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净化 ——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尤其是勇攀“高峰”的精品力作赫然而出,《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其中社会反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其以我党上海地下工作者李白为原型,讲述了情报员李侠及妻子兰芬,在解放前上海一片白色恐怖的环境下,坚持用电波传递情报,用生命捍卫信仰的故事。该作品荣获了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和第三十届白玉兰奖。编导韩真、周丽亚将历史文本融入舞蹈和光影的交错之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等人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惊心动魄的革命年代,打动了身处和平岁月的观众,一经上演便引发了巨大反响。
艺术作品为何能够吸引观众的青睐,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呢?是因为人们通过艺术作品实现了心灵及情感的净化。早在古希腊时代,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艺术具有净化的功能。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对情绪的宣泄,即为净化。由此可见,一个作品的成败,不仅要关注艺术本身的创作,还要注重艺术接受的对象——观众,考虑如何激起他们的情感波动,达到共鸣,实现净化,从而更好地发挥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
《永不消失的电波》是一部悲剧舞蹈作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出,悲剧主要激起“恐惧”和“哀怜”两种情绪。笔者通过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来分析如何以舞蹈的手段对这两种情绪进行“净化”。
1.对“恐惧”情绪的“净化”
观众看到或感受到不幸的事情会激起痛苦或恐惧的情绪,并加以联想,引发共鸣共情。演员通过舞蹈的方式放大观众情绪,促使观众情绪的宣泄,从而净化这种恐惧或痛苦的情绪。
1.1以群舞营造恐怖氛围——群舞净化
舞剧中通过大量的群舞段落来营造恐怖氛围,外化舞者情感,渲染气氛,给观众强烈而直接的视觉冲击,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共情。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共出现了两次大的恐惧情绪的氛围。
舞剧伊始,昏暗的灯光下,舞者快速地来回穿梭,头戴黑帽,身着黑衣,在雨夜的衬托下,气氛显得压抑而紧张。舞台上舞者的表演和投影的影像相互映衬,动作干净利落。与此同时,李侠和兰芬二人有许多“左顾右盼”“背身向后”的动作设计,与群舞构成的黑夜背景形成明暗对比,使得人物情感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关系更加清晰明了,直接将观众带入他们惊心动魄的潜伏生活中,激发恐惧心理,替他们的处境感到担忧和害怕。
在李侠与车夫交接情报被国民党发现追杀时,舞剧中运用了较长的时段来描绘男主和群舞在雨夜中的舞蹈,两方呈对立关系,整体基调压抑紧张,使观众也不由得替男主揪心。该舞段中独舞与群舞的配合形成了“嵌套式”结构,编导在表现情节时,将单人舞段嵌套进了群舞的舞段中,几方同时舞动,依旧保持着人物间的戏剧关系,独舞时而被包裹于群舞中,时而独立出来,反复嵌套。李侠紧张的情绪及动作语言与群舞整体恐惧压迫的情绪及肢体语言形成共振,构成了强烈的心理张力和视觉冲击,观众观看时好似被“网”进了剧情中,会不自觉代入男主的角色,使这种恐惧的情感宣泄更为强烈。
1.2以心理活动外化呈现紧张心境——独白净化
运用舞者的内心独白来外化紧张恐惧的情绪及气氛,是极为创新的净化途径。将舞者的内心波动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呈现给观众,这种内心的张力往往更加直观,更能深入人心。
舞剧中巧妙地将女国民党、摄影者、李侠三人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出来。编导运用外显内心独白的方式,将三人之间的暗潮涌动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三人在电梯相遇时,暖色灯光亮起,三人彬彬有礼,都带着“伪善”的面具。随着灯光颜色的转变,三人缓缓转身,情绪迅速转换,三人间诡异、试探的氛围蔓延开,缓速地及低度空间地动作语言体现了三人剑拔弩张、紧张压抑的心境,对立关系显而易见,从侧面烘托出那个年代白色恐怖氛围下上海的紧张局势。这种心理外化的转变也牵动着观众的心理变化,加之舞美灯光的转变,观众与演员一起沉浸式地“进入”了那个“白色上海”。
1.3以线索道具的运用引导紧张气氛——道具净化
舞蹈道具是舞蹈语言符号的直观表现形式,它可以作为演员的辅助工具或舞蹈肢体的延伸。道具运用得当会使舞蹈的表现或人物关系的呈现事半功倍,更易于观众理解和融入剧情。
