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非遗舞蹈对群文舞蹈创作的影响
一、新时代下非遗舞蹈特点与价值
(一)特点
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新时代非遗舞蹈在保留传统舞蹈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例如,在舞蹈动作上,既保留了传统舞蹈的典雅和端庄,又加入了现代舞蹈的灵活和动感。在舞蹈音乐上,传统乐器与现代电子音乐的结合,为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融合使得新时代非遗舞蹈既具有传统舞蹈的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新时代非遗舞蹈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舞蹈创作者通过深入挖掘传统舞蹈的内涵和精髓,将其与现代舞蹈的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舞蹈形式,其将传统舞蹈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反映现代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舞蹈作品。
(二)价值
1.文化传承
新时代非遗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通过舞蹈的表演和传承,可以将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传承给下一代,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新时代非遗舞蹈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2.艺术表现
新时代非遗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舞蹈的表演和创作,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人们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对非遗舞蹈文化内涵及技艺的运用,可在保证舞蹈艺术传统基础上,进行群文舞蹈的创新,在此过程中,激发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3.社会教育
新时代非遗舞蹈还具有社会教育的价值。通过舞蹈的表演和传承,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而且新时代非遗舞蹈的融入与应用下,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新时代下非遗舞蹈对群文舞蹈创作产生的影响
(一)丰富创作素材与灵感来源
在新时代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甘肃成县将舞蹈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这些素材和灵感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元素、舞蹈动作与技巧以及音乐与服饰等方面。
传统文化元素是非遗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甘肃成县拥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民族特色,这些元素在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例如,一些舞蹈以成县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舞蹈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而且这些传统元素也为舞蹈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使他们能够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
舞蹈动作与技巧是舞蹈创作的核心。非遗舞蹈中独特的动作和技巧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文化馆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中,这些动作和技巧被广泛地借鉴和运用。例如,一些舞蹈动作借鉴了传统武术的招式和步伐,使舞蹈更加刚劲有力;另一些舞蹈则融合了民间舞蹈的柔美和细腻,使舞蹈更加优美动人。这些动作和技巧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也提高了舞蹈的观赏性。
音乐和服饰也是非遗舞蹈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肃成县的舞蹈中,独特的音乐和服饰为舞蹈增添了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一些舞蹈使用了传统的民族乐器进行伴奏,使舞蹈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一些舞蹈服饰也融入了当地的民族元素,如色彩、图案和样式等,使舞蹈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这些音乐和服饰的运用,不仅为舞蹈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激发了舞蹈创作者的灵感。
(二)拓展创作手法与表现形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非遗舞蹈的创作手法与表现形式需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审美需求。甘肃成县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创作手法创新
甘肃成县在非遗舞蹈的创作手法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通过融合现代舞蹈元素,为传统非遗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更在舞蹈的节奏、力度和情感表达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例如,将现代舞蹈的肢体语言与传统非遗舞蹈的韵律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舞蹈作品。并且甘肃成县还运用科技手段,如投影、虚拟现实等,为非遗舞蹈的表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背景和场景,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2.表现形式多样化
非遗舞蹈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甘肃成县在非遗舞蹈的创作中,既保留了传统的单人舞、双人舞等表现形式,又尝试了新的群舞、广场舞等表现形式。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大大丰富了非遗舞蹈的艺术内涵,也扩大了非遗舞蹈的受众范围。例如,广场舞作为一种普及性较强的舞蹈形式,深受中老年人喜爱,将非遗舞蹈与广场舞相结合,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丰富了中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三)提升创作品质与审美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甘肃成县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升创作品质与审美价值,甘肃成县在非遗舞蹈的创作中,深入挖掘了传统文化内涵,注重舞蹈技巧的提升,以及审美价值的提升,使非遗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内涵是非遗舞蹈的精髓所在。在甘肃成县的非遗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们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舞蹈中,使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文化内涵的表达,不仅提升了舞蹈的品味和格调,也增强了观众对舞蹈的认同感和共鸣感。同时,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非遗舞蹈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普及,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提升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舞蹈技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肃成县的非遗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们注重舞蹈技巧的提升,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使演员掌握精湛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这一技巧的运用,不仅使舞蹈更加优美、流畅,也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技巧的提升也为舞蹈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舞蹈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能够融入新的元素和创意,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审美价值是舞蹈艺术的重要评价标准。在甘肃成县的非遗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们注重审美价值的提升,通过创新舞蹈形式、优化舞蹈构图、注重舞蹈与音乐的融合等方式,使舞蹈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这种审美价值的提升,不仅使舞蹈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也增强了舞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更多人愿意欣赏和传承非遗舞蹈。
