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表演中语言的使用
话剧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来到中国,其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剧本创作、表演、导演、舞美灯光等。话剧是以对话和行为动作为核心表现手段的表演艺术形式,话剧舞台表演人员的语言合理规范使用尤为重要。表演人员在登台表演前,需要深入剖析了解剧本中的故事情节内容和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对其展开二次创作,融入个人鲜明的话剧艺术表演风格,这样才能够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将剧本文字成功转化为丰富的人物语言和行为动作。
1.话剧表演中语言的使用分析
1.1话剧表演中的语言内涵
相较于其他剧种表演,话剧表演需要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向观众充分展现出剧本中的故事发展情节、塑造鲜明人物角色以及表达主题。由此可见,话剧表演对演员的语言表达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倘若一个话剧演员要想在舞台上成功演绎出剧本中的鲜明人物角色,除了要加强日常专业的话剧表演学习训练,还必须对剧本展开二次创作,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最终基于台词的准确表达,让受众能够直观清晰了解到自己扮演人物角色的相关性格特征。在话剧舞台表演刻画剧中角色时,表演人员需要灵活运用台词的不同节奏、不同语气进行表现角色,并根据剧中相对应的生动人物形象,合理运用语言表达技巧,促使能够给现场观众塑造出一个饱满生动的人物角色形象。在话剧表演流程中,语言艺术表现是一项必不可缺的关键部分,表演人员要想充分表演丰富的舞台语言,不仅要借助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内容,还必须在对话、独白中合理运用各项语言技巧。不同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白话语言,话剧表演语言在舞台上的表达运用需要极为注意语法和修辞的运用,表演人员要根据故事情节场景与人物情感情绪表达需求,准确掌握好语言表带节奏。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让丰富的内心情感渗透到话剧舞台情境中,在必要时还需夸大语气和声音使用,促使能够以多元艺术语言向受众传递出剧中的人物思想感情。话剧表演人员要善于通过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让观众能够切身体验感受到话剧与其他剧中不一样的艺术魅力,个性化的语言和修辞语法运用,能够让剧中人物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凸显出话剧的鲜明主题,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印象。
1.2话剧表演中语言使用的重要意义
话剧表演是从音乐动作以及语言等相关因素而产生的一种艺术表演,其对表演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话剧语言技巧的合理规范使用直接关乎到剧本所承载思想内涵的准确传递,能够让观众更为简单轻松理解剧本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文化观念等。因此,对于话剧表演而言,话剧语言使用的意义是不必过多赘述的。在话剧舞台表演过程中,表演人员要想引发台下观众的情感共鸣,就必须科学借助话剧语言实现与观众的情感沟通。表演人员可以通过综合运用独白、念白、对话等形式,表达叙述剧本中的重要内容信息,同时向观众刻画出剧中的鲜明人物形象。除此之外,在话剧表演实践中合理使用话剧语言,还能够促进故事情节的顺利发展。比如,表演人员在话剧舞台上的独白、念白中往往隐含着剧本中的关键讯息,观众可以通过这些讯息一定程度了解到接下来的剧本故事发展走向,并对其产生浓厚的了解欲望。观众在细细品位台上表演人员的独白或者念白时,能够与话剧的人物角色感同身受,从而全面提升话剧艺术的表演效果。
在话剧表演中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能够帮助表演人员更好塑造出生动饱满的剧中人物形象,进而让现场观众充分体会到舞台上不同人物角色的个性化特征。话剧是一种有着极为明显行为特征的表演艺术形式,因而话剧语言也必须有着相对应的行动性,表演人员只有熟练掌握运用好语言表达技巧,才能够更好推动话剧舞台故事情节与人物行为动作的顺利发展与演示,促使在短时间内向观众展现出该人物角色的具体行为个性,并显露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思维。在话剧舞台表演过程中,深刻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不仅能够大大提升话剧舞台表演效果,还可以吸引到更多场外的受众群体,赢得广大民众的青睐和支持。
2.话剧表演中语言的使用技巧
2.1以情感为基础感染受众群体
