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由艺造记忆谈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

作者:徐美玲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5-17人气:9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记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记忆不仅是个人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更是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山水画作为记忆的艺术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体验,山水画的创作、欣赏都受到记忆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古典记忆术的艺造记忆理论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之间的联系,旨在探讨山水画中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分析山水画如何成为记忆的载体以及其中的记忆逻辑,深入理解中国山水画之于当代社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一、艺造记忆理论与中国山水画

记忆作为一门需精深研究的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并没有具体且详细的理论梳理。然而,对于古希腊人而言,记忆则是他们开创的多门艺术科学之一,是适用于演说等领域的修辞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记忆逻辑总结为:编码、储存和提取,成为经典的记忆理论沿用至今。根据英国弗朗西丝·叶芝《记忆的艺术》一书观点,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西蒙尼戴斯在经历一次生死攸关的宴席后,发明了古典记忆术,核心理论是:“艺造记忆是由场景和形象构成的。”“场景是要便于存放记忆的各种位置。”“形象是我们希望记住的形状、标记或影像。”“要记住事情的时候,就在脑子里将这些形象一一放在记忆场所里,一个位置只放一个形象。”“记住事物就像去场所存物,记起事物就像去场所取物。”同时,叶芝认为,记忆术一种“看不见的艺术”,在艺术创作方面,艺术家可以借助艺造记忆来激发灵感和构思作品根据艺造记忆的理论,评论家可以重新研究中世纪基督教的教堂艺术,乃至拉斐尔《雅典学院》等14世纪后期的欧洲经典艺术作品

缘此启发,笔者聚焦关注研究中国山水画与记忆的问题。目前,国内关于艺术与记忆的研究不断推进,如支宇的《再传统——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立场与记忆模式》、贠智力的《记忆重构——柏格森“记忆”理论在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应用》等。结合近现代西方学者关于记忆的研究理论,笔者认为,由古希腊艺造记忆的规则、柏拉图的记忆逻辑共同构成的古典记忆术,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欣赏理路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契合。

中国山水画正式萌芽于晋,在隋唐后快速发展,逐渐占据中国画主流位置。纵观历代山水画,关注画家创作初衷,多有画家作画是为了留存记忆。“好山水,爱远游”的宗炳,因“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于是将所游历山川,皆图于壁,以便卧游、畅神;元代赵孟頫根据记忆中的山东实景山水入画,为好友周密创作《鹊华秋色图》,保存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和记忆;近现代的齐白石将儿时充饥的芋头和家乡山水入画,以寄托乡愁,留存记忆。这些案例表明,山水记忆是画家个人情感表达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了画家的创作选择,推动了古代山水画的勃兴与发展。

历代画家们通过对山水的观察、体验和记忆,从山水实景中提炼山水形象,将自己的情感、观念融入作品之中,并按照一定的画面经营理路,构建完足的山水世界,从而使山水作品不单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山水记忆空间。欣赏时,观画者则需走进画中山水,沿着画家以笔墨铺设的山道、栈桥、亭台楼阁等,徜徉山水间。期间,画家的记忆、观者的记忆同时被唤醒、激发,共情得以产生,山水之美了然于胸。由记忆营造的中国山水画,其创作、欣赏的关键过程均涉及对山水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山水画的创作是为记忆编码,是在时空流传中存续记忆

中国山水画是一门关注记忆的艺术。从“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到“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宗炳《画山水叙》),画家们“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叙画》),完成山水画的创作。期间,画家的“搜”“当”“体”“拟”,无不暗示着记忆在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内在影响。由此可言,山水画是记忆和艺术在思维、技法、意蕴等层面上的合力创造。

1.山水画的写生过程是在自然中收集独特形象,提炼记忆

中国山水画强调外师造化,古代画家往往需要在山水游居中“探囊得物”般收集山水记忆和物象,将大自然中独特的山水形象进行艺术的选择、提炼,待“胸有丘壑”了,方才立意定景,创作体现生命气象的山水画

根据记忆原理,我们总是会轻易遗忘那些平平无奇的物象,而对那些奇特的物象有着更优异的记忆力。因此,山水写生“取象”的关键在于“提炼”,擅用拟人化、象征、隐喻等方式,比如将主峰与群峰拟人化为君臣关系,将松树象征宗老,形成夸张、独特、具有特殊情感寄托的视觉形象。画史上,宋代刘松年从四季中提取极具季节象征性的物象创作了《四景山水图》以画中独特的意象让观画者回想四季山水。元代吴镇的《松泉图》,以孤松象征坚韧、高迈、长寿,以山中清泉寓意高洁、清新,呈现清雅孤高的绘画品格。中国山水画与艺造记忆在本质上都体现了人类通过具象来把握抽象,通过外在形式来表达内在精神的努力。

2.山水画的画面经营符合记忆的编码、存储逻辑

根据古典记忆术理论,记忆在形成的关键过程中,需要将独特形象进行编码,然后融入排列有序、相对安静、大小适中的各个场景中,从而实现记忆的存储。中国山水画领域,从自然提炼的独特山水形象也需在画面经营中构成呼应关系以便在接下来记忆的存储与提取过程中发挥最大效力。追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画经营理路的画家们,常常通过想象在画中营造大小适中、具有一定顺序(天地秩序)的山水场景,构建更符合“三才”关系的山水世界。

