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风格与发展保护措施

作者:张明亮来源:《尚舞》日期:2025-07-19人气:11

摘要山东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北宋,其艺术风格独特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研究表明,鼓子秧歌以其独特的角色设置、丰富的场图变化及粗犷豪放与细腻婉约相结合的舞蹈动律,构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鼓子秧歌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创新不足、社会关注度降低等挑战。文章通过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文旅融合、创新表现形式等保护措施,旨在能够有效推动鼓子秧歌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山东鼓子秧歌;艺术风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传承发展

 

山东鼓子秧歌是发源于山东省商河县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不仅在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以及文化环境变迁,鼓子秧歌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一方面,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传统文化环境发生变化,掌握传统秧歌技艺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日渐减少;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冲击着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

 

1.山东鼓子秧歌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

山东鼓子秧歌作为中国北方民间舞蹈艺术的杰出代表,历经千年演变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文化内涵。从历史学和文化学角度,系统梳理鼓子秧歌的发展脉络、地域分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的确立过程,深入探析其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为理解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历史定位以及当代意义奠定基础。

 

1.1历史起源与发展脉络

山东鼓子秧歌源于 北宋,成明,盛于清,经历了由祭祀活动逐渐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转变的历史演进过程。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起初与商河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祭祀仪式包含开道锣”“点路灯”“撒小米”“烧纸钱等环节,鼓子秧歌则作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祭祀仪式后进行表演。随着社会变迁,鼓子秧歌逐渐脱离原初的宗教祭祀功能,转向以娱乐艺术表现为主的民间舞蹈艺术。元明时期,鼓子秧歌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显著发展,清代则是其鼎盛时期,表演形式日趋成熟,角色设置场图结构基本定型,形成了伞领鼓、棒带花,对面就打,左进去、右出来,转绕驳花的表演程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文化特色。

 

1.2地域分布与文化内涵

鼓子秧歌主要分布于山东省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地理环境的开阔平坦为大规模、多人数、复杂场的鼓子秧歌表演提供了天然舞台。作为黄河下游农耕文明的产物,鼓子秧歌深刻反映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景、精神情感以及审美追求。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农事祈福,通过舞蹈动作象征性地表达对丰收的祈愿;二是社会伦理,舞蹈中的角色关系以及表演规范蕴含着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三是审美表达,粗犷与细腻并存的舞蹈风格体现了农民朴素而富有层次的审美情趣。鼓子秧歌的表演场合多在传统节日喜庆活动中,成为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促进社区团结、增进乡邻情感的社会功能。

 

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立与意义

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商河县申报的秧歌(鼓子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Ⅲ-2,标志着鼓子秧歌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的确立对鼓子秧歌的保护以及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在文化层面,提升了鼓子秧歌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了学术界对其价值的重新认识研究;在制度层面,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保护机制,为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资源支持;在实践层面,推动了传承基地建设、传承人培养及技艺记录等具体工作的开展,为鼓子秧歌的活态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非遗身份的确立将鼓子秧歌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宏观背景下,彰显了其在文化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2.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山东鼓子秧歌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运用舞蹈美学、民俗学以及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从表演结构、角色体系、场图设计以及音乐伴奏四个维度深入剖析鼓子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揭示其粗犷豪放与细腻婉约相结合的美学特质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2.1表演结构的独特性——行程跑场

山东鼓子秧歌的表演结构主要分为行程跑场两大部分,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行程是指舞队在行进或进入表演场地前的舞蹈形式,具有过渡性仪式性的双重功能,表演者在有序的队形中随音乐节奏行进,通过简单而富有规律性的舞蹈动作展示各角色的基本特征,为正式表演营造氛围。跑场则作为表演的主体部分,进一步细分为文场武场”以及“文武场三种类型。文场以跑动为主,舞者在行进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态的动作,鼓棒均不响,体现了沉稳内敛的艺术风格;武场时舞者停止跑动,在各自位置上同时做各自的动作,展现出激烈奔放的表演特点;文武场则是舞者在跑动中于中心或交叉处相同角色轮番做动作,实现了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艺术效果。这种表演结构的设计体现了山东民间艺术中对立统一的美学原则,通过行程与跑场、文场与武场之间的对比与转换,营造出丰富的艺术层次表现力,形成了鼓子秧歌独具一格的表演美学。

 

2.2角色体系与舞蹈动律特征

山东鼓子秧歌的角色体系以舞者所用道具命名,主要包括伞头、鼓子、棒槌、拉花与丑角五种角色,形成了严密而富有层次的表演体系。伞头作为领舞者,左手握平顶伞,右手拿牛胯骨,动作圆润,线条流畅,传递出老者的沉稳与智慧;鼓子左手握两面圆形小鼓,右手持鼓槌,通过抡鼓带动身体,做各种跳、转、扑、蹲的动作,展现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美。表演者身着红黄相间的传统服饰,在场上展现出鼓子秧歌独特的舞蹈动态角色特征,充分体现了其粗犷豪放与灵活多变的艺术风格1。棒槌双手各握枣木棒,通过上挑”“下盖”“左搓右擦等击打动作,表现青少年活泼向上的精神状态;拉花则右手持彩扇,左手拿绸巾,双臂在空中展开抡动,动作轻盈飘逸,散发出女性特有的婉约之美。不同角色的舞蹈动律各具特色却又相互协调,共同演绎着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基本动作,形成了刚柔并济、粗犷细腻相融的舞蹈风格。鼓子秧歌角色在搭配上必须遵循偶数原则,如伞的基数为4,则以4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必须是伞的倍数,这种严格的数量关系反映了民间艺术对形式美的追求以及对阴阳平衡观念的艺术表达,构成了鼓子秧歌独特的艺术美学体系。

