与知识体系建构。考虑到中国国标舞剧存在发展的特征及意义,与其相关的研究不可或缺,本文着力探索,从文化题材、音乐使用、舞美服化、动作编排、舞台道具五个向度以及产生的意义中,综合探讨新世纪以来中国国标舞剧的创作特点。
1.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国标舞剧题材的鲜明特色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多样的文化风格为中国国标舞剧创编提供了不竭动力,产生多种文化题材,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标舞与中华文化的和谐自洽。
文化题材上,首先是海派文化,即在我国江南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欧美文明形成的上海文化,是国标舞在中国最早的文化派别。舞剧《长恨歌》改编自著名海派作家王安忆的同名长篇小说,是我国第一部国标舞剧。舞台诉说女主王琦瑶命运坎坷的一生,聚焦上世纪年代的爱情纠葛,表演中尽致展现老上海文化风情。《花样年华》以上世纪影星阮玲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西洋文化刚沁入上海时少女的懵懂与迷失。舞台情节采用倒叙手法环环相扣,运用多种元素综合呈现出老上海文化意象。其次是广东文化,有根据大型粤语情景系列剧《七十二家房客》改编成的《新·七十二家房客》。舞剧致敬周星驰电影《功夫》,将猪笼寨传奇与电视剧蓝本嫁接,以惩恶扬善为主旨借鉴多种艺术形象,真实讲述一方天井里的“广州故事”。
中国国标舞剧的文化题材受时代典型环境、人物时代特征以及原作细节的影响与启发,由此产生的舞剧文本既贴合原著,又有自身独特风格。跋涉历史长河,古典文化上有根据中国大型历史典故创编的《十面埋伏》,通过生动塑造刘邦、项羽与虞姬等人物形象,深度演绎“楚汉争霸”的英雄史诗与“霸王别姬”的爱情绝唱。借用中国围棋概念以棋局暗喻天下局势,点睛“人生落子不悔”主题,以舞剧表演之“点”影射中国古典文化之“面”。神话故事上,有以中国神话人物孙悟空降妖除魔为主线创编的《齐天大圣》,内含名著《西游记》部分情节。通过孙悟空与其他艺术形象产生戏剧冲突,串联成完整故事并建构舞台表演,宣扬中国式神话传说,经典咏流传。最后是革命文化,有根据刘誉创作的谍战剧《锋刃》改编的《海河红帆》,是我国第一部芭蕾舞国标舞舞剧。以四幕戏、一尾声的方式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党地下工作者为革命胜利不畏强暴、无私奋斗的故事,展现出天津城内不曾磨灭的红色精神,以舞剧形式激励人们在新时代中接续奋斗、奉献祖国。
舞剧题材的选择可透视舞蹈家的思想高度及阅历广度,中国国标舞剧题材创作能力不断进步,“纵观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舞蹈作品,从之前的请外籍编导来中国教成熟的集体舞作品,完全照搬德国的集体舞,到请外教来中国创作新的作品,再到由中国编导自主创作,这其中体现出所有国标舞人对表演舞走向国际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2.民族与时代的融合——国标舞剧音乐的创新使用
中华民族音乐亘古绵长,余音悠扬,传统乐器不胜枚举。中国国标舞剧是以国人视角打造的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作品,其中融入民族音乐既可以引起心灵共鸣,又能聚焦国际更多关注。“好的舞剧音乐是有舞蹈形象思维的音乐,是有深刻思想内容的音乐”,对中国国标舞剧的意蕴表达起重要作用。《花样年华》中多为中国早期流行音乐,耳熟能详又朗朗上口,易引起观众共感。其中哀唱阮玲玉悲剧爱情的《玫瑰香》与《葬心》,使柔美缠绵的伦巴舞与如泣如诉的歌声相合,为主线故事更增一抹悲情色彩;运用音乐家聂耳谱歌作曲的《新女性》,于舞剧中营造“戏中戏”的表演效果,增强舞台整体表现力;播放留声机调式的《夜上海》,将观众迅速带入到上世纪相关年代等。恰当运用中国音乐能够烘托舞台氛围,加深舞剧演员的本体感悟力,从而通过自身“舞蹈戏剧语言”的阐发来创设良好意境。
中国古典音乐与国标舞配合使用是中西文化融合下的一种创新。《十面埋伏》同名主题曲以琵琶弹奏为主,依据楚汉相争历史而作,用十三段标题音乐形式描绘了楚汉双方激烈角逐场面,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舞剧题材决定音乐风格,作品多使用到中国传统乐器。霸王别姬情节项羽与虞姬踩大鼓而舞,伴随幽呜的箫声与顿挫鼓点以伦巴舞直抒心中情意,生动体现二者的伉俪情深。此外还用将士们的击鼓助威声及战争中的挥刀剑舞声来渲染大战氛围。