带有男主传播情报的照片是全剧的发展线索,它的处境决定着男主的结局。舞剧中照片共出现了两次,它的每次出现都强化了舞蹈的故事性,使观众更加熟悉剧情的同时,将男主深处局势时的紧张、恐惧情绪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产生认同感。直到第二次照片的出现,男主彻底暴露,全局剧情进入高潮,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达到第一个小高潮。它的每次出现都是一个小伏笔。
除此之外,围巾也是贯穿全剧的道具,它本是兰芬亲手织给李侠的,是爱意的象征,但在被国民党发现身份后,这个围巾成了李侠暴露的符号。在暗色的雨夜中,红色是风险,也是星火。在险些被发现时,是小裁缝将围巾“抢”去,替他赴死,李侠才逃过一劫。红色围巾一直在暴露边缘,观众的心也一直替李侠高高地悬着,直至小裁缝的死亡,观众的紧张情绪才宣泄完毕,随之而来的,是对小裁缝深深的自责与怜惜。
1.4以沉浸式舞美渲染恐惧效果——舞美净化
该舞剧的舞美设置堪称典范,多媒体设计与光影的变化十分丰富,简单明晰又不失现代感,使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舞台上暗流涌动的氛围。
舞台后方布满了横竖方向的多条屏景片,编导通过剧情设计来调整屏景片上若隐若现的图像,既交待了舞剧细节,打破了时空结构,又强化了舞剧的紧张节奏,激发了观众对恐惧情绪的体验。
在国民党第一次清查共产党联络点时,舞者拿着印有共产党员被害消息的报纸,这时舞台后方错落的屏景片上缓慢的显示出报纸信息,还加入了“闪动”“黑屏”“血”等元素,使观众亲身“参与”进故事中,“亲身”到那个年代感受地下工作者严酷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引发了舞剧中的第一个小高潮。男主人公的独舞中采用了很多“五指张开”“横飞燕”等动作,深刻地表现出看着同胞们被枪杀却无能为力、悲愤的复杂心情,表现了革命先辈们不惧死亡的英雄气概,也为男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
灯光的运用是该舞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舞剧中多次出现过雨夜的场景,编导没有将舞台灯光简单地调暗,而是使用投影灯光形成“切片”,只将演员的上半身及手中的雨伞显露出来,表现了暗黑环境的同时仍具艺术美感,半遮半露,增强了神秘的气氛。舞者干净利落的上肢动作、简单的走步、转头等动作语言与昏暗的灯光相互呼应,折射出旧上海在阴云笼罩下的紧张与不安。整体舞剧中灯光的运用上,编导化繁为简,以白、蓝、黄三色灯光为主,给观众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符合该舞剧的背景,也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极简审美。
1.5以双时空处理呈现紧张局面——时空净化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运用灯光和立景板将一大块舞台空间切割为两个或多个小空间,巧妙地营造出视觉上的多重效果,既新颖又完成了舞剧叙事的任务。
在裁缝老板被杀害后,李侠将兰芬送上黄包车,自己则留在店内勘察,这段情节处理十分巧妙。李侠与兰芬是两个空间内同一时间发生的故事,编导巧妙地利用灯光将舞台分割开,让观众同时看到了这两件事。编导利用“倒放”的方式让李侠在裁缝店内推理出掌柜遇害的情形,同时兰芬也逐渐发现了黄包车夫的“不对劲”。情节继续推进,李侠发现了掌柜留下的密码,兰芬也举起手枪对准了假车夫,气氛越来越紧张,观众的情绪越来越高涨,直到兰芬扣动扳机,舞台陷入黑暗,画面消失,观众紧崩的心弦猛然一松。
2.对“哀怜”情绪的“净化”
所谓对哀怜情绪的净化,是指人们看到他人遭受了某些痛苦和损害,联想到此类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产生出痛苦的感觉。舞剧《用不消逝的电波》多处激发了观众的哀怜心理。
2.1以大美舞动激发现实同情——舞动净化
编导在创作舞剧时,要以“人”跨越时代空间,最终达到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共情,这就要将隐秘于主人公精神世界的精神情感予以外化,使剧情人物成为观众可感知、可触碰的、活生生的人。这个时候舞蹈动作即为舞动的媒介,演员要通过大量的舞蹈动作及舞段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使观众共情。
舞剧中的纯舞蹈表演《晨光曲》,将那个遥远年代的上海风情展现出来,通过优雅和谐的舞动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悲伤之美。舞段刚开始,音乐缓缓响起,蒲扇摇曳,晨光熹微,仿佛能看到那年老上海弄堂里柔情似水的女子,婉约柔美,每一个舞姿都如诗如画,令人陶醉。舞段中运用了“限制”的编创技法,将舞者的动作固定于蒲扇与凳子之间,极具创新,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其中有大量“吹火”“扶额”“扇扇子”等生活动作,充满了温暖的烟火气息。在舞蹈高潮时舞者单腿控腿站立凳子之上,“余晖”尽撒,悠扬沉浸,尽显岁月静好。女性的柔美与战乱频繁、危机重重的革命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革命先辈们拼命守护的安宁岁月。美景衬哀情,悲壮之感油然而生。
2.2以视觉拼贴展现伉俪情感——叙事净化
