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的课程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已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训教学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的弘扬。文章通过分析课程思政的价值、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融入策略,以期为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元素;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融入模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应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各环节,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不仅承载着专业技能训练任务,更肩负着传递中华美学精神、涵养学生审美品格的育人职责。基于此,本文将聚焦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从价值定位、现实问题与课程模式三个维度展开探讨,尝试构建符合艺术类专业特性的思政教学机制。
1.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是立足高校各类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其基本内涵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元素系统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协同统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并非另设课程,而是强调各门课程在思政育人上的共同职责,注重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涵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
理念层面,课程思政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学科教学能力,更具备课程育人意识,在教学设计、内容讲授和评价反馈中体现德育导向。在形式上,课程思政通过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育人要素融入课堂内容、教学情境与实践环节,实现“三进”即价值观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知识传授与思想塑造互嵌共构的育人机制。在方法上,课程思政重视以文化人、以理服人,强调通过问题导向、情境引导、案例剖析、项目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自然获得思想认知的提升。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认识现实问题,在知识应用中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促进知行合一与人格成长。
2.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的价值
2.1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古典舞作为源于礼乐文明体系的身体表达形式,其动作语言、身韵结构和审美规范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教师若能结合动作讲解,引入服饰制度、行礼规范等文化背景,使学生在身体训练的过程中理解动作所依附的文化逻辑,能使学生在感知中建立价值共鸣。例如,在教授“提沉含腆”等身韵要素时,若同步讲解其与“以柔为美、中正含蓄”等传统审美理念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动作的情绪表达将不再停留于模仿层面,而能在理解中实现内化。
2.2丰富古典舞的教学内容
在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拓宽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技术训练向技艺结合的方向发展。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通常以动作要领、基本功组合和身体协调为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相对规范而程式化,适当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可在动作讲解中结合人物、场景、礼仪制度等素材,使学生在完成身体训练的同时,更加理解动作产生的背景与表达的含义。例如在讲授“移、转、绕”等动作时,可结合传统行进礼仪或古代角色身份,引导学生体会动作的分寸、节奏与气质要求,从而丰富课堂内容的教学层次。
2.3引导教师学生的价值共鸣
在日常基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多以技术指导为主,情感沟通和价值引导往往不够充分。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环节,有助于在练习过程中营造更具情感温度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在对古典舞文化的理解中逐步建立共同的价值立场。尤其是在讲解身韵要素、人物气质等内容时,教师若能结合角色所代表的精神特征,引导学生从动作进入情境,再从情境理解内涵,便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尊重、敬重、克己、谦和等核心观念。
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的问题
3.1古典舞教师缺乏清晰的课程思政融合理念
在当前高校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已逐步明确,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部分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之间关系的理解仍不清晰。一方面,教师多将教学重心放在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与课堂进度的推进上,认为思政内容与技术训练无直接关联;另一方面,即便部分教师具备基本的育人意识,但在教学组织中缺乏将价值导向与教学内容自然融合的经验,容易出现思政元素生搬硬套或点到即止的情况。
同时,古典舞基训课程训练密度高、专业性强,学生多处于集中发展身体技能和建立风格意识的阶段,认知以具体、直观、动作导向为主,对抽象性的价值内容难以单独接受。然而,目前多数古典舞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侧重于表演经验和技能训练,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培训,也缺少基于舞蹈学科特点的思政融入参考,导致教学中缺乏稳定的育人目标。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往往依赖自身经验进行片段式引导,难以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思政教学逻辑。这种理念困境不解决,课程思政将难以在专业训练中真正落地。
3.2基训课程缺乏融合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以基本功训练和身韵塑造为主,教学任务高度集中于身体能力的打磨。动作编排、课堂流程和训练节奏相对固定,教学内容多为动作示范—学生模仿—纠正提升的技术循环。由于课程结构强调训练效率,教师普遍将教学目标聚焦于腿部稳定、身形定位、力度控制等技术指标,很少有时间和空间展开与文化背景或价值引导相关的教学内容。即便偶有涉及,也往往局限于动作名称的解释或人物角色的简要引介,缺乏对学生认知和情感层面的持续引导。
教学方式上,课堂节奏紧凑,学生集中训练时间长、互动时间短。教师在指导中多强调姿态标准、节奏准确与风格贴合,而少有引导学生进行动作理解、角色体验或文化想象的环节。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将古典舞训练视为技术目标的反复达成,而忽视其文化内涵与审美意义。对于教师而言,缺乏可借鉴的教学案例,也使思政元素的融入难以系统推进。这种内容与方式的割裂,使得课程思政难以在课堂中自然渗透,更难以形成学生能够感知和回应的教学氛围。