(四)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1.传统文化传承
非遗舞蹈作为甘肃成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独特风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推广和传播非遗舞蹈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甘肃成县通过举办非遗舞蹈培训班、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使非遗舞蹈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普及。同时,这些活动也增强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文化创新与发展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非遗舞蹈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和发展。甘肃成县的文化工作者在传承非遗舞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和地域特色,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时代非遗舞蹈。这些舞蹈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舞蹈的精髓和韵味,还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为群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享受。同时,这些创新也为甘肃成县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3.文化交流与推广
新时代非遗舞蹈的推广和展示不仅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甘肃成县通过参加各类舞蹈比赛、艺术节等活动,将新时代非遗舞蹈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提高了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这些活动也为甘肃成县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互鉴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新时代非遗舞蹈在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中的应用
(一)深入挖掘与整合非遗舞蹈资源
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和整合本土非遗舞蹈资源是当地文化馆所侧重的关键点之一。甘肃省成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其非遗舞蹈资源丰富多彩,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宝贵的传统舞蹈形式面临着失传和遗忘的风险。因此,深入挖掘和整合成县本土非遗舞蹈资源,对于传承和弘扬当地传统文化有着显著的作用与效果。甘肃成县的传统舞蹈形式多样,包括民间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等,这些舞蹈动作独特、音乐节奏鲜明,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可以收集到这些传统舞蹈的原始资料,为后续的整理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整合优秀非遗舞蹈资源有助于非遗舞蹈文化的精准传承,也有益于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通过对收集到的舞蹈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可以形成完善的非遗舞蹈资源库。这不仅有助于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舞蹈形式,还能够为后续的舞蹈创作和演出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通过整理和归档,可以明确各种舞蹈的源流和传承关系,为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为推广普及成县非遗舞蹈资源,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向广大群众介绍成县非遗舞蹈的特色和价值。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广大群众对非遗舞蹈的认识和尊重,还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推动成县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二)注重非遗舞蹈传承方式的创新
在全球化及现代化的背景下,非遗舞蹈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为保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创新传承方式,将其与不同群众文化舞蹈相结合,通过举办非遗舞蹈培训班、开展非遗舞蹈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非遗舞蹈。
如甘肃成县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县“三抓三促”行动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县群众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基本职能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成县文化馆在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免费开放培训工作,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2024年暑期少儿免费开放美术、剪纸、音乐、舞蹈培训工作。
培训班由文化馆各组室辅导老师代课,分期分批有序进行。
美术培训班招收学生16人,共计授课20节,培训内容为基础入门国画小品:写意葡萄、葫芦、写意金鱼、小鸡、虾、螃蟹、牡丹等。
剪纸培训班招收培训学生8人,计16节课,培训内容为轴对称图案的剪纸方法,四折五折六折团花的剪纸图案,剪纸图案之中的虚实结合以及阴阳图案设计剪纸等。
少儿声乐班招收培训15名学生,共授课12节,通过练声曲讲解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并通过教唱《把未来点亮》、《上春山》、《国家》三首歌曲,为孩子们讲解演唱中气息的正确运用、以及演唱中咬字及歌曲情感的正确处理。
舞蹈课培训人数18人,课时30节,辅导内容为少儿舞蹈启蒙,基本功软开度为基础,以中国舞蹈家协会组合教程为教材。同时文化馆还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将非遗舞蹈的魅力展现给更广泛的受众。
(三)推动非遗舞蹈与群文活动深度融合
非遗舞蹈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滋养。为推动非遗舞蹈与群众文化的深度融合,需要从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创作群众喜爱的作品、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实现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与普及。
如甘肃成县文化馆携部分馆办文艺团队,深入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沙坝镇开元寺村,开展“与爱同行”“五进”活动之进乡镇文艺演出活动。演出活动中,悠扬的葫芦丝演奏、动情的诗歌朗诵、感人至深的男女声独唱及活力四射的舞蹈表演,让群众喜笑颜开、陶醉其中。整场演出,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精彩的文艺演出,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乡村群众的精神世界,在开元寺村的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成县文化馆“五进”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不仅将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作品送到了基层群众的家门口,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于民、文化滋养于民、文化成就于民的美好愿景。在今后的工作中,成县文化馆将积极践行“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文化宣传新路径,勠力提升文化育民的能力水平和纵深推进“五进”活动的深入开展,将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奉献给广大群众。同时,为构建文化强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助推乡村振兴,贡献成县文化馆的力量。
结语:
新时代下,非遗舞蹈对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肃成县文化馆通过挖掘与整合非遗舞蹈资源、创新非遗舞蹈传承方式、推动非遗舞蹈与群众文化深度融合等措施,有效促进了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非遗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而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非遗舞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