舞剧中许多细缝处都渗透出李侠与兰芬热烈而压抑的情感。李侠在目睹了小裁缝为自己牺牲后逃回家中,此时的他十分悲痛与自责,兰芬不忍李侠陷入消极的情感漩涡中,于是带着李侠回忆起了过往,那是二人一路“潜伏”的经历。这部分舞段中运用了大量暖色的追光,营造出多个时空叙事,类似电影“蒙太奇”视觉拼贴样式,呈现出“过去”和“现在”“回忆”与“眼前”,表现了二人从单纯的革命关系,到相知、相爱、结婚、宣誓、并肩作战一路以来的艰辛。最后,二人的视线定格在兰芬的肚子上,这是二人爱情的结晶,也是未来的憧憬与希望。编导将二人的过往,以片段式的视觉效果展现出来,除去革命者这个身份,二人只是一对普通的恋人,但为了革命,他们舍去了小爱。这些小小的细节,让观众敬仰的同时,心生温情与爱怜。
2.3以四度死亡激发对生命的叹息——结局净化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主人公李侠的第一视角展开,展现了革命年代中革命志士们为理想献身的壮烈历程。他先后目睹了三次革命伙伴的牺牲:第一次是情报员们的群像牺牲;第二次是小裁缝的赴死;第三次是老裁缝的枪杀,这三次牺牲都以大篇幅的舞段渲染。但当舞剧来到李侠牺牲的时刻,编导却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与前三次牺牲的浓墨重彩相比,李侠的牺牲显得格外克制与内敛,但却在无声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这种“化大为小”的艺术手法,使李侠的牺牲超越了具体的情节,升华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精神符号。正如古人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舞剧通过这种留白的表达,达到了“可以意冥,难以言状”的艺术境界,让观众在静默中感受到更深层的情感共鸣。
革命先烈们并非生来就是英雄,他们也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但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他们的牺牲更加震撼人心。当观众看到李侠在牺牲前对生命的眷恋、对爱人的不舍时,更能体会到革命者为了理想而放弃个人幸福的伟大。这种真实而纯粹的情感,跨越时空,直击观众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我们今天享有的和平与幸福,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珍视与对理想的坚持之间的抉择,彰显出革命精神的伟大。
3.恐惧与哀怜的再净化
李侠牺牲后,时空转换到了得知革命胜利的场景,所有人站到舞台的最前方,此时一切恐惧与哀怜的情绪都随着故事的结束宣泄完毕。我们随着演员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着先辈们用他们的无私和牺牲换来的幸福生活。此时,观众完全共情了革命和信仰,没有任何舞蹈语言或者多余的表现,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说教式的理解革命信仰与革命情怀,而是自发地完成了情感的升华。此刻也达到了舞剧情感净化的最高境界——观众情绪情感的再净化。这个故事因李侠的牺牲而结束,但是我们的爱与信仰却永远不会结束。
艺术的净化作用,不仅仅是情绪净化,还在于观众经历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后出现了新的深刻认识。在经历了净化后,观众往往会感受到“一种松弛的快感”,这种“快感”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观众经历了这种“快感”,情绪及心灵达到再净化,使“净化”具有了某种道德教育意义。该舞剧以独特的创作视角诠释“死之于生”的内涵,诠释了思想与情感的净化。观众在观看《永不消逝的电波》时,时而惊恐,时而怜惜,时而惊奇,时而幸福,他们将李侠与兰芬的故事体会的像自己的故事一样真实,且久久不能停息,对此产生的思考也将延续到个人的德行与生活中,这就是净化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实际是在其分析悲剧作品时提出的,但笔者认为净化理论不应该仅仅限于悲剧,好的艺术作品会对我们的现实人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舞剧中的李侠在对抗无常的命运及敌人时以他那坚毅的英雄气魄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无比清晰的人类价值感与尊严感,促使观众内在的情感宣泄。并且凭借这种情感宣泄以及舞剧所表现出来的伦理道德、崇高理想等,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观众欣赏后得到的往往是更加向上的生命力的踊跃,这种净化美学值得我们再探究竟。
4.结语
对舞剧实现情绪净化方式的深入探讨,本质上是对舞蹈艺术语言表达密码的系统性解读与破译,这一研究不仅关乎舞蹈创作实践,更是舞蹈本体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命题。舞蹈作为一种非文字性的艺术形式,其情感传递与净化功能主要依赖于肢体语言、空间构图以及音乐等多重艺术要素的有机整合。因此,在舞剧创作过程中,编导必须具备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深厚的美学修养,深入把握舞蹈语言的内在规律与表现特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情用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