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传统媒体是人们赖以发展认知的重要途径,主持人这一职业角色备受瞩目,无疑是当时的“宠儿”。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人们不再单纯地依赖传统媒体获得信息,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强烈冲击,播音员主持人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挑战,昔日光环逐渐暗淡。在此背景下,创新与发展成为播音主持行业的必由之路,唯有与时俱进,深化领地拓展创新,才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发挥行业优势,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本文旨在探讨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寻求应对策略,以期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策略。
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的蜕变与新生
媒介融合趋势:播音主持的深度媒介化探索。近年来,数字化和数据化推动媒介化进入全新阶段。库尔德利与赫普在《现实的中介化建构》一书中提出了“深度媒介化”(Deep Mediatization),系统性地阐释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并将其视为媒介化研究的一次范式转型。延森细致地划分了人类传播的三个物质媒介维度,第一维度是人际传播,第二维度是大众传播,第三维度是数字化传播。这三者既各有特质,又相互渗透。从媒介物质的本质看,播音主持的经典形态与第一维度媒介和第二维度媒介密切相关,而当前播音主持面临的挑战,实则源于第三维度媒介的涌现,本文认为播音主持的深度媒介化探索正是对这第三维度媒介的探索。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新世界来临,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连接无处不在,深度媒介化使播音主持的传播渠道得到极大拓宽,也使其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紧密。新媒体的崛起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步伐,传统的广播电视平台不再是唯一的传播渠道。于是传统媒体开始借助多种手段向新媒体平台拓展,入驻第三方社交媒体平台和信息聚合平台,开发新闻客户端,打造自身新媒体矩阵,如《新闻联播》在抖音平台推出《主播说联播》,央视主持人龙洋入驻B站。这意味着播音主持可以通过更多样的方式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通过社交媒体、在线直播等平台,实时接收受众反馈,灵活调整节目内容。这种互动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也让其更加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进而通过更具针对性的社交媒体内容和互动活动,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支持,拓展商业机会与发展空间。
语言特征分析:播音主持正在发生语态的革新。传统播音主持语态具有规范、庄重、权威的特点,主持人通常采用较正式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传递信息、引导观众为主要任务,这种语态可能显得过于单一和刻板,难以适应融媒时代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需求。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屏”与“小屏”的界限日益模糊,受众的观看习惯发生变化,对媒体内容和播音主持风格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播音主持的语态正在发生改变。语态影响着人们对内容的初步印象,更在内容的一级传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影响着内容在社会化媒体中的N级传播,即影响内容在社交媒体中的覆盖能力。为了兼顾“大屏”传播与“小屏”传播,播音主持在语言使用上展现出规范性与口语化并重的特征。一方面,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依然是基本要求,在语言表达上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生动活泼,注重个性化和亲民化,各种“卖萌”“接地气”“年轻化”的新语态出现,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提高观众的观看兴趣。
“人格化”传播:主持人的“真我”展现。“人格化”传播,即以个人化、凸显“人”的元素的方式进行传播,通过形象塑造、情感流露与个性展现,使传播内容具象、亲民且生动,增加传播的亲近感和可信度,从而提高传播效果。“人格化”传播被视为一种较高效的传播路径,从众多凭借清晰的“人设”“定位”和独特“标签”的网络主播涌现的现状中可见一斑。传统新闻记者要求用事实说话、发理性声音,个性风格不被显露,而“人格化”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壁垒,鼓励记者展现个性与观点来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以“两会”报道为例,新华社记者张扬以甜美干练的形象和“新华社小姐姐”的身份,结合“记者Vlog+新闻”的人格化、个性化传播模式,不断塑造新型记者媒介形象,人气攀升。新华社敏锐捕捉到年轻群体对张扬的喜爱,为延续传播效果,成立了张扬工作室,探索围绕新型主流媒体记者展开的“人格化”新闻传播形式。从“正襟危坐”到“促膝而谈”,从“播报语言”到“唠嗑聊天”,在此过程中,播音主持将个人标签融入创作,越来越多的传统主流媒体人实现从“客我”到“主我”的转变,展现“真我”,与受众建立强联系,赋予了新闻产品独特的人格魅力。
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跨界主持:打破固有界限,多元发展共进。融媒变革与市场竞争改变了电视节目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模式,娱乐、艺术等其他领域的非播音主持专业者担任“跨界主持”,凭借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专业主持人形成竞争,“跨界主持”构建了“去中心化”的舞台,进一步加剧了播音主持行业的市场竞争。跨界主持人往往具有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同时其主持风格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独具特色。如2020年央视春晚中的佟丽娅、《欢乐喜剧人》中的郭德纲、《演员的诞生》中的张国立等,他们既有担任主持的素质又能吸引自身的粉丝,其加盟也大大增加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明星“跨界主持”的出现推动了电视节目的创新,为电视荧屏注入了新活力,延伸了主持的边界,在诸多方面都有积极影响。然而,这对传统播音主持专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促使主持人向“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发展。因此,这就要求传统主持人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和创新点,突破自我界限,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节目内容和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主持泛化:驾驭多角色,拓宽能力边界。融媒风潮下,广播电视主持人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节目类型和风格,而是随着节目需求自如变换主持方式,主持泛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上。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采用群体主持模式,他们以表演、互动、游戏等方式和幽默风趣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这种群体主持的形式就是主持泛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节目开场通常是由多位主持人将表演、歌唱和舞蹈相结合进行展演,如同舞台歌剧,后续节目过程中由一位核心主持人调度全场,其他主持人则以其个人特点和风格的不同各有分工。与传统主持模式不同,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引领者,而是节目的参与者和互动者。群体主持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才艺,要么能说会唱,要么能跳善演,一改传统主持人仅仅穿针引线的“螺丝钉”作用,大胆秀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主持人、表演者、游戏玩家等多重身份组合,给观众留有无尽想象空间,满足了受众对不单一、未知性和多元化的需求。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主持人有了更多发挥自我的空间,但部分主持人开始过于追求个性展示,忽视了团体和节目的综合呈现,引发观众不适。因此,在融媒时代,播音主持更应该积极适应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灵活应对多重身份的驾驭和外延能力拓展的挑战。