图片1.png 

1 山东鼓子秧歌表演中的角色展示与舞蹈动态

 

2.3场图设计的艺术空间

山东鼓子秧歌的场图设计丰富多彩,路线变化错综复杂,体现了高度的艺术创造力空间组织能力。其场图形式多达百余种,包括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每种场图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象征意义。从空间构成来看,鼓子秧歌场图多数遵循外圆内方的基本原则,既符合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又满足表演需要的均衡美感。表演时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程式进行,舞者在多变的队形中保持伞领鼓、棒带花,对面就打,左进去、右出来,转绕驳花的基本法则,创造出严谨而不失活力的艺术空间。鼓子秧歌场图的变换需要众多舞者的精密配合,简单者需几十人,复杂者需上百人共同完成,舞者在庞大复杂的舞蹈阵形中始终保持跑不散、舞不乱、整齐划一、动静有序的状态,体现了集体舞蹈的严密组织性和高超技艺。

 

2.4音乐伴奏与审美特质

山东鼓子秧歌的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辅以管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共同塑造出鲜明的艺术风格。伴奏乐器主要包括大鼓、铜锣、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和唢呐、笛子等管乐器,音乐结构由开场锣鼓”“行进锣鼓表演锣鼓三部分组成,节奏明快有力,变化丰富。鼓子秧歌音乐特点为急促繁忙似雨打芭蕉,稳健雄浑如波涛汹涌,通过快慢结合、强弱对比的节奏编排,烘托不同场景的艺术氛围,引导舞者动作的变化与转换。在实际表演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呈现动态互动的特点:一方面,音乐节奏控制舞蹈进程,引导舞者完成队形变换动作转换;另一方面,舞蹈场面的变化也影响音乐的节奏调整,特别是在武场表演时,音乐节奏往往随舞蹈动作的强弱变化而调整速度力度。这种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鼓子秧歌声舞合一的艺术特质,音乐的铿锵有力与舞蹈的粗犷豪放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审美风格。

 

3.山东鼓子秧歌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措施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山东鼓子秧歌传承发展的多重困境,建立系统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探索可行的创新发展路径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从制度保障、传承体系构建、艺术创新以及文旅融合四个维度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措施,旨在促进山东鼓子秧歌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3.1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山东鼓子秧歌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应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下,制定专项保护条例,细化保护责任,明确各级文化部门、教育机构、传承基地等主体的保护职责与权益,构建多层级联动的保护网络。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监测机制,定期对鼓子秧歌的传承状况、保护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保护工作的动态调整与科学管理。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拨款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投入模式,确保传承人培养、技艺记录、活动开展等工作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鼓子秧歌的核心技艺、音乐、场图设计等进行系统性梳理知识产权登记,防止文化流失和滥用。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出台针对性政策,如将鼓子秧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设立专项支持计划等,为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2传承人培养与技艺传授体系构建

建立健全多层次传承人培养体系是确保山东鼓子秧歌活态传承的关键环节。完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在省、市、县三级建立传承人名录,明确传承人权利义务,为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以及必要的生活保障。实施青苗计划,在中小学校社区开展鼓子秧歌普及教育,选拔具有潜质的青少年进行重点培养,建立青少年传习基地,形成梯队式传承格局。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的口传心授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编写规范化教材,开发系统化课程,建立技艺等级评定标准,提高传承效率规范性。重视学术研究与技艺整理,组织民间艺人、学者专家、教育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对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角色特征、场图设计、音乐伴奏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整理理论研究,为传承实践提供学术支撑。推动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鼓子秧歌的动作要领、表演程式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和记录,建立数字资源库,开发虚拟现实、动作捕捉等新型学习工具,拓展传承渠道。

 

3.3艺术创新与当代表现形式探索

艺术创新是山东鼓子秧歌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的内在动力。坚持保护为本、活态传承的理念,在保持鼓子秧歌核心元素艺术风格的前提下,探索符合当代审美表现需求的创新路径。深化艺术语言的创新研究,分析鼓子秧歌的动作语汇、结构程式、表演逻辑,提炼其艺术精髓,探索传统舞蹈元素的现代转化方法,实现艺术形式的有机更新。拓展表现内容的时代内涵,将当代社会生活、时代精神与传统表演形式相结合,创作反映现代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型鼓子秧歌作品,增强艺术的现实关照与情感共鸣。推动舞台呈现的艺术提升,运用现代舞美设计、灯光技术、音响效果等手段,提高鼓子秧歌的舞台表现力艺术感染力,实现由民间广场到专业舞台的转化升级。加强跨界合作与融合创新,与现代舞蹈、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开展深度合作,吸收借鉴其艺术表现手法创作理念,拓展鼓子秧歌的艺术表现空间。

 

3.4文旅融合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文旅融合发展是山东鼓子秧歌实现社会价值转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深度挖掘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旅游价值,将其作为商河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专业化的展示基地,集中展示鼓子秧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成果,设计互动体验项目,提高旅游体验质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开发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将鼓子秧歌的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市场价值的纪念品、服装、工艺品等衍生产品,拓展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转化。推动节庆活动的品牌化运作,将传统的鼓子秧歌表演与现代节庆活动相结合,策划组织具有影响力的鼓子秧歌艺术节、比赛、展演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提升地区知名度文化影响力。构建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模式,运用数字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鼓子秧歌的展示方式和传播途径,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期待。

 

4.结语

山东鼓子秧歌作为山东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鼓子秧歌面临传承困境与发展挑战,保护与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通过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文旅融合、创新表现形式等措施,能够为鼓子秧歌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