“音乐的抒情性、叙事性和冲突性所产生的音乐的戏剧性在舞剧中则会成为舞剧戏剧性显现的一个有效因素,对舞剧戏剧性的呈现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中国国标舞剧大多采用中国音乐,却依旧能够按照戏剧逻辑将国标舞在舞台上完美呈现,由此可见,中国音乐在国标舞剧中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及无限运用空间。
3.思考与实践的创新——舞美与服化里的中华元素
“在一切综合艺术形态中,必然会发生以一种艺术因素为主导,同化其他艺术因素的情况。”中国国标舞剧以国标舞为主,同时联结美术、音乐、戏曲等其他艺术元素,是多种形式交汇的结果。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了中西方不同审美取向,相较而言,西方审美以个体文化为主,更加直观开放,多关注人的肌肉与线条塑造内在美感;东方审美则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含蓄内敛,以“和”为精髓,多依服装、配饰等撑起外在美感。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对中国国标舞剧创编产生一定影响,“当前越来越多舞台作品通过独特的舞美、灯光设计和舞蹈服装构成典型舞台艺术氛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3.1舞美方面
“拉班的舞蹈力学研究,认为一个动作的空间、时间、重量和流动的四大元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空间象征着想象和视觉力。”中国国标舞剧是在剧场有限空间内进行现场表演的舞台艺术,如何将舞美空间布置得恰如其分,是编导们应细致思考的问题。《长恨歌》中舞美丰富,LED大屏与灯光的恰当使用促进舞剧整体完成审美表现。情节运用电子技术勾勒老上海城市线条,既阐明了大时代背景,也交代了故事小发生地。舞台灯光变幻对应故事发展,一定程度烘托现场气氛,外在环境与内在情感的协调进一步增强了演员舞台表现力,塑造出独一份的海派文化氛围。奥涅格·维诺格拉多夫曾说:“在舞剧里,和任何地方一样,重要的不是台词本身。而是象征形象、比喻手法,它们存在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而舞剧编导必须用造型的手段去揭示它。”《十面埋伏》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舞剧中多处运用“太极”元素,既有一定隐喻意义,也是中国传统身体美学的一种视觉呈现。如篇章《殇》中老者的围棋,黑白棋子对应太极“阴阳两仪”。刘邦项羽坐黑白色高台出场,群舞按其前后顺序围绕呈“S”型侧躺,画面整体构成“太极”造型。鸿门宴情节整体营造中国古代盛宴场面,虞姬手持琵琶踩大鼓而舞,群舞着汉代风格服饰表演“盘鼓舞”,并在后半段巧妙融入桑巴舞元素,使中西舞蹈文化精彩碰撞。
3.2服化方面
服化即服装与妆容,是舞剧表演和观众共情的点睛之笔。好的服化“具有突出主题、传递情绪、烘托气氛、塑造场景、铺陈剧情并根据剧情气氛突出人物特征的作用,其精神内涵远远超越了表面的视觉美感。”《新·七十二家房客》经典与特色兼备,服化贴合人物身份。通过斧头帮小弟的黑色盘扣唐装及礼帽,与白色西装及礼帽的帮主形成对比,凸显头领身份。包租婆标志性卷发与脸上大痣使舞台形象更加丰满,以宽松睡衣为主真实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还有女房客阿珍爱美时髦,穿着精致旗袍并梳妆靓丽发型,男主因职业原因身着黄包车夫装、挂白色汗巾等。
4.本土与西方的协调——国标舞剧动作的兼收并蓄
“舞蹈是一种情感性的身体语言”,中国国标舞剧以国标舞为主线贯穿始终,动作元素即开拓国标舞者的身体戏剧语言。舞剧中各舞种的适时呈现是为塑造相关人物及情节特征而提供的对应素材,每位角色的舞蹈身体语言都必须符合相应戏剧逻辑。中国国标舞剧创编需理论结合实际,动作结合情感来表现美感,“术”与“道”互为贯通表现作品优秀意境。因此作为国标舞的创新形式,中国国标舞剧融入中国动作元素具有重要意义。《长恨歌》中多处存在国标舞与中国动作结合画面,大多从日常中发现、提炼原始素材,经艺术化加工后在舞台上再现表达。1949年庆祝旧上海解放情节,人们在欢庆氛围下自然地将国标舞转变为民间秧歌,营造出胜利解放的热闹场景。叙述女主命运浮萍情节时,以“麻将舞”“革命舞”等相关舞蹈展示剧情,加大舞剧言说色彩。“它吸收了其他舞种的舞蹈元素,很好的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穿着旗袍的拉丁描绘着老上海的繁华,大秧歌表达了解放后的红色海洋,街舞的动感诉说着改革开放的火热和躁动,将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用舞蹈符号一一加以诠释。”《海河红帆》在婚夜情节通过莫燕萍情感的外化与沈西林辅助,音乐烘托下以伦巴舞尽致展现二者的“舞蹈戏剧语言”,推动情节发展。作品将红色精神贯穿始终,表演中多处存在革命奋斗手势与国标舞结合画面,使舞台表达更为立体,引起剧场空间情感共振。情迷喜乐门情节以三人舞为主,莫、沈和大佐均有各自的身体语言与思维动机,通过大量托举、旋转动作链接三人,与音乐配合最终成功完成舞台表演。
