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活态传承下青海非遗手工艺开发研究

作者:崔咏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3-12-25人气:143

活态传承是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中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与传承,可以为文化遗产注入源头活水,令其焕发生机和活力。青海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出台保障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建立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措施,对河湟剪纸、热贡唐卡、藏族黑陶等民族手工艺进行开发,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难题,亟须利用创新策略对其进行深度开发,以促使青海非遗手工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魅力与释放价值。


青海非遗手工艺开发的价值

目前,青海省有世界非遗代表作项目6 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更是达到88项。藏族刺绣、河湟剪纸、热贡唐卡、藏族黑陶等各种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在青海随处可见。青海非遗手工艺承载着少数民族独特的性格特点,彰显着青海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利于促进民族大团结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省份,除汉族之外,青海省内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人数均过万。由于居民结构的特殊性,该地区逐渐形成了民族风格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以绣工精致、内容丰富、绣法多样而著称的贵南藏族刺绣,其因绚丽夺目且民间特色浓郁深受大众欢迎,并于2021 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除此之外,青海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各有专长。这些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彰显着少数民族高超的传统技艺。现阶段加强对青海非遗手工艺的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向世人传递民族大团结的价值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心心相连、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青海非遗手工艺开发的核心价值在于把握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这条主线,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奋斗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有利于保护、传承与弘扬传统手工艺

作为青海地区世代相传的古老手艺与神圣艺术,非遗手工艺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悠久的历史记忆。其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并由此创造出系统的民间物质文化知识体系。故而,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凝聚合力系统性地开发青海民族手工艺,有利于动用各方力量解决非遗保护、传承与弘扬项目资金不足、传承人断代、技艺不精湛等诸多现实问题,破解如何更好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振兴传统手工艺这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棘手难题,从而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弘扬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利于形成本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有利于传递非遗手工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积淀,向世人揭示其所蕴含的人、物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展示民族手工艺的文化精髓;有利于向世人生动形象地展示古代能工巧匠们的智慧结晶,从而吸引对民族手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有利于推动经济繁荣发展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文化与经济两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文化属于一定历史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反映,并可以直接反作用于经济。青海非遗手工艺不仅见证着该地区某个时间段内经济发展的好与坏,还可以通过销售、展览等方式拉动青海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比如,贵南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工作,致力于将贵南藏绣与乡村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进而探索出了一条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之路,帮助贵南藏绣产业朝着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贵南藏绣从业人员高达1000 余人,每年总产值将近2600 万元。由此可见,青海非遗手工艺蕴藏着无限的经济潜力。实践证明,非遗是推动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将非遗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可以解决青海地区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青海非遗手工艺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助力非遗手工艺成为青海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本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地”保驾护航。如《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细则》《“青绣”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等。除此之外,政府部门每年都会牵头举办宣传非遗手工艺的艺术博览会,极大地提升青海民族手工技艺的国内外影响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执行不到位,以及多部门难以形成管理合力的现实困境。前者属于常态化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建立清晰的权责界限,通过层层压实各方责任戒除形式主义之风;后者是非遗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这是因为整个社会对非遗手工艺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并不高。虽然政府部门出台了诸多支持手工艺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受制于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现实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当下,以旅游为传播载体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时代趋势。青海省也在积极培育“非遗手工艺+ 旅游”的新业态,该举措既扩大了旅游市场的资源种类,也推动了本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与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众多文旅种类中,非遗研学游颇受各地游客的青睐,其为人们提供了近距离感受非遗手工艺制作过程,以及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魅力的新视角,塑造了一批具有知名度的非遗品牌。但是,由于青海地区缺乏专业的非遗手工艺研发机构,导致利用文旅市场开发非遗手工技艺、产品过程中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严重、非遗品牌特色与创新力不足的情况。究其根源,非遗手工艺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紧缺,致使部分非遗手工艺品在设计理念、产品包装、技艺水准等方面与市场严重脱节。