3.3基训实践缺乏思政交互、综合评价
古典舞教学往往以集中排练、强化训练和剧目呈现为主要目标,课程节奏紧凑,任务导向明确,教学流程以技能达标和舞段完成度为重点。教师多以训练效率为衡量标准,倾向于以统一指令推进教学节奏,忽视与学生之间关于动作理解、文化意涵或价值思考的深度互动。尽管部分教学内容具备潜在的思政育人空间,如角色气质的塑造、传统礼仪动作的训练等,但在具体实施中缺乏配套的教学形式与交流平台,学生难以通过讨论、写作、表达等方式参与其中,思政育人的过程呈现出单向传递、缺乏回应的状态。
与此同时,评价体系多聚焦于动作表现的完成度与剧目呈现的整体效果,鲜少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文化理解或价值判断进行观察与引导。课程结束后的反馈也多以教师评分为主,缺乏过程性记录、学生自评或小组互评等多元机制。由于缺少系统性的评价视角,课程思政的实际融入效果难以量化、追踪与反思,不利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调整与改进,也难以激发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生成思政认知。这种以结果为导向、过程缺位的评价方式,使得课程思政在基训实践环节中难以实现有效落地。
4.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的课程模式
4.1明确教师育人职责,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古典舞教师承担着专业技能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双重任务,明确其育人职责,是推动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的前提。教学理念的更新,决定了课程思政能否真正落地于课堂之中。只有教师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每一节专业课都是育人课,才能在教学组织中主动发现并把握育人契机,使课程思政从被动灌输转为有意识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训练同步推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需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课程设计可围绕“课前设定育人目标、课中体现育人意识、课后反思育人过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在备课环节,教师应在教学目标中主动设定思政导向,如在训练“提沉含腆”时,同时设定引导学生体会传统审美中收敛内敛的精神气质,明确这节课不仅是身体控制的训练,更是审美引导的过程。第二,在课堂实施中,教师要增强对育人职责的意识,不止于动作示范与纠错,更要通过语境创设和话语引导,使动作教学与价值表达相互支撑。例如在训练“起伏—舒展—归敛”的连贯组合时,可引入尊重—表达—克制的情感逻辑,帮助学生将动作理解为情绪层层推进、内心收束的过程。第三,在课后总结与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反观教学中哪些环节实现了有效的思政引导,哪些地方存在脱节,逐步形成个人的育人教学理念,并将其不断在后续课堂中固化、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认知变化中,更体现在教师育人理念的不断清晰与教学行为的持续优化。
4.2优化基训教学设计,融合思政元素于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是连接育人理念与课堂实践的桥梁,也是课程思政能否深入教学全过程的关键。融合思政元素于教学内容,不是简单增加内容,而是通过教学结构、内容组织与语言引导的再设计,让专业知识本身承担价值引导的功能。从教学逻辑来看,古典舞基训课程具备动作重复度高、节奏控制严格、训练路径清晰等特征,为思政内容的系统嵌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基础。从认知层面出发,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依赖过程体验、语言引导与情感建构的配合,因此,应将文化背景、审美意涵与动作技法融合呈现。
在实际教学中,可从“基础训练、组合练习、延伸拓展”三个层级逐层推进思政元素的融合。第一阶段,基础训练环节注重身体技术的标准化塑造,此时教师可选取如“立身中正、含胸拔背”等训练内容,借助古人关于体态、修身的经典语句,如“站如松,行如风”,将身体训练与古典修养观念相连接,使学生在动作规范中体悟庄重、端肃之美。教师也可配合镜前训练,引导学生观察自身仪态,思考何为得体、如何自持,提升训练的内在目的感。第二阶段,在组合练习中加入情境型身韵训练,如仕女行、将军步,可设计短时角色想象,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人物的身份、处境和态度展开动作体会。例如在“仕女行”练习前,教师可播放古画《簪花仕女图》片段,简述古代闺阁文化,使学生带着特定情境进入动作训练,在步伐控制与神态转换中体会端庄含蓄的表达要求。第三阶段,在课程尾声加入延伸拓展任务,如简短口头分享、动作感受反思,或在教学日记中书写本周训练中对传统文化的发现,引导学生回看训练内容中的文化痕迹,使思政元素在训练结束后仍有留存空间。通过这一整合路径,教学内容与教学价值双线并行,不改变专业训练目标,却实质性提升学生对动作背后文化意涵的理解与回应能力。
4.3设计互动式实践活动,实现课程思政的协同评价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实践活动能够增强课堂互动性,能使学生在具体体验中深化对动作情境、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象的理解。与此同时,课程思政的评价不能仅依赖期末打分或教师单向判断,而应构建起“过程参与+多元反馈”的协同评价体系,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表达和反思过程纳入整体评价维度,实现专业训练目标与育人价值目标的同步可视化。构建互动与评价一体化机制,是打通教学技术层与价值层的有效路径,也是教学设计向全过程育人迈进的重要环节。
在具体教学中,可围绕“课堂互动—阶段展示—多元评价”三个层面设计实践与评价协同的教学路径。第一,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可设置动作内涵小讨论或文化意象联想任务,如在教授“拂袖—低头—转身”动作组合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若你是古人,这一举动表达什么情境,引导学生在动作学习后进行文化表达的还原与延展。第二,阶段性展示可嵌入课堂中段或单元结束时,例如设计古典舞句段个性化改编”任务,在保证技法不变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所学文化素材重组动作内容,并简要讲述创作构思,体现其对动作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第三,在评价机制上,除了教师评分外,可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并结合口头表达、动作完成度、文化理解深度等维度,形成多角度反馈。此外,教师也应保留课堂过程性记录,如课堂表现观察、参与质量简述、课后书面反思等,作为课程思政成效的依据之一。这一实践体系的建构,不是脱离训练任务的额外内容,而是在训练流程中自然嵌入思政表达的机会点,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思考,在评价中实现内化,从而真正把握古典舞动作与价值的双重逻辑。
5.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是在育人目标引导下对教学理念、内容与路径的重新梳理与优化。研究表明,唯有厘清教师的育人职责、建立专业与价值协同的教学设计逻辑,才能推动课程思政在古典舞教学中真正落地。与以往将思政内容单独处理的研究相比,本文更强调在专业课堂内部实现自然融合与过程生成,突出教学即育人的内在机制。后续研究仍可进一步拓展跨课程协同路径、建立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使古典舞课程在强化专业训练的同时,承担起更有力量的价值引导功能。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