在话剧表演实践中,表演人员要想引发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沉浸到话剧艺术情境中,就必须以情感为基础进行合理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最终达到感染受众群体的目标。在话剧表演舞台上,每个表演人员都要正确认识到旁白和独白是台词的延伸与外化,同时也是人物角色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重要方式。表演人员要想向观众有效传递出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情感活动,就需要借助独白或者旁白方式进行完美演绎台词部分。基于科学处理人物的独白和旁白,不仅能够向观众充分彰显出该人物角色的个性,还可以让观众直观清晰掌握了解到该人物的心理活动发展状态,因此,表演人员在日常话剧表演训练中,要高度重视独白和旁白技巧的学习运用,要学会将各种人物情感情绪融入到相对应的故事情境中,以此来营造出真实的体验感觉。比如,当表演人员在表达传递剧中人物的极度悲伤或者愤怒的情感情绪时,不能只是通过单纯喊叫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这样不利于提升话剧舞台表演的感召力和渲染力。针对于此,表演人员要根据扮演角色此时的心理活动状态,积极调动自己的真实情绪,将观众引入到舞台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并对剧中的人物情感情绪感同身受。
以演绎我国经典话剧《雷雨》为例,其需要从家庭角度去充分展现出不同人物角色之间的情感矛盾冲突。表演人员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去观看话剧《雷雨》的视频片段,深入揣摩分析了解不同演员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情感流露,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融入自身丰富的内心情感与艺术表演风格。在进行情感流露学习时,表演者要注重把握好剧中人物的真实内心情感,让自己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对情感流露有一个适当的把握度,同时根据话剧舞台的艺术情境进行语言表达运用,准确传递出此时此刻剧中人物角色的情感情绪。
2.2科学融合个性化语言与语言动作
话剧表演中个性化语言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丰富完善人物形象,并且有利于彰显出该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与身份地位等,从而让观众能够实现“听声观人”。任何一部经典的话剧作品,势必都会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话剧表演人员在扮演刻画剧中经典人物角色时需要注重赋予该人物角色个性化的语言,并配合相对应的语言动作,这样才能够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向观众准确传递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中国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其在话剧作品创作过程中,会根据自己想要塑造出来的鲜明人物形象,优化设计出充满个性的人物对白台词、独白等,一方面可以向观众阐述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一方面则可以流露出人物的真实内心情感。在曹禺先生看来,作品创作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话剧语言更是生活的升华与体验,那些看似生活中的白话语言,但是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体现出剧中形形色色人物的个性。在经典话剧《日出》创作中,剧中的人物角色流氓胡四、寡妇顾八奶、学生张乔治等,作者都通过个性化语言的设计应用,向受众展现了不同人物角色的个性特征、生活方式以及内心情感等。作为话剧《日出》中的重要人物交际花陈白露,她终日周旋于潘月亭、张乔治等巨商富贾身旁,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在该人物刻画过程中,为了能够凸显出她的资产阶级属性,作者对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个性语言和动作,促使其成为一个生动饱满的剧中女性角色。
人们在日常学习话剧表演时,要高度重视个性化语言与语言动作的融合程度。优秀的话剧表演往往能够将剧本中人物的刻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一听到演员的声音语调,就能够准确判断出该演员在剧中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就像是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出场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观众一听到她爽朗高调的笑声,就能够知晓该女子豪放直爽的性格。完整的话剧语言通常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物质语言,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白话文,其是舞台表演艺术语言的重要基础;第二部分是情绪语言,其能够辅助表演人员更好展现出剧中人物角色的真实情感态度,提升舞台表演艺术的感染力;第三部分则是肢体动作语言,其能够强化语言运用的渲染效果,有效赋予语言明显的肢体动作化特征。个性化语言是塑造生动鲜明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话剧表演人员要善于利用个性化语言去表现人物个性,并利用冲突语言动作展示人物形象,基于两者的科学融合能够完美演绎出剧中人物角色的完整性格与思想感情。