2011 年以来,青海省为推进黄河流域地区非遗项目传承工作,数次申报建设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迄今为止已经培育出享誉国内外的非遗品牌———河湟文化。在青海非遗手工艺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其筹建资金来源一般是政府拨款,但这些资金面对可能出现的市场、财务、员工等项目管理风险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如何解决非遗手工艺项目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亟须社会各界集思广益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在青海非遗手工艺示范基地建设完成之后,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管理、监督时,如何搭建一个上传下达有效、沟通协调顺畅的合作交流平台,从而在非遗品牌培育、传承人才培养、产品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也成为必须破解的难题。只有彻底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使示范基地发挥出激发非遗项目传承活力的作用。


活态传承下青海非遗手工艺开发的创新路径

引进与培养传承人,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老一辈非遗手工艺人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主动拿起传承青绣、唐卡等传统手工艺“接力棒”。青海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人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在于非遗传承人培养周期长且经济收入较低,故而对“Z 世代”群体没有强烈的吸引力。为避免古老的手工艺传承人出现断代危机,相关政府部门应尝试引进与培养专业人才。


通过引进“双一流”院校民族手工艺品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水平人才,抑或是挑选热衷于传统手工艺事业的本地人才,然后借助开展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班、匠心工艺振兴计划等方式来培训传承人,为青海民族手工技艺的薪火相传奠定人才基础。除此之外,加强校企合作也是培养传承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引领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的同时,加深其对民族手工艺制作方法、文化底蕴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厘清未来的岗位职责。培养好传承人之后最重要的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好地留住人才。相关部门应针对传承人的成长轨迹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并据此重奖重用那些有突出贡献的传统手工艺人,营造“尊重技艺、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传承与弘扬青海民族手工技艺储备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利用新技术,加强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保护

藏族黑陶、青绣、热贡唐卡等青海著名的非遗手工艺属于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但是,当下却出现了技艺失传、老化、失真、破旧、损坏等问题。因此,亟须利用新技术对非遗手工艺进行数字化保护。一是要利用虚拟现实、3D 建模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再现传统手工艺制作、使用与传播的全过程,然后借助大数据技术以信息化存储的形式全方位记录非遗手工艺的种类、造型等,以便长期保存与满足管理需求。二是建立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平台。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持下,建立与非遗手工艺信息相关的数据资料库,并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动漫等传播载体进行展示。该平台的建立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非遗文化资源,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藩篱,把青海民族手工艺展示、传播给广大受众群体,从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引领人、塑造人的社会作用。


与企业对接,促进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发展

青海地区传统手工艺产业大多采用家庭作坊的模式,难以形成较大的发展规模与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想要精进青海非遗手工技艺与产品,青海地区传统手工艺产业需要在找准定位深入挖掘自身特色的同时,与大型企业进行对接促进非遗手工艺赓续传承与发展。


一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将乡镇、乡村视作非遗手工艺原料、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地,加快培育民族手工艺精品合作社新业态。这样一方面可以极大地降低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制作成本;另一方面还能挖掘更多的传统手工艺人,以推动手工艺品传承与发展。二是举办与青海非遗手工艺相关的线下商业活动,如打造“非遗购物街”、设立“非遗购物节”、举办“非遗购物大集”等,进一步拓宽青绣、唐卡等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增加本地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三是推广直播、网店等线上新型的销售模式,帮助青海非遗手工艺形成设计、生产与销售流程闭环,方便其根据顾客反馈及时优化手工艺品的造型、材质,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传承中创新,彰显非遗手工艺的时代价值

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规律,青海非遗手工艺需要不断激活内生动力,勇于守正创新,以便打造出高品质的传统手工艺品,彰显其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故而,非遗手工艺人必须厘清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始终铭记守正创新是民族手工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践行的基本原则。


一是不脱离本源,不能因为创新而丢弃手工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本性。倘若将民族手工艺当作“纯艺术”,将会使其丧失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二是让非遗传承人随着时代变化不断革新审美理念,追求精益求精、炉火纯青的技艺,在超越前人的基础上将民族手工艺的影响力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三是不能在脱离本民族审美理念的基础上展开创新。唐卡绘色、青绣图案等暗含着祝福生活的吉祥寓意,这是中华民族千古相传的审美心理,绝对不能因为创新手工艺而有所违背。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