由此可见,中国国标舞剧不仅含有大量的国标舞动作,还吸纳了芭蕾舞、民族舞、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戏剧等动作元素,与国标舞产生良好协调,极大拓宽了中国国标舞剧表情见意的纬度。
5.物质与精神的体现——国标舞剧道具的编排使用
舞台道具对中国国标舞剧起重要作用,具有营造舞台环境、点明人物身份与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花样年华》舞台道具丰富,分别代表不同含义。其中在描述阮玲玉悲戚爱情的主线故事中,道具包括与张达民青涩爱恋的玫瑰花,与唐季珊情感发展的珍珠项链,以及与蔡楚生温暖片刻的雨伞。在描述阮玲玉逐渐迷失自我的支线故事中,道具包括电影选角剧本、打板器,代表女主角身份的红色围脖,以及象征悲剧结局的白色雨伞与白绫等。多种道具相互配合,推动该作品从充满实物的道具“物境”到了借物言喻的思想“情境”,最终到达抽象艺术的精神“意境”。
中国国标舞剧是舞剧编导在中国文化精神指引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外来文化手段宣传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又一方式,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与感召力。国标舞剧与中华文化的兼容协同使舞蹈性与戏剧性紧密融合,多向度展现出蓬勃发展新能量,铺就独属于中国国标舞剧的繁荣创新之路。
6.余论:中国国标舞剧的文化交流意义
中国国标舞剧是国标舞与中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产物,是西方舶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共生的证据,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国标舞文化舶来中国与中华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探索共生,在融通吸收中衍生出中国国标舞剧,建构了一个立体交叉、兼容并包的多维有机文化体,利于国标舞本体的深拓发展。一方面,中国国标舞剧的出现是对国标舞能够兼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肯定,也是国标舞通过多方拓展具有良好前景的一种证明。作为最主要的语言系统,国标舞在中国国标舞剧的影响宣传下,有利于扩大受众群体,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国标舞文化,不断创新出新的舞蹈样式,推动相关经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国标舞为中国国标舞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舞蹈平台,使创编想法无限拓展,创作意境无限延伸,通过国标舞语言完美表达自身想法,产生良好精神文化影响。
中国国标舞剧是国标舞与中华文化交织共融的重要形式,为国标舞的生态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国标舞文化共赢带来了中国方案。中国国标舞剧的创作与交流互鉴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有利于中外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文化共享。未来,首先要深度挖掘国标舞文化泉源,加强文化本体探索,夯实舞蹈语言基础,扩充舞剧创编素材。其次,要牢牢扎根人民与社会生活,将中国国标舞剧发展放在本国文化力量基点上,同时加强中西方文化的合作互鉴,不断推出更多优质作品。最后,要坚持以创新竞进和自信自立的精神开拓创编中国国标舞剧,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宣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加强国际影响力,彰显大国风范。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