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国舞剧创新 --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
摘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古典山水精神、东方美学意境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为中国舞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国舞剧创新的典范。文章将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赋能中国舞剧创新,为中国舞剧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舞剧创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由“双子星”周莉雅、韩真执导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蹈的形式将千古名画“活化”,开创了“山水入舞,舞绘江山”新的艺术境界。同时该剧以“天地众人共绘”为精神内核,创新性地提出了“人民山水”的美学理念,意图通过其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配合舞、画、诗的跨界借鉴,将青绿山水、江山画卷搬上舞台,在“青绿千载,山河无垠”恢宏场景中,实现中国舞蹈对庄子“大美”哲学境界的追求。该剧的成功创演,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承,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国舞剧创新的无限可能,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舞台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的范式,彰显了中国舞剧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与艺术追求。
1.古典山水精神之重构:人民山水
从艺术史的维度出发,我们可以观测到传统山水画承载着双重文化功能:其一,通过笔墨意象的呈现,展现古代文人雅士“澄怀观道”“天人合一”的哲思体验,这种看似超脱的审美追求中,其实也暗含着深刻的儒家伦理思想,即对社会秩序的理想化构建,也就是说令山水画超越其原有的视觉审美功能,将其作为古代文人雅士抒发个人情志的媒介,是他们出世或入世抉择中内心矛盾的统一体;其二,通过这些看似超然的山水意象,完成对儒家政治伦理的艺术化表达,即把自然景观转化为政治符号,以“江山图式”展现统治者“山河永固”的政治理念。而《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功能明显属于后者,该画完美的诠释了宋徽宗的“政通人和”的统治思想,堪称“帝王山水”传统的典范之作。虽然《只此青绿》的创作是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但编导却打破了该画彰显传统“帝王山水”的文化功能,将创作视角从庙堂转向民间,创新性地提出“人民山水”的美学理念,并以“天地众人共绘”作为精神内核,通过双重叙事线索展开:一条以代表劳动人民的展卷人为观察者,聚焦《千里江山图》背后鲜为人知的民间技艺体系(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另一条则从对少年画家王希孟的艺术创作心路进行描绘。两条线索交织并进,不仅揭示了青绿山水艺术的人民性本源,更完成了对古典山水精神的现代性重构。
“帝王山水”强调的是亘古不变的统治秩序,而该剧从“展卷-寻艺-作画-传承”的叙事结构出发,强调了江山人民共创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理念,最终将古典山水精神扎根于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因此在剧中无论是孜孜不倦探索的展卷人、痴迷于创作的王希孟,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匠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与守护者,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青绿山水不再是文人墨客隐逸的符号或古代帝王权利的象征,而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与创造力的载体。这种重构艺术表达方式,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就是江山”政治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实践。编导通过当代全新的舞蹈语汇表达,让沉睡千年的青绿山水焕发新的生机,实现了从“帝王江山”到“人民江山”的美学升华,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艺术范式。
