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的历史价值与当代转化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以重庆、四川等地构成的抗战大后方在舞蹈艺术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为中国舞蹈学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彼时,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大后方舞蹈在探索自身成长轨迹时呈现出新旧交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受“五四运动”思想解放影响,西南地区的舞蹈家们积极汲取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西方舞蹈文化的精华,在教育、表演、创作等关键领域锐意革新。各类演出活动频繁开展,专业舞蹈团体与业余爱好者自发组建的团体层出不穷,舞蹈教育事业也稳步推进,新舞蹈与民族民间舞蹈协同发展、交相辉映,它们凭借丰富多元的舞蹈语汇、精巧缜密的作品结构以及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展现出顽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鉴于此,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价值,探究其向当代社会转化的有效路径,已然成为当下艺术研究领域一项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1.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的历史价值
1.1文化价值
1.1.1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
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保留了各民族传统舞蹈的关键要素,包括音乐的独特节律、服饰的典型特征、道具的特色形态等,为后续民族文化研究构筑了坚实基础,是极具价值的资料源头。回首抗战时期,彼时的舞蹈艺术家们扎根民族文化土壤,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资源,对彝、苗、瑶、藏等各族传统舞蹈珍品予以甄别、传承。这些舞蹈并非单纯的艺术呈现,其深层承载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意涵与价值取向。以戴爱莲为代表的舞蹈家们积极投身民族舞蹈的挖掘、整理与创作实践前沿。1945 年,戴爱莲深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实地采风,广泛汲取多元文化养分,创作出一系列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舞蹈佳作。例如取材于四川本土歌舞的《彩船》《凤阳花鼓》《花灯》等作品,既精准承袭了乡土韵味,又巧妙融入抗战时代烙印,在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提升等方面精研打磨,进而有效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
1.1.2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纽带
西南大后方蓬勃发展的舞蹈活动构建起一座稳固桥梁,有力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抗战硝烟弥漫之际,各类舞蹈团体纷纷涌现,演出活动频繁开展,为各民族舞蹈的展示、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这一系列舞蹈盛事显著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筑牢了信任根基,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注入强大动力。1946 年 3 月 6 日至 10 日于重庆青年馆盛大举办的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堪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首次以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全方位展现了西南地区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宝藏。在此过程中,各民族舞蹈作品相互借鉴、彼此吸收,持续丰富中国舞蹈文化内涵,也为其他地区、民族了解西南民族文化开辟了渠道,有力强化了各民族文化认同感。
1.1.3提振民族意识的精神火炬
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凭借醒目主题、炽热情感抒发与别具一格的艺术范式,崛起为提振民族意识的关键精神火炬。回溯至 1941 年,戴爱莲匠心独运创作的《空袭》问世,作品通过一位母亲在逃亡途中对女儿的深切思念幻象,真实还原大后方遭日军轰炸后的惨烈场景,直击观者内心深处,有效调动民众情绪,坚定反战信念,促使民众铭记家仇国恨,自发凝聚成强大的抗战力量,为最终胜利拼搏奋进。此类红色舞蹈作品以独特亲和力与强大感染力,唤醒民众潜在的民族意识,激发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充分展现出视死如归的报国壮志与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它超越了舞蹈作品的单纯艺术范畴,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指引,构筑起抗战时期的精神高地。
1.2艺术价值
1.2.1艺术创新的勇敢探索