首先,营造存放记忆的山水场景。中国山水画在每个局部场景里,都体现着画者对自然、物象的真切体验和记忆,画家运用“三远法”处理好山水的远近、高低、大小等秩序关系,将高耸主峰、山间古寺、水边空亭等融合为一幅气脉贯通的山水画,为山水记忆营造回忆的空间场。

其次,需由想象构建起记忆与山水画的深层连接。古代画家重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通过画家个体的想象力,将山水记忆创作成极具个性化的绘画作品。例如,明清时期的“黄山三巨子”虽均以黄山实景入画,但因三人游览黄山的记忆迥异、个体想象力的区别,最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山水画作。记忆对画家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对自我的重塑与彰明中,正如石涛所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乔纳森·福斯特《记忆》一书认为:人们总是更易于记住那些有意义的事物,从而能够获得更佳的记忆力。艺造记忆按照场景构建规则来存放形象记忆,关注顺序、视觉,强调联系个人情感和想象,赋予记忆以意义,从而强化记忆;与之类似的是,中国山水画作为视觉艺术,不仅关注画面的视觉、秩序营造,强调构建山水空间以供卧游,而且在创作中画家重视情感与想象力的投入,强调将人生更高的旨趣融入其中,赋予山水画远超描摹风景的非凡意义,从而实现艺术的记忆、抒情等功能。

三、山水画的欣赏关涉记忆的提取,期待共情

当山水画作完成,或陈挂室内,或赠予友人珍藏,或于历史中转藏多手,创作者、收藏家、赏析者的记忆,也在时空中存续、流转。山水画理想的观画者是那些有着“林泉之心”“烟霞痼疾”,愿意真正走入山野、亲近自然的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林泉高致》)若有丰富的山水记忆,观画者往往也更易发现山水画的博大、精微、变化和气象,更易被其背后承载的个人与历史的记忆触动。欣赏的过程中,观画者沿着画中若隐若现的山路、栈道,走进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如同走进了一个由记忆构建的场景里(艺造空间),其中独特、鲜明的山水形象(主峰、空亭等),激发观者的强烈情感(如优美、崇高等),帮助我们回想起行旅、山居的记忆与感受,唤起深存于我们心底的山水情感。

山水画是在欣赏的过程中记忆不断被提取、持续期待共情的艺术。山水形象愈是独特,山水视觉愈是立体、深邃,其记忆提取的深度愈深,浓度愈高,唤起回忆的速度则愈快,卧游回想愈让人沉浸其中。山水画的欣赏需建立在观画者所获得的共情之上。而缺乏山水记忆的人,不仅容易拒绝观看山水画,而且面对山水画时常感无所适从。

艺造记忆的回忆过程是基于脑中建构的形象、场景,按照原先设定的顺序,经由想象、“解码”,回想起“寄存”的信息。中国山水画的重访则依托着具体的视觉图像,或许能够更为清晰、迅速地抵达山水中的某一方天地,身临其境般地重拾回忆和情感。艺造记忆与中国山水画都为当下提供了回溯过去的可能性,由记忆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下的体验和情感。

古典记忆术与中国山水画的区别在于:艺造记忆的场景、形象的设置更随意、私人化,是纯精神性活动,在现实层面没有形式的附着,是一种可习得的记忆方法。中国山水画作为一门艺术,有着作为艺术品的物质属性,不仅强调留存个体记忆,同时期待由己及人,从个体记忆走向集体共识,寻找共情;中国山水画的“观物取象”并非流于表面形象,而是意象,山水画中的各个场景也并非是独立的,而是遵循整幅画的经营理路而融会贯通。两者虽有差异,但艺造记忆的建构规则与运行逻辑为我们欣赏山水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启发重新审视中国山水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四、结语

中国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画家个人情感、思想和记忆的表达。在创作过程中,画家通过目识心记的方式,将自然中的独特形象提炼、加工,赋予其丰富的意蕴,最终构建出一个充满记忆和情感的山水世界。在欣赏过程中,山水画中的独特形象和有序场景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生活的记忆。因此,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是记忆的存储、提取和情感的共鸣过程。

然而,与亲近自然的古人不同,作为鲜少走进山水、与大自然愈发疏离的当代人,我们关于自然的体验和记忆也日益匮乏。山水体验与记忆的缺失不仅造成城市生活中的疏离感和焦虑感,也造成我们难以投入地创作山水画,并且在欣赏经典山水画时难以产生共鸣。通过艺造记忆研究中国山水画,或可启发我们

在生活上,主动探索和体验自然,收集在自然中生活、游观的记忆,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在附近和社区中构建真实的“桃花源”,找回内心的平衡,过上亲近自然、诗意栖居的理想生活;在创作层面,当代艺术家可以借鉴艺造记忆的场景和形象构建规则,在画中注入更鲜活、多元的记忆,创作出蕴含个人和集体记忆的山水画作品;结合最新科技,如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的山水画转化为记忆剧场,构建新型的山水记忆空间,让当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也能够进入山水世界,徜徉其间,体验自然与艺术的疗愈作用;在欣赏层面,我们不妨通过欣赏山水画,重拾山水记忆,从生活的家乡和精神的原乡中找回个体与集体共通的山水情结,疏解乡愁,在历史记忆与当下体验中,寻求精神共鸣。

总之,山水画不仅是记忆的载体,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因此,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山水,趁遗忘尚未抹去记忆之前,运用艺造记忆的方法将其保存于艺术与记忆中,延续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与情感;在持续赏析和共情中,发现传承记忆与山水艺术的魅力。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