2.东方美学意境之突破:“大美”追求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审美范畴,根植于中国古代特有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是中国艺术特有的意境表达方式,也是舞蹈创作在意境营造过程中的具体原则。因此编导对该剧整体意境的构建可谓是苦心孤诣,具体体现为:其一,《只此青绿》中蕴含虚实相生之境,虚实多指艺术创作中两种对应的表现手法,一般而言“实”象征的是具体艺术的载体,而“虚”指的是载体象征的意蕴、意象,两者的结合为舞蹈意境的塑造提供了条件。可谓是一笔留白,虚实无界,真幻共生。例如在淬墨舞段中,寒风萧瑟,一堵白墙一盏画案下是王希孟作画的场景,他辗转反侧一时伏案潜心创作,一时搓手取暖试图驱散严寒,一时昂首凝望夜空汇聚灵感……仅有的一束灯光打在他身上,将他孤寂的身影映射于白墙之上,此时王希孟百感交集的情绪得以无限放大,以他的动作姿态作为“实象”,展现出他“虚幻”的内心世界,这样以实化虚的留白式处理,激活了观众的审美想象,从而引导观众在脑内自行想象出这位天才画家的精神肖像。其二,《只此青绿》中蕴含情景相融之境,情景相融体现了舞蹈艺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深度交融,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之于舞蹈的艺术化呈现。可谓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气韵贯通。例如在入画舞段,月光皎洁,此时历史与现实场景重合,展卷人与王希孟隔空遥望,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氛围,形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共鸣,从展卷人的视角观之,天才画家在即将完成创作时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得意与惘然,情景交融间引发观众共鸣之情的产生。
中国舞蹈所谓的意境创造,为的都是达到庄子所言的“大美”境界,庄子以为美的本原就在于天地自然,大美是天地的自然运动和初原状态,其表现为平衡、和谐、周转、虚静、自然。于是为了达到对于“大美”境界的追求,编导以《千里江山图》中的山水姿态为“形”,在充分领悟山水“性情”的基础上,将古画中的山水拟人化,塑造出“青绿”这个角色,用以体现自然界的“大美”,同时在对其舞蹈语汇的编排上,两位编导延续了一贯的做法:不拘泥于特定的舞种,而是以宋代美学内核为基础,借鉴孙颖先生汉唐古典舞的形态,力求以抽象写大意的方式构建中国舞蹈“大美”之境。例如在习笔的“青绿腰”群舞片段,“青绿们”的眼神始终向下沉浸于自我意识中,这里会给予观众高冷的感觉,但实际上所谓的高冷是山石内在的一种沉淀,而后“青绿们”开始左右慢慢踱步,以最为缓慢的动作展示千里江山在千年、万年甚至是亿年间的变化和气魄,编导正是要通过这种慢来凸显山石的宁静,随后是孟庆旸的独舞,她的动作快速且激烈,暗示着一块落石从山间迸发带出的锋利与凌冽之感,以快凸显出山石的坚毅,动态与静态之间的强烈对比,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岁月流逝下山水的自然周转,从而探究出天地“大美”的根源。由此可见,编导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诠释,已然超越了表象复刻的初级阶段,而是通过对意境的构建、“大美”的追求,使沉睡的东方古典美学精神在当代审美语境下获得新生。
3.舞绘山水三远之塑造:跨界借鉴
中国绘画与舞蹈在形式手法和精神本质上拥有共通性,首先体现在以“形”的描摹表现对象的“性情”,即通过对外在形态的塑造,凸显内在品质。传统的舞剧对绘画艺术的演绎,往往局限于对具像化的人物姿态模拟,例如舞剧《大梦敦煌》直接将敦煌壁画上的神仙姿态转化为舞蹈动作,这种转化方式虽然能够精准的复现画中人物的动态瞬间,但利用不好却可能会陷入“形似而神不似”的困境。而在《只此青绿》中编导摒弃了这种传统的方式,从意象上把握《千里江山图》,通过舞者的身体姿态配合其不规则的裙裾来模拟山峦与流水的外在形态,以其外在凸显其内有品质,并且通过队形的疏密变化,构建视觉上的山水意境。这样创新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舞剧创作中“以人拟人”的僵局,同时该剧舞绘的形式,达成了舞蹈与传统绘画的跨艺术形式新型对话。例如说“险峰”(又名青绿腰),舞者弓步站立的基础上,以一个下板腰的动作,将双腿重心将至最低,动作缓缓下沉,制造出与地面平行的视觉效果,这个动作象征着山峰的陡峭与险峻,随后演员甩动袖子的动作,则是模拟山间瀑布潺潺不绝的流动感。这种舞绘的形式赋予了古画动态的生命力,同时也还原了《千里江山图》的视觉精髓。
中国传统绘画与舞蹈在技术层面的空间关系上,也具备同一性,两者都是以画面的“置阵布势”来体现构成关系,所谓的“置阵布势”实际上就是构图形式。在《只此青绿》中,编导借鉴了传统绘画中“三远法”的构图形式,以此来展现画中层峦叠嶂的山川景色。其一,平远法(自近山望远山)在习笔舞段中:“青绿”舞者以拟山造型构筑起连绵起伏的山势,并通过高低错落的队列编排,生动地再现了“山势随形而生变化”的意境,尤其在舞段尾声处,舞者们望月后以左右踱步的动作,将队形变换成横排阵列,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辽阔气象。其二,高远法(自下仰山巅)在首个三角构图中得到完美诠释:舞者们转身沉气,并通过上下起伏、动静相宜的肢体语言,构建出一种“自山脚仰望峰峦”的视觉冲击,这种上轻下重的动态对比,强化了山体的巍峨之感,也让观众体会到“高山仰止”的雄伟意境。其三,深远法(自山前窥山后)在第二个三角结构中:舞者群体通过错落有致的空间调度,配合抑扬顿挫的呼吸韵律,营造出“重峦叠嶂”的深邃之感,当队形由三角形转化为两列纵队时,“青绿腰”成为画面的视觉焦点,随后舞者后仰移步,令观众顿生一种在斗转星移间“山重水复”的纵深感。以上对于传统绘画艺术的种种借鉴,证明了中国当代舞剧创作者,正以“通古今之变”的文化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当代审美转化为现代剧场表现的艺术语汇,使中国舞剧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最新注脚。