西南大后方的舞蹈艺术领域在创作实践中勇破传统桎梏,积极探寻创新路径,将传统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多元要素有机融合,为舞蹈艺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舞蹈创作者们大胆启用全新舞蹈语汇、革新动作编排模式、拓展表现形式边界,赋予舞蹈作品鲜明时代特征与强大艺术感染力。吴晓邦作为近代中国舞蹈开拓者,其作品惯常运用抽象动作与象征手法,深度挖掘思想内涵,为中国新舞蹈开辟路径。伴随战时社会递变,他果敢革新创作方法,1937 年加入抗战演剧四队后,精心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一经亮相便好评如潮,尽显中西合璧艺术魅力。1941 年举办的 “吴盛戴 — 新舞蹈表演会”也尽显星光熠熠,参演者高度注重情感细腻传递,借由面部微表情、肢体语言精准传导作品情感内核,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振。
1.2.2审美观念的深刻转变
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是一股锐不可当的革新力量,深度驱动中国舞蹈审美观念转型,促使审美视角从侧重形式美、技巧美,逐步向更为注重内容美、情感美迁移。吴晓邦 1935 年创作的《送葬曲》,凭借缓慢凝重动作、丝丝入扣面部表情,如实反映民众于黑暗社会泥沼中的痛苦挣扎,彰显中国人民不屈反抗精神。抗战时期,该作品广为传颂,化作激励民众抗战的精神利刃,同步驱动中国舞蹈审美观念深刻蜕变。1943 年问世的《饥火》通过对饥饿民众形象的入微刻画,犀利批判社会现实弊端,对民众苦难予以深切同情,引领观众沉浸式感受战争狰狞、体悟民众疾苦,推动审美聚焦从外在形式、技巧精研,转向对作品内在深度、情感温度的探寻,着重凸显舞蹈作品社会担当与人文价值。
1.3社会价值
1.3.1抗战宣传的强大引擎
西南大后方舞蹈在抗战期间转化为强劲宣传利器,在鼓舞军民士气方面发挥关键作用。1938 年,话剧《为自由和平而战》在重庆盛大公演,一举创下中国剧场演出史票价新高,所筹 5 万元资金全部用于赶制军衣驰援前线,极大缓解抗战区域经济压力。接着众多舞蹈团体、演出活动踊跃投身抗战宣传浪潮,育才学校秧歌表演队、抗敌演剧四队等频繁登台,以精彩演出吸引大量民众热情参与。周总理也曾亲身参与舞蹈演出,极大带动群众积极性,凝聚起磅礴社会向心力。这些舞蹈活动凭借鲜活生动表现形式,将抗战主旨与精神精准传递至民众心中,充分点燃民众爱国热情,坚定抗战决心。
1.3.2教育实践的多元拓展
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作为具有显著教育意义的社会教育载体,深度培育民众爱国主义情感与集体主义精神。抗战时期,《农民舞》《劳动舞》《生产大合唱》等舞蹈广为流行,《农民舞》生动展现农民辛勤劳作场景,引导民众珍视劳动成果;《劳动舞》着重强调劳动价值,动员民众积极投身生产;《生产大合唱》全景呈现民众团结协作生产画面,激发民众爱国情怀与民族担当。学校教育领域同样是红色舞蹈发挥教育功能的关键阵地。梁伦在云南中华小学大力推广儿童舞蹈,戴爱莲等在重庆青木关悉心开设暑期舞蹈短训班,为舞蹈人才培育、革命精神传承夯基垒台,激励莘莘学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矢志奋斗。
2.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的当代转化
2.1当代语境下的挑战
2.1.1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化的当下,西方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渗透力日益增强,广泛覆盖各个文化领域,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当代文化市场呈现出空前繁荣且竞争激烈的态势,艺术表演形式五花八门,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观众的选择范畴得到极大拓展,变得越发多元化。
西方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诸如现代舞以其独特的自由肢体表达、芭蕾舞凭借优雅规范的动作体系,频繁现身于各类舞台,它们所承载的新颖理念,逐渐改变了大众的审美取向与艺术追求,给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诸多阻碍。长期接触西方舞蹈风格后,观众易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红色舞蹈形成审美疲劳,降低对其关注与欣赏的意愿。在此情境下,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若要在文化洪流中立足,必须从作品内涵到外在呈现形式进行全方位、持续性创新,紧密贴合观众多样化需求,增强自身竞争力,方能在文化浪潮中崭露头角。
2.1.2艺术创新的需求
当代观众审美观念经历了深刻变革,愈发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创新性兼具的艺术作品。对于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而言,要赢得当代观众青睐,关键在于立足自身核心价值,大胆开启创新征程。一方面,观众对舞蹈作品的剧情架构合理性、主题挖掘深度、表现手法精细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期望作品能带来新颖独特的观赏体验;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呈现跨学科、多元化蓬勃发展趋势,舞蹈艺术与音乐、戏剧、电影等深度融合,借助现代科技提升艺术效果,已成为主流创新方向。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拓展艺术表现边界,强化作品感染力,才能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绽放光芒。
2.2转化策略
2.2.1题材拓展与主题深化