新媒体浪潮:视频直播与AI赋能的新时代。在这个“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竞相角力,不断挤占后者的生存空间,亦对传统广播主持人的地位产生了巨大冲击。人工智能主持与非职业主持人纷纷登场亮相,喻示着接受传统专业技能培训已经不甚重要。新的传播格局下,主持人更需要具备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思维、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技能、人工智能背景下与AI合作共生的技能。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卖货”模式风生水起,虚拟现实技术成熟和新媒体平台普及,使传统广播电视行业遭受巨大冲击,与此同时AI主播的出现更是加剧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认同危机。传统广播主持人经过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也不能保证每次播报都完美呈现,但AI主播却能轻松无误地完成预设播报,更能全天候、多时空联动工作,高效性远超真人主播。实际上,“万物皆媒”背景下的传统广播主持人与短视频直播、AI主播就像一面镜子,前者承载着传统媒体的厚重底蕴,后者则彰显新兴媒体的鲜活气息。新媒体平台的崛起虽然使传统广播主持人面临挑战,但从长远视角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逐渐从对峙走向和谐,播音主持人应积极拥抱新技术,掌握视频直播技能,与AI主播优化协同,提升传播效率和质量。
播音与主持艺术的领地拓展与深化方向
实践之路:深耕创作与传播,积累实践经验。媒介深度融合的今天,播音主持工作逐渐走向市场化,播音与主持艺术创作想要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唯有走专业化、规范化、职能化、个性化的道路,洞悉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脉络,深耕创作与传播,不断尝试新的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方式,以更加亲民之姿接受大众的审美批评,才能稳占服务人民、传承文化、引导舆论的传播高地。同时可以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工具,如实时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精准把握内容热点,借助5G、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感官体验、内容质量、多样化服务等方面创新节目形式,在规范表述上融入个性化特色,打破同质化困局。除此之外,新媒体时代话语权逐渐从传播者转向受众,传播模式也趋向互动交流,而传统播音主持人传递的话题往往疏离群众,共鸣不足。打破这种僵局,主持人还需要以用户为本,了解大众传播心理,汲取新媒体主播的互动精髓,摒弃传统的线性传播思维,深度了解并转化受众关心的文化内容,持续挖掘广电播音主持工作的新价值。
文化之桥:以有声语言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播音主持作为有声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播音与主持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既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做支撑。新媒体平台上主播们使用不规范用语、乱搭配,需要专业播音主持人来纠正,坚守语法规范之底线。同时,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以故事性、劝说性取代生硬说教,实现语言表达的“软着陆”,情感传播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强调“面对面”交流与“在场感”。高品质的有声语言表达是“言如何”与“言何物”的有机统一。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形式修辞和内容增汇两方面赋能有声语言表达,让“言如何”流露出韵律美、音声美、节奏美,提升了“言何物”的知识感、审美感、意蕴感。由此可见,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表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双子星交相辉映,共同织就了新时代的中国声音景观。广播主持人应深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以此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社会之声:打破有声语言界限,实现多元发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交往已突破传统的地域性束缚,文化从特定的社会圈层、团体所持有的“文化场”跨越阶层界限,融入大众共有的“文化场”。因此,播音员主持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播报技巧,又要紧跟时代脚步,通过跨平台、跨媒介等不同领域的协同传播,实现多元发展。传统媒体播音主持人应汲取网络主播的精髓,实现“一对多”服务模式的创新,从官方专业播音主持到社群领袖,进而拓展为全能型、全域型播音主持新形象,逐步构建从电台电视台演播厅到互联网再到现实生活的多元的信息服务模式。同时还要不忘初心,做记者型、全能型的播音主持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兵营等场所实地采访报道,而非“居庙堂之高”,坐在演播室里“等”新闻,携带现场温度的素材被带入演播室的讲述才更能触动人心、深入人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者需正视自身与融媒时代新要求之间的差距,突破有声语言界限,进而提升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实现多元化的传播与发展,努力成为融媒时代人民满意的播音主持工作者。
总之,媒介的深度融合、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为播音员主持人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也对播音主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广播电视主持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承担信息传播的工作,更要与时俱进,掌握新兴技术的运用方法,深耕创作与传播,在守正中创新,以创新强守正,提高播音主持的核心竞争力,讲述好中国故事,才能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以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未来,播音员主持人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有声语言为载体,打破有声语言界限,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实现多元发展,为信息传播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