4.多维艺术空间之营造:叙事空间
中国舞蹈诗剧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以舞蹈语汇进行艺术实践,是两种艺术组合而成的新型舞蹈样式,以肢体为语言追求古典诗歌意境,以抒情为宗旨,凸显舞蹈本体性,由此可见舞蹈诗剧出现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中国舞剧发展的新思路。作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重“诗”轻“剧”,诗化的结构使其抒情性、情境性皆大于情节性,于是该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空间,在该剧中我们可以观测到由物理、诗情组成的双重空间。
首先是物理空间,该剧的舞美设计匠心独运,通过地面盘旋而起的五层“同心圆”与沿圆形轨道可旋转升降的三道景片,构建出一个充满东方哲思的舞台空间。一方面这一设计既暗合朱载堉舞学思想中“转之一字众妙之门也”的舞蹈美学理念,“转”字体现着中国舞蹈划圆动律的轨迹,也预示着中国古典哲学关于宇宙循环往复的发展观,生动的演绎诠释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理念;另一方面将二维的传统画卷升华为三维的立体空间,通过景片的旋转升降,营造出“画卷徐展,天地初开”的意境,使整个舞台犹如一幅流动的立体山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画中天地无边界,山水流转有乾坤”的诗意境界。在这真实的物理空间上,“同心圆”的转动映射着时空的扭转与交叠,展卷人与王希孟在“同心圆”上的跨时空对视,阐明了“此画天地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的主旨,同时“青绿们”在圆盘上的各类静态动作,随着圆盘的转动构成了视觉上的错落有致,正与《千里江山图》中的山水层峦叠嶂之势吻合。
其次是诗情空间,舞蹈的情感表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情感的艺术化凝练,也就是所谓的是诗情,这种充满哲理的情感,具备诗的品格,通向无限宇宙的人生体验。因此在剧中编导没有落于俗套的单纯讲述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全过程,而是把绘画背后的各类民间技艺制作过程与绘画过程串联起来,将展卷人与王希孟的心理空间交织作为线索:一层,以展卷人之梦境为视角,“窥见”王希孟与各类民间技艺工匠为《千里江山图》付出的心血;二层,以王希孟之梦境为视角,让其在神与物游的状态下,逐步完成对“青绿”的创造,直至《千里江山图》大成。同一物理空间下的人物心理情感的不断交织,将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逐一为观众敞开,推进了诗情空间形成。最后空间两人跨时空对望,让诗情空间合二为一回归现实,是该剧最为动人的地方。《只此青绿》的诗情空间是匠人精神与山水精神的深层次共鸣,舞台上“展卷”过程,既是物理上画卷的开展,也是古今精神上的对话,两者的交叠最终形成了一种流动的诗情空间。
综而观之,《只此青绿》以多维度的艺术空间,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缔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性叙事空间,同时该剧在诗、舞、画的关联中,结合当代审美思想和创作手法,反映了当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证明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宛若汩汩不竭的灵源,以其独有的精神气韵与技艺范式深度滋养着中国舞剧的创新发展历程。
5.结语
纵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当代舞蹈审美与语汇重构传统美学,不仅实现了“舞绘丹青”的形式创新,更通过多重维度的艺术融合,让沉寂千年的青绿山水焕发新生。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舞剧创新的赋能,绝非简单的形式传承,而是要深掘传统文化的内在深层次审美内核,并结合当代语境进行创造性的传化与创新。这种文化赋能最终形成的,是一种兼具文化根性与当代精神的“新东方美学”——它延续了宋代“大道至简”的艺术标准,创造了符合现代剧场美学的表达范式;既保持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又融合了跨文化的表现手段。正如《周易》“穷则变,变则通”智慧所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其生生不息趋势,持续滋养着中国舞剧的创新之路,而中国舞剧既坚守文化根基,又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