将当代社会热点议题与民众日常生活情感融入红色舞蹈作品,可为其注入鲜活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以舞剧《绝对考验》为例,该剧以革命英烈真实事迹为蓝本,紧扣红岩精神核心,巧妙串联历史与现实。创作中,创作者深入挖掘英烈狱中坚守信仰、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感人细节,用灵动且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语言,将那些震撼历史瞬间搬上舞台;同时,融入当代人对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思考,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强化作品社会影响力,让红色精神跨越时空,持续为当下指引方向。实现红色舞蹈题材拓展,需从两方面发力。其一,紧密关注当下社会热点与民众日常情感,从中精细筛选与红色精神深度契合的元素,巧妙融入舞蹈选材,使观众真切体会到红色精神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其二,广泛收集英烈故事,着重挖掘彰显平凡中见伟大的细节,以 “大历史、小人物” 为切入点,采用平民化视角展现革命先辈的内心情愫,摒弃宏大的全景式历史颂扬,以此丰富作品层次,引发观众共鸣。
深入挖掘红色舞蹈思想内涵,借助精妙舞蹈语汇编排与大胆表现形式创新,助力观众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精髓。《绝对考验》中,舞者凭借细腻且极具张力动作,展现主人公面对威逼利诱时内心挣扎与坚定抉择,从肢体颤抖到决然挺立,精准传递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创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狱中恶劣环境对比革命者心中希望之火,象征正义必胜,激发观众爱国情怀与革命意志,增强作品感染力。主题深化是红色舞蹈当代转化的关键环节,在红色舞蹈创作中我们不仅要提升作品艺术格调,让红色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还要让观众在欣赏舞蹈时,受到精神洗礼,唤醒内心深处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2.2.2语汇更新与手法丰富
融合现代舞蹈语汇、动作元素与传统红色舞蹈范式,可为作品增添现代时尚气息,吸引年轻观众。舞剧《努力餐》堪称典范,扎根巴蜀文化,打破传统红色舞蹈动作定式,将四川民间舞蹈灵动俏皮元素与红色主题巧妙融合。表现地下工作场景时,引入川剧变脸、喷火等特色技巧,展现地域文化魅力,为舞蹈注入活力与神秘色彩,又保留传统红色舞蹈刚健动作彰显革命坚毅,兼顾当代审美与民族文化内涵。舞蹈语汇更新是传统舞蹈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基于文化融合理论,通过汲取地域文化与现代元素精华,打破传统局限,拓展舞蹈表现力边界,使红色舞蹈在当代语境下焕发生机,满足不同观众审美需求。
为满足当代严苛审美需求,舞台表现手法创新迫在眉睫。《努力餐》借助多媒体技术,凭借灯光色彩变幻、地域特色音效烘托,勾勒旧时代成都独特氛围,从市井街巷到情报交接点,让观众身临其境。采用独特舞台布景转换,如利用可移动屏风、桌椅迅速切换场景,打破传统舞台空间束缚,设置互动环节鼓励观众参与,提升作品整体艺术效果。这一系列表现手法创新背后,蕴含着对观众审美心理与艺术接受理论的深入探究。通过营造沉浸式观赏环境,增强观众代入感,使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参与,提升艺术体验深度与广度,为红色舞蹈艺术传播开辟新路径。
2.2.3传播变革与产业融合
在数字化时代,红色舞蹈应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以舞剧《重庆·1949》为例,其借助互联网平台强大传播力,在各大视频网站发布精彩片段、幕后花絮,吸引大量年轻观众,通过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迅速提升知名度。利用新媒体互动性,举办线上投票、评论活动,让观众深度参与作品创作传播,增强参与感与忠诚度。新媒体应用为红色舞蹈传播带来革命性变化。打破传统时空限制,实现作品快速广泛传播,拓展受众范围;互动功能则改变传播单向性,构建起创作者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为作品持续优化与口碑传播提供动力。
将红色舞蹈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开发周边产品,能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重庆·1949》演出带动当地文旅产业,舞蹈服装、道具、音乐专辑等周边产品受关注,打造红色舞蹈旅游线路,让游客赏舞同时了解红色历史文化,借旅游推动舞蹈传播与地方经济发展。从产业发展视角,文化产业融合是红色舞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艺术与商业协同发展,一方面为舞蹈创作与推广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以文化为内核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繁荣,形成良性循环,助力红色舞蹈在当代社会扎根生长。
3.结语
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的当代转化肩负厚重历史文化传承使命,面临复杂多变社会文化环境挑战,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当代语境下,面对文化多元化冲击与艺术创新需求,其转化策略涵盖内容、形式、传播方式创新探索。内容创新聚焦题材拓展与主题深化,勾连历史现实、运用象征手法引发共鸣;形式创新融合多元元素、借助多媒体与互动提升魅力;传播方式变革借助新媒体与文化产业融合拓宽渠道、开发产品、打造线路等。
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历经近八十载创新实践,当前转化成效显著,在艺术影响力、社会价值、产业发展等多方面成果丰硕。展望未来,只要坚守红色舞蹈核心价值,紧密贴合当代观众需求审美,大胆创新实践,强化多领域协同合作,西南大后方红色舞蹈必将在新时代大放异彩,延续红色文化血脉,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永不褪色的艺术瑰宝。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