2.3强化夸张语气与顿挫使用
与电影表演不同,话剧并没有电影表现中倒叙、插叙以及特效等富有表现力的叙事表达手段,为了能够提升话剧表演的叙事感染力,表演人员需要在现场表演中适当夸张语气,达到引人注目的作用。话剧表演人员要根据剧本故事情节发展的场景氛围,对浮夸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合理揣摩运用,比如当饰演的人物角色要打破剧中低沉的情绪氛围时,就需要借助浮夸的表演手段,以夸张的语气进行对白台词演绎,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到受众群体的欣赏兴致,同时实现话剧表演艺术氛围的转变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当表演人员在实践运用浮夸艺术表演手段时,要控制好浮夸的程度,避免由于过分浮夸而导致观众出现反感抵触的情绪,影响到整场话剧节目的观感效果。比如,在我国经典话剧作品《茶馆》中,其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充分展示了清末至抗日战争胜利前时期社会不同阶级人的生存状况及其思想变迁过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他们在语言表达、行动方式上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为了能够加深观众对不同人物角色的清晰认识,就必须借助夸张的语言语气表达方式。在该话剧作品中,松二爷这个人物角色在生活中有着懦弱胆怯的性格特点,但同时又极爱说话。因此,当话剧演员在扮演该人物角色时,可以通过为角色合理设定大段诙谐风趣的台词,以此来展示出该角色的个性特质。
在话剧表演中,表演人员除了可以利用夸张语气进行语言表达,还可以结合故事情景,合理采用顿挫语气表达技巧。话剧表演人员可以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体现出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与故事情节,而如何实现台词表达的抑扬顿挫,更多是取决于表演人员的内心情绪感受与思维状态,并且也会与表演人员的真实生活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话剧表演人员在日常语言表演训练中,需要借助反复科学口语练习完成语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同时还要注意对剧中人物角色情感的掌握分析。比如,由我国著名作家郭沫若创作的话剧作品《屈原》,该话剧作品中重要人物角色的原型是战国时代楚国诗人、 政治家屈原,当表演人员在扮演该人物角色进行语言表达时,需要注意根据屈原所处的生活情境进行念白处理。在话剧开始部分,表演人员需结合屈原想要忠心报国的满腔热血,在台词表达处理上要给观众传递出一种激昂慷慨的艺术效果,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该人物角色的洒脱不羁的政治作风。伴随着后面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屈原遭到小人的陷害,她的侍女也因为替他喝下毒酒而死亡。此时,该人物角色在朗诵《橘颂》诗词时,需要表现出内心的悲愤情绪,但同时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远大人生理想。因此,表演人员需要以低沉而又坚定的语气进行台词表述,向观众准确传递出剧中人物的情感情绪。
2.4灵活运用语法修辞
在话剧表演中语言的使用,还需要注意灵活运用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了比喻、排比、对比、借代以及夸张等。为了能够表现出话剧表演中的语言艺术魅力,表演人员还需借助比拟、白描以及变用等手法,促使观众能够通过舞台上表演人员的语言表述进行丰富的联想,同时还可以让故事情节内容在观众脑海中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从而有效提升观众的情景体验感。话剧舞台表演过程的语言使用是需要讲究一定的节奏感的,表演人员需要深入剖析体会剧本内容,了解剧本创作想要表达的意境以及台词需要展现的人物情感特征,从而保障灵活运用语法修辞展示原剧想要表达的内涵意义。在台词吐字上,表演人员需要运用音强的力度与音长的延伸来清晰吐字;在台词语调上,要经过放大和夸张等鲜明特征进行表现。表演人员在话剧舞台上使用语法修辞,要注意融入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基于各种语法修辞强化观众对舞台故事情节的联想,促使他们完全沉浸于话剧舞台演出打造的各种艺术情境中,真正体会到话剧表演的魅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话剧表演实践中,表演人员要想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表现出来,除了要注意自己的服装打扮和舞台道具搭配使用,还必须重视各种语言技巧的灵活使用。表演人员在日常训练学习中,要深入剖析了解剧本内容,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故事情节发展需求,合理采用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技巧,促使观众最终能够充分体验感受到话剧表演的艺术魅力,从而热爱上这门艺术表演。
本文来源:《文化产业》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